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工智能戰(zhàn)勝人類的作文
對于人工智能戰(zhàn)勝人類的作文
人工智能的出現到底會不會對人類產生威脅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對于人工智能戰(zhàn)勝人類的作文,供大家閱覽!
人工智能不能戰(zhàn)勝人類智能
首先,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建立在現代計算機基礎上的。因為現代計算機的一切都是需要人給出模式的。它不可能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
關于人腦和人工智能,著名的歌德爾定理就一直在被運用到這一領域。計算機到現在有了極大的發(fā)展,但是基本原理還是馮·諾依曼提出來的,只是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了。從根本上說,計算機的程序,就是一種基于2進制數字運算的命題演算系統(tǒng)。其中給出的公理是有限的,規(guī)則是可計算,而判定出命題的真?zhèn)螘r,輸出結果,停機并轉向下一個命題的處理。這就符合了哥德爾第一不完備定理的條件??扇缭摱ɡ硭f,這樣的系統(tǒng)必然是不完備的,也就是說至少有一個命題不能通過這樣的“程序”被判明真?zhèn)?,系統(tǒng)在處理這樣的命題時,就無法“停機”,用俗話說就是被“卡”住了,永遠不能繞過(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計算圓周率,永遠計算不出結果)。無論你怎樣擴充公理集,只要是有限的,這個現象就始終存在。而無限的公理集對于計算機來說,就意味著無限大的存儲空間,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有些數學家,如彭羅斯就認為,這表明了計算機是有致命缺陷的,而人類的“直覺”不受該定理的限制,所以計算機永遠不可能具有人腦的能力,人工智能期望中的真正具有智慧的“電腦”,只不過是如“皇帝的新衣”那樣的“皇帝的新腦”。關于這個問題的詳細情況,可閱讀彭羅斯的《皇帝新腦》。 為什么人腦與電腦有這樣的根本差別呢,彭羅斯認為可能是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和復雜非線形系統(tǒng)的混沌作用共同造成的。但也有的數學家并不這樣認為,他們指出,人腦就基本意義和工作原理來說,與人工智能原理的“圖靈機”無根本差別,電腦也存在上述兩種作用,這就說明人腦也要受到哥德爾定理的限制。兩者間的差別,可用包含非確定性的計算系統(tǒng)說明,就是所謂的“模糊”處理。人腦正是這樣的包含了非確定性的自然形成的神經網絡系統(tǒng),它之所以看上去具有電腦不具備的“直覺”,正是這種系統(tǒng)的“模糊”處理能力和效率極高的表現。而傳統(tǒng)的圖靈機則是確定性的串行處理系統(tǒng),雖然也可以模擬這樣的“模糊”處理,但是效率太低下了。而正在研究中的量子計算機和計算機神經網絡系統(tǒng)才真正有希望解決這樣的問題,達到人腦的能力。
對于電腦是“真腦”還是“皇帝的新腦”,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很多都是現在世界上的頂尖科學家研究的尖端課題。各方面研究都表明,人腦在“運算”時,的確與電腦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電腦是用電子元件的“開、閉”和電信號的傳遞體現,人腦則表現為神經原的“沖動、抑制”和化學信號(當然也包括電信號)的傳遞。這與哥德爾定理的條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而認識過程中的“思維是客觀實在的近似反映,語言是思維的近似表達”這點,正是受哥德爾定理限制的結果。就拿語言(指形式上的)來說,完全可以轉化為有限公理和一定規(guī)則下的符號邏輯系統(tǒng),也就是一種符合定理條件的形式公理系統(tǒng)。該定理恰恰說明,這樣的系統(tǒng)中不完備,存在不能用該系統(tǒng)證實的命題,對于這個系統(tǒng)來說,就是語言對思維的表達不完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也與我們經常感覺到的“辭不達意”是相吻合的,任何形式上的語言都不能完全準確的表達我們的思想。還有另一個事實也說明這點,就是翻譯。文對文的形式語言翻譯雖然不難,可是如實地表達原來語言中的準確蘊義就非常難了,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能證明人類的思維也可以轉化為這樣的形式公理系統(tǒng),那人腦也一定受哥德爾定理的限制。
人工智能和人腦的問題我們先說到這里。接下去說一下人類毀滅和被什么替代的問題。如果人類在未進化到一定程度前就被毀滅,那這一話題就無實質意義了。那么我們就說下人類進化后應該是被什么所替代的問題。我個人觀點是,人類如果能順利進化,那之后肯定是擺脫包括肉體的所有有形載體的束縛以另一種能量形式存在于宇宙中的更高智慧體。而人工智能無法避免的需要某種有形載體才能存在。因此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想法太過狹義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