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觸摸春天評課稿
《觸摸春天》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表達了盲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強烈追求。學習啦為大家整理了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觸摸春天》評課稿,供大家參閱學習,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觸摸春天》評課稿1
《觸摸春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新教材。這是一個反映對生命的思考,抒發(fā)對人生的感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的課文。
整堂課下來林老師聲音甜美,面帶微笑,充滿了親切感。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林老師用簡單的導入語引出了課題《觸摸春天》,我發(fā)現(xiàn)了林老師在板書題目時,叫學生一起書空,這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幫助他們鞏固識字能力。
能抓住重點詞句,突破重難點。例如抓住“及其準確”一詞體會安靜的動作,抓住“流暢”一詞感受安靜對花園的喜愛和對生命的熱愛。“慢慢地”一詞來感受蝴蝶的存在。通過對這些關(guān)鍵字詞的把握,把學生帶進了安靜的心靈。
但是,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比如對于“真是一個奇跡!”這句話,林老師自己說有個感嘆號,所以要用驚嘆的語氣來讀,而不是讓學生自主地去發(fā)現(xiàn)。我想如果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那么學生讀出來的效果會更好。
另外,一問一答式的課堂教學有些單一,課堂氣氛自然也不活躍了。
以上幾點是我的幾點看法。如有不當,請指正!謝謝!
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觸摸春天》評課稿2
海涅曾經(jīng)說過:“每一時代都有它的課題,解決了它就把人類再向前推進一步。”在新“課改”的語境里,語文課堂正從由教師主宰,以“講問”為基本特點的“全盤授與”,向?qū)W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探究交流的生本課堂轉(zhuǎn)軌。于是“學生交流”也就自然地生成于孩子的語文實踐之中,成為課堂的一道新風景。
聽王雷英老師的語文課,一個基本特點是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誦讀、交流、寫作總是貫徹課堂始末,而老師的“教”則隨機地潛入于其中,少見所謂的“深度開掘”和一廂情愿的“精彩講說”,學生的學習實踐反而被邊緣化的那種狀態(tài)。這是她的教學風格,也是她堅守課堂教學主流價值觀是為了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成功經(jīng)驗和人格力量。
本案《觸摸春天》的教學,最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便是自始至終的學生的誦讀交流,不禁使我們感受到“交流好,才是真的好”!
“交流”不是一個新名詞,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直就存在著精神或物質(zhì)層面的種種交流活動,可以說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交流”一詞的解釋便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給對方”。然而,“課堂交流”卻有著特定的含義,在這里應指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為著明確的目的而進行的口頭討論商量、研究等的學習認識活動。在王雷英老師的課堂里這種交流往往是貫徹始終的,成為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一個最基本的重要方面。在本案中我們不難看到這一點。
一、課始交流,在交流中鋪墊
一堂語文課的開講十分重要。在王老師的課堂里,開講往往不是由老師一個人來啟動、定調(diào),而是一開始就進入由孩子參與的語文實踐,交流便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學《觸摸春天》教師不從“解題”入手,這不僅是因為課題的意象性太強,不易理解,更是因為由老師“解題”不利于放手讓學生參與。于是,便從播放兩首為孩子們所熟悉,關(guān)于春天的歌曲入手,先用動聽的音樂放松一下學生的緊張情緒。這樣,“交流”也就進入了課始階段,圍繞著“說說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這樣一個很生活化、兒童化的話題,展開了學生人人能夠參與,也樂于參與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的引導、定向便自然地融入交流之中。顯然,這種隱性的引領(lǐng)是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的。
二、 初讀交流,在交流中整體感知
在本案中學生的初讀課文,教師不僅有明確的要求(如教師“范讀”引路,有讀后的交流“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有學生分層初讀的要求,“第一遍出聲讀”,“第二遍默讀,劃下有關(guān)詞句”)而且有讀后的交流“還能從課文的哪里感受到奇”。雖然在交流中一個學生找到的只是一處“奇跡”,但是各自不同發(fā)現(xiàn)的迭加交叉,且能讓學生獲得清晰的整體感知。這正是“交流”的多向交互性之優(yōu)勢所在。教師既是初讀交流的組織者,又在學生的初讀交流中了解學生的“學情”,并相機作點撥引導,寓教于交流之中。從“實錄”中我們不難看到這種點撥引導,不僅有對發(fā)言學生的鼓勵,對交流內(nèi)容的提升,更有對交流方法的指點(如在歸納后指出“這是很好的讀文說理的方法”)。
當然,初讀的重要意義不僅僅是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更有識字學詞的推進,它同樣也可以結(jié)合在交流中穿插。雖然本案也有這方面的內(nèi)容,但相對比較薄弱。四年級處在從低段向高段過渡的中介階段,如何幫助學生過好文字關(guān),這在漢語文教學中有其不可小看的特殊意義。
三、深讀交流,在交流中品賞言語意蘊
如何組織學生深讀課文,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往往會更多地借助“講問”的方式,以便將教師在文本細讀中的“精彩發(fā)現(xiàn)”,毫無保留地“給予”學生。這樣做的結(jié)果便容易“牽著學生走”,學生的自主語文實踐遭到排擠。王雷英老師不是這樣,她在深讀階段,仍然堅持了學生誦讀交流的方式,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品賞言語意蘊。于是,交流在生生、師生之間產(chǎn)生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或喚起認同,或觸發(fā)聯(lián)想,或產(chǎn)生爭議,或出現(xiàn)誤區(qū)……從而使交流的內(nèi)容“增值”,更趨于豐富、生動、全面、準確和深刻。本案中,教師在學生初讀、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抓住盲童“攏住”蝴蝶和“放飛”蝴蝶兩個重點研讀品賞,對“慢慢地伸出”,“極其準確地伸向”作對照的剖析;對“安靜是盲童,為什么要‘張望’”,“她放飛的只是蝴蝶嗎”等意蘊作深入的推敲……而所有這一切,都依然融合于學生誦讀交流的語文實踐之中。
四、拓展交流,在交流中突破難點、深化重點
在本文的教學中,一個潛在的難點是雙目明亮的孩子,很難深深地體驗一個盲童對光明、對春天的心靈渴求。為突破這個難點,王老師作了相關(guān)的教學資源的拓展開掘,即在課前去聾啞學校盲童班,與盲童一起學習、一起活動,還拍攝成DV,帶到課堂中播放。這一生動的情境再現(xiàn),也使孩子與盲童有了近距離接觸。當學生的情感震撼格外激烈的當口,王老師又適時地引入書面交流:“你有哪些新的認識?對春天又有哪些新的感受呢?請大家拿起筆,寫下你心里最想說的話?好嗎?”于是,在這樣的拓展交流中,不僅難點突破了,而且對課文教學重點的落實,又有了新的推進。
構(gòu)建新“課改”“語境下”的“生本”課堂,我們就得關(guān)注交流,把課堂真正還給孩子。
↓下頁更多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觸摸春天》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