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大學論文
人工智能、機器人、納米材料、合成生物等科學技術,將使人類在未來20年內獲得遠遠大于以往200年之所得。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大學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大學論文篇一
2045 人工智能與人腦之戰(zhàn)?
人工智能、機器人、納米材料、合成生物等科學技術,將使人類在未來20年內獲得遠遠大于以往200年之所得。那么,拜科技發(fā)展所賜,人類的體驗在30年后會達到怎樣的新高度?
日前,全球“最聰明的大腦”薈萃北京,試圖用頂尖的頭腦風暴告訴我們:若能弄明白“遠慮”,“近憂”自會迎刃而解。
在一批中外知名科學家、科技領袖齊聚的北京“未來論壇”,本刊記者體驗了一場杰出的智力盛宴??茖W家們縱論時空,描繪未來。
2045年,人工智能PK人腦,將如何展開?
奇點臨近
美國未來學家、谷歌公司工程主管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在他《奇點臨近》一書中預言:2045年,奇點來臨,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類智能,當這個臨界點到來的時候,舊的社會模式將一去不復返,新的規(guī)則開始主宰世界,人類歷史將徹底改變。
在未來論壇的主旨演講中,庫茲韋爾指出,通過對大腦進行加速設計,可以大幅度提高智慧和能力。但他認為不應該把人和機器對立。他預測:“5~10年之后,可能每一個人都會利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人類社會實現(xiàn)很好的整合,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生命的編碼,可十年前并不完全了解編碼是怎么運作的,這十年間我們已取得了很大進步。我們已經(jīng)可以改變基因編碼,能夠關掉一些基因,增加新的基因。”
庫茲韋爾說,他們能夠編成干細胞,生長新的器官。“比如一個小女孩的氣管有問題,可以使用非切入性掃描,先掃描她的喉嚨,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用生物可降解材料3D打印出氣管,和她的干細胞結合,從而生長出新的氣管。”
“把生物技術作為一種信息技術來看待。我們正在開展化療手法殺死癌細胞的實驗。眾所周知,放療和化療會殺死癌細胞,但是不會殺死癌癥的干細胞。所以只要我們識別出了這些干細胞,就能夠徹底殺死癌細胞。”
“納米科技,能夠為你身體中添加納米機器人,使你身體更加強壯。”
其實,關于納米機器人,科學家已成功開發(fā)出可以精準投送藥物的納米機器人。試驗中,研究人員成功地讓只有20微米長的機器人進入一只活著的小鼠體內,并通過機器人將一些納米粒子投送到小鼠的胃部。納米機器人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外層鍍上鋅,當它進入動物的胃部時,鋅就會與胃酸發(fā)生反應,產生氫氣泡,從而推動機器人在胃部前行。機器人在完成任務后會不留痕跡地自動毀滅。
據(jù)悉,這項技術適合用來治療胃潰瘍等胃部疾病,通過高效的藥物投送,可降低藥物使用量,減輕副作用,加速疾病痊愈。不過,這項技術離真正的臨床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百度公司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遠離對人工智能的炒作(如電影里描述的機器人與人類的對立),其發(fā)展會比較健康。“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的挑戰(zhàn)并不是機器會掌控世界,而是讓其替代繁雜的勞動。”
AI還是“偽智能”
但北京生命科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饒毅不贊成所謂“未來學家”的說法,他開玩笑地戲稱人工智能(AI)為“偽智能”。在他看來,“未來學家都是偽科學家”。
“人腦是已知世界最奇妙的物體,我們了解得太少,研究人工智能不表明你真正懂得大腦。”他提到,現(xiàn)在關于人腦的很多信息都是不準確甚至錯誤的,如“普通人的大腦只開發(fā)利用了10%”等觀點。
饒毅對AI不以為然,“我們連動物大腦都還沒搞清楚,AI達不到動物大腦的標準,更不要說人腦”。但他還是很期待繼續(xù)看到人腦和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的合作。
庫茲韋爾在隨后的討論中回應饒毅:“我們并不是要詳細模擬大腦,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模擬大腦工作。但在我們真正建造出人工大腦前,先要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美國通用人工智能會議主席本・格策爾(Ben Goertzel)也認為,“(AI和人腦)彼此之間不是一個比另外一個更好的問題,而是我們需要和這些不同的人工智能共存。”
英國《衛(wèi)報》不久前發(fā)表了著名天體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署名文章。這篇文章稱,霍金認為技術終將產生自我意識并取代人類,因為技術的發(fā)展速度要快于生物的進化速度。
霍金說:“我們已經(jīng)掌握的處于初期形式的人工智能被證明非常有用。但我認為,當人工智能發(fā)展完善后,可能會導致人類的滅亡。”
英特爾公司首席工程師拉馬・納赫曼近日給霍金試用該公司研發(fā)的軟件。“以前打開一份文件需要三四分鐘,而這套新系統(tǒng)使用一個特殊的符號,只需要10秒左右。”
這款軟件采用了組件化設計方式,通過觸摸、眨眼、動眉毛或其他細微動作來操作。這就意味著可以對軟件進行量身打造以滿足用戶具體需求。
同霍金一樣,全世界約有300萬人罹患運動神經(jīng)元病和四肢癱瘓。納赫曼表示:“這款軟件能夠為多得多的殘疾人提供幫助。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決定開放軟件的源代碼,從2015年1月開始免費提供。”
無法用已知了解未知
如何用有限已知手段、有限的方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包括時空?
“我們現(xiàn)在了解的世界不是客觀的。你用眼睛能看到的東西,能感受到的能量存在形式加在一起,只不過是我們這個宇宙空間4%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說96%你既看不到也感覺不到,但都是客觀存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說,“沒有時間概念,宇宙中從來不存在時間,時間就是運動。”
知識碰撞,火花四濺。
未來論壇咨詢委員會代表衣錫群說:“我們提出的問題多于答案。變化越來越快,我們用原來的工具、認知方式、基礎邏輯,已經(jīng)很難辨識。未來通過什么途徑影響著我們現(xiàn)在,對即將到來的境界和場景我們是否做好足夠的準備。”
未來論壇創(chuàng)始理事首任主席、金沙江創(chuàng)投董事總經(jīng)理丁健說,有種說法是“思想的邊界就是語言的邊界”,那么我們試問,“如果攻克了自然語言處理這一最難關,人工智能是否還有下個難關?”
庫茲韋爾回答――沒有了。
丁健回憶了不久前他同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對話。在楊振寧的生日會上,丁健問:“你是華人中最聰明的人之一,你今年90歲,和40歲時候相比,怎么看待科學與宗教的關系。”
楊振寧說,40歲時認為科學無所不能,人類無所不能,“給我時間我什么都能知道”;但是到了90歲,發(fā)現(xiàn)或許我們人腦,我們的基因,我們的智慧,可能對于這個宇宙來說是不夠的,有些東西是永遠不知道的,“這一點上和宗教某些觀點有殊途同歸之處”。
北京八中11歲的蔡佳濟小朋友問庫茲韋爾:“您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的未來和世界,這樣的未來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一些人會辯論,活得更久是否是好的?當人們生病他們會痛苦,如果我們能治療他們的疾病這當然是好的。我看到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樣的趨勢。”庫茲韋爾回答。
下一頁分享更優(yōu)秀的<<<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大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