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日韩欧美色,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亚洲综合色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色99在线,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論文寫作指導 > 公共管理碩士論文范文

公共管理碩士論文范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公共管理碩士論文范文

  公共管理是處理政府權力與公民權利關系的新范式 ,它是以公民權利為本位、以切實保障和實現(xiàn)公民權利為宗旨、公民權利主體成為公共權力主體的新階段。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公共管理碩士論文,供大家參考。

  公共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一:“新公共管理”視野下的我國行政管理改革探析

  摘要:中西社會背景不同,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只能借鑒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應當在審視自身國情的基礎上,把握我國行政管理改革不同于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特殊方面。這至少包括:為行政管理改革提供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突出服務職能,同時強化必要的管制;大力培育非政府組織;有限制地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在促進規(guī)則制度建設的同時逐漸加大結果評價的權重;實現(xiàn)政治與行政的分離而又提升管理者的政治責任感。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成功方面及其問題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開始醞釀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形成了所謂“新公共管理”運動。時至今日,“新公共管理”運動還只是限于提出一些富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思想及解決傳統(tǒng)體制問題的某些重要向度,新的統(tǒng)一的管理模式尚未完全確立,但已顯示出若干優(yōu)于傳統(tǒng)行政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點:

  (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成功方面

  1 以結果而不是以規(guī)則、程序的正確性來評估管理水平。

  “新公共管理”運動則強調行政結果即目的價值的優(yōu)先地位,只要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管理人員可不為僵化的規(guī)則、程序所束縛。“新公共管理”運動力圖解除規(guī)制,增強管理人員的自主權,賦予他們以更大的自由裁量權。“新公共管理”運動的這些舉措,使行政管理獲得了空前的靈活性,提高了行政組織處理緊急情況、應對特殊問題的工作效率。

  2 引入市場機制及相應的管理手段。傳統(tǒng)的行政管理體制認為在政府管理的公共部門中,只宜于實行以權力為基礎的從上到下的命令式的管理,而利用市場機制則是僅存在于私營部門的事情。排斥市場機制,導致了傳統(tǒng)行政管理體制的追求預算最大化、官僚主義、腐敗等問題。“新公共管理”運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積極尋求將市場機制引入政府的行政管理的途徑,并在公共管理中大量采用對應于市場機制的私營部門管理方法。引入市場機制及采用私營部門的一些管理方法,在公共部門的管理中形成了競爭的局面,預算最大化為效率最大化所取代,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并有助于防止行政權力的腐敗。

  3 重塑政治與行政的關系。傳統(tǒng)的行政管理體制以威爾遜、古德諾等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作為理論基點之一,這對于解決所謂“政黨分贓制”問題曾起過積極作用。但正如歐文·E·休斯所說:”要對政治與行政,或政策與行政進行嚴格的區(qū)分永遠都是不現(xiàn)實的。”[1]政府的行政管理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政治性的,政治與行政的二分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管理人員的政治責任。“新公共管理”運動從行政管理的現(xiàn)實狀況出發(fā),力圖將政治與行政結合起來。在“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推動下,許多國家開始了強化政府政策執(zhí)行部門自主權的改革,形成了一股“執(zhí)行局自主化”的改革潮流,從而重新塑造了政治與行政之間的關系[2]。

  4 職能限制與職能轉向。基于韋伯式官僚制的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管制。無節(jié)制的管制擴張束縛了技術和商業(yè)的創(chuàng)新,導致了資源配置的無效率現(xiàn)象及政府規(guī)模的膨脹。“新公共管理”運動主張弱化政府的管制職能,將政府的職能嚴格限制在公共領域的確定范圍之內。職能的限制必然使得政府規(guī)模趨于縮小。這樣,政府行政管理的開支也會下降,而管理效率則會相應提高。

  5 由集權走向分權。傳統(tǒng)行政管理體制以集權為中線 [3]。官僚制體系的金字塔結構,導致了組織內部權力的高度集中和權力拜物教。“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不是行使公共權力的唯一主體,因而主張分權而反對集權。分權的要求將一部分公共權力分給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分權使得管理組織具備更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更迅速地對社會的公共需求作出反應,也能夠更好地調動基層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新公共管理”運動存在的問題

  盡管“新公共管理”運動的主張已顯示出其優(yōu)越性,但尚未發(fā)展成熟,故也存在著若干問題。對“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批評意見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1 對市場化的過分崇拜。批評者認為“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市場化取向體現(xiàn)了改革者對“市場價值”和市場機制的崇拜 [4]。實際上,市場機制自身也有其內在缺陷,這一點就連經濟學家也不否認。

  過分崇拜市場機制就會忽略市場的缺陷,從而無視公共部門市場化過程中可能附帶產生的一些錯誤。[5]與此相聯(lián)系,在公共部門中大量采用私營部門的管理手段也受到了非議。批評者認為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雖有相似性,但二者的差異卻是本質的。由于公共管理在本質上不同于私營管理,故照搬私營部門的管理手段就很成問題。2 “顧客至上”對公民主體的遮蔽。批評者認為,將公共服務的對象比作顧客,可能無法全面理解公民的角色,使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不健全、角色錯亂[5]。公民不僅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而且也是公共服務的參與者和監(jiān)督者。

  “新公共管理”運動的“顧客至上”導向的初衷也許是為了改進公共服務質量,但“顧客”這一隱喻在客觀上卻造成了對公民主體地位的遮蔽,使公民被簡單化為公共服務的被動接受者。3 政治化的風險。針對“新公共管理”運動否定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觀點,批評者指出,在傳統(tǒng)的“二分法”思想的管理體制下,公共行政人員的積極性也許受到了壓抑,但這一思想的解除,會誘發(fā)新的更多的問題:行政人員權力過分的擴張和不受節(jié)制,會增加腐敗及政治黑幕發(fā)生的概率,公共行政人員的任命與管理漏洞增大;對政黨的行為的約束降低,完全可能超出必要的限度,致使行政機構“政治化”而危及國家意志的表達。

  二、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特殊關注

  由于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有自己的特殊背景,因此,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產生了積極成果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不能在我國原樣復制。但是我們可以借鑒“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成功方面,再結合本土的實際情況,進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在立足于自身國情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思考現(xiàn)階段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特殊維度,至少要關注以下事項:

  (一)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使行政管理改革在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中進行

  有法可依,是國家秩序的基礎,也是有序地進行行政管理改革的基礎。我國的法制建設起步較晚,法治的總體水平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要由“人治”轉變?yōu)?ldquo;法治”,還要做大量的工作。為了保障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順利進行,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社會的法制建設,為行政管理改革營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單就行政管理領域來說,我國在這一領域長期缺少從上而下的行政法規(guī)和個人負責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行政管理改革面臨著一個重要任務:建立和完善各種行政法規(guī),規(guī)范行政行為,實現(xiàn)政府機構、職能、編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從目前的情況看,至少要完善三個方面的行政法規(guī):行政機關組織法、部門組織法和行政程序法。只有建立和完善了各項行政法規(guī),才能為依法行政提供權威性的依據(jù)。

  (二)在提升政府的服務職能和適度分權的同時,強化必要的政府的管制職能

  我國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當然更應當提升政府的服務職能。但是,由于我國尚處在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中,市場經濟還沒有完全建立,政府還擔負著培育市場的艱巨任務,因此,政府的管制職能不能輕易放棄,特別是在維護市場秩序方面,政府更應當理直氣壯地強化管制職能。只有當市場經濟已經步入良性運行的軌道之后,才有條件考慮政府退出、弱化這方面管制職能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服務,必須使集權式政府轉變?yōu)榉謾嗍秸?因為分權比集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它能夠使管理機構對公眾的多樣化的真實需求作出迅速、及時的反應。但鑒于我國轉型期的特殊情況,與保留和強化政府的必要的管制職能相對應,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只能是適度分權,而不能一味否定集權的作用。

  (三)大力培育非政府 組織或非營利組織,促進它們的 發(fā)展和成熟,為一部分公共 管理職能從政府剝離出來創(chuàng)造相應的 社會條件

  我國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相對滯后,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向社會轉移的進程。因此,要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在社會上催生足夠數(shù)量的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并使得這些組織健康地發(fā)育、成長,具備承接公共管理職能的組織基礎和內在能力。我國的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在承接了部分公共管理職能之后,還面臨著如何正確行使這些職能的問題。為了避免非營利組織或非政府組織失靈,使其能正確行使公共管理職能,必須在規(guī)范這些組織發(fā)展的法律、法規(guī)中對行使公共管理職能的范圍、目的、方式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并建立非營利組織或非政府組織的道德控制機制。

  (四)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同時又對其作出嚴格的限制,避免陷入市場崇拜的誤區(qū)

  毫無疑問,我國的政府管理 工作中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但我們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由于我國傳統(tǒng)上屬于情理社會而非法理社會,且權力制約問題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再加上市場 經濟尚不成熟,故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就有可能導致在一些西方國家政府“企業(yè)化”過程中不曾有或很少有的現(xiàn)象。

  因此,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在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管理方法的同時,要根據(jù)我國的條件對其運用范圍作出明確而嚴格的限制。第二,即使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新公共管理”運動之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管理方法,也有導致所謂“市場崇拜”從而由市場缺陷引發(fā)一系列惡果的風險[5]。因此,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既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又要清醒地認清市場的缺陷。

  (五)既以規(guī)則、制度的完善促進現(xiàn)代官僚制建設,又逐漸加大對行政管理的結果評價的權重

  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國情的現(xiàn)代官僚制。鑒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官僚制老化、僵化而引起的各種嚴重問題,我們在建立和完善現(xiàn)代官僚制的過程中,也應參考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克服官僚制弊端的改革舉措,逐漸加大對行政管理的結果評價的權重。之所以要“逐漸加大”而不是象“新公共管理”運動那樣一步到位,是因為我國的官僚制的規(guī)則基礎相對薄弱。而在規(guī)則基礎薄弱的情況下貿然轉向結果評價,則有可能形成對制度的解構作用。只有在規(guī)則健全和管理人員的規(guī)則意識逐漸增強的條件下,激發(fā)管理靈活性的結果評價才不至于導致濫用自由裁量權的后果。

  (六)既要繼續(xù)解決 政治-行政不分的老問題,又要提升行政管理人員的政治責任感,防止發(fā)生偏離政治目標的行政行為

  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否定傳統(tǒng)行政管理體制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其改革致力于將政治與行政結合起來。而我國在公共行政領域長期遵循的是政府行政一元論,即政治與行政不分,因此,西方發(fā)達國家政治-行政二分的問題在我國并不存在。我國的政治-行政不分問題,集中表現(xiàn)為黨政不分現(xiàn)象,即執(zhí)政黨的政治權力與政府的行政權力沒有明確分離,執(zhí)政黨過多地介入政府的行政事務,形成所謂“二元行政”或“黨政雙軌行政”的獨特結構。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領導層十分重視解決這一問題,力圖實現(xiàn)黨政分開,但受現(xiàn)有制度制約,黨政分開的實現(xiàn)程度仍然有限。因此,解決黨政不分問題仍然是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課題。我們要從制度和法律入手,明確而嚴格地規(guī)定黨和政府各自的權力范圍和相應責任,切實保障黨政分開的順利進行。在政治-行政二分的體制中,由于行政官員僅僅埋頭于行政事務,故存在著淡化政治責任的內在趨勢。

  西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之所以要否定政治-行政二分法,是因為政治與行政在管理 實踐中實際上不可能完全分離,所以要明確行政官員的政治責任。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雖然不應當像西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那樣否定政治-行政二分,在現(xiàn)時更需解決政治-行政不分的問題,但也要避免淡化行政官員政治責任的傾向。我國的政治制度要求行政官員承擔一定的政治責任,忽視政治責任的行政行為有可能影響大局的穩(wěn)定。因此,在從制度與法律層面推進黨政分開的同時,必須提升行政管理人員的政治責任感,以防止發(fā)生與政治目標相背離的行政行為。

  參考文獻:

  [1]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毛壽龍.西方政府的治道變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 郭濟.深化行政改革轉變政府角色[J].中國行政管理,2003,(4):4~6.

  [4] 劉智峰.中國政府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J].戰(zhàn)略與管理,1999,(5):90~95.

  公共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二:淺析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我國高校管理工作的啟示

  摘 要: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西方政府治理變革領域興起的重要理論,它強調用企業(yè)家的精神來重塑政府,促進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變革,從而克服傳統(tǒng)政府官僚體制的弊端,無疑對我國高校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并提供借鑒。高校管理工作應注重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責任意識和構建科學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 新公共管理理論 高校管理 啟示意義借鑒

  一般說來,高校的主要使命有三項,即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①,與此相對應,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科學研究工作和社會服務工作就構成了高校運行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然而,在高校運行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工作即高校管理工作。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若一所高校中缺失了高校管理的工作,那么高校就無法正常運行,進而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科學研究工作和社會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和制約,其三大使命也就很難實現(xiàn)。

  換言之,高校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的堅實的后勤保障,其基本定位應該是為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往往反映一個高校的面貌和“軟實力”,高校要發(fā)展進步自然要求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和水平的提高。然而由于受到教育管理體制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管理長期以來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行政化傾向,官僚主義作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效率低下、責任心不強、服務意識缺乏等都成為制約我國高校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礙,從而削弱了其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等工作的支撐與保障作用。西方政府治理領域興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用企業(yè)家的精神來重塑政府,促進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變革,從而克服傳統(tǒng)政府官僚體制的弊端,無疑對我國高校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并提供借鑒。

  一、高校管理工作要注重服務意識

  雖然在E·S·薩瓦那看來,“‘政府’這個詞的詞根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操舵’。政府的職責是掌舵而不是劃槳。直接提供服務就是劃槳,可政府并不擅長劃槳”,奧斯本和蓋布勒也認為應該建立一個“起催化作用的政府”,這種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劃槳”[1]P1。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他們主張政府不應該為民眾提供服務,而是主張政府不應該事無巨細地滲透到政治與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包攬一切,這無疑容易導致公權力的擴張而損害私權利。

  顯然,在他們看來,政府不需要提供具體的服務,但是政府卻應該具有服務精神,并且政府應該提供的是一種宏觀的服務環(huán)境。而提供宏觀服務環(huán)境只有通過政策的供給。奧斯本和蓋布勒認為這種掌舵的政府其實是一種企業(yè)化的政府,并且“這種企業(yè)化的政府開始轉向把一種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務提供(劃槳)分開的體制”[1]P9。這種體制無疑具有優(yōu)越性,正如德魯克早就指出的那樣:“成功的組織是把高層管理和具體操作分開,這樣就可以使‘高層管理者集中精力進行決策和指導’”,“而實際的操作應由另外的員工來做,這樣‘各有其使命的目標,各有其行動的范圍和自主的權限’。否則的話,主管們便會被具體操作任務分散精力,基本的指導性決策編無法做出”[1]P9。

  這樣,自然很難提供優(yōu)質服務的宏觀環(huán)境保證。唐納德·凱特爾指出,新公共管理其實要關注的核心問題至少包括“政府怎樣才能利用市場機制為公民(現(xiàn)在常常被稱為‘顧客’)提供更多的服務選擇——或者至少鼓勵人們更加關注為顧客更好地服務”,以及“政府怎樣才能下放職權以便為一線的服務管理人員提供更強的服務誘因”和“政府怎樣才能將其作為服務購買者的角色(承包方)與其再實際提供服務中的角色分離開”等[2]P9。

  高校管理工作首先要對自身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與其說高校管理工作是一種管理工作,不如說是一種服務工作:服務學生、服務教師、服務社會、服務自身,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和使命。有了這種服務的基本定位,就意味著要變革傳統(tǒng)的工作體制、機制和工作方式,擯棄作為“管理者”的角色、意識和相應的工作方式和機制,以適應作為“服務者”的工作需要。當然,如同新公共管理理論所強調的那樣,高校管理工作人員作為服務者并不意味著要事無巨細地幫助學生和教師做所有的事務性工作,而是通過創(chuàng)造良好的服務環(huán)境,讓學生和教師能夠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和工作。

  二、高校管理工作應提高工作效率

  在登哈特看來,新公共管理理論的重要理論依據(jù)是公共選擇理論。他指出:“公共選擇(及其孿生物——代理理論)不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政府模型,對某些人而言,甚至可以說提供了一個使人非相信不可的政府模型,而且它們還充當了一種可以在實踐上知道縮小政府規(guī)模和降低政府成本的智力路線圖”。

  而且,“從公共選擇最簡單的形式來看,公共選擇是從市場和顧客的觀點來看待政府的。進而,公共選擇理論對理性選擇的信奉就意味著一種對價值觀的選擇,通常包含著一種對銷量和生產率的承諾。于是,正如胡德所指出的那樣,新公共管理很自然就明顯地將強調的重心放在了諸如效率、消除浪費或者使用資源和明確的目標相稱這樣的價值上”[2]P14。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第二個理論依據(jù)即管理主義,管理主義的基本信念仍然是提高工作效率。

  登哈特指出:“克里斯托弗·波特曾將‘管理主義’描繪成一種信念,這種信念認為,通向社會進步的道路是提高生產率,增減這種生產率的途徑是管理人員接受的旨在提高效率和生產率的訓練。”

  [2]P15從具體的實踐來看,登哈特認為,“新公共管理(英國版本)源于一個基本的經濟學論點,即:政府具有壟斷性、高昂的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對稱等缺陷,而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政府的無效率。通過市場競爭和類似市場的刺激,這些改革者們認為他們能夠縮小政府的規(guī)模,能夠削減政府的成本并且能夠改進政府的績效”,從而也提高政府的效率[2]P11。

  我們在第一部分指出,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政府應該是“掌舵”的,而不是提供具體的“服務”的。其實該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使政府從紛繁的具體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專注于宏觀的決策,進而提高政府的效率。對于高校管理工作來說,我們自然要避免為了服務學生和教師從而陷入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中進而不能自拔帶來的效率低下,更要避免因官僚主義作風而產生低效率及給師生帶來的不便和傷害。

  當然官僚制曾經在管理的科學化、專業(yè)化,避免主觀主義和隨意性,從而維護公平和穩(wěn)定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官僚制在運行過程存在一個不可克服的缺陷,即過分依賴官僚制而帶來的靈活性不足和效率低下。馬克斯·韋伯曾經對官僚制作了經典的概括,他指出官僚制“存在著固定的、通過規(guī)則即法律和行政規(guī)則普遍安排有序的、機關的權限的原則”,同時“存在著職務等級和和審級的原則,也就是說,有一個機構的上下級安排固定有序的體系,上級監(jiān)督下級”,“現(xiàn)代職務的執(zhí)行是建立在文件(案卷)之上”,以及“官員職務的執(zhí)行,是根據(jù)一般的、或者或少固定的、或多或少詳盡說明的、可以學會的規(guī)則進行”等[3]P278-281。

  可見,官僚制的主要缺陷是呆板、對規(guī)則而非對人負責,因而往往在具體事務的處理過程中容易靈活性不足,不利于更好地為公眾服務。高校管理工作其實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建立在官僚制的基礎上的,它自然也會帶來效率低下,不利于更好地服務師生,會給師生的工作與學習帶來極大不便,導致師生與高校管理人員普遍的矛盾和對立。此外,在中國官僚制中,還有特殊的表現(xiàn),那就是長期以來官本位思想,使得部分高校管理工作人員沒有把自己準確定位為師生的服務者,而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官”和管理者,頤指氣使,傲慢自負,經常和師生發(fā)生沖突,影響了整個管理工作隊伍的形象,進而使管理工作無法正常有序開展。這就要求高校管理工作人員必須擯棄官僚主義作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真正地為師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三、高校 管理 工作要提高責任意識

  高校管理工作無論是增強服務理念,還是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都離不開高校管理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有了責任意識,高校管理工作人員往往就會不斷改善服務質量,提高工作效率。而新公共管理理論特別強調了政府要對公眾負責,這種邏輯是十分清晰的,即一個企業(yè)家政府首要追求的是利潤或利益,而利潤和利益顯然來源于顧客。那么,企業(yè)家政府要想獲得利潤就必須對顧客負責,使產品和服務能夠很好地符合顧客的需要,更必須與顧客溝通,及時回應顧客的訴求,進而不斷地改進產品和服務。這樣,企業(yè)家政府在主觀上追求利潤的同時,在客觀上實現(xiàn)了對顧客的負責。

  登哈特指出,許多公共管理者“開 始嘗試根據(jù) 經濟學的假設和觀點來努力地提高生產率并且找到了一些可供選擇的服務供給機制。他們已經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對顧客的責任和高績效上,進而對官僚機構進行改組,重新規(guī)定 組織使命,精簡機構程序,以及分散決策權。在許多情況下,政府和政府機構都已經成功地將先前的供給只能民營化,使高層的行政官員對可測量的績效目標負責,建立測量生產率和效益的新程序,并且重新設計部門體系以重新強化責任意識”[2]P9。登哈特 總結說:“在某種意義上,新公共管理的擁護者所倡導的責任觀模仿了老公共行政的責任觀,因為它依然依靠的是客觀的測量和外在的控制。不過,它還是有一些重要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在新公共管理中,其假定是傳統(tǒng)的官僚機構效率低,因為它測量和控制的不是結果而是投入”。

  而第二點是“公眾被重新視為由各自都以一種服務于其自身利益的方式行事的個體顧客組成的一個市場。這樣一來,公共機構主要就不是直接或間接地堆公民或公共利益或共同體利益負責。更確切地說,它們倒是對它們的‘顧客’負責。于是,政府的責任就是為其顧客提供選擇并且通過所提供的服務和功能來對顧客所表達的個人偏好作出回應。責任就是滿足直接顧客對政府服務的偏好”[2]P94-95。但高校管理工作卻與新公共管理不同,表現(xiàn)為:高校管理工作人員服務于師生,不是追求師生可能給他們帶來的某種“利潤”或“利益”,而是以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的。

  高校管理工作人員是否會對師生負責,往往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取決于他們自身的覺悟和品質。如果他們熱愛本職工作,對師生懷有深厚感情,那么他們往往會對師生負責,從而很好地為師生服務,否則就會漠視師生的利益。我曾了解到某高校的財務部門使一教師一次報銷來回跑四五趟,工作人員每次都指出其中缺少的某項手續(xù),卻不完全指出,這樣既浪費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又導致職能部門與教師關系的緊張與對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都反映了高校管理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不足。

  四、高校管理工作應建立科學評價機制

  根據(jù)上文的論述,不難看出,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對高效管理工作人員產生動力和塑造他們的行為模式與取向,從而提高高校管理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工作效率和責任心無疑是重要的。新公共管理理論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便是“政府怎樣才能將其最關注的焦點放在產出和結果上,而不是放在過程或結構上?政府怎樣才能用自下而上的結果驅動型系統(tǒng)來取代自上而下的規(guī)則驅動型系統(tǒng)”[2]P10。

  顯然,新公共管理理論已經對如何建立一種科學的評價機制進行了思考,它首先主張評價的對象應該是客觀的、外在的具體指標,而不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判斷,同時,評價的過程是自下而上的,即來源于顧客的評價,而不是自上而下的體系內的評價。這種評價機制對構建高校管理工作人員的評價機制無疑具有啟發(fā)意義。

  但是,首先要指出的是,高校管理工作的評價不能完全照搬新公共管理理論所主張的機制,這是因為高校管理工作的性質和內容是無法通過具體的、可測量或者容易量化的東西來進行考評的。比如我們顯然不能以平均一天接待和服務多少個師生作為對高校管理工作人員的評價指標。而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評價機制的第二方面無疑具有借鑒意義,即把評價的方式和重心放在自下而上的評價上——通過高校管理工作所直接服務的對象的師生進行自下而上的評價。如果能夠切實有效地采用這種自下而上的評價方式,就會使高校管理工作人員極大地增強服務意識,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責任心,從而最大限度地爭取獲得師生的滿意。

  這種邏輯在于,如果高校管理工作者全部的 發(fā)展和利益的獲取,比如獲得晉升或獎金,都取決于這個評價的結果,而這個評價結果又是由他們所服務的對象師生所決定的,那么,很難想象他們不會努力去“討好”師生,通過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為師生好好服務,從而獲得師生的滿意、贊同和評價。這個“討好”的過程,就是高校管理工作人員不斷根據(jù)師生的需求提高工作水平的過程,也是對師生高度負責的過程。當前,在高校中這種自下而上的評價方式已經在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中廣泛采用,并成為驅動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的強大的外在動力。

  但是這種方法沒能夠在對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評價中得到廣泛采用,高校管理工作人員的晉升等并不取決于其所服務的對象的評價,而是取決于其領導,只要能夠“討好”領導,獲得領導的高度認同,往往就能夠獲得晉升和發(fā)展。反之,即使與師生打成一片,也很難獲得晉升和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改變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人員的績效評價方式,從注重自上而下的評價轉向其與自下而上的評價結合。只有讓服務對象參與到對高校管理工作的評價中來,才能給高校管理工作人員提供強大的外在驅動力,真正改善工作面貌,最終促進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 社會服務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著.周敦仁等譯.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美]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譯.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公共管理碩士論文范文相關文章:

1.公共管理論文經典范文

2.公共管理畢業(yè)論文范文

3.公共管理論文范文

4.公共管理論文畢業(yè)范文

1428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