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在初三化學的課程分子和原子結束之后,大家都有哪些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初三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希望會給大家?guī)韼椭?/p>
初三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一)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學進入微觀世界的第一節(jié)課,也是最難理解的一節(jié)課。今天第一節(jié)課順利講解了分子與原子的概念及化學變化的實質,感覺效果較好,特記錄如下:
多媒體教學給我們傳統(tǒng)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好處,但是有的時候很多老師往往局限于多媒體而忽視清晰條理板書所帶來的效果。分子與原子很多老師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化學變化的微觀過程,感覺效果不錯。課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課件,但是上課前,我準備還是不用課件講了,因為這樣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為我們的學生上課時走神的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聽課是這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我用板書畫出來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發(fā)和水的電解講解的淋漓盡致,同時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學生也聽得非常入神,能夠完全配合老師的講解內容,從多個側面讓學生去感覺、去體會、去認知、去學習“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質間的關系: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通過畫出來的分子和原子能夠很好的分析了物質化學變化的實質,這樣一總結,學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體效果很好!
初三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二)
我們都知道,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基本粒子有三種——分子、原子、離子。教學中先出現分子,然后才陸續(xù)出現原子和離子。當教學中出現了原子、離子之后,就必須向學生提出: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還有原子和離子這兩種微粒。而每當這時,學生就很容易將這三種微粒進行比較。這對初中學生而言,他們的微觀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學生理解起來就產生了障礙。例如:有的學生會問:“老師,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這時,我就要用許多相關的內容去給他們解釋。可很多時候學生聽后,從他們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來:他們并沒有完全聽懂。因為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剛剛接觸化學知識,所以想讓他們理解透徹,那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況且現在的農村教學,還沒有達到能把課件制作、網絡教學帶到課堂去幫助學生們“想象”的程度。
其實,我認為,對于分子、原子、離子這三種微粒,只有當它們直接構成物質時,才能保持這種物質的化學性質。根本不能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無關的大小比較,還給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礙。因此,我仍贊同以前的舊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說法: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這種說法最恰當不過了,因為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還有原子、離子呢!這樣,學生理解起來也容易接受了。
“ 原子”的定義是: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覺這種說法欠妥。因為當我給學生講到“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時,對于水和NaCl的形成過程中,出現了形成共用電子對和電子的轉移的情況。結果,課后有的同學就問我:“老師,不是說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了嗎?那2H2+O2=2H2O這個反應中,怎么從原子中分出了電子,而且還形成了共用電子對,在2Na+Cl2=2NaCl中,也從原子中‘跑’出了電子的轉移了呢?”我木然。因為事實確實如此。
所以,我認為,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對于初級階段、啟蒙階段的初中學生而言,如何給“分子、原子”下一個更好的定義,能夠幫助他們去更容易理解、接受這些微觀粒子,是很必要的。
初三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三)
1、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感覺最難的就是舉例子,既要舉能夠反映微觀世界的還要保證這個例子能使學生對于微觀世界的特征長期有印象。
2、由于本課屬于微觀世界,所以對學生來說非常抽象,學生難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義,如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是我在進行這堂課之前必須好好思量的。當然經過實際教學,仍有一部分同學還是不能理解物質的宏觀和微觀。
3、在教授本課時,我覺得還應加大實驗力度,讓同學們通過實驗大膽猜想。例如除了書上品紅的實驗外,還可以做紅墨水在水中運動的實驗、蔗糖溶解的實驗、將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實驗。
4、在本課的教學中,還應該化難為易,讓學生們熱愛化學,懂得如何學習化學。
初三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四)
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噴灑空氣清新劑,聞到花香,讓學生用手對著臉扇風的感受,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從這些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著手,認識到物質由粒子構成,只要細心觀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識,并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現象大膽猜想,并進行實驗探索分子的性質。以苯分子的圖示和水分子的質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數目讓學生直觀的感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以品紅的擴散為演示實驗和氨分子擴散實驗為例,指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壓實驗比較驗證,形象說明分子間有間隙。
最后,選擇六位同學表演,分別扮演氫原子、氧原子,演繹電解水的微觀過程。使得變抽象的微觀知識更為形象,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化學變化的實質在整個過程中,都以探究教學為主線,不斷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變抽象為現實,化難為易。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進一步了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成功之處:
1、學生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
2、這一課題中由于聲畫、型、文并茂,形象活潑,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復雜知識明了化,學生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資分子的過程,為深入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
3、最后設計的習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說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差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系和根本差別,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
本節(jié)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了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復雜的例子,還難以用適當的語言去描寫。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寫問題,培育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從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感受到:
1.我們的概念教學一定要遵照學生的認知習慣。
2.我們的講解一定要從生活中來,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綱,統(tǒng)覽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數。
具體來說就是:
1、學生的認知習慣是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個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學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
2、學生接受知識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后才運用,而且運用的時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漸提高”。
3、化學學習不能脫離生活,要多舉例子,從中找到規(guī)律,切記不可過于抽象。
4、還要適當進行知識融合,到了一個階段,就要利用近期所學的新知識對舊知識進行升級。
看過初三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的還看了:
1.初三化學教學反思
4.化學鍵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