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歷史學術(shù)論文
隋唐歷史學術(shù)論文
隋唐時期(581年—907年),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兩個朝代的合稱。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隋唐歷史學術(shù)論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隋唐歷史學術(shù)論文篇一
隋唐圜丘的歷史及現(xiàn)狀考察
【摘 要】 西安圜丘為隋唐兩朝的皇家禮制建筑,數(shù)位帝王在這里進行過祭天活動。文章概述了隋唐圜丘的地理位置與形制;介紹了圜丘的祭祀功能;敘述了圜丘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對圜丘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diào)查,地理位置與地層堆積;圜丘主體建筑遺跡;圜丘外圍附屬建筑遺跡的探尋。本文擬通過對圜丘歷史沿革及現(xiàn)狀的介紹,提高公眾對于圜丘的認知度以及保護開發(fā)意識。
【關(guān)鍵詞】 隋唐圜丘;歷史沿革;祭祀禮儀;現(xiàn)狀
圜丘,也叫天壇,是封建時期帝王進行祭祀昊天上帝活動的場所。在《周禮・春官》中曾提到:“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1]自隋初至唐末,古代帝王都嚴格的遵守著周漢禮儀制度,以表達對天神崇敬的虔誠。從隋文帝開始“開皇四年,辛未,有事于南郊……開皇十二年,有事于南郊”[2]至“玄宗十二年……立圓臺于山上,廣五丈,高九尺,土色各依其方。又于圓臺上起方壇,廣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壇臺四面為一階。……又為圓壇于山下,三成、十二階,如圜丘之制。”[3]自此,圜丘成為隋唐時期皇帝的重要祭祀場所。據(jù)統(tǒng)計,在唐末廢棄圜丘前,共有21位帝王曾經(jīng)登上圜丘舉行過祭天儀式。著名的北京天壇公園內(nèi)的圜丘正是在清乾隆年間以明末清初的圜丘為模板改建而成的,因此位于長安城的隋唐圜丘才確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壇”。作為重要的祭祀圣地,隋唐圜丘是研究隋唐時期的禮儀制度、祭祀文化等的重要文物資料,更作為一種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留存于世,供人瞻仰。
一、圜丘的地理位置與形制
圜丘是隋唐兩朝最重要的祭祀場所之一,隋唐帝王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有二十一位皇帝登圜丘祭天,堪稱“天下第一壇”。西安圜丘始于隋文帝開皇十年,棄于唐末,共沿用314年,至今經(jīng)歷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圜丘的位置比較明確,《舊唐書》記載:“其壇在京城明德門外道東二里”。隋唐圜丘是用黃土澆筑而成的壇體建筑,四面壇體呈現(xiàn)圓形,以白灰涂抹表面。據(jù)《大唐郊祀錄》等文獻記載,圜丘每層都設(shè)有十二層階道以上臺,分別稱為子(北)陛、丑陛、寅陛、卯(東)陛、辰陛、巳、午(南)陛、未陛、申陛、酉(西)陛、戌陛、亥陛,其中南階作為皇帝登壇的階道,寬于其余十一陛。
圜丘頂部視野及其開闊,在唐朝以圜丘為中心,周圍150米左右不能有任何建筑存在,皇帝站在圜丘之頂為國泰民安與蒼生百姓祈福。相比于北京圜丘,隋唐圜丘產(chǎn)生要早一千多年,同時其形制也更加宏偉:
“其圓丘長安在明德門外東南二里……其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廣二十丈,再成廣十五丈,三成廣十丈,四成廣五丈……至隋文帝,令辛彥之��圓丘于國之南太陽門外道東二里。其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廣二十丈,再成廣十五丈,三成廣十丈,四成廣五。”[4]
由此對比北京天壇,西安圜丘比其高2.6米,且多八面臺階。
以上記載足見圜丘之恢宏壯麗,是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禮儀重地,對維護皇權(quán)統(tǒng)治,維系國家安定繁榮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圜丘的祭祀功能
我國封建帝王堅信“秉天而治”,依據(jù)天的旨意而統(tǒng)領(lǐng)萬民,因而自稱“天子”。既是天之子,祭祀上天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禮儀活動,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有司攝事”是圜丘祭祀主要形式,根據(jù)唐朝禮儀制度,南郊祭天活動每年舉行四次:正月上辛,孟夏,季秋和冬至。依據(jù)這種制度,唐朝的祭祀總數(shù)大概應(yīng)有千余次左右,但是記載于史料的只有41次??梢娨蚣捞旎顒虞^為紛繁復(fù)雜,帝王也經(jīng)常感到厭煩勞累,以是有司攝事的情況比天子親臨祭天更加普遍。
唐代祭天時間是臨時和固定兼而有之。固定的日期一般在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而當遇到新皇登基等重大政治事件時才會有臨時的祭祀活動。在每年四次的祭祀上天活動中,最重要并且最受唐朝君主注重的是十一月和正月,而在其余時間舉行的則寥寥可數(shù)。
依照《周禮》的記述,圜丘祭天有一系列詳細流程。首先,皇帝親自藉田,收獲的谷物要收入神倉之中保管。然后選養(yǎng)犧牲,告廟卜,讓神來裁決祭祀的具體時間。然后告誡百官明確應(yīng)掌握的職責事務(wù)。其次,天子同參與祭天群臣均需齋戒十天。正式祭天開始后,以燔柴祭天。實行祭禮的過程中必須以樂進行配合,行以歌舞。使禮、樂、歌、舞熔于一爐,形象自然地展現(xiàn)上下尊卑的等級差異,達成娛神樂人的和諧統(tǒng)一效果。天子祭天正祭之初要行牲之禮,天子要親殺祭品以示對神靈的敬重。還要行盥禮與薦禮,也有祝號和饋食等祭祀程序。
發(fā)展到隋唐之際,圜丘祭天的流程更加成熟完備。祭天前皇帝與官員大臣都必須齋戒。
祀前三日,祠官開始打掃圜丘祭壇,整飭乘輿行道,劃分各類祭祀人員的祭祀位置,安置相應(yīng)祭器,祀前一日,諸祠官檢查所供祭品,稱為省祭器。到祭祀吉時,鑾駕出宮,皇帝親臨圜丘,奠玉帛、迎神、奏樂、讀祝文、進供祭品、燔柴。
三、圜丘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圜丘的祭祀禮儀催生了大量有關(guān)的文人進行創(chuàng)作,如下圖:
其中將在朝廷祭祀及禮儀活動中使用的樂章以文本形式記錄下來,就是郊廟歌辭。隋唐圜丘吸引了大量文人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不乏元稹這樣的大家。由祭祀活動催生的郊廟歌辭不但是封建禮樂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反映當時的政治狀況與時代變遷,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
唐朝創(chuàng)作歌辭的人主要有兩類。首先是帝王親創(chuàng),如武則天稱帝后就親自創(chuàng)作過一組歌辭。另一類是由朝廷重臣創(chuàng)作,這些朝臣都具有極高的身份地位與文學素養(yǎng),如虞世南、魏征等人。
郊廟歌辭的內(nèi)容十分龐雜,大致分為對天神、對地�o,對宗廟三種祭祀樂章。《樂府詩集》中存有58組395首,直接與圜丘相關(guān)的有《唐祀圜丘樂章八首》、《唐祀圜丘樂章十一首》。在冬至祭祀昊天上帝是所有祭天儀式中最隆重的,因此有關(guān)的歌辭數(shù)量很多。
唐代的郊廟歌辭總體藝術(shù)風格上和盛唐氣象相契合,呈現(xiàn)出恢宏大度、氣勢磅礴、境界開闊的特點。創(chuàng)作方法上以敘事為主,輔以祭祀場面的描述,感情抒發(fā)誠摯動人。唐代的郊廟歌辭往往居高臨下,包攬萬物,具有時空上的悠遠境界,例如在《唐祀圜丘樂章十一首》中有“萬方靜謐,九土和平”的描寫,在氣勢上橫跨海內(nèi),放眼九州,有種將天下運于掌心之中的恢宏與從容。 唐朝的郊廟歌辭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許多創(chuàng)新之處。首先,體制更加宏大,每樂章的數(shù)量增加,并且以配合的儀式進行命名,這樣題目和內(nèi)容聯(lián)系的更加緊密。其次,七言詩在唐代郊廟歌辭中也開始興起繁榮,這一新興的詩歌體式顯示出了自身強大的生命力。相比于傳統(tǒng)的四六言詩的穩(wěn)重沉悶,古樸整齊,七言詩更加具有節(jié)奏感、跳躍感,舒緩悠揚配合輕重變化,更適宜用音樂和舞蹈的方式進行表現(xiàn)。
郊廟歌辭與王權(quán)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其產(chǎn)生于政治環(huán)境緊密相關(guān),反映了國家的興衰,記錄了時代的脈搏,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郊廟歌辭是統(tǒng)治者重農(nóng)思想的體現(xiàn),農(nóng)業(yè)是立國之本,農(nóng)耕精神是中國民族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精神沃土。歌辭同時也是統(tǒng)治者勾勒的和諧盛世的藍圖。祭祀之禮講求禮敬、心誠,才能實現(xiàn)天人溝通,對神靈的祈愿才會成為現(xiàn)實,保佑國運不衰、王權(quán)鞏固、久和平,少寇亂,封建社會才得以長治久安。
四、圜丘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
從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然而自其于唐末被廢棄后,再無人問津。直到建國初期我國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才確認了西安隋唐圜丘遺址,1957年西安圜丘被確立第二批陜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卻一直沒有對其進行過發(fā)掘。后陜西師范大學于1988年征用了西安圜丘所在地。在此期間,隋唐圜丘并未引起人們的過多關(guān)注。
在1999年3月,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瑤帶領(lǐng)下舉行了對隋唐圜丘遺址清理挖掘工作;3月1日一5月15日,西安唐城工作隊對隋唐圜丘考古挖掘;6月18日一7月2日,工作隊勘探了圜丘四周的從屬建筑;此次對圜丘的發(fā)掘工作,詳細探察了圜丘遺存的現(xiàn)狀,對于我們進一步探查圜丘的保護開發(fā)具有重要意義。
1、地理位置與地層堆積
隨唐圜丘地處今西安市雁塔區(qū)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場東側(cè),東以磚墻與瓦胡同村相隔,西南距陜西廣播電視發(fā)射塔650米。
圜丘遺址由于占地面積廣,布局結(jié)構(gòu)復(fù)雜,所以覆壓于其上的文化堆積也很不均勻。
圜丘的主體部分是指圜丘本身,遺址主體地貌呈山丘狀,頂部平坦,腰圍部呈坡狀,高低起伏較大。據(jù)此,遺址主體地層堆積又可分為頂部和腰圍兩部分。頂部近似圓形,直徑約20米。堆積自中央往外漸薄,可分兩層;腰圍部呈坡狀,環(huán)繞頂部一周。因受擾動,局部夯土已裸露于外。堆積可分三層。
圜丘的外圍部分指圓丘本身之外的周邊部分。圓丘以東、以北部分因現(xiàn)代建筑覆壓已無法開展工作。圜丘以西的操場,現(xiàn)代夯墊層之下即為生土,文化層蕩然無存。唯在遺址主體以南發(fā)現(xiàn)有文化層堆積。
2、圜丘主體建筑遺跡
(1)圜丘主體形制。圜丘形為圓形高臺式壇體建筑,共有四層圓臺,故其俯瞰為四重同心圓形,各層臺基壘疊而起,圓臺面徑從上至下依次減少,第一層為52.45―53.15米,第二層為40.04一40.89米,第三層為28.35一25.48米,第四層為19.74一20.59米。各層臺高也大致相近。從可得情況推測,圜丘最高可達8.12米。[5]
(2)遺跡細部保存狀況。圜丘主體遺跡保存狀況極差,只在各層臺壁根部、陛階兩側(cè)及其與臺壁相接處和各層臺局部臺面殘存一些白灰面或夯土面。
3、圜丘外圍附屬建筑遺跡的探尋
按《大唐郊祀錄》等文獻記載,圍繞圓丘主體,還有許多附屬建筑,如燎爐、痊坎、疆和門等??上缃癯鬟咉w育場較空闊外,周圍其他地面已蓋滿了現(xiàn)代建筑,無法展開工作。當年在處理體育場地基過程中,已將唐代地面徹底破壞,堅硬的現(xiàn)代夯墊層之下即是生土。
總體來說,雖然西安圜丘遺址其壇體已遭受破壞而坍塌,但其整體保存良好。西安圜丘的發(fā)掘,完善了我們對于隋唐時期圜丘的基本形制,同時它也是我國現(xiàn)有的最早的皇帝祭天禮儀建筑。
1999年7月,西安圜丘遺址回填封土。2003至04年間,西安文物局對圜丘的基本形制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固和保護。2013年5月3日,西安圜丘被宣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西安政府規(guī)劃“隋唐天壇遺址公園”,2015年隋唐天壇遺址公園計劃開建,并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西安圜丘作為隋唐三百多年來的皇帝祭天處,舉行著祭祀昊天上帝這一最高規(guī)格的禮儀活動,因此其在皇家禮制建筑中的地位也極其重要。作為“天下第一壇”的隋唐圜丘曾經(jīng)輝煌過,數(shù)位帝王曾在此俯首祭天;同時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沉寂與風雨的洗禮,隋唐圜丘也更顯示出它的厚重與古樸的歷史氣息。西安圜丘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場“穿越隋唐”的紐帶,也是我們對于了解古人祭祀文化、學習周漢禮儀制度的途徑,更是促使人們喚起積極保護文物古跡意識的催化劑。針對隋唐圜丘的進一步保護與開發(fā),還需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注 釋】
[1] 呂友仁.周禮譯注[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288.
[2] (唐)魏征等,《隋書》卷一・帝紀第一・高祖上[M].中華書局,1973.21.
[3] (后晉)劉峋等,《舊唐書》卷二十一[M].中華書局,1975.820.
[4] (唐)王徑,《大唐郊祀錄》卷四[M].民族出版社,2000.758.
[5] 安家瑤,陜西西安唐長安城圜丘遺址的發(fā)掘[J].考古,2000.07.
【參考文獻】
[1] 張聰賢.長安縣志[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36.
[2] 魏征.隋書[M].中華書局,1973.
[3] 趙瑩.舊唐書[M].中華書局,1975.
[4] 宋祁、歐陽修.新唐書[M]中華書局,1975.
[5]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中華書局,1979.
[6] 宋敏求.長安志・長安志圖[M].三秦出版社,2013.
[7] 周公.周禮[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8] 中敕、王涇.大唐開元禮(附大唐郊祀錄)[M].民族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申芯瑜(1996.8-)女,漢族,陜西禮泉人,本科學歷,現(xiàn)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張詩雅(1995.3-)女,漢族,陜西禮泉人,本科學歷,現(xiàn)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隋唐歷史學術(shù)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