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箭的簡介
擲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須甩腕發(fā)出,故名。擲箭完全用細竹制成,箭桿渾圓,前端削尖,后不加羽,猶如一根削尖的竹筷。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擲箭的簡介。
擲箭的簡介一、擲箭之源流
擲箭之法,由來至古,蓋始于投壺也??肌抖Y 記-投壺》,為主賓飲宴時,用為娛樂之具。設一兩耳之壺,人遙立持矢投之,中則以酒為賀。有雙貫耳、單貫耳等名,亦行酒之法,初未以為武事也。及至后世,武器固日益增多,而各種暗器亦于焉層出,乃有人依投壺之古法,從而改變之,則成為擲前。
或曰蠻夷之地苗人多山居而野處,其用避毒蛇猛獸之侵凌者,唯恃標桿槍耳。凡苗人之族,男婦老幼類皆以標桿槍自衛(wèi),耳濡目染,習之有素也,且行于山野,又能以之飛射高遠之處而取飛蟲禽鳥,百不爽一,技甚神奇。
中土之有擲箭,則謂擲箭實變投壺之法而成,非取法自苗人也。且據(jù)武術上考察所得,竹箸代箭之法實出于少林。在唐時少林寺僧曇宗者即創(chuàng)此法 用為暗器,唯不輕易傳人,相戒每一代以一人承衣缽,免絕傳。自后相傳不替,及清初,朝元和尚得其技,始遍傳于世。蓋朝元和尚者,實明之宗室,名朱復,因明社邱墟削發(fā)入空門,然中懷所系未嘗 忘復清也,既至少林,盡外派技擊之能事,乃不復守前人傳僧不傳俗之訓廣為傳流,冀有志之士圖所以恢復之道,而此竹箸代箭之法始見于江湖。
甘鳳池名震一時,亦朝元弟子,然猶未盡其技,而金陵道上已爭相傳說其軼事。某歲甘適由北路訪友回金陵,途經(jīng)浦口,入酒肆果腹,而有一瘦弱少年先在,各不為禮。俄甘所呼之酒萊至,其人忽攫食。酒家執(zhí)不可,其人不顧,食已半矣。甘重命酒家進酒萊如前,既至其人又攫食如故。甘知其撩己也,大怒謂之曰:“何方鼠子,不知甘鳳池在此耶。"其人如不聞,食竟始睨之而笑曰:“少林家法,反清復明,汝乃棄順效逆,猶敢自道姓氏,辱沒我?guī)熞印?rdquo;甘以其言有異,羞且憤,徑取空杯擲之。其人接置于旁,以大中食三指拈一箸,笑顧甘曰: “來而不往非禮也,請受此箸。”言未畢而箸至,甘知不敵,急閃避之,砉然一聲,箸中于柱,插入約半尺許;而第二箸又接踵而至,又避之,中于門,竟洞板而過。甘至此,知不可留,乃飛身沖破屋頂,踉蹌而去。而攫酒食者猶笑語送之曰:“甘鳳池,且緩爾步,防為石子絆跌也。”其人者,未著姓氏,不知誰何,就其語氣中觀之,似亦朝元和尚弟子也。
擲箭的簡介二、擲箭之構造
擲箭之法,又名竹箸代箭術,北方人亦稱之為甩手箭,蓋不用弓弩箭筒而空手發(fā)箭也。
其法分曱乙丙三步,故其箭亦分甲乙丙三種。甲種箭純以鐵打成,長九寸,粗如小指,上端為簇,成三角形,與弓上所發(fā)之箭相同。箭桿則近簇處細,而愈后愈粗,用以調勻分量,使發(fā)出時可依直線前射,不至有所欹斜,以末端無羽之故必須前細后粗也。每箭之重,約在十兩左右。此項鐵箭僅供初步練習之用。若欲隨身攜箭,則亦如袖箭之 以每十二枝為一插可也。
乙種箭則以鐵與竹兩物合制之,以鐵為簇,狀如甲種箭,而以竹為桿,安簇于其端,而末端則加羽。以箭桿既為竹制其量甚輕,發(fā)出時最易飄忽,故必加羽以正之,若無羽即不易命中。此種箭式,完全與硬弓上所用者相同,但較小耳,每箭長約八九寸,重約二兩以外、三兩以內(nèi)。制箭桿之竹務須堅實正直,忌彎曲,尤忌中間有節(jié),故非加意選擇不可。此箭亦僅供第二步練習之用,功成之后即無須乎此。
丙種之箭,則完全以竹制成,既不用簇又不用羽,但削竹使成渾圓,前削而后豐,略如竹箸而銳其端,余無特點。蓋練此擲箭之意義,完全在取其便利,功成之后即竹箸樹枝之類,亦可用以代箭而致敵人于死命。夫竹箸樹枝之類,固到處皆有,俯拾即是,惠而不費,其便利固非他種暗器所能及,而功效實過之,宜江湖上學之者之眾矣。且練成此功者,以類似箭形之物皆可代箭。其物又到處皆有,固不必如其他暗器之必須攜帶,故表面猶可示人以不用暗器,舉手發(fā)箭人自不易防矣。
擲箭的簡介三、擲箭之練法
練擲箭先須練腕勁,因擲箭須能擲至輕之物為能事也。若有重量之物,如流星錘,則力足以發(fā)錘即足以傷人。若飛鏢等,其分量雖輕,究竟尚有數(shù)兩,且為金屬所制,頭端尖銳,易于深入。若以手發(fā)一二三錢重之竹箸,而亦欲其功效等于鏢叉之類而可以穿肌貫革,是非有絕大之腕力實難望其能如愿以償。練擲箭之所以必須先練腕力者,亦以此也。練腕力則從劈山掌等法入手為佳。
待腕勁練至有相當程度時,則可進而練擲箭。握箭之法,一把統(tǒng)握,虎口向箭之末端,而掌之外側則與箭頭同其方向,所握處當箭之居中,而向外擲之以取的。其握法擲法完全與飛叉相同,可以參看。練習擲箭之靶子,用土垣或沙袋,在靶上畫大小不等之圏若干。
初步用甲種箭練之。人向靶而立,相距約一丈,然后如法握箭,擇最大之的投擲之。待命中后,更擇略小者射之,至最小一個為止。箭沒入須及其半始可。如不能,則宜仍勤練之,至能箭之命中沒入半寸,則可以移遠數(shù)尺更練。以后漸移漸遠,至百步為止。
甲種箭練至能發(fā)百步,腕勁已可觀,其箭雖不能完全沒入,亦在箭身三分之二以上矣。乃更練乙種箭。亦自相距一丈處練之,此時取準已易,唯自十兩左右重之箭驟易以三兩左右重之箭,發(fā)射時必感輕飄,雖能中的勢難深入,若不加用腕力,隨手而發(fā),則箭與靶相抵而墜下,不能入也。故此一步功夫實較第一步為難而費時亦多。若欲乙種箭亦能沒至全部三分之二以上,至少亦須一年半苦功。在一丈處能沒至三分之二,然后更移遠,亦以百步為
然后,更練丙種箭,亦起自相距一丈處。此步功夫最為難練,蓋自三兩左右重之箭而驟易三錢左右重之竹枝,輕重懸殊,固已難矣,而甲乙兩種箭雖分量相差亦甚巨,究有尖銳之箭鏃可以破堅而入,此則并箭鏃而無之,欲憑竹枝之銳端破堅而入,則其難更不待言矣。練成第二步功夫之后,腕力自已不弱,但初試此輕飄之竹箭實不能指揮如意,甚或以輕飄之故無從捉摸,非但不能沒入,并的亦不能命中者。勤練至一年半之后,當亦可以命中而深入也。
至此,第三步功夫練成之后,則便利非常,即一箸之細、一枝之微,亦莫不可以代箭而置人于死命,當之者鮮有不穿胸洞脅者。雖較別種暗器,多費一二年功夫,亦甚值得也。至其發(fā)箭之手法,則與發(fā)叉無異,可參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