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二課《詩兩首》課文全解
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二課《詩兩首》課文全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語文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學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必修一《詩兩首》課文解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必修一 第二課《詩兩首》課文全解
【基礎(chǔ)知識】
重要字音:
彷(páng)徨 寂寥(liáo) 惆悵(chàng) 凄婉(wǎn) 頹圮(pǐ) 青荇(xǐng) 浮藻(zǎo) 長篙(gāo)
漫溯(sù)斑斕(lán) 笙(shēng)簫
多音字:
看守 看見 遒勁 有勁 著迷 執(zhí)著 裝載 記載 悄悄 悄然
重要字形:
彷徨 惶然 惋惜 哀婉 彷徨 牌坊 惆悵 稠密 絲綢 追溯 朔風 挑釁 河畔 斑斕 無恥讕言 波瀾 頹圮 祭祀 杞人憂天
重要詞義: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來走去,猶疑不決。
頹圮:坍塌,毀壞。
近義詞辨析: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層的難以溶解的物質(zhì),比喻凝聚,積累。
積淀:指長時間積累起來的習俗、文化。
彷徨:猶疑不決的走來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
文學常識: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的明朗、沉摯。
徐志摩(1896-1931),筆名云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詩人、學者。新月社的主要發(fā)起人和主要成員之一。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別康橋》《沙揚娜拉》《在病中》等。
【文本釋要】
一《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nèi)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xiàn)出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jié)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果然,夢幻般的姑娘出現(xiàn)了。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像“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時,“我”看到她是那樣地哀怨、憂愁,投出的目光“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沒有停下來,而是“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一般,飄過“我”的身旁。姑娘最終消失在雨巷盡頭“頹圮的籬墻”邊。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地行著,繼續(xù)渺茫地希望著、期待著……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xiàn)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xiàn)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二《再別康橋》
1920年,25歲的徐志摩“擺脫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銜的引誘”,從美國動身,橫渡大西洋,來到英國留學。第二年,進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1922年學成回國。這一段的留學生活,特別是劍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jīng)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yōu)美、寧靜、調(diào)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靈。”(《我所知道的康橋》)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啟程回國前夕,寫下了《康橋再會罷》一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漫步于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zhuǎn)星移,物是人非,沒有人認識他,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共7節(jié)。第1節(jié)連用三個“輕輕的”,正見出詩人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的情景,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寧靜與和諧,只想悄悄地與康橋作依依惜別。這里,詩人的感情溫柔細膩,詩歌節(jié)奏輕緩、徐舒。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diào)。
第2~5節(jié)著意描寫康橋迷人的風光。第2節(jié)寫康河岸邊的柳樹在夕陽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將柳樹比喻成“新娘”,獨具匠心,表現(xiàn)了詩人極度迷戀的感情??岛拥拿谰?,留住了詩人的心,他樂而忘返了。第3節(jié)寫康河里的水草隨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詩人點頭致意,“招搖”二字寫出了康橋?qū)υ娙说臍g迎態(tài)度。在這樣的詩情畫意里,詩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條水草”,“甘心”二字寫出了他對康橋永久、熱烈的愛戀。第4節(jié)寫潭水及由此引發(fā)的聯(lián)想。這里的“榆陰下的一潭”指拜倫潭,那里榆陰蔽日,非常清涼,詩人留學期間常去那里讀書、乘涼、遐思。“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虹與夢,奇異的意象,寫出了潭水的靜美,表達了詩人對拜倫的仰慕與追懷。這里融情入景,營造出難以言傳的優(yōu)美意境。第5節(jié)緊承上節(jié)詩意,對“夢”加以引申,向詩意縱深處開掘。這里的“夢”,是對過去留學生活的真實寫照,暗含了對逝去的康橋生活的無限留戀之情。
第6節(jié),詩人的思路急轉(zhuǎn),把讀者從夢境拉回到現(xiàn)實,別情縷縷,離緒重重,現(xiàn)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詩情達到高潮。但這個高潮卻以情緒的低落和基調(diào)的抑郁作為標志。惟其如此,才表達了詩人對母校的離情。
詩的最后一節(jié)照應開頭,寫詩人悄悄地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康橋卻在詩人心中,揮之不去。
這首詩表達的是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淡淡的離情別緒,談不上什么現(xiàn)實內(nèi)容或時代精神,但各個時期的讀者對它都有強烈的共鳴,認為它給人帶來了巨大的審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藝術(shù)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逝去的美好往事,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疑難點撥】
1.《雨巷》是一種愛情詩嗎?
答:這首詩為我們呈現(xiàn)了梅雨季節(jié)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撐著油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心中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而這姑娘卻與我擦肩而過、轉(zhuǎn)瞬即在小巷的盡頭消逝。詩寫得朦朧恍惚,既實又虛,沒有將“我”無限的心事明白地道出來。
“似乎在期待、追求著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卻是那樣的遙遠而渺茫。
單從字面上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把詩的情感歸結(jié)為對“姑娘“的朦朧的愛情,但優(yōu)秀的詩作一般都可以有多樣的解讀。這首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愛情的追求,它其實也表達了作者陷入人生苦悶時的仿偟心情,詩中可遇不可求的“姑娘”代表了作者追求又幻炒的理想。
2.《雨巷》一詩中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雨巷》這首詩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舒緩。全詩七節(jié),每節(jié)六行,每行雖然長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幾行,但詩句的停頓卻很有規(guī)律。詩中多處運用重疊和反復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行著”“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兩節(jié),除“逢著”換“飄過”外,其他語句完全相同。詩句的重疊反復,構(gòu)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huán)往復,強化了節(jié)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全詩每節(jié)第3、6行押韻,一韻到底,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一種鮮明的音樂效果。
3.如何解讀“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幾行詩?
這幾行詩是《再別康橋》一詩的高潮所在。承上一節(jié)“尋夢”的奇想,詩人在此思路急轉(zhuǎn),由夢境回到現(xiàn)實。“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時光已經(jīng)過去,“我”現(xiàn)在只能悄悄地只身離去。別離的笙簫響起來了,夏蟲也為我的離別而沉默不語。離情別緒越來越濃。“悄悄是別離的笙簫”一句匠心獨運,將“悄悄”比做“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效果。
4.《再別康橋》一詩的形式美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即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音樂美,表現(xiàn)為這首詩的章節(jié)統(tǒng)一,韻腳嚴整,節(jié)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gòu)成,讀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建筑美,表現(xiàn)為詩節(jié)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jié),每一節(jié)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shù)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繪畫美,表現(xiàn)為詩人注意詩的畫面感,用詞講究色彩運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艷影”“青荇”“彩虹”“斑斕”等詞語充滿色彩感,詩的每一節(jié)幾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鮮明、豐富的圖畫。
【課外鏈接】
1.戴望舒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有詩集《我的記憶》(包括《舊錦囊》《雨巷》《我的記憶》三輯,于1929年出版)、《望舒草》(1933)、《災維的歲月》(1948)等
。他是中國新詩發(fā)展中“現(xiàn)代派”的代表詩人。成名作《雨巷》被譽為“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徐志摩的詩大多是抒情寺,他善于用細膩的筆觸表現(xiàn)豐富復雜的情感。他還創(chuàng)造了一種建立在現(xiàn)代漢語基礎(chǔ)上的新的詩歌語言,為推動中國新詩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創(chuàng)作,主要有詩集《志摩的詩》(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以及去世后的由陳夢家編輯出版的《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葉》(1926)、《巴黎的鱗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說、戲劇、日記、譯著等多種結(jié)集。1948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有《志摩遺集》5集8卷。
2.《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謝克強)
在中國新詩史上,徐志摩是位毀譽不一的詩人??陀^地說,他的詩參差不齊好壞不一,他對藝術(shù)形式的追求以及他的詩歌主張,很大部分是純藝術(shù)的追求和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他的詩含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如果你讀他的詩,你不能不驚嘆詩人詩的觸角之靈敏,驚嘆詩人對于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領(lǐng),驚嘆詩人豐富的想像以及比喻的新奇,驚嘆詩人構(gòu)思的精巧和高度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驚嘆詩人精深的音樂修養(yǎng)和繪畫藝術(shù)的造詣……總之,讀了他的詩,你便會覺得他的詩很美。
《再別康橋》,是詩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就其思想內(nèi)容而言,的確沒有什么重要的東西,只不過是表達一種極平常極普通的離情和那種微波似的輕煙似的別緒,并無什么深刻的思想意義,我之所以喜愛這首詩,是這首詩的藝術(shù)美、詩意美。
這首詩的藝術(shù)美,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摯,形象生動、鮮明,語言優(yōu)美洗練,十分注意詩的結(jié)構(gòu)、形式的美和音樂美。如整首詩詩行長短構(gòu)成一種參差錯落、舒緩有致的聲調(diào),而詩的開頭和結(jié)尾重疊、復沓,加強了詩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增強了詩的音樂性。這首詩的語言,也是獨具特色的。我曾讀過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應該說這篇散文的語言是美的、生動的、準確的,但這種語言的生動、準確和美,主要是摹寫,而在《再別康橋》里,已沒有康橋的真實、具體、完整的圖景,而只有從中提取的感覺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語言對意象的外部形態(tài),也都是輕輕觸及之后馬上轉(zhuǎn)化為心靈和情感反應,轉(zhuǎn)化為主觀想像和內(nèi)心獨白。同時,這首詩還具有豐富的聯(lián)想性、意味性,它不僅通過意象來暗示和表現(xiàn)情感,還借助音樂節(jié)奏來加強和推動它,因此,這首詩的語言,不僅具有高度情感價值和意義的暗示性,也充滿視覺美和節(jié)奏感。然而,在構(gòu)成詩的藝術(shù)美的諸因素中,至關(guān)重要的卻是詩的意境美。如果詩的意境不美,盡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語言、美的旋律,它也不會給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會具有詩的藝術(shù)美,從而也就失去了詩意美。
詩是很講究意境的。所謂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詩貴意境等,就是講詩的意境的重要性。何謂意境?意境就是詩人對社會現(xiàn)象和自然現(xiàn)象感受以后產(chǎn)生的一種情懷,它的全部奧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靈化與內(nèi)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對客觀事物本質(zhì)的認識不斷深化的具體表現(xiàn);而意境的創(chuàng)造,則是詩人為源于生活的情意尋找一個更為典型的藝術(shù)環(huán)境的藝術(shù)實踐。詩人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對詩的意境是苦心經(jīng)營和刻意追求的。在詩中,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個性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間。由于詩人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為一,因而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詩人眼里,那河畔夕陽中的柳條被鍍上了一層富麗而又嫵媚的金色,在微風里輕輕搖擺,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艷美絕倫的新嫁娘,這新娘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心中蕩漾。在詩人眼里,那柳陰下波光瀲滟的清泉,沉淀著詩人像彩虹一樣絢麗迷人的夢。可謂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鏡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夢”描繪得多么形象、鮮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攬到似的。于是,詩人似乎乘著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著青草萋萋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夢能尋到嗎?幾聲浸透著淡淡哀愁的笙簫,沉默的夏蟲,沉默的康橋,烘托出一種夢幻般的惆悵氣氛,詩人只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詩,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構(gòu)成了詩的深邃意境,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教材練習】
一、從課文中選出一兩節(jié)詩劃分節(jié)奏,標出韻腳,反復朗讀,體會其音樂性,并背誦這兩首詩。
參考答案:如《雨巷》: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再如《再別康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于“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參考答案:“姑娘”當然是有象征意義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詩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嗎?“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雖執(zhí)著但“道阻且長”,“姑娘”永遠“宛在水中央”。這就給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層悲劇色彩。如果詩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愛情中的青年,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嗎?或許她的家就在巷子的盡頭,或許她只是從這巷子經(jīng)過,誰知道呢?讀者盡可以展開想像。有時候,抒情詩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詩人自己,詩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補充。從這一角度說,詩人和“姑娘”是二位一體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即“我”是實實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來的“我”,或另一層面的“我”。
三、《再別康橋》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你覺得美在哪里?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在語意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其中的意味;這兩節(jié)在節(jié)奏上則完全相同,形成回環(huán)往復的結(jié)構(gòu)形式,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一般說來,一首詩能否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韻律,繼而透過文詞感知其優(yōu)美的意境。徐志摩的詩,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具有鮮明的個性。這是初讀就能把握的。結(jié)構(gòu)形式上,這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向來為人所稱道。優(yōu)美的音樂般的節(jié)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詩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斕”等詞語,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建筑美,指的是詩節(jié)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对賱e康橋》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語意相似,都表達一種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舍、纏綿悱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節(jié)的兩個“輕輕”末節(jié)改成了兩個“悄悄”,首節(jié)是“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末節(jié)是揮“袖”不帶走“云彩”,末節(jié)表達的依依惜別之情比首節(jié)又進了一層,讓人惆悵不已。這首詩回環(huán)往復的結(jié)構(gòu)形式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感情,創(chuàng)造了深邃意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頭,又淡淡結(jié)尾,卻包含了多少復雜情緒,使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回味。當然,在一唱三嘆、反復回旋中,強化了對母校戀戀不舍的感情,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情緒始終繚繞在心頭。
四、丁香花纖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詩人以此立意,寫出不少古今傳誦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詩詞中人們熟知的意象之一。閱讀下面的詩詞,說說“丁香”在這里被賦予了什么含義。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
參考答案:李商隱的《代贈》用“丁香結(jié)”也就是丁香的花蕾來象征詩中女子的愁心,詩人用春風反襯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與雨中的惆悵連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征,詩人用迷離的細雨襯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丁香的淡雅、隱忍以及愁緒??傊?,雖然寫法不同,但在古典詩詞中,丁香與愁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队晗铩返某晒Γ松线吿岬降穆暵煞矫娴脑蛲?,另一個就是化用古典詩歌的意境,選用古典詩歌常用的、已為廣大讀者接受的丁香這一意象來抒寫詩人的愁緒。但詩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所拘束,他在繼承的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
【高考鏈接】
對下面一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2001年全國卷)
海
臧克家
從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顏色;從一陣陣的清風,嗅到了你的氣息;摸著潮濕的衣角,觸到了你的體溫;深夜醒來,耳邊傳來了你有力的呼吸。(1956年)
注:臧克家生于1905年10月8日,諸城呂標鄉(xiāng)臧家莊人。臧克家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1933年他的處女作詩集《烙印》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不辭勞苦,辛勤耕耘。不但寫新詩,也寫舊體詩,還擅長散文,也嘗試著寫過小說、詩論和文藝隨筆。以我國新詩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國內(nèi)外文壇負有盛名。有詩云:“狂來欲碎玻璃鏡,還我青春火樣紅。”“年景雖之暮,霞光猶燦然。”這就是他晚年來的精神矍鑠的寫照。
A、詩人用平實的語言,分別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四個方面寫出了他對大海的感受。
B、由遠而近、從白天到夜晚,大海給詩人的感覺不盡相同,這些形成了全詩的發(fā)展層次。
C、詩人將自己的感覺加以升華,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們展示出大海的整體形象。
D、這首詩反映了詩人對大自然壯觀的驚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家,表現(xiàn)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附答案:D.這是一首描寫大海的詩,它是詩人臧克家將自己對大海的觀察所得到的感受,和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從中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大海、對大自然壯觀景色的驚喜。但這是一首寫大自然景色的詩,絲毫沒有透露詩人的人生哲學,也沒有表現(xiàn)詩人的人生哲理,所以D項是不恰當?shù)?/p>
【課內(nèi)閱讀】
1.對《再別康橋》一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康橋”,現(xiàn)在通譯“劍橋”,即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徐志摩年輕時曾在此讀書、生活過,結(jié)識過許多英國朋友,故對此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B.第二節(jié)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將岸邊柳樹倒映在劍河里的情景,寫得甜蜜而美麗,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C.第三節(jié)運用擬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搖”,生動地寫出了康橋?qū)λ臒崆闅g迎,同時用“甘心做一條水草”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
D.第五節(jié)的“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是回憶往昔在劍河上盡興游覽的情景,抒發(fā)了詩人對歲月流逝的惆悵之情。
2.對《再別康橋》分析鑒賞錯誤的一項是
A.“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詩人偏說不是,而把它想像成“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一方面寫出夢之美,夢之虛幻,另一方面,也很自然地過渡到下文尋夢的描寫。
B.詩人用“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把夢具象化,把抽象的詩意化為具體的形象,非常生動。
C.在充滿詩意的地方詩人竟然不能放歌,是不可遏制的離情使詩人陷入沉默。
D.最后一節(jié)將“輕輕”換成“悄悄”,這些疊字的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jié)奏,并把濃烈的詩情化為一種瀟灑。
3.對《雨巷》的賞析,說法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 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jié)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gòu)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
“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xiàn)的。
C.
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D.
詩人把自己苦悶彷徨的心態(tài)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
4.對《雨巷》這首詩歌表現(xiàn)方法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
這首詩歌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于音樂美的追求。
B. 本詩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宛轉(zhuǎn)悅耳的樂感。
C. 本詩反復出現(xiàn)的“丁香”意象及其蘊藉的特定情感元素,借鑒了古代吟詠丁香名句,如李煜的“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
D.
在本詩中,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女郎、獨行者等,編制出雨中江南小巷一隅的畫面,具有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與古典美。
【課外閱讀】
1.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
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執(zhí)著的愛。
B.關(guān)于“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兩句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
2.對下列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那時我會再看見燦爛的微笑,再聽見明朗的呼喚——這些迢遙的夢。這些好東西都決不會消失,因為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jié),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1945年5月31日)
A.詩歌通過抒寫“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夢”,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深情呼喚和抗戰(zhàn)勝利的堅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舊的凝冰”喻指中華民族同歷史悠久和專制暴政而被冰結(jié)、窒息的生命力。
C.詩歌第一節(jié)寫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節(jié)再給出其中道理,這種結(jié)構(gòu)使傳達的信念更富說服力和感染力。
D.詩歌多次出現(xiàn)“重到”“再看見”“再聽見”“重開”等字眼,隱含有生命循環(huán)的悲觀意味。?
3.閱讀曾卓的《懸崖邊的樹》一詩,選出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牵?
不知是什么奇異的風/將一棵樹吹到了那邊——/平原的盡頭/臨近深谷的懸崖上 ?
它傾聽遠處森林的喧嘩/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獨地站在那里/顯得寂寞而又倔強?
它的彎曲的身體/留下了風的形狀/它似乎即將傾跌進深谷里/卻又像是要展翅飛翔
A.這首詩借物喻人,寫出了堅貞不屈的人格之美。?
B.這首詩實際上寫人在毀滅的邊緣,頑強奮爭,懷抱高遠的理想。?
C.這首詩細致地描繪了樹的形象,表達了對這棵樹的贊嘆崇敬之情。?
D.這首詩三節(jié)層層深入,節(jié)奏整齊,韻律和諧。
4.讀辛笛《風景》,選出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p>
列車軋在中國的肋骨上/一節(jié)接著一節(jié)社會問題/比鄰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間的墳/生活距離終點這樣近/夏天的土地綠得豐饒自然/兵士的新裝黃得舊褪凄慘/慣愛想一路來行過的地方/說不出生疏卻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風景!
A.第一、二句以列車喻“社會問題”,鐵軌則是“中國的肋骨”,比喻新奇、生動,含義深刻,揭示了舊中國貧窮、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也為全詩定下了沉重的基調(diào)。
B.第三、四句是對列車外的景象的寫實和議論,詩人取茅屋與墳入詩,既勾畫出農(nóng)村的蕭條,也由生死距離之短,寫出農(nóng)民一生之可悲可嘆。
C.第五、六句以色彩的不同,表現(xiàn)出自然與人的對比,第六句中的“新”與“舊”也形成鮮明的反差。五、六句表現(xiàn)出對被抓的壯丁悲慘境況的深切同情。
D.最后一句點出“風景”這個詩歌的暗諷意味,表達了對社會現(xiàn)狀的擔憂,但從“列車”“夏天的土地”的深層含義中,又可以看出詩人對祖國前途的信心。
附答案:課內(nèi)閱讀:1.D 2.A 3.D 4.C課外閱讀:1. C(贊嘆的非樹,而是人)2.
D(D項中“又可以看出詩人對祖國前途的信心”的分析有誤,根據(jù)時代背景和詩歌的內(nèi)容反映來看,作者以“風景”為題,事實上是反其意而用之,應該是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前途的擔憂。)
3.D項(詩中的'我',指喻體'鳥'也是指詩人自己)4.D
看過" 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二課《詩兩首》課文全解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