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作文經(jīng)典素材整合
高考考生應該懂得素材積累對語文作文寫作的重要性,所以在應該多做作文素材的積累,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呖颊Z文作文經(jīng)典素材,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語文作文經(jīng)典素材(一)
甘地的愛
如果我們所說的、所思考的一切,沒有一種行動與之相關(guān)照和相匹配,怎么對自己的工作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是否永遠相脫節(jié)?這個問題有點尖銳,但無可回避。因為事實上,很可能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人正在一旁等著把我們的理念拿去付諸實踐。在這個無力的背景之下,甘地的偉大舉止正是我們一筆寶貴的不可忽視的財富。
甘地帶給我的第一個啟示是:人是可以改變的,不是只能像目前這樣寸步難行(這正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困惑。我們許多人對改變自己再無信心)。甘地首先改變了他自己。他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個不斷實驗的過程,從飲食、穿著、交通方式最微小的事情開始,到精神、意志、行為方面的修煉,他每天都在試圖進一步完善自己。
他的方法也不復雜,而是每一個普通人能夠做到的。比如盡可能地自己動手,他年輕時在英國就開始自己熨衣服、替自己理發(fā),晚年還親手下廚做他的不斷調(diào)試的湯。他說:“作為人類,我們的偉大之處與其說是在于我們能夠改造世界——那是‘原子時代’的神話——還不如說是在于我們能夠改造自我。”
當然,這對他本人也是一個逐步完成的過程。一次,有位婦女來求他說服自己的孩子不要吃對身體有害的糖果,甘地只是輕輕對來人說:“請下周再來。”這位滿心疑惑的母親一周后帶著她的孩子如約而至。甘地對這個孩子說“不要吃糖果了”,并和孩子嬉戲了一陣擁抱告別。臨走時孩子的母親忍不住問:“為什么上周您不說呢?”甘地回答:“上周我也在吃糖。”他堅持身體力行,最大限度地感染和帶動了周圍的人,令他們也同樣趕快行動起來,尋求生活的意義和真諦,放棄那些有損于身心健康和靈魂尊嚴的東西。通過改變自己和改變他人,甘地成功地改變了他的祖國的地位,改變了貧苦的底層人民的境遇。
比這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居然改變了他的敵人。他贏得了許多英國人的支持,他們反過來也開始接受他的理念,包括決策的上層階級和因遭到印度抵制而工廠關(guān)閉的失業(yè)工人。那些被派往印度工作的英高級官員在臨行前不斷被告知:小心這個人的魅力。
當然,最困難的正是這種身體力行。但如果我們自己永遠也不去做,那么還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小個子的甘地之所以擁有這樣大的力量,在于他不以仇恨的態(tài)度來對待周圍的世界,他用以解決對抗的辦法不是另一種對抗。他運用的是一條完全不同于強權(quán)者的思路。他稱之為“非暴力”。這個偉大的觀念的基礎(chǔ)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整體。讓他人受苦就是折磨自己;削弱他人的力量就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削弱全民族的力量。”
在整體的意義上,自己的敵人和自己其實也同為一體。于生命根處的痛楚和聯(lián)系可以使人放棄互相憎恨,放棄由于互相敵視而產(chǎn)生的互相恐懼??謶謱е挛覀兪バ袨榈牧α?,并且在失去真正的力量之后,失去自我控制(如運用暴力的方式。)
只有消除恐懼、建立完全的自信才能走向互相信任和深切的愛。“非暴力就是以愛報恨的能力,是面對最強烈的反對表現(xiàn)出的耐心和理解。”“只有當你覺得他人的幸福勝過自己的幸福,甚至他人的生命重于自己的生命時,你才能說你心中有愛。除此之外一切只是交換、取舍。將這種愛延伸到恨自己的人身上是非暴力的極限。它拓寬了自我意識的界限。”“我們可以用手毆打別人,也可以為他們擦去眼淚。”
與人們印象中的理解不一樣的是,“非暴力”并不僅僅是一種被動和消極的態(tài)度。它是一種需要巨大勇氣的積極力量。消除隔閡、將愛的力量加以推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恨者有愛最為困難。”但比這更困難的是,這首先意味著戰(zhàn)勝自己,戰(zhàn)勝自己身上的種種偏見和嫉恨。“我的非暴力是非常積極的力量。它不容納怯懦甚至優(yōu)柔寡斷。暴力的人有希望變成非暴力。懦夫卻不然。”懦夫是一種遠離自身的人,他患得患失,不能面對自身和找出自己的力量。他對自身和自身存在的“漏洞”采取一種回避的態(tài)度,他被他自己所打敗。
當甘地最親密的戰(zhàn)友之一、歷史學家克里帕拉尼第一次聽到甘地表述要用“非暴力”的方式來解放印度時,他也大吃一驚。于是他走上前,直截了當?shù)貙Ω实卣f:“甘地先生,您可能了解《圣經(jīng)》和《薄伽梵歌》,但您根本不懂得歷史。從沒有哪個民族能和平地得到解放。”
甘地笑了。“您不懂得歷史,”他溫和地糾正道,“關(guān)于歷史,您首先得明白,過去沒有發(fā)生過的事并不意味著將來也不會發(fā)生。”
甘地繼續(xù)表述道:“這是一個充滿神奇的時代。人們不能因為某一事物或觀點新奇就認為它毫無價值。僅因為困難就說不可能,是與時代精神不符的。以前從未想過的事物如今日日可見;不可能正在變成可能。我們不斷地為在暴力方面的發(fā)現(xiàn)感到震驚。但我堅信,更多從未想過和看似不可能的發(fā)現(xiàn)將出現(xiàn)在非暴力方面。”
從甘地所取得的成果——1947年印度趕走了殖民者——來評價他的這番話,仍然有從結(jié)果來論是非之嫌。但盡可能地活在你所認定的真理之中,將一種人性的尺度帶到自己的生活中來,至少對自己目前的生活有意義,對挽回自己存在的尊嚴和價值有意義,哪怕結(jié)果遙遙無期。
甘地——寬容的愛
甘地的愛就是上帝的愛。他用忍耐的愛敲打著英殖民者的良心,用博大的愛教育和聯(lián)合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用犧牲的愛讓人們在仇恨中清醒。
甘地是平凡的,他沒有泰戈爾的詩人天才,沒有遭受過瑪拉克里什納的那種神秘夢幻的折磨,也沒有受到維達卡南達的那種不可抗拒的熱情的驅(qū)使。他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外表簡樸,學業(yè)平庸,毫不出色。他的體力、他的智力絲毫看不出在他的身軀里蘊藏著一種巨大的潛能。但是,甘地確實是偉大的人,他的偉大在于他的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孜孜不倦以及為人類的和平而費盡苦心。他的生活是一次努力奮進的長途跋涉,他以常人的步伐,一步步攀登著,當他到達頂點時,我們看到,甘地——他,已經(jīng)超越常人。
甘地自內(nèi)心發(fā)現(xiàn)了和平力量,成功地與他人分享,他幾乎獨自以只手之力將大英帝國趕出印度。為了這個目標,他透過謙恭、耐心、堅持、堅忍等美德的實踐,提升了高于一般人的心靈程度。
他曾這樣說:“我始終是個樂觀主義者,這并不是我要證明正義是繁榮的,而是我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最后正義一定會繁榮的。”“我的樂觀主義是基于發(fā)揮非暴力的、個人能力的無限可能性的信念上。”他所相信的正義和非暴力,是出自徹底地洞察自己,從而無條件地在自己的心靈打下一個對人類的絕對信賴,這信念即使是死也不能奪去、也不能破壞的。
甘地時刻都在用悲憫之心憐恤、以光明照耀、以仁愛之心拯救人心的陰暗、權(quán)謀的骯臟、暴力的血腥,他用生命譜寫了一個大寫的愛。
在使人們斷絕邪惡的斗爭中,或許他不會成功,或許他會像佛陀和耶穌一樣遭到失敗。但是他的一生對子孫后代是一種教益,為此,人們將永遠牢記他。
——泰戈爾
他是個天生的宗教家、一個不可缺少的政治家。
——羅曼·羅蘭
在今天,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自由的締造者,我們的國父。他弘揚了印度立國的傳統(tǒng)精神,高擎著自由的火炬,驅(qū)散了四周的黑暗。我們時常不配作他的追隨者,違背他的指示,但不只我們,我們的子孫后代均將銘記國父的指示,銘記這個偉人——他的信心與力量、勇敢與仁愛的精神。我們將決不讓自由之火熄滅! ——尼赫魯
一位78歲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撼了整個世界,賦予世界新的希望;他所顯示的力量,可以勝過原子彈的威力。
——倫敦《新聞紀事報》
甘地全名叫莫漢達思?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甘地誕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的波爾班達城。祖父和父親曾是一個小土邦的宰相,也是虔誠的印度教徒。甘地自小受印度文化熏陶,酷愛印度民族文化,同時也受到印度教中有關(guān)“非暴力”、“自制”、“寬容”、“以德報怨”等思想的影響。中學畢業(yè)后,甘地遠渡重洋,到英國接受高等教育,考進倫敦大學,主攻法學。在英國期間,他潛心研究《圣經(jīng)》,把基督教義中關(guān)于對惡人忍讓的教義與印度教義中“以德報怨”的思想結(jié)合起來,得出了“不抵抗”和“自我克制最高尚”的宗教結(jié)論。這一宗教結(jié)論后來又演變?yōu)檎紊系姆潜┝Σ缓献髦髁x。
1893年,大學畢業(yè)不久,甘地受聘為一家印度公司的法律顧問,到南非任職。在南非期間,他目睹了白人殖民者如何歧視印度人的種種劣行,感觸頗深。這使他萌生了反對白人統(tǒng)治、爭取印度獨立的志向。甘地深入印度僑民當中,創(chuàng)辦學校,出版刊物,開展反種族歧視斗爭。二十多年間,甘地形成了完整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體系:即用罷工、請愿、絕食等非暴力手段,與殖民當局斗爭,爭取合法權(quán)益,最終達到民族自治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甘地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祖國。他把在南非積累的斗爭經(jīng)驗和形成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帶回印度,脫下皮鞋、西裝,穿上土布衣衫,深入群眾,宣傳非暴力不合作主義,并成為印度國大黨的領(lǐng)袖。在這期間,甘地成功地領(lǐng)導過孟買農(nóng)民的抗稅斗爭,還領(lǐng)導阿麥達巴德紡織工人按照非暴力不合作路線,堅持罷工,后來又使罷工轉(zhuǎn)化為絕食,迫使工廠主接受了為工人增加工資的斗爭要求。經(jīng)過這些斗爭,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廣大群眾接受。國大黨發(fā)展成為擁有一千萬黨員的大黨,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機構(gòu)。甘地也成為印度人民反英斗爭的最高領(lǐng)袖和“圣雄”。
1919年,甘地利用印度受十月革命影響的機會,發(fā)動了第一次全印規(guī)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1930年,甘地又利用資本主義出現(xiàn)經(jīng)濟大危機的機會,以反對英殖民政府的食鹽專營法為契機,發(fā)起聲勢浩大的食鹽進軍,掀起了全印規(guī)模的第二次反英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甘地領(lǐng)導下,并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直到1947年,英國政府被迫放棄對印度的統(tǒng)治權(quán),印度獲得獨立。甘地為之畢生奮斗的事業(yè),終于獲得勝利。
1947年8月13日,距印度建國僅剩一天半時間,圣雄甘地趕到加爾各答。此時的他應該留在新德里享受國父的榮耀,但是加爾各答的局勢已經(jīng)使他不能夠再耽擱一分鐘。當?shù)啬滤沽趾陀《冉掏降牧餮獩_突愈演愈烈,為這個國家的前途蒙上了陰影。甘地確實滿心悲哀,他來到加爾各答,后來又來到德里,想要以愛的精神平息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教派騷亂和流血沖突。除了愛,他沒有別的武器。他到處走訪、祈禱、演說,忍受不理解的人們的辱罵和騷亂,他最后的辦法是絕食,“汝行乎,吾死”。他的精神終于感染和震撼了人們,人們的注意力漸漸從“街道上的暴行轉(zhuǎn)移到這張小床上來了”(尼赫魯語),加爾各答出現(xiàn)了和平和親善的景象。這樣,在同樣是印穆聚居的印度北部的旁遮普省,5萬人軍隊沒有做到的事情(制止宗教騷亂),卻在這座250萬人口的,歷史上最倔強最血腥的,現(xiàn)在又即將如火山爆發(fā)的加爾各答城里,由一個手無寸鐵的老人做到了。這就是著名的“加爾各答奇跡”。
甘地一生有16次絕食,其中有2次是絕食三周,只喝一點蘇打水。他多次在絕食中瀕于死亡的邊緣,最后一次絕食是在他79歲的時候,在他死前半個月,共絕食121小時30分鐘。甘地如此談到自己吃苦的意義:“我們只受打,不還拳,我們用自己的痛苦使他們覺察到自己的不義,這樣我們免不了要吃苦,一切斗爭都是要吃苦的!自己受苦意味著對人的信任和希望,意味著對人性中某種善端的尊重。這也是一條自我懺悔,自我純潔之路。最后,如果你是正確的,你就會在經(jīng)受重重痛苦之后取得勝利,如果你錯了,那么受打擊的只是你個人而已。”
甘地接著又把這種和平帶到了首都德里,辦法仍然是自己吃苦,自己默默地忍受犧牲,后來,他又準備徒步穿過旁遮普省的大地,前往從同一母體誕生的另一國家——巴基斯坦,一路宣講和平的福音。
1948年1月30日下午5時,人群突然一陣騷動,然后自動向兩旁分開,形成了一條通道。甘地從通道盡頭,慢慢地走過來。當甘地走到離戈德賽只有三步遠的時候,戈德賽向前走了兩步,按照印度傳統(tǒng)的方式,把手放在胸前,向甘地鞠躬。在人們都以為他是個虔誠信徒而沒注意時,戈德賽突然向半米遠的甘地連開了三槍。甘地手捂胸口,掙扎了一下,然后慢慢倒下。
高考語文作文經(jīng)典素材(二)
愛因斯坦——神圣的信仰
愛因斯坦是一個曾經(jīng)生活過、愛過、思考過、獲得過思想的樂趣的人。他一生求索,尋找他親愛的難以捉摸的上帝的脈搏。他的貢獻已部分地融入到我們生存的物質(zhì)基底和文化背景;而作為懷有“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崇高信仰的愛因斯坦,他將為每一個人,提供永遠的精神力量。
在紛紛擾擾的塵世中,愛因斯坦太需要“孤獨”了。他絕不會陶醉在鮮花和掌聲中?!稅垡蛩固箓鳌返淖髡哔嚌蓪Υ松钣懈杏|:“他的聲望并沒有使他的本質(zhì)的人性發(fā)生一點變化。他一直逃避這種聲譽所能帶來的一切的榮華和危險。這種聲譽,從前他感到厭惡,現(xiàn)在依然如此。”
另一位愛因斯坦的傳記作者J?伯恩斯坦也說:“每一個人,只要他同愛因斯坦有過真正的交往,那么在告辭而去時,都會為這個人的高尚品質(zhì)所感動……在他為科學事業(yè)奮斗的一生中,絲毫沒有那種常有的殘酷競爭的意識,從不爭奪科學上的發(fā)明權(quán)。而這種意識和爭奪卻常??刂浦茖W家們,有時甚至毀掉他們的一生。”是的,即使像伽利略、牛頓這些劃時代的大科學家,也無法擺脫名利的誘惑。
相比之下,在個人品質(zhì)上,愛因斯坦確是自然科學家中當之無愧的最光輝、最杰出的代表,他終生棄絕名利,以高尚的人格和可貴的治學精神獻身科學。
早在少年時,愛因斯坦就已經(jīng)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shù)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財產(chǎn)、虛榮、奢侈的生活——這些世人費盡心機追求的庸俗目標,在他看來是可鄙的。他追求的是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認為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他進一步表達了自己的處世思想:“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lǐng)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lǐng)受的東西。我強烈地向往著儉樸的生活,并且時常為發(fā)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過多的勞動而難以忍受。”
這就是愛因斯坦,他的信仰,他的箴言,他的人格力量,單純得像透明的水晶,在無限的時空里永遠放射出眩目的光芒!
愛因斯坦的深刻本質(zhì)藏在他的質(zhì)樸個性之中;而他科學的本質(zhì)藏在他的藝術(shù)性之中——他對美的非凡感覺。
——巴內(nèi)什·霍夫曼
他的聲望并沒有使他的本質(zhì)的人性發(fā)生一點變化。他一直逃避這種聲譽所能帶來的一切的榮華和危險。這種聲譽,從前他感到厭惡,現(xiàn)在依然如此。
——《愛因斯坦傳》的作者賴澤
每一個人,只要他同愛因斯坦有過真正的交往,那么在告辭而去時,都會為這個人的高尚品質(zhì)所感動……在他為科學事業(yè)奮斗的一生中,絲毫沒有那種常有的殘酷競爭的意識,從不爭奪科學上的發(fā)明權(quán)。而這種意識和爭奪卻常常控制著科學家們,有時甚至毀掉他們的一生。
——愛因斯坦的傳記作者伯恩斯坦
他最出名的當然是他的相對論,那給他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但伴隨名聲而來的是一種愛因斯坦感到難以理解的盲目崇拜。令他驚訝的是,他成為一種活生生的神話,一個真實的民族英雄。他被人看作一個奇跡,并得到皇室人員、政治家和其他名人的招待,公眾和新聞界把他當做一個電影明星而不是科學家。
——巴內(nèi)什·霍夫曼
對于一個畢生努力追求一點真理的人來說,如果他看到有別人真正理解并欣賞自己的工作,那就是最美好的回報了。
——愛因斯坦寫給一個美國學生的信
1879年3月14日,在德國烏爾姆小城。這一天,我們居住的地球上,有多少生命帶著茫然的神情降生?但歷史注定要把這一天變得無比神圣。倘若茫茫宇宙中果真有無數(shù)存在智慧的星球,并在某一天和地球上的人類溝通了文明的信息,他們也會為這一天脫帽致敬。
這一天的榮耀,就來自于一個名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嬰孩的第一聲啼哭。遺憾的是,人類在經(jīng)歷偉大瞬間時,又總生不出偉大的感覺。平凡、普通,沒有喧嘩也無激動,愛因斯坦的降生日,最初只不過給他的父母帶來常人的歡樂。
愛因斯坦的童年、少年時代,恰逢慕尼黑大發(fā)展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拓進取的人格意志,通過各種渠道,浸潤著小愛因斯坦的心田。小愛因斯坦似乎天生醉心于大自然,他常常瞪著兩只好奇的眼睛,緊閉雙唇,默默地跟著父母,默默地注視著眼前的自然景色。自然界的美與神秘,一次次沖撞著愛因斯坦的心扉。大自然的靜謐養(yǎng)成愛因斯坦獨自沉思的生活、研究方式,也給了他無窮的靈感、啟迪,給了他排除人世紛繁煩惱的慰藉。
1946年,業(yè)已67歲的愛因斯坦在《自述》中依然毫無顧忌地說:
“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shù)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而且,我不久就發(fā)現(xiàn)了這種追逐的殘酷,這在當年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偽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飾著的。每個人只是因為有個胃,就注定要參與這種追逐。而且,由于參與這種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滿足的;但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而得到滿足。”
這當然不是淺薄的自我標榜,甚至不是對蕓蕓眾生的精神開導,他只會永遠按著自己的個性以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去評判一切。所以,他并非因想鶴立雞群而顯得孤獨,而是他從來就無法理解,更無法去效法絕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方式。就像一群人在黑暗中摸索出路時,所有的人朝一個方向前進,而愛因斯坦獨自一人走向另一個方向,他堅信自己選擇的正確性。信念的堅定使得愛因斯坦從不懼怕孤獨的痛苦,他只想以自己的成功告訴人們:看,這才是正確的出路。
1950年12月初,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收到拉特格斯大學一位19歲的大學生親筆寫來的長信,這個學生在信中說:“先生,我的問題是‘人活在世界上到底為什么?’”他排除了諸如掙錢發(fā)財、博取功名或助人為樂之類的答案,他認為人活著“什么目的也沒有”。
這位大學生懇請愛因斯坦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并說明理由。他說:“請你不要照顧情面,如果你認為我已誤入歧途,煩請你把我引入正路。” 在回答這一強烈的求援聲時,愛因斯坦并不是敷衍一番,他相信自己的指教肯定會使那位大學生振奮起來,并減輕他的疑慮給他自己孤獨的心靈所施加的重壓。愛因斯坦在回信中寫道:
“為了探索個人與整個人類的生活目的,你進行了如此認真的努力,這使我深受感動。
……
“盡管如此,我們都認為,一個人活著就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度過一生,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我看來,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盡量滿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guān)系。這就需要大量的自覺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認,在這個非常重要的領(lǐng)域里,開明的古代希臘人和古代東方賢哲們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我們現(xiàn)在的學校和大學。”
正如愛因斯坦自己所言:“我從事科學研究的動機,來自一種想要了解自然奧秘的無法抑制的渴望,而不是別的什么目的。我對正義的熱愛以及為人類生活狀況的改善而努力奮斗,則與我的科學興趣無關(guān)。”他一生都在這個的問題上不斷地探索著。
1955年4月,愛因斯坦的生命到了盡頭。13日,他說:“當我必須走時,就應該走。人為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盡了我的責任,是該走的時候了。我會走得很體面的。”他堅持不注射嗎啡。18日凌晨1時15分,愛因斯坦停止了呼吸。當天下午,12位愛因斯坦最親近的人聚集在一起,與他告別。其中一人吟誦了歌德的詩句。詩曰:“我們?nèi)家蛩芤?,他的教誨惠及全球,那專屬他個人的東西,早已傳遍人間。他如將隕的彗星,光華四射,無盡的光芒與他永伴。”隨后,遺體被火化,骨灰撒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這是思想者愛因斯坦留給我們的最后一筆精神財富。
關(guān)于心態(tài)和人生
【思路提示】 人生路上多曲折,美好的人生必然需要良好的心態(tài). 即使命運不公,良好的心態(tài)也會使生活充滿陽光. 心態(tài)失衡會導致人生走向偏頗. 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用健康的心態(tài)擁抱生活.
【名言】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漢]曹操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戰(zhàn)國]莊子
人生在世,必須善處境,萬不可浪費時間,作無益的煩惱.——[美]馬克吐溫
誰要是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德]歌德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燒起來! 基 經(jīng)典素材: 自己選擇心態(tài)("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前蘇聯(lián)]奧斯特洛夫
民國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飽經(jīng)滄桑沉浮,卻一生淡泊,榮辱自安.常有友人問及他高壽的養(yǎng)生之 道,他總是指指客廳墻上高懸的那幅字畫,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寫意的蓮花圖,旁邊是一副對聯(lián):不思八 九,常想一二.橫批:如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會被悲觀,絕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 途注定是如負重登山,舉步維艱了. 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慶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終以那分豁達與堅韌去化解并超 越苦難. 常想一二,因為境由心生——問題本身都不是問題,如何對待它才是最大的問題. 常想一二,畢竟,決定生命品質(zhì),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豁達的心態(tài)成就事業(yè)(霍金的故事) 有一次,在學術(shù)報告結(jié)束之際,一位年輕的女記者捷足躍上講壇,面對這位已在輪椅上生活了三十余 年的科學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無悲憫地問:"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已將你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 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 這個問題顯然有些突兀和尖銳,報告廳內(nèi)頓時鴉雀無聲,一片靜謐.霍金的臉龐卻依然充滿恬靜的微 笑,他用還能活動的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于是,隨著合成器發(fā)出的標準倫敦音,寬大的投影屏上緩慢 然而醒目地顯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 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心靈的震顫之后,掌聲雷動.人們紛紛擁向臺前,簇擁著這位非凡的科學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人們深受感動的,并不是因為他曾經(jīng)的苦難,而是他直面苦難時的堅守,樂觀和勇氣.人生如花開花謝, 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樂.如果誰總自以為失去的太多,總受到這個意念的折磨,誰才是最不 幸的人.
心態(tài)不好則不能成功(患得患失的后羿) 后羿是我國古代傳說中有名的神射手.有一次,夏王讓后羿射一塊一尺見方的獸皮和一個直徑一寸的 靶子.他對后羿說道:"你如果射中了,我就賞給你一萬兩黃金;如果射不中,我就削減你的封地."后 羿聽后頓時心神不寧,持箭向獸皮射去時,沒有射中,又向靶子射時,也沒有射中.夏王就問其他人: "后羿一向是百發(fā)百中的,為何今天卻連一下也射不中,這是因為什么呢?"有一個人回答道:"后羿之 所以射不中,是因為他心里既要為射中得到一萬兩的黃金而喜,又要為射不中受到削減封地的懲罰而憂. 要是能免除這些外在的喜憂的話,那么天底下的人都能成為無愧于后羿的射手了!"
心態(tài)好能使人長壽(孔夫子的養(yǎng)身之道) 孔子活了 73 歲,比起他的同時代人,他享年很高.老夫子長壽,和他的一套養(yǎng)身之道有關(guān).首先, 他的心胸比較開闊,他的抱負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對個人生活要求不高:"食無求 飽,居無求安."他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亦在其中矣".對于搞歪門邪道而得到 的富貴,則視若浮云.其次,他很注意飲食衛(wèi)生.對于變質(zhì)的食物,他一概不吃.他吃時不與人交談, 就寢時不同人說話.最后,他愛好文體活動,會射箭,駕車,愛唱歌,最喜愛的樂章是"韻樂".他還會 彈琴,而且有一套演奏器樂的理論.
樂觀看待死亡(莊子給妻子"歌喪")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喪,看見莊子正岔開兩腿像簸箕似的坐著,一邊敲盆一邊唱歌. 惠子說:"你和你妻子住在一起,你妻子把子女撫養(yǎng)長大,年老身亡,她死了你不哭也就夠了,還一 邊敲著盆子一邊唱著歌,這豈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當她剛死的時候,我怎么能不悲傷呢?可是考察她的原先,本來是沒有生 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還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還沒有氣息.混雜在恍恍惚惚之中,變著變著有了氣,氣再變就有了形體,形體再變就有了生命,現(xiàn)在又變而為死,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樣.人 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靜靜地安息在天地這個大房屋里,而我卻嗷嗷地跟著哭她,我以為這是不通達天命,所以停止 了哭泣." 執(zhí)迷的心態(tài)往往不可取(飛蛾投火) 有一種蛾蟲只要一見到燭火,便在燭火周圍飛來飛去.人們用扇子趕走它,可是不久之后它又飛了回 來.每次飛回都要勇敢地往燭火上撞,被燭火燒得焦頭爛額,遍體鱗傷也在所不惜,最后落到地上,沒撲 騰幾下就死掉了.坐在一旁的人都笑蛾蟲簡直愚蠢之至。
高考語文作文經(jīng)典素材(三)
抓住機遇就是把握了現(xiàn)在(比爾蓋茨的成功)
1973 年,英國利物浦市一個叫科萊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常和他坐在一起聽課的是一位 18 歲的美國小伙子.大學二年級那年,這位小伙子和科萊特商議,一起退學,去開發(fā) 32Bit 財務軟件,因 為新編教科書中,已解決了進位制路徑轉(zhuǎn)換問題. 當時,科萊特感到非常驚詫,因為他來這兒是求學的,不是來鬧著玩兒的.再說對 Bit 系統(tǒng),墨爾斯 博士才教了點皮毛,要開發(fā) Bit 財務軟件,不學完大學的全部課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絕了那位小伙 子的邀請. 10 年后,科萊特成為哈佛大學計算機系 Bit 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學的小伙子也是在這一年,進 入美國《福布斯》雜志億萬富豪排行榜.1992 年,科萊特繼續(xù)攻讀,拿到博士后學位;那位美國小伙子 的個人資產(chǎn),在這一年則僅次于華爾街大亨巴菲特,達到 65 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二富豪.1995 年,科萊 特認為自己已具備了足夠的學識,可以研究和開發(fā) 32Bit 財務軟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則已繞過 Bit 系統(tǒng), 開發(fā)出 Eip 財務軟件,它比 Bit 快 1500 倍,并且在兩周內(nèi)占領(lǐng)了全球市場,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個 代表著成功和財富的名字——比爾.蓋茨也隨之傳遍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不要在感傷和空想中失去現(xiàn)在("雙面神"的故事)
一位哲學家途經(jīng)荒漠,看到一座很久以前的城池的廢墟里,有一座"雙面神"石雕. 他沒有見過"雙面神",所以就奇怪地問:"你為什么會有兩副面孔呢?" 雙面神回答說:"有了兩副面孔,我才能一面察看過去,牢牢地記取曾經(jīng)的教訓;另一面又可以瞻望 未來,去憧憬無限美好的藍圖啊." 哲學家說:"過去的只能是現(xiàn)在的逝去,再也無法留住,而未來又是現(xiàn)在的延續(xù),是你現(xiàn)在無法得到 的.你卻不把現(xiàn)在放在眼里,即使你能對過去了如指掌,對未來洞察先知,又有什么具體的實在的意義 呢?" 雙面神聽了哲學家的話,不由得痛哭起來,他說:"先生啊,聽了你的話,我至今才明白,我今天落 得如此下場的根源." 哲學家問:"為什么? 雙面神說:"很久以前,我駐守這座城時,自詡能夠一面察看過去,一面又能瞻望未來,卻惟獨沒有 好好地把握住現(xiàn)在,結(jié)果,這座城池被敵人攻陷了,美麗的輝煌卻都成為了過眼云煙,我也被人們唾棄而 棄于廢墟中了."
路從腳下走,事從今天做. ——諺語 ——[唐]孟郊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孫中山
今日應為之事,勿待明日. ——[俄]屠格涅夫
艾森豪威爾年輕的時候,一次晚飯后跟家人一起玩兒紙牌游戲,連續(xù)幾次都抓了很壞的牌,他開始不 高興地抱怨.媽媽停了下來,正色對他說道:"如果你要玩兒,就必須用你手中的牌玩兒下去,不管那些 牌怎么樣!"幸福沒有明天,也沒有昨天,它不懷念過去,也不向往未來;它只有現(xiàn)在.他一愣,聽見母親又說:"人生也是如此,發(fā)'牌'的是上帝,不管怎樣的牌你都必須拿著.你能做 的就是盡你全力,求得最好的效果." 很多年過去了,艾森豪威爾一直牢記著母親的這句話,從未再對生活存在任何抱怨.相反,他總是以 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迎接命運的每一次挑戰(zhàn),盡己所能地做好每一件事,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平民家庭走出, 一步一步地成為中校,盟軍統(tǒng)帥,最終成為美國歷史上第 34 任總統(tǒng). 艾森豪威爾逝世后,約翰遜在給他的悼詞中稱贊他"勇敢和正直".他的這種勇敢和無所畏懼的性情 正是承襲了母親當年的教誨:人生如打牌,既然發(fā)牌權(quán)不在你手里,那么,你能做的只有用你手里的牌打 下去,并努力打好,除此以外,你沒有任何選擇!
看了<高考語文作文經(jīng)典素材整合>的人還看了:
高考語文作文經(jīng)典素材整合
上一篇:江蘇高考語文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