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書心得
中庸讀書心得
中庸記錄了孔子關于中庸思想的言論,對我們的言行有很大的啟示。以下是由小編整理中庸讀書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中庸讀書心得(一)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誠于中,信于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吨杏埂分兴岢乃枷?,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zhí)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非同尋常的現(xiàn)實意義,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注解,并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lián)系緊密的故事、寓言、實例等內容,結合本節(jié)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中庸讀書心得(二)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于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詞匯。“中”意為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庸”意為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yǎng)。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xiàn),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半開”、“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中庸讀書心得(三)
余潛心研究《易經》和《道德經》之后,再讀《中庸》,忽然感到有種居高臨下之感,感嘆老祖宗的偉大,深深為儒家這一核心思想所折服。
中庸決不是平庸,這也是缺乏國學教育的世人對中庸的誤解。中庸作為四書之一,歷代大儒對中庸的解讀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個人感到還是從孔子的言語來解讀,較為中肯,也符合中庸之道。
中,就是整體全局觀念,避免走極端;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無過無不及,可謂之中。內外平衡、進退自如、剛柔并濟、張弛有道,可謂之中。中,就是追求合理化,追求恰到何處。
庸,乃是持之以恒之意。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一個人做一次好事并不難,難的就是一輩子做好事。蘇軾蘇軾《晁錯論》中說,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筆者曾立志并養(yǎng)成好的習慣,但并沒有堅持下去。這也是余之所以是平常人的緣故吧。
余作為一個平常人,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恰恰是符合中庸思想的,只是修心的火候欠缺,沒有達到“中和”的境界了。“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做到中和,天地都會賦予他應有的位置,萬物都會養(yǎng)育他。這也是易經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讀中庸,體會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讀出了人際關系之中的微妙之處,讀出了歷史興衰變遷之道,讀出了宇宙萬事萬物和諧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中庸之道,無處無時不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罷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余在慎獨反思之時,常為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不能發(fā)揚光大而扼腕嘆息。封建統(tǒng)治者標榜宣傳的孔孟之道,乃是孔孟之道的修正主義,而非原汁原味的。真正的孔孟之道是與易經一脈相承的,是順應客觀規(guī)律的,是與道、釋相輔相成,教人安身立命的君子之道。
中庸者,余矢志所追求也。
中庸讀書心得(四)
和諧是古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強盛、民主、文化、協(xié)調的社會主義國度。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精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精華,向眾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立場。對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感性看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置問題。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進程,通過書本獲得悉識,通過常識傳遞思維,,進而到達書中請求的道德水平。通過瀏覽,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幸運”,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當今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壓力充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端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們要溫和的對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其化,在意識問題的基本上,一直空虛自己,是自己變的強盛,同時要堅持一顆謙遜謹嚴的心,不要戒驕戒躁,任何事件,當時有準備就會勝利,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負,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干兼容并包,使為學存在世界目光跟開放胸懷,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咱們要逐漸的進行學習的五個檔次,終極使本人適應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幻想。
激動是魔鬼,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不要心急,緩緩的處理,只有這樣能力戰(zhàn)勝艱苦,最終達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貨色,就永遠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領會到了知識的主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運氣。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轉變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訊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質變才能達到量變,在我們積聚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近多少年來,爆炸性新聞比擬多,比方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消息從側面反應出中國的國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確定有良多人在埋怨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認為生涯不公正。實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盡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們能夠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這樣子的話,即便我們再貧困,再笨拙,也一定會靠自己的才能將生活水平進步,必定會變的堅強起來!
看過“中庸讀書心得”的人還看了:
2.《中庸》閱讀心得
3.《中庸》閱讀心得
4.中庸高中讀書筆記
5.大學中庸讀后感
6.《中庸》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