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膝蓋的三種狀態(tài)
太極拳中膝蓋的三種狀態(tài)
太極拳運動是源于中國,屬于世界的優(yōu)秀運動項目,在中國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和久遠的文化淵源。練習太極拳膝蓋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太極拳中膝蓋的三種狀態(tài)。歡迎閱讀!
太極拳中膝蓋的三種狀態(tài)
首先,再把松腰松垮的問題補充一句,松腰松垮必須要求膝蓋彎曲,也就是膝蓋不能直,膝蓋彎曲使得脊椎、屁股、膝蓋完成一個大的弧形,在脊椎的下沉的作用下,使得胯骨從后向前卷,從而練出襠的鏟勁。
關(guān)于膝蓋,一般有三種狀態(tài)。
太極拳中膝蓋的第一種狀態(tài):馬步狀態(tài)
一是馬步狀態(tài),比如起式,要求膝蓋有一個微微的外撐,雖然有外撐的意思,但還要兼顧松的要求,注意把握好度。
太極拳中膝蓋的第二種狀態(tài):后座狀態(tài)
第二種后座狀態(tài),當由其他動作到后座的定式時,由于要求頭頂、腰部、腳跟是上下一條線,其實是為了重心放到腳跟上,只有重心上下一條線,才能使得腰胯及以上的身體最大的放松,那么在后座時,大腦想著屁股往后腳跟上坐下,練得時間長了,腿部的支撐勁就會慢慢的增長,屁股就能慢慢的感覺坐在屁股到腳跟上下一條線的的支撐骨上。
由于是放松后坐的,這時就要求膝蓋順著身體的后坐而彎曲運動,不能左右扭曲,也不能為了動作低一些而扭曲,一坐到后腳跟為重心點停住,也就是后坐的動作以腳跟為定式點,到達定式后,大腦檢查一下身體的動作是否符合太極的要求即可。
感覺膝蓋吃力不放松,是由于站樁不行造成的,也就是膝蓋彎曲后,腿部沒勁造成的不能放松,站樁是增加腿部前部的肌肉,使得腿部后部的肌肉放松,練太極拳的腿部與其他部位有一點不一樣,對于腿部來說,有勁才能不使勁,或者說少使勁,腿部有勁了,才能使得跨及以上的部位放松不使勁,那么以上的部位才能練出沉來,腿部從而起到支撐的作用,也就是腿部的勁不管在什么狀態(tài)都要大于或承受住上身的不斷放松后的沉重勁,在承受上身沉重感的同時,腿部還要做到自身的放松。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后坐腿膝蓋過不過腳尖不用管,只要注意重心在腳跟即可,這才是關(guān)鍵,并且上身中正就行了,膝蓋不過腳尖指的是前弓步說的,不是指后坐腿說的。
練站樁,平時稍微練一練即可,比如看電視時站一站,比如做飯時膝蓋彎曲著做飯等等,不必正經(jīng)的練,主要是為了增加腿部力量即可。
太極拳中膝蓋的第三種狀態(tài):前弓步狀態(tài)
第三種是前弓步,往前弓時,用膝蓋管住身體的到位,也就是膝蓋到位了,其他地方必須都要停住即可,到位就是膝蓋最多不能超過腳趾根部,一般情況下,前弓步不容易出毛病,膝蓋出毛病都在后坐腿上。
關(guān)于膝蓋放松,在練拳時,大腦就想著不使勁、不用力即可,這個放松是大腦有意控制的放松。比如你往椅子上下坐時,如果是真的放松,就會咣當一下坐下去,這不是松,而是軟,過程是身體不受大腦控制的。那么太極拳的松要求大腦控制身體、尤其是從腰到腳整體的慢慢的松下來,而達到坐下去,這才是松。
膝蓋松的過程其實就是彎曲的過程,主要點是腰胯,膝蓋和腳屬于從屬地位,后座時大腦想著腰胯一松即可,至于膝蓋的彎曲程度不用管,彎曲程度是由腰胯松的程度決定的。
再有,比如后座時,不能單純的想著膝蓋,而要想著腰胯、膝蓋、腳跟,也就是一條腿整體的松回來達到后座,也就是一松俱松,注意整體性。那么在做動作時,大腦想著腰胯松的同時,順著腰胯往下用大腦一掃膝蓋和腳也放松即可。
把全身的重量泄到后腳跟是不完全對的,松跟懈的意思相近,但有不同,懈有軟的意思,但要注意,太極拳是松不是軟,區(qū)別就是松受大腦控制,而軟不受大腦控制,比如說手往前松過去是對的,但不能說軟過去、泄過去。至于后坐到腳跟也就是從前往后坐開始時的一刻起,全身就要放松的、不使勁的、不用力的慢慢的后坐到后腳跟上,如同后腳跟上有一個柱子,慢慢的屁股后坐到位時,正好坐在這個柱子上,時間長了,腿部力量增加了,同時身體也就慢慢的松下來了。
練太極拳有刻苦的精神和毅力是對的,但在練時要注意方式方法,松要注意整體松,要有意的松,但不能刻意的求松,更不能找松。在練拳時,只要想著整體的松過去、松回來就行了,至于到底松沒松不用管,只要大腦想著松就可以了,練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練出松后的沉重感來。
看了“太極拳中膝蓋的三種狀態(tài)”文章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