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必修2報任安書教案
高二語文必修2報任安書教案
一份優(yōu)秀的語文教案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保障!所以,接下來,學習啦小編就和大家分享魯教版高二語文必修2報任安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魯教版高二語文必修2報任安書教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的行文特點: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結,迂回曲折,但又脈絡清晰。
2?體會文中表現(xiàn)出的作者身受極辱后憂愁幽思、激憤慷慨的情感。
3?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生死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課文內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點。
2?通過具體句段,揣摩體會作者遭受奇恥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書雪恥的頑強意志。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點撥。
2?討論指導。
媒體設計
1?課文錄音。
2?投影:用于課文結構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步驟】方案一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已經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不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下面,我們就通過《報任安書》來走近司馬遷,走入司馬遷的內心世界。
(解說:這樣設計有兩個好處,一是直奔文章主題,為閱讀指向;二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二、解題
1?體裁解說:“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 “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
2?寫作背景:《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一封復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對此稍作解釋),被捕下獄,慘遭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看,這是宮中的機要職務,實際上卻是以一個宦者的身份在內廷侍候,為一般士大夫所鄙視。在這期間,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訓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司馬遷覺得實在難以按任安的話去做,所以一直沒有復信。后來,任安以重罪入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積憤,于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
(解說:突出“信”及“信”的來由和內容,為課文內容指向。)
三、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對照注釋,自行誦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掃除字詞障礙。
除了課文注釋外,每段需要解決的重點詞句有:
第1段:再、務、流俗,表謙稱和敬稱的詞語(牛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戲弄、特、勉勵
第3段:各個典故含義,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無能之詞、考、綜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無乃……乎、不信
(解說:文章字詞難度較大,好在課文作了較為詳盡的注釋,但其中仍有些詞句需要解決,為學生理解文章掃除障礙。)
2.播放錄音或教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然后要求學生有表情地誦讀。
(解說: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調,進入文章情景。)
3.內容與形式梳理。
學生思考:從課題和背景介紹看,這是一封復信,其回復的內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樣具體展開的呢?
此文線索脈絡十分清晰,大意是講“刑余之人”難以“推賢進士”,唯有隱忍茍活,著書以償前辱之債。具體梳理如下:
復信目的:對任安“推賢進士”的期望“略陳固陋”。(第1段)
復信內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戲弄,流俗之所輕),身遭極辱,不能勝任。(第2段)
?、谛Ч胖t人忍辱負重,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3、4段)
?、墼俅伪憩F(xiàn)自己無可比擬的憂憤處境,點明自己有負囑托的原因。(第5段)
(解說:訓練概括語段能力,讓學生初步把握文章內容和結構,為下一步突破重點作準備。)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誦讀課文。
(解說:為下節(jié)課深入學習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研習課文
1?具體研讀,突破重難點。
(1)分段研習,理解行文脈絡,理清內容邏輯。
?、傺辛暤?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內容:復信是要為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②研習第2段:此段在內容上有幾個層次?與無法“推賢進士”有何關系?
明確:兩個層次。一是說自己史官地位低微,“為流俗之所輕”,與“螻蟻”無異;一是說自己身受極辱,如虎陷“檻阱”,“積威約之漸也”。下獄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慘痛的打擊,側面說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賤的地位,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賢進士”的任務的原因。
③研習第3、4段:兩段文字上的聯(lián)系是什么?內容上似與“推賢進士”無關,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第3段寫古代“倜儻非常之人”受辱處困,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4段寫仿效古之賢人,“就極刑而無慍色”,著《史記》以“償前辱之責”。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樣和力量,兩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負重的原因。這似與回復內容無關,實際上有著合理的邏輯關系:一者,上段已經敘述了自己所受的極辱,自然會讓人想到他何以能“茍活”,在第4段對此作了回答,是因為《史記》“草創(chuàng)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對好友(也只能對好友)傾吐個人情懷是極為正常的,所以作者說“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苎辛暤?段:此段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明確:此段在內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慘處境上,描寫自己“腸一日而九,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的無限痛苦和寂寞,從而回應第1段,結構十分嚴密。
小結:全文呈現(xiàn)出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賢進士”數(shù)語,圍繞一個“辱”字,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難以形容的苦痛,表現(xiàn)了自己發(fā)憤著書、雪恥傳名的頑強意志。
(解說:在初步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課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實際上也是要學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發(fā)展的脈絡,從而更透徹地理解課文??山Y合板書設計進行。)
(2)體會性閱讀。
讓學生自選語段來閱讀,體會作者的憂憤情感,然后討論交流。
明確(以第2段為例):
第2段:作者著力表現(xiàn)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寫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戲弄”幾句來表現(xiàn)其低下,進而使用一組假設關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來突出其低賤。寫自己遭受的屈辱,列舉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對比,更顯“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淺入深依次排開,恥辱感逐次加強,最后點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這樣寫來,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慘處境和由此產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解說:努力打破學生與作家、作品的“隔”,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體會、理解作者偉大的痛苦和偉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權利還給學生。)
2?欣賞品味。
主要通過品讀課文來領會其文辭流暢優(yōu)美,與思想感情的表達配合無間的特點。比如,作者特別善于運用排比和對偶手法來抒情,課文第2段寫“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寫古代賢人被辱著書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對偶手法,表達情感一氣貫下,酣暢淋漓。
學生誦讀體會。
(解說:重點應該是學生的品讀,語言形式對思想感情表達上的作用要由學生通過多讀來體會。)
二、課堂訓練
完成課后練習一和練習三。
(解說:鞏固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分析評價的能力。)
三、課堂小結
在文中,司馬遷以極為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fā)了內心的無限痛苦,表現(xiàn)了他為實現(xiàn)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堅韌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總之,《報任安書》被稱為“天下奇文”是當之無愧的,它在思想內容上表現(xiàn)了一個奇人的奇?zhèn)デ椴伲谛形?、語言上縱橫開闔,筆法雄健,讓人千年后仍能想見司馬遷的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為他一灑同情之淚。
(解說:在課堂練習基礎上順勢總結課文,能與導語呼應,強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布置作業(yè)
課外練筆:中國有句俗話,“士可殺,不可辱。”請課后收集有關材料,通過分析,寫一篇短文《“士可殺,不可辱”之我見》。
(解說:這是對課文主題的延伸思考,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方案二(比較閱讀。把原文與課文節(jié)選進行比較,體會原汁原味的好處。)
第一課時
一、導語(同“方案一”)
二、解題(同“方案一”)
三、學習揣摩課文節(jié)選文字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體研習,突破重難點。(同“方案一”)
四、提供原文被刪節(jié)的文字,理解疏通
1?第1段刪節(jié)內容:闕然久不報的簡要原因。(身殘?zhí)幏x,動而見尤,欲益反損;忙于侍奉皇上。)
2?第2段(課文1、2段之間刪節(jié)內容):奈何以刀鋸之余薦天下豪俊。
3?第3、4段(課文1、2段之間刪節(jié)內容):自己因李陵案獲罪的經過。
4?第5段(即課文第2段后半部分刪節(jié)內容):所以隱忍茍活,是私心有所不盡,文采不表于后世。
五、布置作業(yè)
思考:把課文(節(jié)選)和原文對照閱讀,看看兩文在內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異。
第二課時
一、明確任務,分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
1?比較課文(節(jié)選)和原文在內容上的差異。
2?比較因內容的差異而帶來的文意、抒情、結構上的差異。
二、交流發(fā)言,成果共享
三、教師歸納、點評
1?內容的異同:刪去的內容幾乎全是作者感到無限的冤屈和悲憤之語,課文也有一些相似內容。
2?表達上的影響:原文較之刪節(jié)后的課文更具以下特點。
(1)內蘊深厚,文氣偉壯:蓄積已久的對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和內心的強烈感受,洶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憤怒的抗爭,是靈魂的吶喊。
(2)縱橫開闔,筆法雄?。汗沤袢思?,正反橫豎,任意揮灑,把自己的難言之痛抒寫得淋漓盡致。
(3)行文迂曲,注意鋪墊:“于欲盡力處控勒,于宜伸處故作停留。”(林紆《春覺齋論文》),有回腸蕩氣的藝術魅力。
四、課堂小結(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業(yè)(同“方案一”)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的行文特點: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結,迂回曲折,但又脈絡清晰。
2?體會文中表現(xiàn)出的作者身受極辱后憂愁幽思、激憤慷慨的情感。
3?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生死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課文內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點。
2?通過具體句段,揣摩體會作者遭受奇恥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書雪恥的頑強意志。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點撥。
2?討論指導。
媒體設計
1?課文錄音。
2?投影:用于課文結構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步驟】方案一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已經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不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下面,我們就通過《報任安書》來走近司馬遷,走入司馬遷的內心世界。
(解說:這樣設計有兩個好處,一是直奔文章主題,為閱讀指向;二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二、解題
1?體裁解說:“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 “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
2?寫作背景:《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一封復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對此稍作解釋),被捕下獄,慘遭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看,這是宮中的機要職務,實際上卻是以一個宦者的身份在內廷侍候,為一般士大夫所鄙視。在這期間,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訓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司馬遷覺得實在難以按任安的話去做,所以一直沒有復信。后來,任安以重罪入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積憤,于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
(解說:突出“信”及“信”的來由和內容,為課文內容指向。)
三、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對照注釋,自行誦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掃除字詞障礙。
除了課文注釋外,每段需要解決的重點詞句有:
第1段:再、務、流俗,表謙稱和敬稱的詞語(牛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戲弄、特、勉勵
第3段:各個典故含義,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無能之詞、考、綜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無乃……乎、不信
(解說:文章字詞難度較大,好在課文作了較為詳盡的注釋,但其中仍有些詞句需要解決,為學生理解文章掃除障礙。)
2.播放錄音或教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然后要求學生有表情地誦讀。
(解說: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調,進入文章情景。)
3.內容與形式梳理。
學生思考:從課題和背景介紹看,這是一封復信,其回復的內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樣具體展開的呢?
此文線索脈絡十分清晰,大意是講“刑余之人”難以“推賢進士”,唯有隱忍茍活,著書以償前辱之債。具體梳理如下:
復信目的:對任安“推賢進士”的期望“略陳固陋”。(第1段)
復信內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戲弄,流俗之所輕),身遭極辱,不能勝任。(第2段)
?、谛Ч胖t人忍辱負重,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3、4段)
③再次表現(xiàn)自己無可比擬的憂憤處境,點明自己有負囑托的原因。(第5段)
(解說:訓練概括語段能力,讓學生初步把握文章內容和結構,為下一步突破重點作準備。)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誦讀課文。
(解說:為下節(jié)課深入學習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研習課文
1?具體研讀,突破重難點。
(1)分段研習,理解行文脈絡,理清內容邏輯。
?、傺辛暤?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內容:復信是要為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②研習第2段:此段在內容上有幾個層次?與無法“推賢進士”有何關系?
明確:兩個層次。一是說自己史官地位低微,“為流俗之所輕”,與“螻蟻”無異;一是說自己身受極辱,如虎陷“檻阱”,“積威約之漸也”。下獄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慘痛的打擊,側面說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賤的地位,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賢進士”的任務的原因。
③研習第3、4段:兩段文字上的聯(lián)系是什么?內容上似與“推賢進士”無關,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第3段寫古代“倜儻非常之人”受辱處困,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4段寫仿效古之賢人,“就極刑而無慍色”,著《史記》以“償前辱之責”。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樣和力量,兩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負重的原因。這似與回復內容無關,實際上有著合理的邏輯關系:一者,上段已經敘述了自己所受的極辱,自然會讓人想到他何以能“茍活”,在第4段對此作了回答,是因為《史記》“草創(chuàng)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對好友(也只能對好友)傾吐個人情懷是極為正常的,所以作者說“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苎辛暤?段:此段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明確:此段在內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慘處境上,描寫自己“腸一日而九,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的無限痛苦和寂寞,從而回應第1段,結構十分嚴密。
小結:全文呈現(xiàn)出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賢進士”數(shù)語,圍繞一個“辱”字,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難以形容的苦痛,表現(xiàn)了自己發(fā)憤著書、雪恥傳名的頑強意志。
(解說:在初步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課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實際上也是要學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發(fā)展的脈絡,從而更透徹地理解課文??山Y合板書設計進行。)
(2)體會性閱讀。
讓學生自選語段來閱讀,體會作者的憂憤情感,然后討論交流。
明確(以第2段為例):
第2段:作者著力表現(xiàn)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寫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戲弄”幾句來表現(xiàn)其低下,進而使用一組假設關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來突出其低賤。寫自己遭受的屈辱,列舉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對比,更顯“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淺入深依次排開,恥辱感逐次加強,最后點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這樣寫來,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慘處境和由此產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解說:努力打破學生與作家、作品的“隔”,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體會、理解作者偉大的痛苦和偉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權利還給學生。)
2?欣賞品味。
主要通過品讀課文來領會其文辭流暢優(yōu)美,與思想感情的表達配合無間的特點。比如,作者特別善于運用排比和對偶手法來抒情,課文第2段寫“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寫古代賢人被辱著書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對偶手法,表達情感一氣貫下,酣暢淋漓。
學生誦讀體會。
(解說:重點應該是學生的品讀,語言形式對思想感情表達上的作用要由學生通過多讀來體會。)
二、課堂訓練
完成課后練習一和練習三。
(解說:鞏固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分析評價的能力。)
三、課堂小結
在文中,司馬遷以極為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fā)了內心的無限痛苦,表現(xiàn)了他為實現(xiàn)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堅韌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總之,《報任安書》被稱為“天下奇文”是當之無愧的,它在思想內容上表現(xiàn)了一個奇人的奇?zhèn)デ椴?,它在行文、語言上縱橫開闔,筆法雄健,讓人千年后仍能想見司馬遷的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為他一灑同情之淚。
(解說:在課堂練習基礎上順勢總結課文,能與導語呼應,強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布置作業(yè)
課外練筆:中國有句俗話,“士可殺,不可辱。”請課后收集有關材料,通過分析,寫一篇短文《“士可殺,不可辱”之我見》。
(解說:這是對課文主題的延伸思考,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方案二(比較閱讀。把原文與課文節(jié)選進行比較,體會原汁原味的好處。)
第一課時
一、導語(同“方案一”)
二、解題(同“方案一”)
三、學習揣摩課文節(jié)選文字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體研習,突破重難點。(同“方案一”)
四、提供原文被刪節(jié)的文字,理解疏通
1?第1段刪節(jié)內容:闕然久不報的簡要原因。(身殘?zhí)幏x,動而見尤,欲益反損;忙于侍奉皇上。)
2?第2段(課文1、2段之間刪節(jié)內容):奈何以刀鋸之余薦天下豪俊。
3?第3、4段(課文1、2段之間刪節(jié)內容):自己因李陵案獲罪的經過。
4?第5段(即課文第2段后半部分刪節(jié)內容):所以隱忍茍活,是私心有所不盡,文采不表于后世。
五、布置作業(yè)
思考:把課文(節(jié)選)和原文對照閱讀,看看兩文在內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異。
第二課時
一、明確任務,分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
1?比較課文(節(jié)選)和原文在內容上的差異。
2?比較因內容的差異而帶來的文意、抒情、結構上的差異。
二、交流發(fā)言,成果共享
三、教師歸納、點評
1?內容的異同:刪去的內容幾乎全是作者感到無限的冤屈和悲憤之語,課文也有一些相似內容。
2?表達上的影響:原文較之刪節(jié)后的課文更具以下特點。
(1)內蘊深厚,文氣偉壯:蓄積已久的對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和內心的強烈感受,洶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憤怒的抗爭,是靈魂的吶喊。
(2)縱橫開闔,筆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橫豎,任意揮灑,把自己的難言之痛抒寫得淋漓盡致。
(3)行文迂曲,注意鋪墊:“于欲盡力處控勒,于宜伸處故作停留。”(林紆《春覺齋論文》),有回腸蕩氣的藝術魅力。
四、課堂小結(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業(yè)(同“方案一”)
看了高二語文必修2報任安書教案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