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怎樣提問
提問方式在課堂上極為重要,在小學教學中要積極創(chuàng)新提問方式,在提問時考慮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對提問方式進行有效的設計,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在學習中發(fā)揮積極主動性。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小學語文教學怎樣提問,希望對你有幫助!
1小學語文教學怎樣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課堂提問設計能正確有效地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恰到好處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
一、問題要具有探索性,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運用已知來學習未知,將未知不斷地轉(zhuǎn)化為已知的過程。要實現(xiàn)學生主動而有效的探究,所提出的問題就必須要能夠激起學生運用已知來學習未知。而如果問題的出發(fā)點在于已知,問題過于簡單,只能起到檢測與鞏固的效果,不利于學生新知的學習。而如果問題的出發(fā)點在于未知,問題過于復雜,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而無法展開有效探究。
這兩種問題都沒有探究的價值,問題要想具有探索性,能夠引發(fā)學生運用已知來展開主動的學習,就必須要著眼于已知與未知之間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的問題才能在學生的認知范圍之內(nèi),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獨立的思考與思維活動,進而能夠自主地解決問題。這樣的問題才能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實,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思考有深度,探究有成效,而且還可以讓學生享受到智力角逐的樂趣,這樣更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讓學生以更大的學習熱情與動力參與到后面的學習中來。
為此,教師對問題的設計不能不深入,只是就知識本身提問,也不能過于深入,盲目追求問題的高難度,而是要對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認知規(guī)律與接受水平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對語文教材深入鉆研,這樣才能在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基礎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圍繞著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提出具有探索價值的問題來。
二、提問要把握好時機,在最為恰當?shù)臅r機提出
不分時機不分場合地隨意發(fā)問,只能讓學生成為機械而被動的問題解決者,讓問題成為學生的負擔、教學的累贅,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無法展開獨立的思考與積極的思維活動,只能是對問題敬而遠之,對語文學科望而生畏,這并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把握好時機,只有在最為恰當?shù)臅r機提出問題,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何時是最為恰當?shù)臅r機呢?
1、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小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很難在整節(jié)課中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思維與注意力,注意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分散。學生注意力分散時所需要的不是教師的強制引導,而是要讓學生自我再次集中起來。此時一個富有趣味性的問題,可以再次引發(fā)學生的關注,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再次將注意力集中于問題上,集中于新知的學習上來。
2、學生思維困惑時。小學生基礎知識薄弱,認知水平低下,并不能獨立地解決所有問題,當學生遇到思維上的障礙,出現(xiàn)思維困惑,無法展開探究時,此時正是啟發(fā)的最佳時機。如果只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學生依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在機械地記憶結果。而此時一個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可以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讓學生展開更有深度的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完成自主探究,實現(xiàn)對知識的主動構建。
3、學生理解膚淺時。學生理解能力較差,對于文章的理解往往浮于文字表面,而并不能透過文字感受到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厚情感與意境,此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與感悟,教師同樣可以運用富有探索性與啟發(fā)性的問題給予學生指導與點撥,進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展開分析,進而深刻感受與體會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情感,實現(xiàn)對文本的全方位立體解讀。
三、問題要具有層次性,兼顧學生間的個性差異
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性差異,這是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教育事實。以往的教學無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采用同一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這樣勢必會造成“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消化不了”,只能讓少部分學生參與其中,這是低效的教學。素質(zhì)教育是大眾教育,是要實現(xiàn)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共同發(fā)展。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滿足全體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都可以親身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中來,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科學的學習方法來展開富有個性化的學習,促進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這樣的問題才能面向全體學生,這樣的教學才能實現(xiàn)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
四、問題要具有開放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梢妴栴}是發(fā)現(xiàn)的基石,是打開學生創(chuàng)新之門的鑰匙。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問題就不能是封閉的,而是要具有開放性,要能夠以文本為中心,向?qū)拸V的生活空間延伸,提出開放性問題的,不拘泥于教材與教參上的標準答案,而是能夠引導學生展開多向思維與思考,這樣學生的思維空間才能更寬廣,才能基于文本,將文本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才能獲得更多獨特的感受與體驗,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產(chǎn)生更多的見解,這樣才能實現(xiàn)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實現(xiàn)學生探究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
2小學語文教學怎樣提問
1、形成嚴格且有效的提問原則
課堂提問不應該有規(guī)律可循,但是應當有原則保障,這樣才能使提問更具廣泛性,提問應當遵循的原則筆者認為應當有以下幾種:首先必須是民主,提問是一種平等對話,因此這種平等對話必須是民主的,教師和學生處于同樣的地位,沒有高低尊卑之分,這樣學生才能針對問題發(fā)揮自己的思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次要遵守啟發(fā)性原則。在提問時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保證學生能夠針對問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法,教師的提問也應當具有引導性和啟發(fā)性,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最后要按照階梯型原則進行提問。在不同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定不同的階梯,并且合理調(diào)配這些階梯之間的跨度,帶領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課文,最終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2、創(chuàng)新課題提問方式
提問方式在課堂上極為重要,在小學教學中要積極創(chuàng)新提問方式,在提問時考慮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對提問方式進行有效的設計,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在學習中發(fā)揮積極主動性。比如在提問時針對問題并不直接提出,而是進行所謂的“曲問”,針對問題從一個小的方面逐漸切入重點,并鼓勵學生主動去想象一些問題,同時進行回答,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打開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能力。
3、對學生的回答多鼓勵
小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程度有限,而且正處于自信心的培養(yǎng)階段,所教師在提問時不論學生回答問題的程度如何都應該對學生進行鼓勵和夸獎,重點指出學生回答問題的亮點,鼓勵其繼續(xù)努力。同時在闡釋問題答案時委婉的提出要求學生繼續(xù)思考、發(fā)散思維的建議,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樹立信心,在以后的學習中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提問之中。另外針對同一問題盡量讓不同的學生進行回答,教師總結他們之間回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讓他們主動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
3小學語文教學怎樣提問
1、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提問目的明確,是指提問必須緊扣教學目標,服從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具體的來說,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教學的知識內(nèi)容與思想內(nèi)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和發(fā)問。每一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是不同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也是衡量課堂質(zhì)量高低的重要標準?!靶W生注意的特點決定了其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注意處于被動狀態(tài),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明確教學的目的?!盵1]要讓學生明確教學目的就要教師抓住重點難點設置問題,這也成為能否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怎樣設置問題呢?首先要求教師充分專研教材,設置由淺入深的,便于學生理解接受的問題,為下一步突破難點做好鋪墊;其次提一些有懸念的問題,這樣能使學生立即產(chǎn)生急切閱讀課文的欲望,從而主動去合作學習;再次要把握提問的時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難點,攻破重點。
2、提問要有針對性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善于提問,提出好問題,需要教師提問時既要針對教材實際,又要針對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問題。
(1)新教材的特點是將生動的圖片和資料呈現(xiàn)結學生,淡化了知識體系,強化了概念和規(guī)律的形成過程,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是教學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師生以平等的地位進行對話交流,舊式的“你問我背提問法”已不能適應現(xiàn)代教學,那么如在新課程教學中設計課堂提問呢?新課程著重對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的挖掘,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摒棄讓學生背誦公式概念的陳舊的提問方式,講究提問時機、技巧,問在最需要的地方,問最需要問的問題,然后與學生共同釋疑,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問要切合學生實際。課堂教學問題的提出要切合學生的思維水平,使之起到觸及學生的思維“盲點”,活躍學生思維的積極效果,而不應該提出一些讓學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來的無關痛癢的小問題,更不能設計出讓學生如老虎吃天無處下口的大而不當?shù)幕蛩剖嵌堑膯栴}。
“小學教育的對象是6~12歲的兒童,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是有順序性、階段性等特點的,這些特點表明在兒童的發(fā)展過程中,教師的活動內(nèi)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兒童生理機能發(fā)展水平的支持范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和課堂提問的對象。提問應因?qū)ο蟮牟煌煌=處煈朴诎巡煌瑢哟蔚膯栴}和不同水平的學生優(yōu)化組合,既要給能力強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又要給一般的學生創(chuàng)造進取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顯示自己的才能,并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
3、提問要有時效性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把握時機,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fā)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于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zhuǎn)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梢?,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4、提問要有創(chuàng)造性
這里所說的提問要有創(chuàng)造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設問要能體現(xiàn)對學生的引導,要側重于傳授方法,揭示規(guī)律?!靶W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進行的,教師通過系統(tǒng)的指導和傳授,使學生的學習避免走很多彎路,而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取得更有效的學習成果?!比~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是為了不教?!边@些話告訴我們,教學注重傳授方法,揭示規(guī)律。語文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它是由一篇篇獨立的文章組成的文選式的教材,所以教師不僅要學生學會一篇課文寫了什么,有什么寫作特色等,還要從這篇課文出發(fā),去延伸遷移、比較深化、發(fā)散求異、想象創(chuàng)新,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這更需要教師重視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力求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二是要在“問”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對于學生而言,創(chuàng)新并不限于首創(chuàng)前所未有的新知識、新見解,布魯納說:“學生的發(fā)現(xiàn)并不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而應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边@也就是說,學生的創(chuàng)新還包括豐富的內(nèi)涵:學習上的知識遷移、豐富的想象力、發(fā)表不同的見解以及小發(fā)明制作等。那么教師應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并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發(fā)現(xiàn)、研究、解決新的問題。
4小學語文教學怎樣提問
一、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訓練學生嚴密的思維
如果教師提問的方式比較靈活,就能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其功能在于訓練思維的嚴密性、想象的豐富性。例如:在教學《趵突泉》一文時,其中有“不知疲倦”:“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說明了什么?”通過理解其人,再來理解泉,這樣拐了一個彎,由易到難,學生就容易理解多了。在教學《長征》時,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的資料,讓學生了解到紅軍戰(zhàn)士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采取了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重重包圍,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勝利。然后提出問題:你們看了這段歷史資料后會怎么想?剛才你們聽到什么聲音?從畫面上看到了什么?接著繼續(xù)提問:你們有沒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如果能體會紅軍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再理解“云崖暖”,就容易多了。
也可以通過類比來提問,如在教學《海底世界》時,先比較讀:(1)處在海底的動物常常會發(fā)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你用水中聽音器一聽,就能聽見各種聲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嚕;(2)海底的動物在竊竊私語,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地叫,有的像小鳴一樣啾啾地鳴,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地喊,還有的好像在打鼾。
通過類比,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問題,從而實現(xiàn)教師提問的目標。
二、在關鍵時提出問題,突出教學的重難點
首先要緊扣教學中的重點問題進行提問。以緊扣教學重點為基點精選關鍵處提問,可以改變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的現(xiàn)象;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以講為主為以讀為主;可以克服滿堂問的缺點,但要注意,緊扣教學重點提問,提出的問題要少而精,切中問題的要害;其次,提出的問題要能促進學生去思考,對文本中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看過荷花沒有?荷花是什么樣子?作者是如何看荷花的呢?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這一點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寫荷花的呢?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并體會其中的情感。這樣,問題不多卻能圍繞教學的重點來設計,引導學生經(jīng)歷層層推進、不斷深入文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抓住重點與難點,問在關鍵的地方,從而大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其次,提問要把握時機。例如:在教學《軍神》時,講到課文中人物細節(jié)描寫時,就提問:“沃克醫(yī)生的神態(tài)、情緒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變化?”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深入理解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就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對軍神劉伯承的敬佩。
三、把握好提問的尺度,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個體的認知領域可分為識記、領會、應用、創(chuàng)造等幾個層次。所以,教師提問應遵循這一規(guī)律,控制問題難易“度”。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時,就設計了三組問題。1.狐貍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塊肉后,對烏鴉講了些什么話?烏鴉如何回答?這是一組記憶型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整體感知課文。
2.狐貍憑借什么騙到了烏鴉嘴里的肉?你覺得狐貍怎么樣?這是一組理解型問題,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當烏鴉發(fā)現(xiàn)被狐貍騙后,會怎么想?怎么做?這一組問題是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這三組問題緊密聯(lián)系,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促使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把握住兩個時間的“度”,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不要馬上指定學生回答,因為學生回答問題需要一個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完成。
四、故意設置一些障礙,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提問時不妨故意設置一些障礙。例如:在教學《晏子使楚》時,在第一輪學生眾口一詞評價晏子口才無懈可擊的基礎上,我出示了一位外交官的評價:“晏子的語言雖給人們的感覺是有理有據(jù),但感覺還是做語言游戲,逞口舌之能進行外交對話,說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也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弊寣W生針對這位外交官的評價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沖突,引發(fā)碰撞。教師以思辨去播種,用頭腦去碰撞頭腦。
學生明明都集中到參考書相似的觀點上了,應該大功告成了吧?但老師卻竭力摒棄單一順向的封閉式思維方式,推出足以激起千層浪的“一石”——與眾不同的觀點,讓學生去判斷、去發(fā)現(xiàn)、去構想、去表達,從而打破思想的禁區(qū),拓展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的思想活躍起來,從而萌發(fā)出智慧之花。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了獨立的人格、堅定的價值立場,而不再是人云亦云的復制品,這樣就一定會成為自主、開放的思想者。這樣地巧設障礙,為學生開拓了一個自由、廣闊的思維空間,使課堂成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搖籃。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提問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