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家務的方法與秘訣有哪些
讓孩子做家務的方法與秘訣有哪些
現在很多孩子都會專注于玩電腦或者是玩手機,不會愿意幫忙父母做家務的,那么應該如何引導好孩子愿意做家務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讓孩子做家務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讓孩子做家務的方法
一、物質獎勵,比如用家務換零花錢。這種做法極其有爭議性,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你用物質獎勵讓孩子知道什么行為被你認可,小孩可以借此形成不勞則無獲的意識。另外,小孩也需要一些零花錢,家長卡得太緊,會限制以后的財務管理能力。因此,用家務換零花錢的辦法,并非完全不可取,關鍵還是看家長怎么引導。比如我上面說的一些朋友,對孩子必須做的事情(保持自己房間整潔),是不給零花錢的。而對一些特殊項目,如洗窗戶,或是家里“公共場所”的清潔,則與零花錢掛鉤。另外,如Fran說的那樣,要想借家務換零錢的辦法來鼓勵勞動意識,最好不要讓孩子要錢的時候才找你做家務,而是設立一個賬戶,形成一定的延緩效應,這更有利于理財訓練。
二、行為獎懲。有些家庭在行為和結果之間建立關聯(lián),借此鼓勵小孩 從事家務活動。比如Leah說的做完了家務才可以去逛商場、游泳,Cherisse說的完成了家務才可以和朋友去玩,屬于行為主義說的正向鞏固。而Jon的做法是,孩子不完成某事,就take privileges away。所謂privilege,就是孩子享受的一些并非其權利的東西:吃喝住行這都是他們的權利,是必須的,而玩游戲、給他們手機,則屬于“優(yōu)待”(privilege)。孩子沒有做什么事,把這些優(yōu)待拿走,也是良好訓練,屬于“反向鞏固”, 同樣可以雕塑孩子熱愛勞動的行為。
三、內在激勵。2015年,布朗大學的一份簡報指出,美國現在越來越多的大人,回到家里感覺的壓力和負擔遠超過工作場所,家務的分擔,是很多成人的壓力源,也是很多矛盾的觸發(fā)點。作者強調,家長的側重點,應把家務勞動向著“照顧家人”的方向去引導,而不僅僅視其為差事和負擔。換言之,讓孩子做家務,是讓其有意識地去照顧自己,也通過分擔家人的家務,關心、照顧他們。這是盡量利用孩子人性優(yōu)點來做事,強化他們的內心激勵。因此,應該在孩子完成家務之后,感謝、鼓勵他們對父母、兄弟姐妹的關心和照料。千萬不要吹毛求疵,說這不好那不好,這會形成一種精神懲罰,讓孩子認為不作為可能還簡單一些。另外一種內在激勵,是盡量一家人一起完成家務,甚至在做家務的時候打開音樂,讓其變成非常快樂的家庭活動。
現在孩子學習負擔很重,再讓他們做家務,會不會增加其負擔呢?如果父母處理得當,適當的勞動,會讓孩子緊張的大腦得到調劑,做做家務出出汗,身體得到鍛煉,是他們當下可以獲益的。至于遠期收益則更不勝枚舉。
孩子做家務的益處
1、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一個人的家務勞動能力強,生活技能也高,獨立生活能力就強,從而對生活充滿自信心,能獨立面對各種困難,許多青年人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和能力,所處環(huán)境稍有變化,就很難適應,究其原因,其中主要是從小缺乏家務勞動鍛煉。
2、有利于孩子養(yǎng)成勤勞的作風和培養(yǎng)勞動技能。懶惰笨拙的人,是不受人歡迎的。從小參加家務勞動,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而且會養(yǎng)成勤勞的作用。一旦走出家庭,走向社會,這些技能和作風,就會在集體生活中表現出來,受到大家的歡迎。
3、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孩子從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就會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認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應該而且必須完成一份家務勞動,為家庭集體承擔一份責任,從而逐步形成一種家庭責任感。這種家庭責任感,便是今后社會責任感的基礎。
如何讓孩子自發(fā)做家務
從個人份內工作開始
萬事開頭難,不要讓孩子產生畏難情緒。小慧建議您不妨讓孩子從個人份內工作開始學習,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學習將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臟衣服放進籃子里;讓孩子慢慢習慣其實做家務也是自己份內的工作。
工作計劃表
父母可以設計一份工作計劃表,并和孩子一起討論他能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
從趣味活動(游戲)中學習
清潔隊員與收購員。寶寶假設自己是一位清潔隊員,開著一輛清潔車,清掃各種玩具和東西,然后交給收購員(即媽媽)處理。借由游戲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興趣。扮家家,利用玩具、餐具(杯、盤、湯匙、鍋)等與孩子玩做家務游戲。“寶貝,平常都是媽媽做飯給你吃,今天你也炒個菜給媽媽吃好嗎?”“寶貝做的菜真好吃。吃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將桌子、盤子、碗收干凈好嗎?”借由游戲達到教育效果。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