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文章欣賞
優(yōu)秀文章欣賞
閱讀應該是陪伴我們一生的良好習慣之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現(xiàn)在開始,從看優(yōu)秀的文章開始。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文章欣賞,希望大家喜歡。
優(yōu)秀文章欣賞篇1:慢慢走,欣賞啊
斜陽映山天接水,陌上花落緩緩歸。一曲羌笛柔斷腸,回首情依依。
一個人,從故鄉(xiāng),到異鄉(xiāng),在路上,慢慢走,做個流浪詩人。
旅途的第一站從江南啟程,身為江南水鄉(xiāng)的人家,自然對江南古鎮(zhèn)有著獨特的情懷。
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人家。
清晨,細密的陽光灑在柔軟的水面,涓涓流水淌過狹窄的河道,微風輕拂,挽起水中波瀾,如同小家碧玉般露出一絲笑靨。河道上拱起一座蒼老斑白的石橋,仿佛是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卻仍舊守候著這座古鎮(zhèn)。橋上的江南人兒來來往往,遇見就相視一笑,江南人家的靦腆、熱情也可一窺。
我站在臨水而建的民居房,撫摸著蒼老的古墻,思忖著江南的過去與未來。
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斑駁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殘夢,交錯的雙橋堅致而蒼老,沒有比這個圖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鎮(zhèn)的了,而又沒有比這樣的江南小鎮(zhèn)更能象征故鄉(xiāng)的了。”
而今高樓林立的現(xiàn)代社會,燈紅酒綠的生活壓抑著古老的文明,愿江南小鎮(zhèn)秉持那一份久違的古色古香。
慢慢走過故鄉(xiāng),來到異鄉(xiāng),卻是另一種慨嘆。我從江南古典的小鎮(zhèn),一轉而入漠北蒼茫的戈壁,那是何等的壯闊。
蒼勁的遠山如同奔騰的駿馬,在黃沙漫道的戈壁馳騁,馬蹄揚起萬丈塵土,在夕陽的映襯下無比雄壯。
站在深沉古老的莫高窟前,瞻仰著人類智慧的遺存,看到的是莫高窟經(jīng)歷千年艱難后的蒼老,看到的是中國文明的悠長與深邃。還記得余秋雨先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鮮活的生命。這種情愫,無論是對莫高窟本身,還是對古老的中國文明,都不是能用只言片語形容的。
看過江南小鎮(zhèn)的古樸清麗,看過漠北戈壁的雄渾壯闊,這兩種中國文化的極端無疑展露了一個民族的勇敢和智慧,卻又不能囊括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風景,人情,文明,三者相融。美哉!壯哉!妙哉!
正所謂“失去此刻就沒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無法向往來生了。”更多的中國文明卻在日漸消失,任何一個中華兒女都不愿目睹偉大的文明的失落,而拯救破碎的文明又由我們承載。
其實所有的故鄉(xiāng)原本不都是異鄉(xiāng)嗎?所有的故鄉(xiāng)不過是我們的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一站。無所謂故鄉(xiāng)異鄉(xiāng),都是文明的傳承。
我只知道,我在路上,慢慢走,欣賞并思忖著。我愿像余秋雨老先生一樣,做個漂泊的流浪詩人。
遠處傳來一曲羌笛,再回首,情依依。
優(yōu)秀文章欣賞篇2:遇一場雨
青島這個地方,一年到頭很少下雨。所以,每當聽到別人說他們那里又下雨了,我總是無端地生出些羨慕來。雨這東西,對于農(nóng)民來說,無論春夜之雨,還是秋夜之雨,大都是喜雨。春種秋播,生命的開始,總是能讓人看到希望。
上學的時候,我宿舍里的床就正好靠在窗前。這個季節(jié),成都總是細雨綿綿,臨窗聽雨,也就成了一種享受。聽著那雨滴落在樹葉間,淅淅瀝瀝,像是蠶在吃桑葉的聲音,又像是輕輕翻動書頁之聲。成都下雨,往往都在周末。晚上聽著雨聲入眠,第二天早上起來也就是濕漉漉的一片。雖然無法出去游玩了,但心情也像是被雨水洗滌了一遍那樣干凈。雨,終歸是個好東西。
多年前,選在一個陰雨天去了上里古鎮(zhèn)。上里古鎮(zhèn)的雨終究是不同。不知道它是因為在碧峰峽的后面,所以整個古鎮(zhèn)顯得更清幽,還是這里的雨濕潤了那里的古老和蒼桑。舉著傘游走在古老的街巷,想象著當年‘茶馬互市’的熱鬧,這個茶馬古道上的驛站終究是那樣輝煌過的。
說到下雨的小巷,就很難不想起那首叫《雨巷》的詩。雖然我從沒有遇見像丁香一樣的姑娘,但撐著傘漫步在那些青石板上,其實,我未必就不是那詩中的姑娘。
兩年前的秋天,穿越了半壁江山去到江南的古鎮(zhèn)。西塘,給了我一抹明媚的陽光,而西湖卻給了我一場煙雨朦朦的邂逅。那里沒有白娘子,更沒有許仙,也沒有那討人厭的法海,但是,漫步在蘇堤,游走在楊公堤的樹蔭里,那些雨滴從樹葉間落下,最后滑落到我的臉頰,我似乎也感受到了當年那場蕩氣回腸愛情的溫度。
江南,終究也是不同的。江南的雨也帶著些溫婉和憂傷,就像年少時花開的那個季節(jié),只一眼,便把流年烙在回憶里。
今天早上,當我打著紅色雨傘站在街邊等車的時候,看著那雨滴從傘上落下來,然后回歸大地。一瞬間,我的心也跟著濕了。青島的雨畢竟是稀罕的。一直想在這個城市里遇一場雨,然后打著傘漫步在落花滿地的街巷,再然后,遇見你……
優(yōu)秀文章欣賞篇3:愛竹
我愛竹,是因為竹子清秀高雅、四季常青、不拘小節(jié)、挺而大方、新葉不長、老葉不落、抗霜傲雪、百折不撓;我愛竹,更是因為“我覺得那竿竿挺直、最具神韻的竹子,是一枝枝的大筆,在天地之間,以青綠的顏色,寫出正直的定義。”
正因為竹子具備了這許多的優(yōu)良品格,所以我喜歡畫竹。如果有可能的話,我愿把天底下所有的竹子都畫下來,裝裱在我的畫室里,供天下人共同來分享。不過,畫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的記憶當中,美術老師曾經(jīng)說過:“一根竹子,挑起千人重擔。”也就是說,竹葉是由“人”字寫成的,每一個“人”字就像一組竹葉,一株竹子,可寫出千千萬萬個“人”字。由此可見,要想學會畫竹,就得先學會做人,只有學會做一個正直的人,寥寥幾筆,也能顯出竹的骨力,多添數(shù)筆,也不失去竹的神韻。
凡是愛好旅游的人,都知道江南的山水之秀是因為有竹的緣故。江西宜春明月山風景區(qū)就是以竹為景的經(jīng)典之作。雖然滿山都是大大小小的巖石,很難長出奇花異草和其他樹木,然而卻長出了滿山的竹子。每逢春風吹至,就有許多麻麻點點的竹筍擠出巖縫,從各個角落里鉆出,它們憑借著春雨的力量,向高空迅速延伸,然后欣欣然張開著枝叉,托起一輪紅日,支撐著整片藍天。每當明月當空,竹林格外幽靜,幾處瀑布擊石而下,化作數(shù)條溪流,蜿蜒在竹林巖石之中,幾聲鳥鳴獸叫,再加上幾縷輕柔的月光,使人想起許多名人古詩。要說竹子之多,自然要數(shù)井岡山了。盤山而上,郁郁蔥蔥,滿山遍野,竹的海洋,連空氣中都充滿了竹的清香。井岡山有一種方竹,遠看是圓的,近看是方的,猶如酥油垂簾,美麗極了,這是我在別處沒有見過的。
對竹的愛,我看誰也比不過鄭板橋。鄭板橋一日無竹,終日寢食不安,可謂愛竹愛到極點。自古以來,有許多人也喜歡玩文弄竹,可是真正了解竹子的恐怕沒有多少人,鄭板橋不僅胸有成竹,畫竹入神,而且連他的骨子里都透有一股竹氣,這說明了畫竹不但要練筆,還要修心。
我愛竹,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那就是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處處離不開竹。我喜歡躺竹椅、睡竹席、墊竹鞋墊,因為它涼爽透氣對身體有益。我吃飯離不開竹筷,練書法離不開竹桿毛筆,就連家里的許多擺設,也離不開竹制工藝品。一根小小的竹子,能夠描畫出五彩繽紛的人生,吹彈出美麗動聽的音樂。如今,在建筑、造紙、紡織等許多行業(yè)都廣泛的應用了竹子,在農(nóng)村的生產(chǎn)勞動中更是不可缺少竹子。可想,竹子的實用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置身竹林中,聽竹風吹笛,聞竹香飄溢,看竹筍拔節(jié),令人心靜神怡。竹之氣,能清潔人的靈魂;竹之韻,能陶冶人的情操。竹之美,內(nèi)外兼修,令世矚目,就連文人雅士也贊嘆不已。長居竹林中,有超凡脫俗、青春長留之感覺,難怪有人要放棄紅塵,隱居山野,與竹子為伍。世人愛竹,就連蘇東坡都可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想,竹之魅力有到大!
“天上無云月自明,園中有竹品自高”,如果有條件的話,我想用竹子蓋一棟竹樓,然后在竹樓下栽上幾叢竹子,待有空的時候,拿起畫筆練練竹功,累了,躺在竹樓上體會一下“胸有成竹”的感覺,那該多好!
看過“優(yōu)秀文章欣賞”的人還看了:
4.唯美文章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