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頁碼怎么自動生成
論文頁碼怎么自動生成
論文是描述學術(shù)研究成果進行學術(shù)交流的一種工具,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jié),小編整理論文頁碼怎么自動生成,歡迎閱讀!
論文頁碼自動生成
1、打開需要編輯的論文,點擊“顯示/隱藏編輯標記”,為了顯示下邊的分頁符標志。
2、將摘要、前言、大標題設置成標題1,小標題依照次序設置成標題2、標題3以此類推。
3、在首頁和摘要中間,目錄和正文中間插入分頁符。
4、雙擊摘要的底端,插入頁碼,設置格式,注意首頁、摘要目錄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別單獨設置頁碼(在設置時取消“鏈接到前一條頁眉”)。
5、回到目錄頁,插入目錄。
6、設置完成后,目錄頁碼就設置好了。
關于未來的論文范文
遺失的未來
關鍵詞:人物組群 心理分析 兒童教育
摘 要: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卜》是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其中蘊含有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兒童心理,有成人世界的矛盾,也有人性深處的掙扎。
瀏覽對《透明的紅蘿卜》的人物分析作品,基本都會將目光投注在黑孩兒身上,作家對這個人物著墨甚多,從他出場的外貌、著裝描寫,到之后的眼神、動作、行為,到心理發(fā)展變化,作為“無名”的黑孩兒,他瑟縮在舞臺的角落,有時沖上前去,有時退回幕后,有時幽幽的游蕩在舞臺中央,但不論他的身影在何處,他始終被籠罩在追光燈下,作為深層次的主人公凸顯著。
黑孩兒出生后是自然、開朗的,“他四五歲時說起話來就像竹筒里晃豌豆,咯崩咯崩脆”,但是后來,父親的不歸、繼母的虐待,成為他生活的轉(zhuǎn)折。身體上的打擊和摧殘,心理上的失落和殘缺,性格的扭曲和變化,使得他成為一個敏感的兒童,需要關愛但是謹慎且自私。他有自己密閉的思想空間,處于高真空狀態(tài),難以接納外部的空氣,沉默的外表下隱藏著很多想法。他有自己的需求、渴望,不過不懂得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也確實無能為力。
一個人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年齡,也就是社會化程度,其中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年齡、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同伴關系、社會環(huán)境、社會性別倫理、個人經(jīng)歷等等,按精神分析學觀點來分析《透明的紅蘿卜》:1.本我、自我、超我的體現(xiàn)。本我對人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黑孩兒的沖動,幫助小鐵匠而傷害小石匠,是不自覺的潛意識作用;還有對紅蘿卜的形象分析,在很多評述中都將其抽象化,成為潛意識的心理暗示,或者說是對于性器官的暗示,這一點也應是作者的匠心所在。2.體現(xiàn)能量轉(zhuǎn)化,即利比多轉(zhuǎn)化。弗洛伊德認為人體具有自虐傾向,正如也有自衛(wèi)傾向一樣,稱為“死亡沖動”。二者是利比多的聚集形成的能量指向,如果二者能夠達到平衡,那么人體就會不受到自我的侵犯,但是在外力的壓迫或者心理作用下,則可能失衡,這反映在人類生活中就是酗酒、吸毒、探險等過激活動的原因。具體在黑孩兒身上,就是他對自己身體的漠然態(tài)度,砸石頭砸破自己的手指,用赤手抓起滾燙的鐵鉆子,拼命拉風箱炙烤自己的身體,在傷害自己肉體的同時,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對常人難忍的疼痛的“無視”,這些都是自虐的表現(xiàn)。這些行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家庭的傷害與社會的漠視,黑孩兒被成人世界拋棄,又找不到同齡人的世界,“他人即是地獄”,便只能被禁閉在自己的單一維度中。與外物的接觸變少了,感官便開始退化,雖然文中有很多感官描寫,但是正是在這樣的對比下,黑孩兒的世界才顯得更為麻木和原始,心靈變得不堪重負,產(chǎn)生了對于自己肉體的無保護狀態(tài)和侵害意識。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弗洛伊德也有闡釋,利比多的聚集固然會造成能量壓抑,可能會造成心理失衡,但是如果加以引導,將能量轉(zhuǎn)移到其他的方向,便可能會有新的收獲,比如轉(zhuǎn)向?qū)λ囆g(shù)、文學、科技、自然的追求。但是黑孩兒缺乏這樣的引導,成人世界并沒有給他正確的方向,不是超負荷的體力活動就是違反秩序去偷采蘿卜,外部傷害使虐待變本加厲,能量沒有良好的導向而無法正確發(fā)泄、轉(zhuǎn)化,所以他才會對自己不斷地造成傷害。在傷痛中黑孩兒剝離了自己的靈魂,一部分用來對外物做出反應,一部分用來對自己進行平復,而后一部分便被用來抑制聚集的體能,發(fā)泄失衡后的自虐沖動,所以傷痛并不稱為“傷害”,反而會成為“平復”。
此外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對于少兒性欲的解釋。還有一些值得探討的說法。主要集中在對黑孩兒和菊子之間的關系上,有人解釋為“戀母情結(jié)”,還有“兒童性欲”說。兒童時期會有感官器質(zhì)上的刺激和沖動,但是否是性欲的表現(xiàn),與原始的生理的本能沖動無法區(qū)分;菊子對黑孩兒很關心,一方面是她本身的善良所致,一方面是黑孩兒那引人注意的外表和可憐的身世的引發(fā);這不僅包含了對兒童的同情,也有對欺壓他的小鐵匠的不滿,希望與小石匠間接接觸的欲望的唆使,還有黑孩兒本身神秘、倔強氣質(zhì)帶給她的吸引,這是一種獨特的“奇異”的生活方式的吸引,這也是她學著黑孩兒的樣子在傷口上撒灰,不抱怨黑孩兒咬她的部分原因;黑孩兒對于菊子,對于菊子對他表示出來的關心心存感激,是因為從四五歲之后便很少受到這樣的關心和愛護,這是一種回報和感動,但是因為他心思敏感,思維有些許“變異”,所以回報的方式很謹慎很詭異,兩次咬菊子,在橋洞靜靜的緬懷而不流露感激之情,都讓人無法用常態(tài)理解,;除了這些,眾多文章關注的焦點,即黑孩兒幫助小鐵匠去打小石匠,成為兒童性欲說的主要根據(jù),認為小石匠是黑孩兒潛意識中的情敵,這是有邏輯錯誤的。黑孩兒對于小石匠的敵意,來源于小石匠和菊子的關系,但在黑孩兒的眼中,這很可能只是一個分享愛的敵人,遠非“情敵”,這種感情有可能近似于兄弟分享母愛,而嫉妒母親更寵愛的兄長,也可能類似小兒獨享一個玩具,但玩具卻突然被搶時的心態(tài)??傊?,是自己唯一關注的和在意的事物被分享甚至被搶奪的心態(tài),而不是片面的“性欲”。前者是人類共有的心態(tài),也是“原始人”有了欲望卻沒有方法攫取的體現(xiàn),后者則是被成人世界異化了的心態(tài),被賦予了強制的成人色彩,所以其合理性是有待探討的。還有“戀母情結(jié)”的說法,菊子對于黑孩兒可能有“母親”的作用,像母親一樣呵護他、關心他,但是這與戀母仍有區(qū)別。黑孩兒在意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關愛,性別是第二因素,只要能帶來安慰和愛,都是黑孩兒感激的對象;雖然對于菊子這樣一個特定人物,會類似于“戀母”,但是這樣的概念化局限了對于這份感情的界定,不若從更宏觀的角度,將這種感情稱為“人性的關愛”,有時模糊化的界定會比特定概念更準確。
《透明的紅蘿卜》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黑孩兒的悲劇,小蘿卜的被丟棄,美好的透明的紅蘿卜最終沒有被找到,赤裸著離去,像游魚一樣游在黃麻地中……這是各種因素作用的結(jié)果,而我們也應該從中找到種種因素,找出改變兒童生活、性格的因素。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借鑒斯金納的行為主義理論,他認為人的行為、思想,是受環(huán)境影響的,兒童的教育必須由環(huán)境入手,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的條件,并且進行正確的引導。“一個兒童帶著先天的素質(zhì)出世后,成為社會成員的同時,他開始的行為多半是在文化環(huán)境中,在由別人提供給他的強化影響下產(chǎn)生的,而個體又對行為產(chǎn)生應答性的行為,并依賴這些行為的結(jié)果而改變著自身,同時也保持著社會秩序。”{1}他還認為,“人在根本上是被決定的,受環(huán)境所制約,這在倫理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廣泛存在。”{2}雖然在心理學界,斯金納的行為主義與其他理論的爭論始終存在,而且他所建構(gòu)的行為主義學說本身有很多紕漏無法填補,但是,從教育的角度講,我們對于環(huán)境的重視的確應該被提到新的高度,而不是期待人性本身的“自我凈化”,正如大自然會有這樣的自凈功能,但是不能超出極限范圍;人的自我凈化功能,篩選、判斷力、承受力也是有限的,像黑孩兒這樣本身能力就很有限的兒童。所以,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影響兒童成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1.家庭,最基本的是一個完整的、和諧的家庭,完整的基礎上還需要父母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這包括保護、激勵和不縱容很多方面,如果已經(jīng)不完整,也盡量使其氛圍不受到太大影響,讓兒童們擁有一個平和、幸福的童年,但很顯然,黑孩兒沒有這樣一個完整的家庭,殘缺的家庭中僅剩的成員也只帶給了他負面的消極的打擊性的影響,在一顆心最柔弱的時刻給其以最嚴重的創(chuàng)傷;2.同伴關系,在沒有步入學校時,或者對于很多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兒童,同伴很重要,同伴的缺失會導致自閉或者交流能力差、團結(jié)協(xié)作力差等問題,同伴的影響也會造成正面強化或者負面強化不同的作用,同伴的歧視、嘲諷會造成巨大的傷害,而同伴的擁護、尊重則會造就領袖心理,培養(yǎng)良好的領導協(xié)調(diào)力,這從很多偉大的人物早期就是“孩子王”可以看出,而黑孩兒的童年中除了一個“掛著鼻涕”的小弟弟,沒有可以交流的玩伴了,自閉便成為必然的惡果;3.學校教育,斯金納很重視教師的作用,認為良好的教師可以教會所有的學生,這當然忽略了學生的自身屬性、個體差異,但是如果教師在教育學生中有性別歧視、社會背景歧視、智力歧視等等問題,那么可想而知兒童是不會有良好的心態(tài)和發(fā)展的;4.社會時代背景,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戰(zhàn)亂、經(jīng)濟危機、政治變動帶給兒童的影響是強大而深層的,道德、信仰、社會倫理的潛移默化也會成為一個人難以擺脫的時代氣息。黑孩兒所處的時代沒有給予他良好的生存條件,是當時的生產(chǎn)力決定的,并且沒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環(huán)境,是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決定的,既然都是無法選擇的,這樣的悲劇的誕生也不是偶然的了。在所有的影響因素中,如果說家長、同伴和學校都是可以經(jīng)過培訓和倡導、調(diào)整和選擇進行改變的,只有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很難變化的。這也成為對一個社會的考驗和鑒定,父母們在客觀判斷后,愿意讓自己的子女生活在怎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是建立在對另一種社會環(huán)境的思索和擯棄后的,所以選擇出國教育從某種層面看也是對我們現(xiàn)有社會狀態(tài)的質(zhì)疑,值得我們?nèi)ミM一步思索和改進。
《透明的紅蘿卜》中紅蘿卜本身有很多的象征意味在其中,而透明的紅蘿卜“晶瑩透明,玲瓏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殼里包孕著活潑的銀色液體”,更成為了經(jīng)典的、絕美的畫面。小蘿卜被丟棄,再難以尋回,這是美好童年的丟失,是純凈的心智的丟失,也是愛的丟失,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蛻變,也是人生成長中不得不經(jīng)歷的得與失。我們不斷獲得自己難以接受的,失去自己認為美好的,到最后學會了承受和忍耐這無奈的命運。不僅僅在于兒童教育的思索,也在于所有人成長過程中的外部環(huán)境與自身心智協(xié)調(diào)、制衡的思索。遺失的那些,黑孩兒沒有找回來,我們又能否找回來?游魚穿梭于大海,究竟會不會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安息之地?《透明的紅蘿卜》,讓我們思索著那些遺失的未來。
(責任編輯:呂曉東)
作者簡介:陳蓉蓉,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
{1} 樂國安:《論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關于人的行為原因的研究》,載《心理學報》,1982.1.3 ,第336頁。
{2} 毛亞慶:《從兩個教育家的論爭看教育研究的兩大范式》,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31頁。
參考文獻:
[1]王曉霞:《斯金納〈沃爾登第二〉中的心理倫理學思想解析》,道德與文明,1999年第1期。
[2]楊燕翎 顧曉晴:《弗洛伊德思想的折射――淺論〈透明的紅蘿卜〉中的黑孩兒形象》,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2004.6,第17卷第2期。
[3]程艷芳:《獨特的視角 夸張的感覺――〈透明的紅蘿卜〉藝術(shù)手法淺析》,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 2006.6,第22卷第2期。
[4]李靜雯:《感官的狂歡――試析〈透明的紅蘿卜〉中感官刺激的藝術(shù)特色》,安徽文學,2007年第8期。
看了“論文頁碼怎么自動生成”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