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飲食文化
江蘇省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是江蘇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yīng)當成為江蘇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關(guān)注點。為此,下面學(xué)習啦小編整理了江蘇省飲食文化以供大家閱讀。
江蘇省飲食文化常識
蘇菜為八大菜系之一,主要由淮揚(淮安、揚州)、徐海(徐州、連云港)、寧鎮(zhèn)(南京、鎮(zhèn)江)及蘇錫常(蘇州、無錫、常州)四種風味組成。其中淮揚菜與魯菜、川菜、粵菜并稱為中國四大菜系,并為中國四大菜系之首,中國菜的最經(jīng)典代表作?;磽P菜,始于春秋,興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
江蘇飲料主要是茶和酒兩大類,茶文化集中于蘇南地區(qū),名酒主要有“三溝一河”,出產(chǎn)于江淮一帶,通常指湯溝酒、雙溝酒、高溝酒(今世緣)、洋河酒,其依托特異的地域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釀酒微生物體系,采用傳統(tǒng)“混燒老五甑法”生產(chǎn)工藝,泥窖固態(tài)發(fā)酵,續(xù)糟醅(馇)配料,混蒸混燒。與“香氣大、窖香濃郁突出且濃中帶陳”的“川派酒”不同,“三溝一河”酒以“口味醇、綿甜、凈、爽”為顯著特點,是名揚天下的“江淮派”(蘇、魯、皖、豫)濃香型白酒的卓越代表,其中享有“湯溝傳奇水土,美酒絕世風華”之美譽的湯溝酒尤其突出,其主導(dǎo)產(chǎn)品“湯溝絕世風華”、“湯溝蓋世風流”酒自古譽滿天下、馳名中外,歷經(jīng)千年而盛名不衰。
江蘇省飲食文化知識
蘇北地區(qū)的飲食習俗可以揚州為代表。揚州歷史悠久,早在秦漢以前, 這里已是長江下游的中心城市之一。
隋唐時代,揚州又是最繁華的都市之一。揚州緊靠運河,為舊時的水陸 要沖。這里聚居著許多富商大賈。揚州又是著名的文化城,有“海內(nèi)文士, 半在維揚(揚州)”之說。
無論是富商還是文士,都特別講究飲食。揚州菜制作精細,燉、燜、煮、 燒突出,講究原湯原味,口味清淡,甜咸適中,蘇北地區(qū)在飲食上很有特點, 后文將有詳述。由于蘇北地區(qū)與蘇南地區(qū)交往頻繁,飲食上也互相影響,因 而在飲食習俗上,也存在著不少共同點。
以蘇州力中心的蘇南飲食風俗圈,其影響遠較行政區(qū)域的“蘇南”為大。 民俗的形成與傳播往往受地理、交通、通信、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因而同自 然地域關(guān)系更密切些。蘇南的飲食風俗更是如此。
蘇南地區(qū)的飲食風俗,歷史悠久,有著濃郁的東方文化色彩,多姿多彩 又具有獨特的風格,在中外飲食文化史上享有盛譽。研究這個地區(qū)的飲食風 俗,不僅對我國漢民族飲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中、西方飲食文 化的研究有著積極作用。
蘇南古為吳地,蘇與吳、虞在甲骨文里是相通的。究其源,此三字均像 魚、從魚,而“魚”的古讀音至今仍保留在吳語之中。蘇、吳、虞三字最初 也讀“魚”音。究其原因,都與吳地先民的飲食有關(guān)。吳地包括太湖流域在 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魚是這地區(qū)最大宗的上產(chǎn),漁獵時代,自然成為吳地先民的 主要食物,進而成為吳地族群最突出的崇拜物,成為族稱、人名,乃至地名、 國名。蘇州便是最早以“魚”(吳)來代表自己的族名(古吳族)、國名(吳 國)、市名(蘇州市)及人稱(吳地第一人稱代詞仍用“吳”音)。由此可 知,魚在吳先民飲食中的地位。而且,先民中的這一飲食傳統(tǒng),一直沿襲傳 承至今。《博物志》載:“東南之人食水產(chǎn)……食水產(chǎn)者,龜、蛤、螺蚌, 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南宋《夢粱錄》一書記載:“越為吳分野,風 俗大略相同。”可見南宋時,江浙兩地的風俗仍是一脈相承。直至今天,太 湖流域吳語地區(qū)各種風俗習慣仍基本相同。特別是食俗,如歲時、禮儀、信 仰等方面的飲食風俗,更為接近。
蘇南地區(qū)飲食習俗形成較早,特色鮮明突出。太湖流域種植水稻已有七 八千年的歷史。公元前 4000~4500 年,吳地先民不僅會栽培粳稻和秈稻,并 已能加工成糙米,這就證實大湖流域的先民當時的日常飲食已以稻米為主食 了。其次從出土的動物殘骨可證明當時漁獵生產(chǎn)也相當發(fā)達。先民們在原始 森林里獵取梅花鹿、四不像、野豬、牙樟,從河湖捕撈魚、龜、鱉、蛤蜊、 螺螄等作為日常的食物或主要菜肴。再次,杏、梅、桃等水果和菱等,已作 為人們?nèi)粘o嬍车难a充食物。這樣的飲食習俗格局一直傳承至今天。
太湖流域,魚多且佳,蘇南以魚類力日常菜肴。春秋末年,太湖地區(qū)有 位著名的老廚師太和公,是烹制魚饌的高手。吳王僚喜食炙魚,吳公子光欲 篡位,請猛士專諸赴太湖向大和公學(xué)“炙魚”,三月得味。在宴飲之時,專 諸作為廚師,置匕首于炙好的整魚肚中,獻于吳王僚,當場刺死了吳王僚。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這也說明,當時的烹制技藝已相當復(fù) 雜、高超了。吳地民間還有個傳說,吳王闔閭之女滕玉極愛食魚。一天吳王 食魚時覺得味鮮美無比,便將魚送給女兒品嘗,而誰知騰玉見是吃剩之魚, 誤以為父親以剩魚污辱自己,競自盡。此雖屬傳說,也可見當時人們喜食魚 撰之一斑。稍后,晉代張翰見秋風起而憶及家鄉(xiāng)吳地的“菰菜莼鱸”,成為 贊美吳地美食的千秋名句。至隋,吳地著名水產(chǎn)名菜“蜜蟹”已成為有名的 貢品,口味略甜,有奇香(見《大業(yè)拾遺記》)。唐代吳越有一種魚肴玲瓏 壯丹鲊,制作精美??梢钥闯?,吳地日常飲食中的水產(chǎn)菜肴,在烹飪技藝上, 越來越精細講究。除此之外,由于水產(chǎn)豐富,魚類品種繁多,每月都有時令 魚鮮上市。如:一月塘鱧魚,二月桂魚,三月甲魚,四月鰣魚,五月白魚, 六月鳊魚,七月鰻魚,八月鲃魚,九月鯽魚,十月草魚,十一月鰱魚,十二 月鯖魚(以上月份皆指農(nóng)歷,下同)。不僅如此,吃起來還有一番講究:塘 鱧魚要吃面頰上的兩塊肉,桂魚要清蒸,鯽魚燴湯,鰱魚吃頭,鯖魚吃尾, 鲃魚吃肝(俗稱肺)。名揚中外的松鼠桂魚、白汁圓菜、莼菜入塘(鱧)片、 鲃肺湯、黃燜鰻魚是這些時令魚肴中的佼餃者。更需一提的是,蘇南地區(qū)的 喜慶筵席,無論是在高級餐館,還是在家中,也不管筵席菜肴的多少,整個 筵席的最后一道菜,必是一條整魚。只要整魚一上,大家便知菜已上齊,筵 席已到尾聲。“魚”意味著筵宴結(jié)束,又寓意吃而有余(魚)。由此我們也 可知水產(chǎn)魚肴在蘇南食俗中的地位。
蘇南人口味清淡,忌食辛辣之物,特別講究保持食物、菜肴的原色原味。 還特別注意色彩的協(xié)調(diào)、清淡,尤忌大紅大綠,否則會被稱為“鄉(xiāng)氣”、“俗 氣”。還講究食物菜肴的實用性、觀賞性、藝術(shù)性三者統(tǒng)一。這一點在蘇式 船點船菜中體現(xiàn)得最鮮明。船菜不加味精,不拼花盤,味道又絕無雷同。菜 肴精細異常,數(shù)量卻不多。有的菜僅夠一人一箸一匙。正因為其只能淺嘗, 方使食者細嚼慢咽。得以品出每種菜的真味,俗稱“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 味”。此外,蘇南食俗還注重食物造型并保持原形的特色,形象逼真。松鼠 桂魚一菜肴,運刀百下,但刀刀相連,從整體上看仍是一條完整的桂魚。蘇 式蜜餞中的“雕梅”,用特制的小刀在腌制好的青梅上劃六刀,但看不出任 何刀痕。劃好后浸漬在蜜中,仍是一只完好如初的大青梅。然而,用手指順 著劃過的刀紋輕揪慢拉,六條刀紋可組合成一只青碧透翠、玲瓏剔透的鐵空 花籃,去掉中間的核,食用前在“花籃”正中放進一顆紅櫻桃,色、香、味、 形俱佳。
吳地尚白,這點對吳地菜點的風格有一定影響。水鄉(xiāng)澤國,很多活動是 在船上進行的。受船上場地的限制,菜點制作以少、精為主,很少大炒大爆。 烹制方法以熗、燜、煨、焐等為主。烹飪大多不用很多的輔料、調(diào)料,講究 菜肴的原湯、原汁、原味、原色。
不僅如此,蘇南食俗很講究飲食外部的文化,即講究優(yōu)美的飲食環(huán)境、 精美絕倫的飲食器皿,講究時令、飲食時尚等。明代中葉以前,蘇州的飲宴 以船筵為代表,士大夫、官宦、市民喜乘船宴游虎丘,船菜、船點成為蘇式 食品的主要美食之一。明中葉后,蘇南經(jīng)濟繁榮,商賈云集,蘇州又成為“吳 門畫派”的發(fā)源地。飲食場所與工藝、雕刻、園林、盆景、音樂、建筑、書 法、繪畫、裝璜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樓、堂、館、肆。《桐 橋倚棹錄》:“……以斟酌橋三山館為最久……烹飪之技為時所稱。遂改置 涼亭、暖閣,游者多聚飲于其家。”又于“接駕橋樓遺址筑山景園酒樓,疏 泉疊石,略具林亭之勝……冰盤牙箸,美酒精肴??椭羷t饗以佳荈,此風實 開吳市酒樓之先。”這種集文化藝術(shù)、水鄉(xiāng)特色于一體的東方飲食文化,使 人們在進餐時得到的不僅是物質(zhì)上的享受,而且是精神上的一種美的陶冶。
江蘇省飲食文化特色
1、 小籠包:吃小籠包講究湯汁,做的時候要把高湯凝成透明的固體膠質(zhì),切碎了拌在里面,熱氣一蒸,就全化成了湯水。好的小籠包皮薄如紙,提來提去還不帶破的。小心翼翼地提出來,放在醋碗里,對準上面一吸,鮮美的湯汁就進了肚了。不過不能著急,不然會燙著,然后再慢慢享用里面的內(nèi)容。所以南京人吃小籠包又有歌謠,“輕輕移,慢慢提,先開窗,后喝湯”。
2、 煮干絲:南京干絲是一套不同于其他城市獨特的制做方法。那些嫩而不老,干而不碎的干絲,均為豆腐店的特制而成。將豆腐切切細絲,配合各種湯料煮好,拌上香麻油和上乘醬油,入口清爽而回味悠長。
3、 牛肉鍋貼:外脆里嫩、餡足汁多。咸中帶甜是南京牛肉鍋貼的最大特色。因為汁多,老主顧都把吃湯包的用到了這 鍋貼上。第一口咬大了汁會漏;咬猛了汁會噴;咬太小又不過隱!
4、 鴨血粉絲:在南京,賣鴨血湯的攤子星羅棋布。精明的攤主預(yù)先將鴨血煮熟,切成小塊放在鍋中,見有游客來,便撈出鴨血裝在白瓷碗里,然后澆上一勺滾燙的鮮湯,滴上數(shù)滴香油,撒上一撮蝦米或鴨腸衣等,再加上一撮香菜。愛吃辣的客人,還可以再加上些辣椒油或胡椒,又香、又辣、可口的味。
5、 如意回鹵干:南京歷史悠久,南京人也愿意把各種小吃和歷史沾上邊。就拿這普普通通的回鹵干來說,還和明太祖朱元璋扯上了聯(lián)系。傳說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后,吃膩了宮中的山珍海味,一日微服出宮,在街頭看到一家小吃店炸油豆腐果,香味四溢,色澤金黃,不禁食欲大增。他取出一錠銀子要店主將豆腐果加工一碗給他享用。店主見他是個有錢的紳士,立即將豆腐果放入雞湯湯鍋,配以少量的黃豆芽與調(diào)料同煮,煮至豆腐果軟綿入味送上,朱元璋吃后連連稱贊。從此油豆腐風靡一時,流傳至今。因南京人在燒制中時常加入豆芽,而其形很象古代玉器中的玉如意故被稱為如意回鹵干。
6、什錦豆腐澇:豆腐澇也叫豆腐腦、豆腐花,南京話又稱“都不老”。這道小吃全國各地都有,可南京的豆腐澇和其他地方的不大一樣,除了一樣的色白如玉。清香爽口外,南京的豆腐澇講究一個佐料,輔以蝦米、榨菜、木耳、蔥花、辣油、香油等十余種佐料,不光是顏色漂亮,口味更是醇、濃、香、鮮、咸淡適宜,辛辣適中,有滋有味。南京人吃小吃還好個“說法”,這一點在豆腐澇這個樸實的小吃上也得到了驗證:據(jù)說,豆腐澇這玩藝,年輕人吃了健腦補腦,老年人吃了延年益壽,為了討口彩,店家還在里面加入什錦菜,什么意思吶?前程似錦,呵呵。
7、狀元豆/五香蛋:狀元豆是南京夫子廟的特色小吃之一。相傳清朝乾隆年間,居住在城南金沙井旁小巷內(nèi)的寒士秦大士,因家境貧寒,每天讀書到深夜,其母就用黃豆加上紅曲米、紅棗煮好,用小碗把豆子裝好,上面加一顆紅棗給他吃,并勉勵他好好讀書,將來好中狀元。后來,秦大士中了狀元,此事傳開,狀元豆便出了名。。一些小販就利用學(xué)子的這種心理,在父子廟貢院附近賣起了狀元豆,襯口彩說“吃了狀元豆,好中狀元郎”。狀元豆實際上就是五香豆,和五香蛋一樣,五香豆入口噴香,咸甜軟嫩,細細品嘗,趣味橫生,由于烹制入味,一般色澤呈紫檀色,入口富有彈性,香氣濃郁,讓人吃起來就停不住嘴嘍。
8、鹽水鴨/鴨頭:到南京是不能不吃鹽水鴨的。南京嗜鴨之深,乃至有人說南京人前輩子都跟鴨子有仇。不管這個傳言有沒有根據(jù),但是南京被稱為“鴨都”卻是實打?qū)嵉拿^。鹽水鴨是南京有名的特產(chǎn),久負盛名,據(jù)說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南京鹽水鴨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鮮香美味,具有香、酥、嫩的特點。每年中秋前后的鹽水鴨色味最佳,是因為鴨在桂花盛開季節(jié)制作,故美名日:桂花鴨?!栋组T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nèi)有桂花香也。”逢年過節(jié)或平日家中來客,上街去斬一碗鹽水鴨,似乎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禮節(jié)。也正是吃鴨吃得太多,南京人還變廢為寶的將鴨頭做成一道美味小吃。鴨頭無論是紅燒還是醬泡,或是鹽水,都是吊人口水的人間美味。買上三五鴨頭,再來一瓶啤酒,細細品嘗慢慢啃,那個舒服啊……
9、蒸餃:蒸餃實際上全國各地都有,但是南京的蒸餃卻別具一格,不但形狀精美、口味更是以清新著稱,油一點膩一點就達不到爽口的效果了。香菇蒸餃的餡心是有新鮮豬肉和香菇調(diào)制而成,加上鮮美的香菇汁水,上蒸籠蒸熟后肉嫩汁飽,輕輕一吸,一股濃濃的清新氣息在口腔中彌漫。
10、糕團小點:江南人嗜甜,所以,傳統(tǒng)的糕團小店在南京還是很有市場的。南京人吃甜食講究甜而不惡,糯而不粘,方稱為甜品之上乘。此外,光口味好還不行,造型色澤還要出眾,所以,南京的糕團大多玲瓏小巧,色彩繽紛,入口香甜松軟,清香滿腔,再來上一壺上好的綠茶,就是頂好的口福了!
看了江蘇省飲食文化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