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的起源與形成
隸書的起源與形成
隸書萌芽于戰(zhàn)國,孕育于秦代,定型于西漢,興盛于東漢。關于隸書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概括起來有這樣二種觀點
1、秦篆書寫煩冗,不利交流。奏事繁多,還是用“篆之捷”的“佐書”書寫方便、快捷。于是采用了民間中下層書寫中流行的草率急就的“草篆”體。
2、這種“簡捷易寫”的“草篆”體并不規(guī)范統(tǒng)一,由秦獄吏程邈整理了一套方案為官方應用。因他的身份是獄隸,因此就把這種字體叫“隸書”。歷史上也就有了程邈創(chuàng)立隸書的說法。
隸書又稱“八分”。但“隸書”和“八分”的關系,各家說法不一,至今尚無定論。
可以這樣認為:隸書與“八分”,是同一種書體的不同叫法。初為古隸,后來出現(xiàn)的漢隸稱為八分。隸書包括八分,八分是隸書中的一個部分。
對古文字而言,隸書是一種草創(chuàng)的簡化字。在秦代,一般只在管理工役和囚徒的下級官吏的行文中使用,這些官吏屬于“隸人”,所用的書體就稱為“隸書”。相傳隸書是由程邈所創(chuàng)。程邈本是縣吏,因罪被囚禁在云陽監(jiān)獄。獄中的程邈經(jīng)過十多年的研究,將篆書的筆畫和結體作了簡化,并作隸書三千字上奏秦朝,結果所創(chuàng)書體稱為“隸書”,他被任命為御史。這種傳說同倉頡造字一樣屬古代文人杜撰的神秘故事。實際上,漢字的任何一種書體都不是某一個人所能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由于社會進步、變化和發(fā)展的需要刪繁就簡而成的。也許程邈的功勞在于搜集整理了隸書,并使之成為官方小篆的輔助書體。
隸書又稱“史書”、“佐書”、“八分”、“隸分”和“分書”等。其中,漢代有“書佐”一職,是專職書寫的低級書吏,“佐書”之名由此而來;“八分”一名,即隸書的左波右磔,當時有一種說法:筆勢收束無波稱“隸”,筆勢舒展名“八分”;“史書”則因所習用的人而命名。隸書的主要特征是“波挑”(或叫雁尾),所以長期以來,人們把波勢法的書體稱為“隸書”。
隸書萌生于戰(zhàn)國初期,成熟并盛行于漢代。在書法史上,漢代的隸書和清代的隸書是隸書史上的兩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