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書的模塊知識點
高二是承上啟下的一年,是成績分化的分水嶺,成績往往形成兩極分化:行則扶搖直上,不行則每況愈下。在這一年里學生必須完成學習方式的轉變。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必修書的模塊知識點,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二政治必修書的模塊知識點1
我們的中華文化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表現(xiàn)在同化力、融合力以及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相對較封閉較隔絕,受外敵侵略的影響小。
●古代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殷周時期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逐漸形成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秦的統(tǒng)一,促進了統(tǒng)一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具有劃時代意義→漢代儒家學說確立了地位→隋唐時期中華文化高度發(fā)展,廣泛吸收外域文化,進入了全盛時代→宋元明時期中華文化在史學、文學藝術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產生了宋明理學→明清時期,隨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始面臨沖擊。)
①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作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學典籍說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fā)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漢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自夏商時期歷朝歷代都設置史官。中國史書規(guī)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3、怎么樣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①在近代中國,再創(chuàng)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密切相關。
②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才能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③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使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xiàn)代文明相協(xié)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xiàn)時代性。
4、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①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A.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不僅僅是指文學,好包括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戲曲等多種形式)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中華文學藝術以其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B.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地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生動體現(xiàn)。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文化的區(qū)域性):
A.不同區(qū)域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以及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
B.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③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中華文化的民族性):
(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xiàn)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多民族文化的意義:它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
在于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中華文化包容性的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高二政治必修書的模塊知識點2
(1)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①分析。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②綜合。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③分析與綜合是統(tǒng)一的科學思維方法。只有對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從整體上進行正確的綜合,從而真正認識事物;只有對事物各要素從內在聯(lián)系上加以綜合,才能正確地認識整個客觀事物。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
(2)合理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合理的科學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實,根據(jù)已知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人的思維潛能,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極為有益。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于提出和解決新問題。分析綜合過程伴隨合理想象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人的認識能力會進一步發(fā)揮,認識成果驚人。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須注意: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要敢于超越;務必積累知識,把握已知規(guī)律;正確對待靈感和頓悟;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全面理解這一知識點,需明確兩對“關系”。①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的發(fā)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茖W思維方法屬于意識范疇,是對客觀物質對象的正確反映,故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起著積極作用?!胺治雠c綜合相結合”是事物整體與部分關系的反映。任何事物都是整體與部分的統(tǒng)一體。整體與部分在含義、地位、功能等方面均有差別,分析與綜合作為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正是這種差別的反映。但整體與部分又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是整體的部分,且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所以,分析與綜合是統(tǒng)一的科學思維方法,要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在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與綜合相結合,要“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fā)”。合理想象必須立足已知事實,根據(jù)已知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強調面對實際提出和解決新問題。正因這些思維方法和過程從實際出發(fā)、尊重客觀規(guī)律,所以它們是科學的、合理的、富于創(chuàng)造的,其作用自然是積極的。②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檢驗標準,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認識對實踐起積極促進作用。思維方法是客觀物質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認識范疇。故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只有立足于社會實踐才能發(fā)揮積極作用,培養(yǎng)合理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亦需立足實踐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發(fā)揮人的認識潛能,實現(xiàn)超越,取得驚人成果。
高二政治必修書的模塊知識點3
【矛盾特殊性的含義】
事物的矛盾具有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各自的特點矛盾特殊性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各有的表現(xiàn)不同的特點
③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
對具體問題進具體分析和解決①它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行具體分析不同的矛盾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②它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①二者是相互聯(lián)結的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矛盾的普遍性與②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又是可以轉化的特殊性的關系①學會科學的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原理的方法論意義②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各國具體實
【重點解析】
全面掌握和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正確解決矛盾的方法。其哲學依據(jù)是矛盾特殊性原理。(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也是我們在一切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解決矛盾的關鍵。(3)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必須反對一刀切、一風吹。(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體現(xiàn)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
【難點突破】
正確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聯(lián)結: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聯(lián)結是指,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既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也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二者相互聯(lián)結,不可分割。(2)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關鍵在于不能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當成整體與局部的、范圍大小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是從事物的性質和特點上講的。普遍性是指同類事物中許許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質和特點,即同類事物的共性;特殊性則是事物各自的特殊性質和特點,即事物的個性。因此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而不是相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則是整體由局部構成,局部存在于整體當中,是整體的一個部分,二者有范圍大小的問題??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聯(lián)結,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而不是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