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上好小學一年級語文課
怎樣上好小學一年級語文課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是人類語言的基礎,所以學好語文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怎樣上好小學一年級語文課以供大家閱讀。
怎樣上好小學一年級語文課(一)
一、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參與中發(fā)展
參與是學生智力與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教師必須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的熱情,促使其主動參與。
要營造和諧的氛圍,教師必須具有嶄新的學生觀,相信學生是具有巨大潛能的生命體。不要越俎代皰,細嚼慢喂,將本來可以富有情趣的識字教學,變得機械枯燥、索然無味。
要營造和諧的氛圍,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識字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開放性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出自己從哪兒已經學會了什么字;用什么辦法記住哪個字。學生自選生字匯報,學習的自主權大了,利于學生自我表現,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成功。
要營造和諧的氛圍,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幽默,富有情趣,富于激勵。教學中,我們允許學生識記字形方法的多樣性,不輕易否定學生。學生在教師寬容的評價中,變得有信心、有創(chuàng)見。
二、引導發(fā)現,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能力
新大綱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隨著學生經驗的積累,我們也就逐步簡化識記生字的過程,增加學生獨立識字的機會,發(fā)揮其主體性,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發(fā)現行之有效的識記方法,獨立掌握生字,并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形成識字能力。
漢字的字形雖然繁簡難易不同,但是識記字形還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方法。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識字經驗,我們也就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學生看到生字,就會調用已有的信息,將生字與熟字聯(lián)系起來,進行比較記憶了。于是,學生驚喜地發(fā)現:原來語文中的記字形,可以利用熟字加加減減。此時,我們引導學生總結出自己發(fā)現的識字方法,學生也就非常自然地說出功法”“減法”“換法”。至于有的獨體字,則引導學生說出“筆順法”,稍難的字則是幾種方法的“合法”。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發(fā)現的識記字形的方法,對照生字,進行檢驗。學生運用自己發(fā)現的識記方法,記起生字來,簡單有效,學習生字也可以變得輕松自如,學生情緒高漲。 這樣,學生在識記字形的實踐中,在老師的引導下,發(fā)現、總結出了記憶字形的方法,經歷了艱辛的腦力創(chuàng)新過程,品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識字的主人。他們會在以后的實踐中,不依賴于任何幫助,自己選擇合適的方法,主動運用,持之以恒,不斷訓練,逐步形成能力。
三、打破常規(guī),讓學生在識字中享受快樂
實踐中積累的識字經驗,成為學生識生字的基礎。漢字造字的規(guī)律性,為放手讓學生嘗試識生率提供了可行性。教學中,我們常常啟發(fā)學生:“假如讓你造這個字,你會怎么造呢?”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動腦,不僅掌握了生字,更重要的是在主動參與、體驗識字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
我們還利用歸類識字中認識同族字的特點,嘗試著打破常規(guī),讓學生根據詞語,運用規(guī)律,自己研究歸納出生字。如教第三冊的“識字8”時,我們首先教給學生基本字“包”,讓學生掌握音、形、義。再讓學生找出帶有“包”的熟字“跑”,作為例字引導學生發(fā)現:“跑”是用兩部分合起來表示的,“足”與字的意思有關,“包”與讀音差不多。接著出示新詞:花( )、水( )、火( )、吃( )。學生借助聲旁“包”宇,利用形旁表義的特點,自己試著創(chuàng)造出這幾個生字。然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字,并說出理由,又在班上交流。這樣的設計,打破了歸類識字課的一般做法,引導學生發(fā)現形聲字的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識字,把學生當作探求知識的主人。這樣的教學活動,其意義已超過了識字教學本身,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四、指導編謎,讓學生輕松記住字形
低年級學生對謎語有濃厚的興趣。為了能讓識字教學變得活潑有趣,我們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將謎語與學生的識記生字聯(lián)系起來。除了編謎讓學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抓住某些漢字的字形特點,進行聯(lián)想,學著編謎語。教學“閃”字時,先引導學生把字拆分成“人”“門”,在老師的動作暗示下,學生心領神會,編出了謎語“人很快進了門”,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還懂了字義呢。又如“獸”字是小學階段學生容易寫錯的一個字。教學中,先讓學生把字分解成四部分,再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野獸的特點,學生編成了謎語“頭上兩只角,整日田里跑,張著一大口,兇猛又可怕”。學生學著編謎語,一定會認真分析字形,抓住特點。這樣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在輕松的氣氛中,難點已化解。同時,發(fā)展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引導創(chuàng)境,讓學生巧妙記住宇形
有些生字字形復雜,或某些部件與熟字相近,低年級學生往往張冠李戴。教學中,我們找出各部件的聯(lián)系,或抓住容易錯的地方,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語境,進行聯(lián)想,讓他們在形象風趣的語言中,巧妙地記住字形,強化了識字效果。如“柳”字,一直到高年級都有學生把右邊的撇忘掉,我們在教學中就抓這一重要筆畫,引導學生想像著微風吹來了,柳枝是什么樣子呢?有的柳枝細些,微風中輕輕地飄了起來;有的柳枝粗些,微風中還是那樣直直的。形象的語言,使學生再也不會將那“微風中飄起的柳枝”給忘了。
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語境,將特別的字形與形象的情境聯(lián)系起來。學生以后運用這個生字時,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相應的情景,想起那形象的提示語言,一定不會把字寫錯了。
實踐證明,一年級識字教學中,靈活地融合上述幾點的做法,學生能主動參與,成為識字的主人,提高了識字的能力,實現了自身的發(fā)展。
怎樣上好小學一年級語文課(二)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前沿風雨兼程了十幾年,從一開始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覺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猛醒,期間的摸爬滾打,積淀的是一點點的怎樣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被人尊敬的小學教師的經驗。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有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于是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么樣的生活?我覺得語文課堂應該是情感的課堂,一位語文教師要善于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個又一個動人的難忘的樂章!
一、呈現充滿激情的課堂
一堂充滿激情的語文課,不僅學生聽著是享受,教師本身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的激情來自本身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對學生的喜愛,還有對夢想的追求!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三點:
1、立足文本,讀中感悟。
語文這門學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須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開挖的資源太多大多了。但語文課終究還是語文課,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征。怎樣來體現這兩大特征呢?讀中感悟是一個好法子。以教學《鳥的天堂》為例,我首先讓學生先讀讀贊美大榕樹的段落,然后問:“你是如何體會到的?學生劃下自認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時,邊讀邊品:“臥”字好在哪兒?“近看”、“遠看”都寫出了榕樹的什么?“不可計數”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畫一畫,讓學生讀一讀,師生一齊分享點點滴滴的感受,體會作者用字的巧妙性??梢哉f品讀課文精彩片斷是一節(jié)課的精華所在,只有讀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讀出來,最終使教學資源—師、生、文本在對話中得以開發(fā)利用。
2、關注需要,善于激趣。
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fā)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chuàng)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適時點撥,情感共振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堆┤ぁ愤@篇課文通過對雪后操場上雪景和孩子們在雪地中盡情玩耍的描述,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把學生帶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內蘊中:“孩子們,當我們送走秋阿姨后,冬爺爺就會來臨了。你們喜歡冬天嘛?喜歡在雪中做什么游戲呢?能講述一下你們快樂的往事嗎?”這樣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此時對雪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得到升華,思想受到教育,“文”與“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關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以《問銀河》為例,我讓一部分學生對美麗神秘的銀河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讓另一部分同學扮演銀河來回答他們富有想象力的問題,并通過課前布置的查找銀河的資料來告訴孩子們真實的銀河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在這種寬松融洽的氛圍內,通過游戲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學生與教材之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情境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fā)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fā)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學生與學生之間。由于情境的優(yōu)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yǎng)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三、創(chuàng)設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境創(chuàng)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fā)起學好語文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聯(lián)系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lián)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2、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guī)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么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么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采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后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3、借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養(yǎng)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chuàng)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fā),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于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學生體會到下雪時的高興心情,理解了小畫家們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chuàng)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lián)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樂渲染情境,不僅可以播放優(yōu)美舒緩的音樂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較哀怨的音樂讓學生理解一些離他們較遠的一些英雄壯舉,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就播放了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了他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于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后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lián)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2、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guī)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么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么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采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后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3、借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養(yǎng)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chuàng)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fā),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于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學生體會到下雪時的高興心情,理解了小畫家們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chuàng)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lián)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樂渲染情境,不僅可以播放優(yōu)美舒緩的音樂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較哀怨的音樂讓學生理解一些離他們較遠的一些英雄壯舉,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就播放了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了他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于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后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6、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前面所說的五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來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就不能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fā)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的價值,所以說教學語言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與訓練,也不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后也體現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準確美、簡潔美、理趣美;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飾美、風格美、態(tài)勢美。
總之,我真誠地希望我的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我的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能讓學生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最大程度地學到應知應會的知識!實實在在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從從容容教語文,輕輕松松教語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化的教學狀態(tài),我在路上,我在努力!
怎樣上好小學一年級語文課(三)
第一,熟悉學校環(huán)境,是減少孩子恐懼感的第一步。
所有的人,到一個不熟悉的環(huán)境去工作和生活,心中總會有些擔憂和焦慮,擔心自己不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成人是這樣,孩子們更是這樣。第一次上幼兒園、第一次入小學的時候,總會有一批孩子哭哭啼啼的不愿意進入校園,有的孩子進入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堅決不要去了,就是這種恐懼感的直接體現。
教師面對新生,一個首要的任務:教師要讓孩子消除對新環(huán)境的恐懼、消除對即將要開始學習的新學科的恐懼,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情趣的、引人入勝的學習氛圍。柏茲?貝特勒克老師顯然深諳此道,一本《姜餅男人》的“巨書”,本來是會給孩子們帶來學習上的巨大壓力的,但在老師惟妙惟肖、游戲般的故事講述中,孩子們的壓力化解了。為了尋找姜餅男人,孩子們認識了學校里應該認識的人:廚師、門衛(wèi)、護士,輔導主任,校長,還了解了應該知道的部門:餐廳、浴室、儲藏室、衛(wèi)生室、輔導主任辦公室、校長室??少F的是,學校的所有人員從校長到員工都參與了孩子的游戲,共同構建出這一堂令人難忘的課程。
點燃孩子主動學習的熱情,讓幼小的心靈對校園生活充滿向往和留戀,是學校教職員工的共同責任。
第二,語言文字的學習,不一定非要從筆畫開始。
對于不懂得拼音、不知道筆畫順序的一年級新生,語文教學的起點是否一定要從筆畫、漢字的認知開始,再到借助簡單的故事學漢字?貝特勒克用自己的教學案例告訴我們,在孩子們學習拼音、識字的時候(甚至在此之前),孩子們就可以閱讀、寫作。在第一堂語文課中,貝特勒克老師通過體驗性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們參與閱讀——表演文中的詞句;感受人物形象——追尋姜餅男人的蹤跡;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期待著老師的下一本書籍;激發(fā)了語文學習的動機——期待著獨立閱讀和寫作的那一天。
從幼兒教育和小學銜接的角度看,很多家庭和幼兒園,已經在孩子上小學之前開展了非常多的看圖說話的訓練和情境表演,貝特勒克老師顯然對這些情況爛熟于胸,在第一節(jié)課中采用了孩子們非常熟悉的方式,讓孩子們產生“這不和在家中、在幼兒園一樣嗎”的心理感受。這種心理感受非常有利于學生消除彼此之間的陌生感和緊張感,使他們非常迅速地進入老師為他們創(chuàng)設的游戲空間,參與到了學習中來。
最近這幾年,我們才開始關注不同學段的教學銜接問題,而且重點關注的還是小學升初中這一階段。其實,每一個學段都存在這樣的銜接問題,其中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銜接尤為重要。
閱讀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語文教學要從第一課開始將讓孩子喜歡上閱讀。但現在的問題是,隨著語文教學的進行,學生閱讀的興趣逐漸降低。教師在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上,還需要動更多的腦筋。
第三,習慣的養(yǎng)成,要避免說教。
很多老師在新生的第一堂課上,都忙著樹立自己的權威,給學生很多的規(guī)定和約束。比如說,未經同意不能在課堂上隨便講話;發(fā)言要舉手;平時要將雙手背在后面,身體要坐直;上課期間不能去廁所;作業(yè)要按時完成;……等等。本來學生進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心中就充滿了恐懼之感,經由教師這樣一堂堂課的規(guī)定和約束,他們的恐懼感更加強烈了,還沒有開始學習,就在思考萬一違反了教師的規(guī)定,我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應付,可以避免自己不會太尷尬。孩子從一開始就對學校心懷恐懼,就在想著怎樣在課堂上做一個乖孩子、一個小綿羊,這樣必然對學習喪失興趣,孩子失敗的伏筆從第一節(jié)課開始就埋下了。
無論是班級的規(guī)章制度還是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都要避免說教和強制,讓孩子在具體的實踐中去感悟、去遵守。“飯前要洗手”,這是家庭和學校都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生活習慣,如果每當吃飯之前,老師和家長就要提醒一番,一旦發(fā)現孩子沒有做好還要批評一頓,孩子一定不厭其煩。貝特勒克老師帶著孩子在校園里轉了一圈,回到教室的時候,看到每個同學都有一塊姜餅男人制作的餅干,老師一句“我們洗洗手再吃”,孩子們都很樂意的去做了。我想,當貝特勒克老師連續(xù)幾次在孩子們活動之后吃東西之前給他們一個洗手的建議,不用講很多大道理,孩子們就會自覺養(yǎng)成吃東西之前洗手的習慣的。
我們現在教育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知行脫節(jié),家長、教師都不去踐行,只是要求孩子不要做這個,不要做哪個,孩子給搞的一頭霧水。言傳身教,對于道德、習慣的的培育來說,要慎言,更要注重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