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學期第四單元語文測試卷
有沒有一份良好的模擬試卷可以比較準確的檢驗出你的學習成績呢?讓我們來做一套試題卷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網(wǎng)絡整理的高一上學期第四單元語文測試卷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高一上學期第四單元語文測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文,完成1—3題
葉廷芳
我們的木構建筑——這里指達到輝煌程度的木構建筑——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從形式到風格都只是單一的發(fā)展,沒有發(fā)生過質的變化,可謂“兩千年一貫制”。而歐洲人的石構建筑,僅自古希臘羅馬起,其風格上的更新?lián)Q代至少在一打以上。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們習慣于承襲思維,總愛向前人看齊:以前人的水平為坐標,一味以前人的成就為榮耀,為自滿。而歐洲人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都不滿足,敢于向前人挑戰(zhàn),設法超越他們。兩種不同的文化心態(tài)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個著重在前人基礎上漸進發(fā)展,少有革新;一個則不斷推陳出新,向前跨越。
建筑作為藝術的一門和審美的載體,它的生命在于不斷創(chuàng)新,因為人的審美意識是不斷變遷的,而且這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從19世紀下半葉起,從世界范圍看,由于新的建筑學理論和新的建筑材料的誕生,建筑開始了一場嶄新的革命。中國的木構建筑作為農(nóng)耕時代的產(chǎn)物,也已走完了它的歷史進程,面臨著蛻變。近代西方思潮作為強勢文化迅猛地涌入我國,這意味著客觀形勢已不允許中國建筑從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我們一邊招架,一邊接受;來不及細嚼,難免囫圇吞棗。整個20世紀我們在總體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既沒有創(chuàng)造出屬于我們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也沒有在世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矚目的地位。到世紀末一看缺少自己的東西,沒有進行必要的反思,馬上又求助于老祖宗,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遺產(chǎn),即把“大屋頂”風格當作中華民族永恒不變的建筑美學法則和藝術模式,到處用鋼筋水泥搞復古。傳統(tǒng)是必須繼承的,怎么能割斷歷史的延續(xù)性呢?但是我們的祖先在當時物質條件很簡單、相關的理論很缺乏的條件下,在藝術和建筑領域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我們今天在更優(yōu)越的條件下,還只知去重復它們,那確實是太“沒有出息”了!任何民族只有重視今天的創(chuàng)造才有利于推動歷史的發(fā)展。
另外,羅馬人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就有了《十建筑書》,不僅對當時的建筑技術和藝術作了詳盡的記載,而且作了理論提升,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較完備的建筑理論著作。之后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四書》等對歐洲建筑理論作了認真而詳盡的梳理和闡發(fā),對爾后的歐美建筑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相比之下,作為木構建筑水平最高、經(jīng)驗最豐富的國家,我們在這方面的建樹就要遜色得多。直到漢代我們才有了一部《考工記》,還屬于政策、法規(guī)一類。之后過了上千年,到五代至北宋才有了一部《木經(jīng)》,之后元代的《經(jīng)世大典》《梓人遺制》,又多半失傳。宋代的《營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都只著重在建筑材料、施工技術和管理方面的記述,理論升華和探索仍較缺乏。
1.下列對作者關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文化反思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我們習慣于承襲思維,習慣于向前人看齊,而不習慣于超越前人。
B.20世紀我們的建筑由于客觀形勢的制約,在總體上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
C.建筑理論總結和理論建設的滯后性,制約著我們建筑的發(fā)展.
D.創(chuàng)造意識淡薄,鮮見圖變求新的極具影響力的建筑作品,這需要我們認真深刻反省。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大屋頂”風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建筑美學法則和藝術模式。
B.中國的木構建筑作為農(nóng)耕時代的產(chǎn)物,已經(jīng)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
C.“繼承傳統(tǒng)”其實是對前人的形式和風格的模仿和重復。
D.作為我們的民族遺產(chǎn),扎扎實實地搞好木構建筑是無可厚非的。
3.根據(jù)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在建筑文化心態(tài)上,我們中國人總習慣于模仿前人,而不善于探討未知。
B.宋代的《營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等仍是我國建筑遺產(chǎn)的精華。
C.我們的相當多的建筑師都在試圖擺脫“工匠心態(tài)”的束縛,力圖在建筑理論方面有所建樹。
D.熱衷于“重修圓明園”的呼聲,其實就是承襲思維的一種極端表現(xiàn)。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題。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弦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經(jīng)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4.下列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分析正確的是 ( )
A. 歌窈窕之章 歌:名詞用作動詞,歌吟。
B.舞幽壑之潛蛟 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C.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為伴侶。
D.寄浮游于天地 浮游:名詞作狀語,像浮游那樣。
5.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
A.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B.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C. 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D.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6.《赤壁賦》中對于水和月作了反復的描寫,對其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
A.因為文章寫的是一次夜游赤壁的經(jīng)歷,作為記游寫景的文章,必須要寫當時當?shù)刂?,水和月就是赤壁這個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復描寫。
B.以景抒情,融情入景。開篇寫水的澄澈和月的皎潔與多情,以及全景的迷離浩瀚,是為了表現(xiàn)作者此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的游江之樂。
C.第二段“擊空明兮溯流光”的詩句,是就《月出》之詩生發(fā)而來的,由月而美人,由美人而政治理想。表現(xiàn)了作者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
D.第三段“客”借夜游赤壁所見的長江、明月的無窮,與英雄人物與英雄業(yè)績的易逝,生發(fā)出“哀吾省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與“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幻想。
7.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俟讨凰郎鸀樘撜Q,齊彭殤為妄作。
?、谌胫?,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天津橋春望
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注釋: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8.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請你簡要描述詩人“望”到的景象。
9.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fā)議論,靜觀默察,態(tài)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蘊藏著作者的一種什么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
(1)指點江山,激揚文字,______________。
(2)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長河落日圓。
(5)江山代有才人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城里人與鄉(xiāng)下人
畢淑敏
最近幾個月來,吃過的最美味一餐飯,是在鄉(xiāng)間的小山村。正午時,背靠著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簡易涼棚下,老農(nóng)端上自家種的玉米和土豆,還有剛剛從水中打撈起的半尺長的魚。
那魚被從中間剖開,平鋪在黯啞的火焰上。吃到嘴里,魚刺和魚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著一襲土色的蓑衣。
我問老農(nóng),用了什么調料呢?
他嘬著旱煙嘴,含混地回答,鹽。
我說,今天才知道,鹽是這樣好吃啊。
老農(nóng)就笑了,說,你這個人啊,整差了。鹽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們給自己預備的這些個物產(chǎn)。我們給自己吃的東西,用的是土法,沒有化肥,沒有農(nóng)藥,更沒有激素。
說到這里,他滄桑的臉上露出一點點不懷好意的淺笑,說,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總想找個不見怪不愛生氣的城里人打聽打聽。
老農(nóng)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將要詢問的題目是多么不同尋常。在咽下了幾大口唾沫之后,他說,我們在莊稼和菜葉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農(nóng)藥,眼看著活蹦亂跳的蟲子眨眼間就撲拉拉死了一地,可你們城里人一年到頭吃的就是這種糧食和菜,怎么到如今還沒有被藥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為躊躇加之不好意思,讓方言味變得更加濃厚。“藥死”這個詞,在他的發(fā)音里,說成“約死”。
我聽懂了他的話,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個反應是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農(nóng)藥和化肥加激素卻“約而不死”,依然活蹦亂跳地大吃東西而深感慚愧。我說,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為什么還沒有被“約死”……
在一旁偷聽我們對話的一個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圍。
他說,早年間,有一個廣告,唱的是“我們是害蟲,我們是害蟲……”記得嗎?人就像害蟲。打了農(nóng)藥,有些人生了癌癥等惡病死了,有的就產(chǎn)生了抗藥性,不死。你們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來的害蟲,有了抗體,反倒更堅強了。
周圍的人偷聽到我們的話,七嘴八舌道,是啊是這樣。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種藥餌毒殺嗎?絕了嗎?沒有!越殺越多。城里人也跟它們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準自己作為城里人的一員,在農(nóng)藥和化肥的圍攻浸淫中,至今活著,是該自豪還是該悲哀呢?
我們從來不吃給城里人準備的東西。我們把給自己吃的東西和賣給城里人的東西,分成兩個地塊,絕不摻和。今天給你們吃的,就是平日留給俺們自己吃的東西。老農(nóng)非常熱情地說。
我望著他善良而滄桑的臉,心中滿是惘然。
涇渭分明地把種糧的人和吃糧的人齊刷刷分開,給自己留下清潔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藥去“約”他人,這是生存的智慧還是蓄意的謀殺?
我不敢生出責備老農(nóng)的意思,倘若自己是農(nóng)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對現(xiàn)今中國的普遍現(xiàn)象,無奈,只得寄希望能變成殺不死的青蟲。
前兩天看報紙,中國的城鎮(zhèn)人口已經(jīng)達到了62%以上??煞襁@樣說:大部分中國人現(xiàn)在吃的食品,其實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歡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訓。那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曾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F(xiàn)今在“吃”這個天大的問題上,怎么美德盡失?
分手的時候,老農(nóng)很開心地告訴我,他的一雙孫兒女,都考上了大學,以后也要成為城里人了。
(1)賞析“咯吱吱,似嚼著一襲土色的蓑衣”一句的表達特色。(6分)
(2)文中的“老農(nóng)”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請作簡要分析。(6分)
(3)“我”聽了老農(nóng)“城里人怎么到如今還沒有被藥死”的問題后,內心想到了什么?(6分)
(4)對老農(nóng)“把給自己吃的東西和賣給城里人的東西,分成兩個地塊,絕不摻和”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請陳述觀點并作分析。(7分)
第Ⅱ卷(表達80分)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恰當?shù)囊痪涫?( )
A.正像達爾文發(fā)現(xiàn)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
B.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里,并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里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之于眾。
C.奧斯威辛集中營司令官羅道夫•費爾南德•霍斯在被處決前也寫了回憶錄,詳細介紹了這里進行的集體大屠殺和用人體做的各種實驗。
D.正是他第一次使現(xiàn)代無產(chǎn)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
1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
A.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得以順利推進的保證,也是成敗的關鍵。
B.權威人士強調:國內接連發(fā)生特大煤礦爆炸事件,各級各類主管部門必須加強防范意識,盡量防止此類事件不再發(fā)生。
C.清華學校請他作第一次的演講,題目是《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我很幸運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
D.我并非沒有未注意到,參加今天集會的人中,有些受盡苦難和折磨,有些剛剛走出狹小的牢房,有些慘遭瘋狂的迫害和打擊。
14.下列各項中,語句表達不得體的是 ( )
A.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間里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fā)現(xiàn)他在安樂椅上安靜的睡著了——但已經(jīng)永遠的睡著了。
B.如果美國忽視時間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決心,那么,這對美國來說,將是致命傷。自由和平等的爽朗天氣如不到來,黑人義憤填膺的酷暑就不會過去。
C.我從小在鄉(xiāng)里長大,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嫁到你們家,辱沒了你家的兒子。得到您那么多的彩禮,卻不能勝任您的差遣。
D.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寫得非常不錯,很有見地,也很新穎,也很有文采。對其中不妥當?shù)膸滋?,我斗膽加以了斧正?/p>
5.仿照示例續(xù)寫句子。要求:人物出自高中課本或讀本,符合人物經(jīng)歷,句式相近。(5分)
保持個性,是要有兼濟天下的闊大胸懷,夏瑜舍棄功名親情,矢志實現(xiàn)共和,慷慨赴難;
保持個性, ;
保持個性, 。
6.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回答問題。(6分)
(許衡)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騿栔?,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
(節(jié)選自《元史•許衡傳》)
(1)以“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為主題寫一句公益廣告宣傳語。(不超過20字) (3分)
(2)請對該事件進行評論,要觀點鮮明,并寫出理由,語言簡潔。(不超過50字)(3分)
六、寫作(60分)
17.以“與你同行”為題寫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少于800字。(60分)
高一上學期第四單元語文測試卷答案
1.B(文不對題。B項談的是中國目前建筑的形狀,而不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文化”)
2.A(B項“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錯;C項“繼承傳統(tǒng)”不僅僅是“模仿和重復”;D項文中無此意)
3. C(根據(jù)文意推斷不出有人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4.C(侶:意動用法,把……當作伴侶)
5.示例:
是要有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文天祥奉獻熱血生命,執(zhí)著報效國家,從容就義;
是要有蔑視權貴的傲岸人格,莊子鄙視王侯將相,甘心沉醉山水,瀟灑出世。
6.(1)示例一:拿的是無主之物,失的是自身人格。
示例二: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示例三: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2)示例:
觀點:“梨雖無主,我心有主”,許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實則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做人準則。
理由一:人生面臨許多誘惑,面對誘惑不動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理由二:這是一種難得的定力,沒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沒有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沒有高超的做人修養(yǎng),是很難堅持的。
7.①才明白,把生死等同起來是荒誕的,把長壽與夭折看做一回事是無稽之談。②進洞越深,前進就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就越奇特。
8.一二句作者描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旖驑蛳?,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游絲隨風飄揚。三四句作者寫上陽宮一片寂寥,宮殿重門緊閉,只有宮鶯銜著一片殘花飛出墻垣。
9.詩歌蘊藏著作者吊古傷今的沉郁的感情。詩的一二句寫津橋春日,明媚綺麗,三四句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
10.(1)糞土當年萬戶侯 (2)大禮不辭小讓 (3)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4)大漠孤煙直 (5)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11.(1)運用了擬聲詞和比喻的手法(3分),形象地寫出了“我”吃老農(nóng)烤魚時香美可口的感覺(3分)。
(2)①熱情好客:拿出自己吃的東西熱情款待“我們”;②率直、淳樸:毫不保留地說出了把給自己吃的東西和賣給城里人的東西,分成兩個地塊,絕不摻和的做法;③有些狡黠、自私:“臉上露出一點點不懷好意的淺笑”,“我們給自己吃的東西,用的是土法,沒有化肥,沒有農(nóng)藥,更沒有激素”。
評分建議:一點2分,答全三點得6分。
(3)①為自己“約而不死”,依然活蹦亂跳地大吃東西而深感慚愧:②為自己作為城里人,在農(nóng)藥和化肥的圍攻浸淫中,至今活著,不知是該自豪還是該悲哀;③想到中華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傳統(tǒng)美德在吃這個大問題上盡失而悲傷。
評分建議: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
(4)老農(nóng)的做法是錯誤的。①他把清潔的食品留下,把上了農(nóng)藥化肥激素的賣出,是狹隘自私的表現(xiàn);②他弄不清城里人與鄉(xiāng)下人原本是一體的,他缺乏見識與胸懷;③他的行為違背了民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傳統(tǒng)美德。
評分建議:觀點3分,答全三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視情況酌情給分。
12.C(實驗—試驗)
13.C(A主賓不對應,“安定團結”不能對應“成敗”,B“防止此類事件不再發(fā)生”應該為“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
14.D(“斧正”是敬辭,用于對方修改自己的東西)
15.發(fā)光細菌、非致病性、淡水型、水質檢測材料、驗證。
16.參考:細雨初晴的春日,溪邊楊柳的顏色已經(jīng)由初春時節(jié)如煙的鵝黃嫩綠轉為一片濃郁的翠綠,枝頭的殘花在雨中落盡,于是不小心露出了嬌俏啼鳴的流鶯。
看過“高一上學期第四單元語文測試卷”的人還看了:
高一上學期第四單元語文測試卷
上一篇:高一上學期第五六單元語文試卷
下一篇:高一上學期語文期末模擬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