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力從人借于地心吸力
太極拳的力從人借于地心吸力
太極拳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變成一種普及性的運動。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會看見太極拳。為了要普及簡化太極拳已被改變得愈來愈簡單,由困難的內動變成偏重于外形,包含了戲曲工架及舞蹈表演形式。武術方面的運用已被磨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太極拳的力從人借于地心吸力。
太極拳的力從人借于地心吸力
太極拳變成中看不中用的體操。但這種改變對促進太極拳的普及實是功不可沒。以前太極拳有“十年不出門”的說法。在現(xiàn)今生活節(jié)奏如此急速的時代怎能要求為生活折腰的人們花如此多的時間去練拳?
60-70歲的退休人士學習能力及記憶力都開始退化,要練到此艱深拳術的高層次是一件困難的事?,F(xiàn)時立心追求太極拳真理的人少之又少,主要是明師難尋,亦欠時間與毅力。大部分流行拳種都是慢慢的移動手足,由外動牽動內腑,與一搬體操無異。
其實太極拳要求用意念按次序催動及松開體內關節(jié)及肌肉,功夫越深,體內受意念指揮的部份越多。每一動都涉及多次內動,由內動催動手足。因此拳練得如此慢。要知太極拳非為慢而慢,慢是為了做足內動的要求。因為以內動為主,健身效果比外動為主的練法顯著的多。
太極拳是內家拳術,與形意拳,八卦掌合稱三大內家拳術。曾經(jīng)有人以魚作比喻:太極拳是魚頭—敏感度極高;形意拳是魚身—充滿爆炸力;八卦掌是魚尾—喻其靈活性。三家拳術都有其獨自的發(fā)勁方法,修練方式亦不相同。
但只有太極拳主張用意不用力,力從人借。力從人借之真義是借用地心吸力,即是學會利用身體重量壓到地面而產(chǎn)生的反彈力作為活動的能源。能把握此技巧,能源用之不竭。我們自嬰兒開始學習翻身、走路都是與地心吸力相抗,一舉手,一投足皆是用本身力量抗衡地心吸力。隨著我們成長,用力已是一種習慣,要改變此活動的習慣是極之困難的事。借地心吸力的法門就是將身體每一個部分放松,將重量全交給地心吸力。王宗岳拳論要求偏沉則隨,正是啟發(fā)太極拳活動的能源要旨。身體愈多部份放松,身體重量便愈放得多到地面,反彈力亦隨之增加。太極拳要練得松就是這原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練太極拳追求的最高境界,當然是自然而然,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這是個方向,是一個目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練太極拳也要腳踏實地,從有為做起,從法著手。
人法地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所能取之資源都限于地球。練太極拳所能借用的天然之能即地心吸力及其反彈力。地心吸力是慣有的天然之能,表現(xiàn)在我們身上的是每個人都受地心所吸引,都有重量。這個重量就是可利用的能量。太極拳借力打人,四兩拔千斤。借力,所指的是借他人之力。他人,推手時借對手之力,自己練拳時的他人之力,就是地心吸力。
如何借?
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已經(jīng)在受地心吸力所吸引。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在這個環(huán)境中完成,早已學會借地心吸力及其反作用力而不自知。就象走路,從嬰兒期學習走路,左腳踏下去,右腳提起來,同時保持身體平衡。沒有人深究地心吸力的問題,早已習以為常,早已達到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打太極拳,要從頭學習、鍛練借用地心吸力,那是因為我們要求不用力。不用力是相對的,一開始做不到,要從思想上重視,要樹立一個不用力的目標,向著不用力的方向努力。
地心吸力令我們的身體有重量,打拳時兩腿不停地左右交替承受身體的重量。當身體放松時,一部分沉下去,身體的另一部分飄起來。是一邊沉下去,不是全身都沉下去,一起沉下去是雙重。要節(jié)節(jié)貫串地沉下去,這是偏沉則隨。
太極拳如水,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水性是向低流,偏沉則隨就是不停地流動。向下流,向上飄,沉中有飄,飄中有沉。關鍵在于,我們的身體松開了沒有。松一分,沉重量就有一分,飄浮量也是一分。松十分,沉重量就增至十分,飄浮量也有十分。越沉重就越輕靈。
松,這么重要,什么是松?
首先將身體的所有關節(jié)松開,將骨節(jié)間的空間加大。例如,我們的脊椎骨有二十幾節(jié),練拳時要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通過這個練習,可以達到上下對拉的繃開繃緊的效果,這就是松。以命門為中心,命門以下向下沉,命門以上向上飄。這是以命門為中心的放大,也是繃開繃緊,也叫松。因為骨節(jié)松開的同時,兩邊的筋和肌肉都拉緊了。所以松就是緊,緊就是松。再如兩手如一手。通過大椎將左右兩條手臂連起來,以大椎為中心一起放大,一起縮小,左臂沉下去,右臂飄起來,肩、肘、腕、手指一節(jié)節(jié)松開,一節(jié)節(jié)沉下去,再一節(jié)節(jié)飄起來。這是節(jié)節(jié)貫串,也是偏沉則隨,就是放松放大,收緊縮小。舉一反三,兩腿如一腿,全身上下相連。但到腹內松凈之時,騰然之氣而生。
那時我們的身體處處都松開,處處都繃緊。就象一個充滿氣的球,內部是鼓脹的,外皮是繃緊的,落地是沉重的,彈起來是輕靈的。熟練至自然而然的程度,不用想松沉,也沒有放大縮小,不理會節(jié)節(jié)貫串,偏沉則隨,無所謂借地心吸力??梢哉f借到地心吸力了。會打太極拳了。
“占住中定,往開里打”一訣,是在楊祿蟬告老還鄉(xiāng)時,吳全佑一路護送,依依不舍,楊祿蟬先生曰:送君千里,總須一別,我該教的已教你了,你的孝心我知道啦!你這樣跟著,無非是還想得點什么,就送你一句--“占住中定,往開里打!”此話為楊祿蟬先師的心傳!對吳家太極拳的形成影響極大!試淺釋之:
中定為向心力,往開里打為離心力,而向心力與離心力的極度平衡就如宇宙天體的動態(tài)平衡一樣,在拳術為我人孜孜以求的“中定勁”!中定勁為楊吳兩家的要點和練功方向!是根本,是正道!“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始終保持立于不敗之地的總體設想!是解放自己,是釋放自己,這樣就超越了一般主動“打”的定向思維模式,符合張三豐少林翻太極,變主動進攻為積極防守的總體思路,與王宗岳的拳論精義一脈相承!吳全佑法無為,駕一御萬才形成了“中正安舒,輕靈圓活,守靜而不妄動”的吳家太極風格,是捷徑!是空間消融時間的妙品,是”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統(tǒng)觀,是舍遠就近的經(jīng)濟原則,是偶然走向必然,必然走向自然的通道,是體用不二的究竟語!
吳鑒泉的侄兒吳耀宗先生說:“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并不特別強調一味的舍己從人。常人肯定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甚至認為吳先生說錯了!我想往往是本身功夫未到,執(zhí)著一端,死記硬背,已積非成,何足道哉!
太極拳有不同的門派,拳架子招式各有不同,練功的法門亦各有獨到之處。但各派對追求太極拳的目標是明確的。
佛學中常提及的方便法門,只是一種手段或方法啟發(fā)修行者的菩提心,最終到達彼岸得成佛果。練拳架是修練的方便法門,只是手段,不是太極拳的最終目標。因此我們不應停留在方便法門的階段。否則只會見木不見森,永遠都看不見太極拳的廬山真面目。可是單求精修一種拳架,花一生精力仍未夠,如整天忙著多學幾種拳架,以多為耀的更是連門都未進,休談修得太極拳。拳架只是一種工具,是用來修練及驗證太極拳的真締。融匯貫通后,到了用之不必費心機的境界時,拳架這工具便沒有價值,可以拋棄。
時下以學會一套拳架作為畢業(yè)標準,畢業(yè)這二字實有誤人之嫌。學會一套沒內涵的空架子,根本沒有進入太極拳的世界,試問練30分鐘沒內涵的太極拳與跟著音樂跳30分鐘健康舞有何分別?古語說得好:“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有心修學此道者不可不知。
看了“太極拳的力從人借于地心吸力”文章的人還看了:
5.太極拳鍛煉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