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讀書心得范文5篇
古人云讀史可以明智。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用全球歷史觀研究世界歷史,帶給我們全新的視野。
全球通史讀后感1
《全球通史》是以世界經濟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為主線,而不是以歷史事件為主線。本書主要特點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國家或地區(qū)的歷史;關注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氨緯挠^點,就如一位棲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球體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倫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觀察者的觀點判然不同?!?/p>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把人類歷史劃分為1500年的世界以前和1500以后的世界?!?500年以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qū)中。各種族集團實際上以完全與世隔絕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種族集團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從那時起,它們才終于聯(lián)系在一起,無論是南非的布須曼人、有教養(yǎng)的中國官吏,還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亞人”。
《全球通史》中用三章的篇幅介紹了了中國文明和儒家文化對世界的影響,用一章的篇幅講述了近代中國受西方列強和東方倭寇欺辱的歷史。在最后一章《后記:我們的黃金時代嗎?》中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大同世界進行了前瞻性的論述。讀后受益匪淺,使我對儒家思想和當代的改革開放以及經濟一體化有了探索性的認知。
全球通史讀后感2
筆者的學生時代是在中度過的,那個年代學校不開設歷史課,所以筆者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一無所知。讀高二時,正值神州大地開展史無前例的“批林批孔”運動,偉人毛澤東把孔子從“大成至圣先師”的尊位上揪下來,讓全國人民進行“大批判”。從那個時候起,我才知道中國歷史上還有個“孔老二仲尼丘”。他一生主張“克己復禮”,剛當上魯國大司寇,就殺了革新派人士少正卯。這是我對儒家思想的啟蒙認識。
我讀完司馬遷的《史記》之后,我對儒家思想有了深一層的認識??鬃由钤诖呵飼r期,到處是諸侯割據的混亂狀態(tài),周王朝的統(tǒng)治地位已經動搖。當時各種文化思想十分活躍,被后世稱為“諸子百家”時期??鬃诱J為這是一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他要極力維護“尊卑有序”的封建禮制,為此,他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到處推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主張,也沒有得到諸侯的采納,最后還是回到魯國辦私學??鬃铀篮?,漢武帝劉徹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儒學從此成為中國社會兩千多年中統(tǒng)治者階級統(tǒng)治民眾的主導思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地位,成為“御用經典”。不可否認,儒家思想對建立封建統(tǒng)治秩序,維護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讀完《全球通史》,我才知道,中國從隋唐到明朝末年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為什么從強盛走向衰敗呢?儒家思想統(tǒng)治是根本原因。中國的地理位置本來就與世隔絕,在其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隔斷。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東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則為沙漠和大草原。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就像罩在人們頭上的“鐵箍”,禁錮了人民大眾的創(chuàng)新能力,扼殺了人民群眾的革命意識。閉關鎖國政策,排斥外族的文化和的先進技術?!叭祟惖臍v史證明,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團的經驗。一個社會集團所有的種.種發(fā)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團;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狈饨ńy(tǒng)治者夜郎自大,認為儒家文明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為此,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極力排斥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遠遠落后于西方。
古代的中國人并不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中國的“四大發(fā)明”聞名世界。但是“四大發(fā)明”沒有應用于工業(yè)生產,科技成果沒有轉化成為生產力。直到西方列強用中國發(fā)明的火藥、指南針制成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國門,中國人才改變他們對西方的屈尊態(tài)度,重新評價自己的傳統(tǒng)文明。明朝的航海技術雖然領先于西方世界,但是,鄭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為了宣揚天朝國威,為朝廷搜羅珍稀的玩賞之物,而不是為了貿易。在西方向外擴張時,“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是靜止的、落后的。不斷變化和進步的觀念,盡管那時在西方被認為理所當然,但依然不合中國人的思想。變化只有局限在傳統(tǒng)秩序的范圍里,才是可接受的、在一個發(fā)生全球規(guī)模的革命性變化的時代里,安逸自在、心滿意足的中國人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過去。”李鴻章的 “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以夷之技制夷”;康有為的“百日維新”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文化,改革政治,都被封建的遺老遺少們扼殺在搖籃里,這都是儒家思想教化的“功勞”。
全球通史讀后感3
“多少世紀以來的根本問題是,技術革命一直受人歡迎,因為它促使了生產率和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但是,世界歷史上所有的技術革命——無論是一萬年以前的農業(yè)革命,還是二百年以前的第一次產業(yè)革命,抑或是今天的第二次產業(yè)革命——都導致社會分裂,這種分裂要求在制度、思維方式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實行變革?!?《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說的“在制度、思維方式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實行變革”,我的理解就是改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經歷了“冷戰(zhàn)時期”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大躍進”的挫折,60年代初的嚴重經濟困難,“中蘇聯(lián)盟”破裂,中國共產黨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制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fā)展經濟的方針政策,全面推行公有化經濟體制。這種一大二公的經濟體制和閉關自守的政策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必須進行改革。
東亂結束后,中國共產黨人糾正了錯誤,從困難中奮起,團結帶領人民在神州大地上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推行“家庭聯(lián)產土地承包責任制”,拉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幕,之后進行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國有企業(yè)改革、股份制改革,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開辟了一條通向現代化的“強國之路”。
我們今天的改革,要理清思路全盤思考,不能再“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改革開放三十年了,我們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有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有了很好的人才積累和思想庫,我們應當有一個成熟的設計了。不僅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而且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論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是“中流擊水,不進則退”,今天的中國社會,已經面臨難得的改革攻堅期、發(fā)展機遇期。推進改革大業(yè),不僅需要更大的決心和勇氣,而且需要更科學的謀劃與決策,把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結合起來,處理好“積極”和“穩(wěn)妥”的關系,把握好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改革力度和節(jié)奏,只有這樣,才能在用好機遇、化解風險中奮力闖出“深水區(qū)”,開創(chuàng)中國現代化的新境界。
全球通史讀后感4
“未來的前景如何呢?歷史學家像氣象學家一樣,面前只有一個變幻莫測的水晶球。盡管未來的特定事件無法預見,但是,倘若對世界歷史具有正確的認識和解釋,我們就能根據各種歷史模式來洞察未來的一般趨勢?!?《全球通史》)
首先,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正受到第二次產業(yè)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沖擊,前者以不斷加快的速度正在改變著社會,而后者正在喚醒和激勵人們去把握自己的生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兩種革命將成為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最重要的力量。
其次,這兩種革命都明確反映了西方的勝利,因為它們都是近代早期科學革命、產業(yè)革命、政治革命的繼續(xù)和擴大。但同樣清楚的是,這兩種革命也造成了西方的衰落,因為西方所創(chuàng)造的這種新世界已不再顯示其在全球軍事和經濟事務中的優(yōu)勢地位。
第三,在全球的大動蕩中誕生的新世界將因其多重政治格局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局面??v覽世界歷史,大英帝國統(tǒng)治下的和平持續(xù)了整整一個世紀,而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統(tǒng)治下的和平至多也不過持續(xù)了25年。粗看起來,跟著到來的似乎是美蘇兩極對立的時代,但是這種局面原來更為短命。隨著中國形成對蘇聯(lián)的挑戰(zhàn),美國在越南的挫敗,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復興,以及正為第三世界其他地區(qū)所重演的伊朗、津巴布韋和尼加拉瓜的動亂和蘇聯(lián)的解體,美蘇兩極對立業(yè)已煙消云散。
第四,初生的新世界的特征不僅表現為政治格局的多重性,而且表現為文化發(fā)展的多元性。今天,再也不能斷定只存在一條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也許要加上第二條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的道路,甚至還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以外的社會形態(tài)。
在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斯塔夫里阿諾斯預言的發(fā)展前景得到驗證。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今天,人類發(fā)展速度前所未有,全球合作力度快速加大,各國各地區(qū)各領域相互影響,一項變革快速波及全球,形成“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局面。無論何種發(fā)展模式和政治格局,任何一國發(fā)生變化其激起的漣漪都會影響到全球每一個角落,世界大同勢在必得。
若說全球一體化是隨著交通、通訊、科技,以及戰(zhàn)爭、貿易而促成的話,那么,世界大同就更突出技術、文化、政治、和平等幾個領域。
技術作為知識進化的主體,在科學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它的核心地位突出在人類的共同利益上面,引導深化各國的聯(lián)系及合作方向。世界大同需要技術做基礎,重點突破,共同利用。自從人類社會的發(fā)端開始,技術就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一刻也沒有離開過。1500年后,各自封閉的國家取得聯(lián)系是建立技術基礎之上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及鴉片戰(zhàn)爭也是站在技術之上的,而今天的區(qū)域合作,以及全球一體化進程更是靠技術支撐的。
今后,技術的發(fā)展,將越來越被深刻廣泛的用來改善生態(tài),注重人類生存的條件的改造,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化,世界組織的增多與完善,必然促使技術的傳播,打開國度制約,站在全球高度應用技術。
當然,世界政治一體化必然要落后于經濟一體化和技術一體化等領域,但這恰好有助于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響。但政治一體化是最難也是最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不僅僅是民眾意識和經濟發(fā)展程度問題,而是人類歷史以來各種因素所共同決定的,歷史的發(fā)展是階段性的,每個階段都有其主流,這就需要人類共同努力,在發(fā)展中找出路、尋辦法,循序漸進以取得實效。
欲通過以上因素更好的促進全球一體化,實現世界大同,反過來更好的促進全球各方面發(fā)展,必須建立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基礎上,那就是和平。
當今世界,和平發(fā)展是主流趨勢,我國一直崇尚和平,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經濟,實現大國崛起,這也是全人類的一個共同意識。
當今的時代,是希望與危險并存的時代,在和平發(fā)展的道路上,既存在著發(fā)展的希望,也存在戰(zhàn)爭的危險,還存在著核危機、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爱斀駮r代的希望和危險遠遠超過世界歷史上的任何時代。人類還從未看到展現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同樣也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后面的蘑菇云?!?/p>
全球通史讀后感5
最近在讀《全球通史》,還沒讀完,因為這本書很厚,十六開的紙有上千頁吧,我只讀到中世紀。不過也從中發(fā)現了點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講一下我對進化論的觀點。很多質疑進化論的人提出的疑問是為什么現在的猴子沒有進化成人。我的觀點是,其實進化一直都沒有停歇過,史前是這樣,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我們人類在變化著,從身體素質、智力等方面都在變化著。與此同時,我們身邊的動植物也在變化著,有的物種要滅絕,有的物種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之所以用變化這個詞,是因為現在很難說這種變化是好還是壞,最終會是發(fā)展還是墮落。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達爾文對物種進化的看法。人類的發(fā)展也適用于這種變化。史前人類其實是有四種人:印歐人、蒙古種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當時他們還都是原始人,過著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稱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們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樣的,印歐人和蒙古種人的效率更高,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這種差別的結果就是現在世界上存在極少數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絕大部分人為印歐人和蒙古種人。我們中國人就是蒙古種人的分支。
生產效率導致人類進化這種觀點在我國歷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會朝代更迭中更是鮮見。絕多部分史書說一個朝代的滅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護。這種論調,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我國回避了發(fā)展經濟這個主題。朝代更迭的真實原因是經濟,而不是道德。每個朝代建立后經過一定時間的穩(wěn)定,官員數量會大幅增加,這意味著國家開支會大幅增加,而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這時農民作為主要生產者需要繳納的賦稅也會提高。這種情況下,農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賣給有錢人,自己只負責耕種,繳納租子。而這種方法也只是暫時緩解了農民的壓力,隨著國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會生產效率并沒有發(fā)生過突增,因此最終轉化到農民身上的壓力并沒有實質減少。于是,我國歷史上反復上演的農民起義就如海浪般一浪高過一浪。
讀《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們現在經常會看到歐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產成立基金會或者捐給其他基金會,他們關注貧困人口、關注艾滋病以及環(huán)境問題。這種現象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社會公益的發(fā)展,使很多因歷史原因致富的企業(yè)家關注社會公益。但是我想說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爭強好勝是他們的本性,這一點比我們東方人要強烈很多。歐洲并不是物產富饒的地方,而且歐洲大陸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紀的時候,我們看到歐洲是一片混亂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維京人、高盧人等等為了爭奪土地混戰(zhàn)不休,這種歷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歐洲人怎么可能是樂善好施、一副菩薩心腸。所以“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會從他們嘴中說出來,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他們會偷偷修改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歐洲人并不值得信賴,當然還有美國人。所以,我說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談到西方人就講他們有多好,充滿了尊敬。他們在歷史很長時間里都是人渣。
先說這些吧,因為《全球通史》還沒有讀完,希望早點讀完,與大家分享。
相關文章:
5.高中生的學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