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吃最多最地道的地方在哪里(2)
北京小吃最多最地道的地方在哪里
北京小吃主要分類
北京為四朝古都,其小吃博采四方小吃之精華,兼收各族小吃之特色,已形成漢民、回民和宮廷三種風味。目前的北京小吃,已逾百種,并已形成蒸、煮、煎、炸、烤、烙、爆、沖等多種技藝,其間融匯多民族的傳統(tǒng)食藝、食俗,形成了琳瑯滿目、回味無窮,繽紛斑斕的誘人品相。
炸烙烤類
江米面炸糕、燙面炸糕、奶油炸糕、棒槌果子、焦圈、脆麻花、馓子麻花、蜜麻花、蜜三刀、姜汁排叉、開口笑、春卷、炸卷果、炸三角、白薯鈴、炸口袋、龍須餅、蒸食炸、炸肉火燒、炸回頭、一品燒餅、脂油餅、鍋貼、京東肉餅、羊肉餅、煎餅、腰子餅、褡褳火燒、鍋餅、灌腸、墩餑餑、糖火燒、糖螺螄轉(zhuǎn)、芝麻醬燒餅、馬蹄燒餅、肉末燒餅、藤蘿餅、玫瑰餅、牛舌餅、咸酥燒餅、蛤蟆吐蜜、蘿卜絲餅、卷酥、硬面鐲子。
粘貨類
愛窩窩、豌豆黃、江米涼糕、栗子涼糕、小豆涼糕、棗切涼糕、芝麻卷糕、驢打滾、蕓豆糕、蕓豆卷、盆糕、山藥糕、紫米糕、八寶飯、小棗粽子、江米糕、白年糕。
流食類
豆汁、豆腐腦、老豆腐、鹵炸豆腐、面茶、茶湯、油茶、杏仁茶、小豆粥、八寶蓮子粥、大麥米粥、豌豆粥、荷葉粥、元宵、核桃酪、元寶餛飩、羊肉雜面、杏仁豆腐、牛奶酪、漏魚、果子干、西瓜酪、冰碗。
肉食類
白水羊頭肉、白湯雜碎、鹵煮丸子、鹵煮小腸、羊霜腸、燉吊子、燒羊肉、爆肚、炒肝、爆煳。
蒸煮類
大蜂糕、果料糖蜂糕、碗糕、花糕、藉糕、榆錢糕、壽桃、小窩頭、棗荷葉、銀絲卷、肉丁鏝頭、菠菜簍、燙面餃、燒麥、羊眼包子、倒僧帽、豌豆包、開花饅頭、千屋餅、扒糕、饹饹、莜面搓魚子、蕓豆餅、木樨小棗。
北京小吃主要樣式
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
北京特色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yǎng)的小吃品種。它用上好面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后,改用小火,將面粉倒人鍋內(nèi),迅速攪拌直到面團由自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面。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nèi)攪勻,分幾次加入燙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 然后在鍋內(nèi)倒油,旺火燒至冒煙后,改用小火,此時將揉勻攪拌好的面團,500克分成40個均勻小球,人油鍋前用手摁成圓餅,逐個下人油中,待餅膨起如球狀,并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即成。
驢打滾兒
驢打滾兒,是北京特色小吃中比較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后,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發(fā)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驢打滾兒的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艾窩窩
為何稱作驢打滾兒?是一種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兒似的,故而得名。現(xiàn)在北京的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shù)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北京特色小吃。
艾窩窩是傳統(tǒng)北京特色小吃,每年農(nóng)歷春節(jié)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后入籠屜蒸熟,晾涼后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兒的。但為什么這種北京特色小吃被稱為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xiāng)諺解鈁》一書中我們找到了說明。原來是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食品,想吃時就吩咐說:“御艾窩窩。”后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艾窩窩”。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特色小吃中的名品。糖卷果原先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這些都是非常有營養(yǎng)的吃食,卷果主料中的山藥、大棗,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糖卷果軟綿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補作用,去南來順飯莊用餐的食客每每點要,成為飯店的名牌北京特色小吃之一。
芝麻酥糖
于明萬歷,盛與清乾隆年間,代代秘傳至今,傳統(tǒng)工藝,古法秘制原起始北京。純手工精制,
純天然,不添加任何的防腐劑及添加劑,色澤金黃,松酥爽口,層次纖薄如絲,入口松軟酥,香甜而不膩,回味悠長,老少皆宜,可作茶食點心,也可作禮品贈送親友
姜絲排叉兒
姜絲排叉兒,顧名思義,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過蜜后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是北京特色小吃中名氣比較大的一個。還有一種帶咸味的排叉,原料為面面粉、蘇打和鹽,也用油炸,做法與姜絲排叉一樣,不同的是它不過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點,愛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當下酒菜用。
糖耳朵
糖耳朵又名蜜麻花,因它成形后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蜜麻花棕黃油亮,質(zhì)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南城的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質(zhì)量穩(wěn)定,主要是放堿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松軟綿潤的質(zhì)量要求,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北京小吃
面茶
面茶是用面粉放入鍋內(nèi)炒到顏色發(fā)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后將搓得均勻的面茶放在碗內(nèi),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喝面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zhuǎn)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為什么要用這種吃法呢?這與品嘗面茶的風味有關(guān)。面茶是北京特色小吃中的滋補佳品。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特色小吃中清真小吃里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制作比較麻煩,也注定了它的美味。馓子麻花顏色棕黃,質(zhì)地酥脆,香甜可口。
薩其瑪
薩其瑪是滿族餑餑(糕點)。薩其瑪?shù)那吧硎且环N滿族的傳統(tǒng)餑餑—搓條餑餑。搓條餑餑是當時滿族的比較重要供品,所以也稱為“打糕穆丹條子”。后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纏”,更名為薩其瑪,漢名叫“金絲糕”,又叫“芙蓉糕”,但是還是薩其瑪這個名字為全國各族老百姓所接受。
焦圈
北京特色小吃中的焦圈兒,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是一種巨大的誘惑。北京人喝豆汁必吃焦圈兒,豆汁兒就著焦圈兒,已經(jīng)成了北京的一個標簽兒。焦圈兒可貯存十天半月,質(zhì)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糖火燒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后傳入北京, 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北京小吃
蛤蟆吐蜜
豆餡燒餅是北京特色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豌豆黃兒
北京春夏季節(jié)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后傳入宮廷。清官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凈、煮爛、糖炒、凝結(jié)、切塊而成。傳統(tǒng)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以仿膳飯莊所制最有名。
蜜三刀
北京傳統(tǒng)特色風味小吃。具有漿亮不粘,味道香甜綿軟,芝麻香味濃厚的特色。北京蜜制小吃品種很多。蜜是飴糖,是由大麥等糧食經(jīng)發(fā)酵糖化而成,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的功效。在山東青州、博山等地區(qū)又被稱為“蜜食”,以老字號“隆盛”、“景德東”所制最受歡迎。
蕓豆卷
蕓豆卷是北京民間小吃,后流傳入清宮。具有色澤雪白,質(zhì)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話說有一天,慈禧在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有銅鑼聲。慈禧問是干什么的?當差的回答說是賣蕓豆卷的。慈禧讓當差的把那個人叫進來,那個人說:敬請老佛爺嘗嘗這蕓豆卷,香甜爽口,入口即化。慈禧嘗過后說好吃。于是就把這個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小吃。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使很多人就能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那又酸又甜的味道,至今記憶猶新。冰糖葫蘆,在宋朝年間便開始了古式的做法,歷史中早有記載,清朝年間各地盛行。茶樓、戲院、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現(xiàn)已成為我國傳統(tǒng)小吃。冰糖葫蘆老少皆宜,它具有開胃、養(yǎng)顏、增智、消除疲勞、清熱等作用。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