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有哪些內容
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有哪些內容
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保留在中國各民族中間具有穩(wěn)定形態(tài)的體育。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簡介 。歡迎閱讀!
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簡介
中國武術,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之一,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理論基礎,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并以內外兼修、術道并重為鮮明特點的運動。它根深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沃土,與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厚的血緣和形神相依的聯(lián)系,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哲理之奧妙,形成了內涵廣泛、層次紛雜的龐大理論體系。
中國古代哲學、倫理、中醫(yī)理論和古典兵法思想等都是武術的理論基礎。中國哲學與武術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易經(jīng)》以及后來發(fā)揮《易經(jīng)》思想的《易傳》。陰陽五行、八卦生化的哲學觀念,被作為拳理的哲理依據(jù),運用在拳技理論中。“天人合一”觀對武術文化影響至深,各種象形取意的拳種和拳式,都在這一哲學觀念指導下發(fā)展起來的。“知行一致”的哲學觀念,也成為其理論指導原則。武術要求“動靜相生”、“剛柔互補”、“快慢相間”、“后發(fā)先至”等,這都是以陰陽辯證觀念為指導的。
中國武術追求內向自我修養(yǎng)、整體和諧與抽象的武德武道的,還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倫理,處處表現(xiàn)著我們這個仁義之國、禮儀之邦的民族特征,形成了重傳統(tǒng)、重經(jīng)驗、尊師愛徒的人倫觀念,在儒家仁義精神的基礎上,融匯了禪宗佛學的“持戒”、“化解”的慈悲胸懷,又以道家的“不爭”、“虛靜”修真養(yǎng)性來調處,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善良、誠信、熱愛和平的美德。
中國武術正走向世界,在中國奧委會的努力下,武術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特設項目,借助奧運會這個表現(xiàn)舞臺,吸引了廣泛的中國武術愛好者,不僅因為它很高的實用價值,而且因為它有著濃厚的文化內蘊,國武術越來越廣泛地深入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中。中華武術文化博大精深,它源于中國,屬于世界。
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來源
個人自保
原始社會:強弱爭斗,一方動戈,繼而出現(xiàn)武。武,止戈為武,消停戰(zhàn)事而來。
武術,消停戰(zhàn)事的技術。中國武術、中國傳統(tǒng)武術,通過武化流傳,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guī)律的傳統(tǒng)教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
安國強民武術課程
國家、社群: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fā)揮巨大作用,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關于武功
武功,在個人,是制止侵害,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功力;在國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表演來源
表演藝術,在電影未出現(xiàn)之前,主要是以舞臺戲劇形式呈現(xiàn)。中國戲劇的前身是中國戲曲,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繼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和明人魏良輔《南詞引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戲劇,是自元代開始、才在民間蓬勃發(fā)展起來的。
元代停止了歷年的科舉制度(包括文舉與武舉),元代的統(tǒng)治者漢文程度不高,看戲卻很高興,致使原來要考試的文人沒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雜技班、戲班子里面去編寫劇本維持生計。這些人里面,有關漢卿、有寫《西廂記》的王實甫、有寫《趙氏孤兒》的紀君祥、還有馬致遠這么一大群人,加上負責元雜劇武術指導的武人,致使中國戲曲(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迅速成為中國戲劇(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組成)。其結果是,從元代產生的戲劇,使中國的戲劇快速地趕上了古希臘悲劇、古印度梵劇,而補足了中國戲劇與世界戲劇比較上的失缺;尤其是元雜劇,廣泛迅速在民間流傳開來。
而其中,負責元雜劇武術指導的武人,是不會讓元人學真正的中華武術的(是問哪個民族會將自己的御敵方略,去白白教會入侵自己的外敵呢?再傻蛋也不會!),于是,這些武指便搬來好一些京劇的戲班子、架子,并賦予其"武術"的名義、來招待元人,好看、好樂便是。這,就是現(xiàn)在很多人看到戲臺上的"武術'花架子的來源。真修習中華武術的人本身明白,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與"武"本身的關系不大,甚至其"舞術"里面有故意顛倒武的原旨所為。劇(劇),虍豕之斗也。在于好看,用于逗元人玩的,假借的。
因為戲曲、戲劇在民間中廣泛傳播,而真正的武術一直之屬于皇室貴胄秘而不傳之技,所以民間難得以窺真武(全貌);及至后來電影藝術對"中國武術"、"中國功夫"的廣泛傳揚,讓套路、表演類的"武術"在一般人當中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導致現(xiàn)代人對中國武術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間,一直有修習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群體,仍然秉持其不獻演、不競技的傳統(tǒng)操守,內斂恭肅,在民間廣泛傳揚。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競技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