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淺談
七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淺談
古代詩歌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關于七年級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是如何的呢?接下來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七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淺談,希望會給大家?guī)韼椭?。?/p>
七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淺談:
一、好詩不厭百回讀──在反復誦讀中體會美
“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小學各年級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詩詞中的修辭對仗、聲調平仄,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韻律美。誦讀朗朗上口,韻味無窮。
1、課堂上讀,把握詩的旋律
課堂學習中,重在誦讀古詩詞。“詩是有聲的畫”。 在課堂上,我們引導學生朗讀要花樣翻新,通過范讀、跟讀、聽同學讀、小聲讀、大聲讀、自由讀、分組讀、齊讀等形式,反復地朗讀,讓學生讀出興趣、讀出新奇、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朗讀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學生朗讀時可以輕聲自讀,口中念念有詞,邊讀邊想、邊想邊記;還可以高聲誦讀,底氣十足,慷慨高昂,讀出氣勢、讀出自信、讀出激情。但是,無論怎樣讀,都應當力求讀準字音,讀得流利,注意停頓、輕重音、語調、語速的變化,讀出明快的節(jié)奏感。
真正的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對話,閱讀過程是一個“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誦讀,就得讓學生的感情飛揚。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讀叫做“美讀”,“激昂處送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我們要引導學生讀出靈感,讀出音韻美。還可以根據兒童活潑好動、表現欲望強的特點,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邊讀邊輔以手勢、動作、表情的變化,增強詩歌的表現力,讓學生置身于濃郁的情境中,感懷身受,遐想翩翩,其樂融融。如讀“滿身雪白走將來”等這樣動感性強的詩句,就可以配以能夠表現詩意情感的身體動作,使其活靈活現,別有一番情趣。
2、課余讀,讓詩意輕舞飛揚
雖然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陣地,但時間畢竟有限。所以我們有必要在課余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古詩詞誦讀實踐活動。如開展“每天一詩”、或“每周兩詩”活動,一學期至少背30首詩詞,而且,我們拓增古詩詞背誦的篇目,學生可自由背誦《課標》要求之外的自己喜歡的古詩,不設上限。定期舉行“古詩詞朗誦大賽”、“古詩詞接力賽”、“古詩擂臺賽”……
讓古詩的吟誦聲充滿校園,成為學校的一道獨特風采。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古詩的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對語言的積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古文化的熱愛。
二、入情入境悟美景──在想象中領悟美
古詩文中異彩紛呈地閃耀著美的光華,令人為之心熱,為之神往。其描景記事寫人表意,無不悅人目、動人心、觸人思、怡人情。一首詩就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詩的意境是詩人匠心經營的心靈王國。那么怎樣使學生進入意境呢?
(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
那么怎么扣?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賞析詩的語言。
1、咀嚼字詞,理解意境。
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先理解“生”的本義是“產生”。而在此詩句中“生”既有“產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進一步追問:是什么東西產生并升起來了?“是香爐峰的云霧、水氣產生并升起。”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生”字你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當學生欣賞詩的意境后,再提出一個問題: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升”僅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去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精當。教“遙看瀑布掛前川”時,也用這個方法賞析“掛”字。
2、換詞對比,體會意境。
在教《泊船瓜洲》這一首古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讓學生當小詩人,把詩中的“綠”字換掉,用另一個字代替,當學生換上“到”“過”“入”“滿”等字后,再比較哪個字用得好,讓學生在換詞比較中,體會到用上“綠”字就把春天寫活了。不僅寫出了春天到了,還把春風給江南岸披上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來了。
3、根據詩句想象意境。
在教學“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一句時,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象瀑布急劇而下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再想象瀑布從山上直瀉而下時會發(fā)出怎樣的聲音,讓學生理解體會“飛流”、“直下”的浩大聲勢。
4、聯系上文,探討意境。
在教學“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句時,抓住一個“疑”字發(fā)問:詩人為什么會懷疑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呢?讓學生聯系上文進行討論,學生就會產生瀑布從極高處傾瀉直下的表象??涩F實中“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懷疑而已。像這樣的寫法在李白的詩中不止一首,再讓學生聯系舊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進行強化理解,讓學生體會,詩人這種以假還真的寫法給人留下無盡的遐想。
在教學中,通過反復推敲字詞,既培養(yǎng)了小學生諸多語文能力,又讓學生體會古詩“美”之所在。
(二)我們可以借助媒體的使用進入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文字精煉、意境深遠,很多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詩、畫相通。但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很難從精煉的詞句中領略詩情畫意。多媒體課件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于一身,易于表現詩歌的意境。
如教學《詠柳》一詩時,伴著行云流水般的古箏樂曲,展現這樣一幅美景:明媚的陽光下,高高的柳樹好像是用綠色的玉石裝飾成的,千萬條柔韌的柳枝隨著微風輕輕地舞動,好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柳圖”。學生在這種愉悅的情景中身心舒暢、融情入景,自然體會到作者對柳樹的喜愛、贊美之情,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詩意也就不難理解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綠絲絳”的相似之處,可用多媒體設計這樣一個片段:千萬條柔韌的柳枝輕輕飄動著,漸漸幻化成碧綠的絲帶,飛舞的綠絲帶又漸漸還原成碧綠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學生充分獲得美的享受,這就是多媒體的魅力所在。
又如:教學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人并沒有正面渲染離情別意,只寫了在煙花迷人的季節(jié),故人的孤舟已在碧天綠水間消失,自己還在黃鶴樓頭憑欄目送,只看見滾滾江水流向天際。如何體會到詩人洋溢在字里行間“黯然”的心境?學生理解詩意后,我們可以用《陽關三疊》配曲,大家閉目傾聽古箏曲,邊想象詩人分別情景,一波三折的旋律,舒緩而又委婉的節(jié)奏,適度的起伏,猶如流水在低回、在哀嘆。漸漸的,在音樂的包圍中,學生被打動了,他們的情感隨著音樂一起流淌。這時,學生再讀這首詩,文字中蘊涵的離別情在音樂聲里感染著學生的心靈,他們深深的沉浸于自己的朗讀之中。
又比如:《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從字面上解釋是:廬山從正面看是雄偉奇特的大嶺,從側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無論是遠看、近看、高處看、低處看,廬山的模樣都是不同的。盡管學生對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憑有限的經驗難以想象這種景象,也很難體會詩人的情懷、理解詩中的哲理。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逐一出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遠景、近景、高空俯視圖、山腳仰視圖,學生不僅領略了廬山千變萬化的美景,更是領悟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義。然后再讓學生想象:如果你身在廬山中,能看到廬山千變萬化的姿態(tài)嗎?這是為什么呢?多媒體演示:詩人漸漸走近廬山;詩人邊登廬山,邊環(huán)顧左右,卻只看到山石叢林,不由慨嘆“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接著開展討論:怎么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從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觀察。
三、學以致用——在生活中表達美
毛澤東同志提倡:“學以致用”。葉老也指出:“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加強運用。”掌握古詩后的實踐運用,雖似乎超過古詩教學的范疇,但應是古詩教學的延續(xù)。讓詩歌走進學生的作文,讓學生的作文能煥發(fā)出一種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詩性美,讓學生在古詩作文的練習中真正感受到寫作的獨特樂趣,領略語言的美感,對于整個語文教學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創(chuàng)收。
詩文源于生活,當然可還于生活。我們還可以據時、節(jié)氣等定時開展“最美詩篇”朗誦會。根據節(jié)假日及季節(jié)、節(jié)氣等開展誦詩活動,如國慶節(jié)讓孩子搜集抄錄古今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詩歌,舉辦“愛我中華,衛(wèi)我國土”的詩歌朗誦會,進一步樹立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根據孩子愛看電視劇《三國演義》,讓他們背關于三國的詩詞,于是《赤壁懷古·念奴嬌》《觀滄?!贰督杓返葟乃麄兛谥辛鞒?。元宵節(jié)背《青玉案·元夕》,母親節(jié)背《游子吟》,春季背《詠柳》、《元日》、《憶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時田園雜興》、《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調歌頭》、《月下獨酌》,冬天背《別董大》、《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詠寒松》等,也可讓讓他們誦詩接龍,開展誦詩擂臺賽,搶答,評選背詩小能手等活動。書聲瑯瑯,文以載道。一代新人的成長,將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學滋養(yǎng)——“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理念;“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心胸;“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這一切,都將成為孩子們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資源,能把他們的精神釋放到一個自由飛翔的空間,成為點燃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燈火。
看過七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淺談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