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歷史重點與有趣的學習歷史方法
高一必修一歷史重點與有趣的學習歷史方法
高中必修一的歷史學習是對初中的歷史學習的銜接,也可以說是重新開始學習歷史,對于初中歷史不好的同學,一定要抓住這次追上來的機會。小編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
第1課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國第一個國家政權,出現(xiàn)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出現(xiàn)了王位繼承的傳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湯滅夏。(1)內服外服:內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統(tǒng)
治地區(qū)。外服是附屬國管轄地區(qū),商王控制著支配內外服的實際權力。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權色彩: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國。
1、分封制
(1)概念:保證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親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諸侯國。
(2)方法:A、周王:最高統(tǒng)治,王都鎬京,都城王畿,直接駐地B、同姓親族:分封主體,富庶之處,戰(zhàn)略要地,土地人口 C、異姓諸候:(姻親、功臣、先代貴族)待遇不同
(3)影響:周王通過授土授民,勢力范圍不斷擴大;確立天下共主地位,鞏固了統(tǒng)治。但是后來逐漸導致諸侯割據(jù)稱雄和國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權力、財產和土地的繼承矛盾
(2)特點:血緣紐帶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
(3)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4)體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5)影響:既是家庭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強化王權,保證“世卿世祿”。
3、禮樂制:成為政治生活準則,維護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帶有濃厚的血緣色彩和上古部落聯(lián)盟體制的遺存。
必修一歷史知識點梳理二
第2課 大一統(tǒng)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秦朝的統(tǒng)一
1、背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進步,分封宗法制逐漸崩潰;商鞅變法,秦國逐漸強大
2、統(tǒng)一:前221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確立
1、特征:權力的高度集中;表現(xiàn)在皇權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內容(措施):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監(jiān)察百官;太尉管理軍務。中央官員互相配合,互相牽制,大權操縱于皇帝手中。
③地方:實行郡縣制
?、苤贫ü倮暨x拔和考核制度
?、葜贫▏烂芏鴩揽恋姆?,成為中央集權工具
三、影響:
徹底打破傳統(tǒng)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對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重要影響。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樞權力機構(中央行政體制)的變化——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權重。
1
2、漢武帝:中朝制度,與“三公”相制衡。東漢時期的尚書臺取代了三公的權力。
3、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確立。
A、即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長官皆宰相。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處理日常政務。
B、影響:三省之間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效率,分割相權,加強皇權;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發(fā)生深刻變化,對后世的國家體制產生深遠影響。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長官不參與政事,另設“中書門下”,作為辦公機構,只保留行政權。軍政歸樞密院,財政歸三司(度支、鹽鐵、戶部)
5、元朝:廢除三省,只設中書省。宰相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歸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權分六部,皇帝親掌六部。(解決了皇權和相權的矛盾),設殿閣大學士,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協(xié)理奏章,不參與決策。
(2)明成祖時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內閣地位逐漸上升,有了專門
衙署屬官,閣臣權力越來越大。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稱“票擬”,皇帝朱筆裁定,稱“批紅”。
7、清朝:設軍機處
(1)、背景:清朝建立,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處理日常事務。軍國大事,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設立: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軍務而設。軍機大臣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但本身品級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輪渡值班,完全聽命于皇帝,只能跪奏筆錄。
(3)、影響:提高行政效率;標志著專制皇權發(fā)展到頂峰。
二、選官制度的變化
1、秦朝:軍功爵制度
2、漢武帝:察舉制和征辟制
察舉制: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會征聘人才。
3、隋唐時期:科舉制度。
影響:(1)積極: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體現(xiàn)了公平和擇優(yōu)錄取的原則,對后世影響深遠;擴大了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為官僚隊伍提供了高素質人才;促進了官僚體制的成熟;保證了中華帝國的長期繁榮。
(2)局限: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三、監(jiān)察制度和諫議制度
1、監(jiān)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 。(2)漢代專設御史府,漢武帝在地方設刺史。 (3)隋唐:門下省。 (4)明清時期:中央設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六科給事中,合稱“科道”;地方設按察使司。
2、諫議制度:隋唐時期的門下省、北宋的諫院
3、評價:積極:作為一種常設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
局限: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1)秦朝:郡縣制 (2)漢初:郡國并行制。東漢到魏晉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3)元朝:創(chuàng)立行省制,實行省路府(州)縣制。
五、(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體現(xiàn):以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行政體制、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用人制度、維護官僚隊伍廉潔高效的監(jiān)察制度。
(2)漢唐以來政治制度的特點:為了維護中央集權的需要不斷加強對官吏和地方的控制;同時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不斷吸納新生力量,保持統(tǒng)治基礎的穩(wěn)固。
第4課 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一、西漢時期:
1、漢朝初年,劉邦推行郡國并行制,以鞏固皇權,穩(wěn)定天下。但結果是地方諸侯國權力膨脹,在公元前154年,發(fā)生“七國之亂”(實質:中央與地方矛盾激化)
2、漢武帝劉徹:實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設刺史加強監(jiān)督;強干弱枝。
二、唐末五代:節(jié)度使權力膨脹,造成藩鎮(zhèn)割據(jù)(實質:中央與地方矛盾),國家分裂。
三、北宋時期:中央集權強化
1、背景: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袍加身,建立宋朝,為宋太祖。
2、措施:宋太祖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從權、錢、兵著手,加強中央集權。
(1)收精兵:
A、中央:將實力最強的禁軍劃歸互不統(tǒng)屬的三衙——殿前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步軍司統(tǒng)領(統(tǒng)兵權),發(fā)兵權歸樞密院。使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分離,利于皇帝控制軍隊。
B、地方: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2)削實權:
A、中央:削奪宰相和武將的權力,實行二府三司制度。
B、地方:削奪節(jié)度使權力,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監(jiān)督,有權向朝廷直接奏報,。
(3)制錢谷:州郡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余運往京師或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據(jù)的物質基礎。
3、影響:
A、改變唐末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的分裂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tǒng)一,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
B、中央集權日益加強,中央與地方分權的斗爭已處絕對上風。
C、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費和積貧積弱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
D、皇權與相權矛盾變得突出起來。
四、如何看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積極: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有效組織大規(guī)模經(jīng)濟活動,奠定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世界的基礎;有利于各地區(qū)、各民族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2、消極:容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無從發(fā)展,容易出現(xiàn)腐敗的局面;封建社會后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思想上的專制嚴重阻礙了近代科學的發(fā)展。
第12課 鴉片戰(zhàn)爭
一、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
1、背景:(1)根本原因:英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完成工業(yè)革命),尋找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2)重要原因:中國地大物博,閉關自守,政府腐敗。(3)直接原因:禁煙運動(英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 (4)導火線:1839年虎門銷煙,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斗志。
2、結果: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1)、內容 :A、五口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B、割香港島C、協(xié)定關稅(最能反映列強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D、列強取得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
3、影響:(1)政治: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fā)展道路中斷,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經(jīng)濟: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
1、原因:列強進一步擴大在華利益。(本質上與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
2、過程: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
3
3、結果:1858簽訂《天津條約》、1860《北京條約》:開放11個通商口岸;賠款;割九龍司;外國商船在長江各口岸往來;允許到內地游歷、通商、傳教。
4、影響:A、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B、清政府權力結構發(fā)生變化。C、地主階級掀起洋務運動——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13課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農民階級領導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
一、背景:A、階級矛盾尖銳: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傾銷商品,沖擊傳統(tǒng)經(jīng)濟結構,手工業(yè)者破產;鴉片輸入增加,白銀大量外流;戰(zhàn)費分攤,官吏搜刮,人民困苦。
B、自然災害嚴重,激化矛盾。
二、過程:
1、1856年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1)內容: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
(2)評價:積極——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擺脫封建剝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將農民運動推向了高峰;局限——這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超越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只是一個空想,無法實施。
2、《資政新篇》 洪仁玕
(1)內容:象西方學習,發(fā)展資本主義
(2)評價:近代中國第一次提出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方案;未能反映農民階級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實施條件,沒有真正實行。
三、意義:A、動搖清政府統(tǒng)治;B、第一次提出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方案《資政新篇》;
C、拉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怎樣讓歷史學習變得有趣
一、說說身邊歷史
每節(jié)課的開始,安排5分鐘的主題自由講話。“穿在身上的歷史”、“姓氏演變溯源”、“文字追根”等都是說的內容。例如“穿在身上的歷史”,學生可以談唐朝的裝束、清朝的服飾,也可以說說關于帽子的演變、鞋子的發(fā)展等。人類發(fā)展處處都留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主題自由談論讓學生興趣盎然。根據(jù)教學進度每周設計一個談論主題,要求學生從網(wǎng)絡、圖書中尋找相關內容,提前作準備,然后帶到課堂上交流。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縮短了與史實的距離,對比較枯躁的歷史學習能產生親近感。這個活動能為教學內容作很好的鋪墊,導入新知順理成章。
二、猜猜歷史謎語
學習結束或在學習過程中,依據(jù)教學內容做做適當?shù)奈淖钟螒?,既能復習鞏固歷史知識,熟悉歷史人物事件,又讓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如猜謎語:湘云筆錄(猜一中國古代史學名著)——《史記》;捷報(猜一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遙望南岳(猜一古代科學家)——張衡;點睛之后破壁飛(猜一歷史名圖)——龍圖騰;不愿短兵相接(猜一歷史戰(zhàn)爭)——寧遠之戰(zhàn);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猜一歷史軍隊名)——太平軍;始終不含糊(猜一歷史時間名詞)——明末清初。
猜謎語可以教師出謎,學生競猜,也可由學生個人、小組制謎,師生互相競猜。學生有了興趣,還可發(fā)展成為課外活動,大面積開展。
三、寫寫歷史對聯(lián)
教學中穿插一些有趣的聯(lián)話,學生既能獲得知識,又能親身感受人文情懷,體驗漢語言文字的無窮情趣。如:抗戰(zhàn)勝利后,在成都流傳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由三個國家名組成,下聯(lián)由三個城市名組成。即“中國日本;南京成都”。此聯(lián)巧妙別致,反映了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華大地歡喜若狂的氣氛。要求同學們把該對聯(lián)補寫完整(中國捷克日本,南京重慶成都)。學生有了胃口,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
除了陳述錦聯(lián)妙對、讓學生補充對聯(lián)、求征下聯(lián)等活動形式外,也可根據(jù)學習內容指導學生嘗試有感而發(fā),寫出有自己獨到見解的歷史對聯(lián),使歷史教學真正達到“史學”“文學”兩不誤,雙管齊下、一箭雙雕。
高一必修一歷史重點與有趣的學習歷史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