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靜靜地頓河讀后感精選三篇
瑞典老人們對《頓河》獲得諾貝爾獎的決定時指出,“肖洛霍夫在描寫俄羅斯人民生活中一個歷史階段的頓河史詩中所表現(xiàn)的藝術(shù)力量和正直?!?/p>
靜靜地頓河讀后感800字
初讀此書,感觸最深的是作者對人物、環(huán)境的描寫,用詞生動形象,大篇幅運用修辭,別具一格的形容手法,語言優(yōu)美華麗又絲毫無做作之嫌,讀來沁人心脾,讓人欲罷不能。懷著這種心態(tài),我如饑似渴地讀完了四冊中的第一冊。作者對情景的描寫細致入微,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中。通過對哥薩克人勞作、習俗、日常生活、鄰里瑣事的描寫,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一個粗獷、豪放、勇猛無畏、怡然自足的馬背民族勇士的哥薩克形象,著實令人神往。尤其對兩軍對壘、沖鋒陷陣的哥薩克騎士的心理描寫瞬間給人一種大戰(zhàn)在即,生死一線即在眼前的心理沖擊。
小說的歷史背景大約為1912至1922年間,這期間發(fā)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蘇維埃政權(quán)的穩(wěn)固,反映了英勇的哥薩克民族在此期間為戰(zhàn)爭背井離鄉(xiāng),流血犧牲。用寫實的手法,從人性的角度,以哥薩克人為中心構(gòu)成了小說的內(nèi)容框架。
我對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感情經(jīng)歷感觸頗深,年青的葛利高里的感情是波折的,不幸的。與豐滿、性感的鄰家有夫之婦——阿卡西妮亞的甜蜜而大膽的邂逅糟公之于眾后,令強勢的老父親潘苔萊顏面掃地,接下來等待著葛利高里的便是一次赤裸裸的包辦婚姻。葛利高里性格是倔強的,是不屈服于倫理道德的,他任性地從不幸福的婚姻中解脫出來,毅然決然帶著阿卡西妮亞私奔而去,拋下孤苦的妻子娜塔莉亞,憤怒的司捷番,甩給頓河人民一個大個的供茶余飯后解悶的風流話題。最不幸的是娜塔莉亞,她所有的一切,幸福的與不幸福的、好的與壞的、期盼中的與落了空的,都隨著丈夫的遠去而變的不再有任何意義。曇花一現(xiàn)的幸福抖然間便從指間滑落,碎了一地。
娜塔莉亞的不幸著實令我惋惜,這其中,除了葛利高里的倔強外,也有娜塔莉亞的執(zhí)著,一根筋。當初執(zhí)意追隨葛利高里是違了父親的意愿,受傷回家后又讓好面子的父親自覺顏面掃地,無形中父女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矛盾越積越深,而禽獸不如的哥哥甚至企圖有非分之想,遠去的丈夫又無從尋覓,生活完全暗淡,看不到半點希望。她太不幸了,傷心欲絕而又無人傾訴,萬般無奈之下的娜塔莉亞選擇了以死來了解痛苦。讀到此處,我開始怨恨起主人公葛利高里,也為娜塔莉亞當初的不爭氣而懊惱?;蛟S小說最后,因為阿卡西妮亞的背叛,令葛利高里心灰意冷轉(zhuǎn)而回到娜塔莉亞的身邊,能為我?guī)砩僭S安慰,也為這段荒.唐的婚姻畫一個逗號。
靜靜地頓河讀后感
我不喜歡看小說,更不喜歡看略長些的,可能是性格的問題,那密密麻麻是一行行,一排排的字跡看著就“眼花繚亂”。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對這本《靜靜的頓河》產(chǎn)生了頓悟,因為當時老師倡導我們看些文學性的小說。漸漸地,我接觸了這本我初讀并且印象最深刻的文學作品。
這本書共四本,讓我這個出入者不禁望而卻步,但在讀完第一本后,我就被文中一個個鮮活的形象牽動著,直堅持看完最后一個字。
文中寫著作者肖洛霍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國內(nèi)戰(zhàn)爭結(jié)束這個動蕩的歷史年代中,描寫了頓河兩岸哥薩克人在戰(zhàn)爭時期的生活和命運,葛利高里是她們的代表。在戰(zhàn)爭中,他在紅軍和白軍中間搖擺不定,從一個單純的孩子成長為暴躁偏激的軍官。在經(jīng)歷了紅軍白軍的多次選擇之后,在經(jīng)歷了幾次抗爭和逃避后,這位平民英雄變得兇殘放蕩,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肖洛霍夫正是深知哥薩克人內(nèi)心世界曾經(jīng)有過怎樣尖銳的矛盾和斗爭,他受時代的感召,滿懷對他們的熱愛,塑造了許多體現(xiàn)歷史進步方向的革命者——布爾什維克紅軍戰(zhàn)士形象,謳歌了他們?yōu)橹窢幍奶K維埃政權(quán)的徹底勝利。
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筆觸,為我們描繪著頓河兩岸哥薩克人的生活畫卷。這本書以布爾什維克小組活動所觸發(fā)的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以及社會各階層的矛盾為軸心,層層展開,步步推進,將讀者帶進了風起云涌的哥薩克鄉(xiāng)村生活。與書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生活的疾苦與悲歡。我非常喜歡書中對頓河大自然風貌的描寫,這些文字讓人文靜,讓人暫時忘卻了緊張的學習生活,使人徘徊于其間。整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冷靜;就像他筆下那條靜靜的頓河,但無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強的沖擊力。當一個作家從內(nèi)心歸屬于一片土地時,他的血液里就流淌著那塊土地的精神,風采和傳奇,而那片土地所傳達給他的某種特殊啟示,將凝聚成這個作家平生抒發(fā)心靈和情感的語言。
肖洛霍夫曾說: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個人變得美好,心靈變得純潔,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喚起每個人對同伴的愛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閱讀這樣一本宏大構(gòu)思,磅礴氣勢,具有深厚的生活內(nèi)涵,人生意義。個性鮮明的人物,生動感人的描寫的偉大巨著。
讓我們感受他的磅礴,他的人生魅力。
《靜靜的頓河》讀后感
去年年底,俄羅斯多家報紙報道: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的手稿終于找到了。莫斯科的記者列·科洛德內(nèi)經(jīng)過數(shù)年的追尋發(fā)現(xiàn),手稿在肖氏的摯友庫達紹夫遠親的手里。時任總理的普京命令財政部“立即籌款購買手稿”。至此流傳了70多年的肖洛霍夫剽竊《靜靜的頓河》手稿之說不攻自破。就在這一年,俄羅斯的讀者將《靜靜的頓河》推為十大暢銷書的榜首。在這個時候來重讀《靜靜的頓河》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鹅o靜的頓河》長期以來被蘇聯(lián)主流批評家闡釋為“一部描寫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代的人民生活的史詩”,被視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頌歌。應(yīng)該說這些批評家們一點沒說錯。肖洛霍夫自己曾經(jīng)這樣談?wù)撨@部小說:在《靜靜的頓河》中想展示哥薩克人如何通過戰(zhàn)爭、痛苦和流血,走向社會主義。作品把擁護蘇維埃、邁向社會主義稱為“偉大的人類真理”。哥薩克經(jīng)過痛苦的歷程走向社會主義確實是小說的主題之一。無可否認,寫這個主題,肖洛霍夫是真誠的,但這里也隱含著他作為一個蘇聯(lián)作家的生存智慧——假如不寫這個主題,當時他這樣一個20多歲的默默無聞的作家是很難為小說弄到準生證的。米·布爾加科夫的《白衛(wèi)軍》等作品的難產(chǎn)和作家本人的厄運就是前車之鑒。與這個主題相適應(yīng),肖氏采用了評價人物的歷史倫理標準,即凡是符合歷史進步趨勢的人物就獲得被敘述的權(quán)利。
但是正統(tǒng)的批評家忽視或視而不見的是,在《靜靜的頓河》中還有另一個主題,這就是關(guān)于“人的命運”和“人的魅力”的主題。這個主題是作家關(guān)注的熱點。作家說,“我在葛利高里身上就想表現(xiàn)出這種人的魅力?!币环矫娓鹄呃镌谕纯嗟乜咕軕?zhàn)爭對他的人性的磨蝕和扭曲,另一方面,他在人格力量方面高于周圍的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葛利高里和科曬沃伊同時出現(xiàn)的場面中,在兩人的交鋒中,敘述者情感距離離前者近,而離后者遠。在別的一些場景(比如葛利高里目擊的波得捷爾柯夫砍殺柴爾涅曹夫等場面)里,代表歷史進步趨勢的人物被敘述者冷落,而葛利高里這小子卻成了敘述的聚焦對象,獲得了敘述者的同情。這是因為在這里歷史倫理標準被懸置,代之以審美標準。類似的情況在《麥克白斯》等作品中也出現(xiàn)過。對審美價值的張揚,自然凸現(xiàn)了人的價值,也就導致了對殘酷行為的絕不寬容。肖洛霍夫?qū)?zhàn)爭中戕害人的肉體和精神的殘酷行為大加撻伐,不管其禍首是白軍還是紅軍。作家揭露了在其兄被殺后葛利高里命令叛軍濫殺俘虜?shù)淖镄校膊换乇芗t軍中的馬爾金、波得捷爾柯夫們的暴行。在肖氏那里似乎有一種類似于黑格爾的“永恒正義”、托爾斯泰的“我必報應(yīng)”的懲罰力量。彭楚克在頓河革命軍事委員會革命法庭當執(zhí)法隊隊長,每天半夜到城外去處決犯人,其中有很多是無辜的哥薩克勞動者。當時他形容枯槁,神情恍惚,甚至喪失了性功能。可推掉這差事后,他又能與戀人共享春宵了。對人的關(guān)懷就成了貫串這部小說的一條紅線。
在《靜靜的頓河》中肖氏堅持了一種與歷史家和政治家的立場迥然有別的作家立場。政治家以歷史的進步的宏大目標為惟一的追求,在這樣的追求中個人可能成為犧牲品。歷史家則按照這樣的精神來敘述歷史。作家立場的實質(zhì)是關(guān)注個體的權(quán)利、愿望和追求。麥列霍夫的家破人亡、彼得羅——伊萬·阿列克塞耶維奇——妲妮婭之間的親人仇殺的悲劇、并非事出無因的月申斯克暴動(肖氏對高爾基說,“發(fā)生暴動是由于對待中農(nóng)哥薩克采取過火行為的結(jié)果?!?、雙方都不經(jīng)審判的濫殺俘虜?shù)鹊?,這些同時期別的作家的作品中不敢涉及、政治家和歷史家被忽略掉的細節(jié),這部小說卻大書特書,革命和戰(zhàn)爭中被犧牲者的聲音就這樣曲折地傳達了出來。
其實,對《靜靜的頓河》有一個不斷重讀的過程。對主人公葛利高里的評論就有一波三折的戲劇性轉(zhuǎn)折。在作品剛問世的20年代,評論家通常稱該形象為“人民的敵人”,50年代又認為他是“反叛者”,或認為他陷入了“歷史迷誤”,到了80年代他已被推崇為“真理的探索者”。葛利高里評論史中出現(xiàn)了如此巨大的反差,其實在我們看來,分歧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大。在評論葛利高里的時候,蘇聯(lián)的評論者們局限于同樣的理論思維的框架中。不管是將葛利高里視為“人民的敵人”的批評者,還是將他看成是真理探索者的論者,都只局限在以社會歷史價值確定人物的意義。批評家逐漸將葛利高里由人民的敵人變成真理的探索者,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真正認識到了這個人物形象的社會學價值或?qū)徝纼r值,這僅僅反映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這位聲望日隆的肖洛霍夫的招安策略。80年代的批評家的邏輯是這樣的:既然肖洛霍夫是一位偉大的作家,那么他心愛的主人公葛利高里還會是壞人嗎?于是就有了葛利高里由敵人而變?yōu)槊月氛?,再變?yōu)橛⑿鄣膽騽⌒赃^程。
在《靜靜的頓河》中肖氏采用了頗為聰明的寫作策略。為了既要說出真理,又要讓書能夠到達讀者手中,也為了保護自己,在作品中容納了兩個聲部——勝利者的聲部(即前面說到的第一個主題)和無辜受害者的聲部。作家采取了將兩個聲部交織的敘述策略。因為有了勝利者的聲部,反映了歷史的趨勢,他的作品就可以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吻合;因為包括了無辜受害者的聲部,當人們重新認識歷史中的冤假錯案的時候,不能不折服作家在逆境中堅持講真話的勇氣。這是肖洛霍夫的作品能在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的人群中都能得到認同的重要原因。
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個人變得美好,心靈變得更純潔,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喚起每個人對同伴的愛心。——肖洛霍夫
蘇聯(lián)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想看這本書想了好幾個月了,放假回家時也一直在找。終于,還是在這學期開學時到圖書館里找到了它們...。那時候它們就這樣靜靜地躺在圖書館一個角落的書架上,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它們,不過當時還是著實被它們“可怕”的厚度嚇了個夠...;接下來的日子幾乎天天都有看它們。由于還有“繁重”的學習任務(wù),幾乎是按著每星期一本的進度在看。之前我還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看過一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書籍,但是當我著手看這書之后,發(fā)現(xiàn)這本書大大超乎了我的預(yù)料,超乎了我的預(yù)料的好...;在看過這部書之后,我想我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熱愛和平者。大概所有看過這部書的人,都會對戰(zhàn)爭有一種清晰而可怕的印象。在小說的開始,也就是戰(zhàn)爭還沒有打響的時候,頓河的哥薩克們過著多么愜意的幸福生活。村里的人民,雖然還是貧富有差,但都能自已自足地過著令自己還算滿意的生活。隨著一戰(zhàn)的爆發(fā),井然的秩序被打亂了,村子里的哥薩克越來越小,人們變得越來越窮,心也變得越來越硬了。...;在這場持續(xù)了幾年的戰(zhàn)爭里,我找不出哪一方是明顯的正義的,慢慢地,隨著格利高里多次搖擺不定的足跡,我明白了,在戰(zhàn)爭里,并沒哪一方是所謂的真正的正義的,也并沒有哪一方就是邪惡的。真正的正義,永遠屬于人民,屬于那些善良的熱愛生活的人們的存在;而真正的邪惡,也并不是所謂的“敵方”,卻是那些在戰(zhàn)爭中所有的對人類存在以及文明和理性的踐踏。真的,不看這本書,不會想到這些。...;想一想,書里的多少哥薩克們,他們都只是些那么普通的人,只不過想在這場戰(zhàn)爭中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他們沒有文化,不懂得政治,更不知道自己的“權(quán)利”所在,但是,這又怎能么樣...他們和所有的人,不管是和貴族們,士官生人,還和是蘇維埃者們都一樣,徹頭徹尾的是人啊...他們有權(quán)利在這個盡管可能不那么盡善盡美的世界上活下去呀...母親們隨時都有可能失去兒子;妻子隨時可能失去丈夫;孩子們則隨時可能失去父親...最不可理解的是,那些可愛的,熱愛生活的,大字不識的哥薩克們,在“白軍(帝制政權(quán)),紅軍(蘇維埃政權(quán)),哥薩克隊伍”這樣的一個奇怪的三頭天平之間來回擺動著。他們,如格利高里,也一度有過所謂的人生理想,有過明確的斗爭目標,但都在這樣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中變得蕩然無存,最后剩下的,不過是對自己生存的渴望和對自己家庭幸福生活的追求。政治在他們的心里,劃上了句號。由于這些最樸素的追求,他們在那個三頭的大天平上更迭著變成了戰(zhàn)爭不同方的“砝碼”,卻由于歷史的無情,他們最終或死于不明不白之中,或活在無盡的恐怖回憶里。...;我喜歡格利高里,喜歡他的野性,他的不羈,更重要的,是他心中一直保持的那份堅定的“人性”...;我喜歡娜塔利亞,喜歡她的溫順,她對愛情無言的執(zhí)著,更為她那顆容忍的心敬佩不已。...
在秋天的下午閱讀《靜靜的頓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陽臺外清爽的藍天,剎那間的心思已經(jīng)飛到了遙遠的頓河邊上,我自己化身為頭戴制帽腳蹬長靴的哥薩克,四下是如煙的大草原,耳畔響著哥薩克的古歌:“不是犁頭開墾出這沃野千里,開出千里沃野的是戰(zhàn)馬鐵蹄,千里沃野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裝扮靜靜頓河的是年輕寡婦……”這是讀者閱讀的造化,也是小說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夠與作者面對面,那么在兩個人的對視里必定都是會意的微笑。
頓河之美在于肖洛霍夫用細致入微的筆觸描繪出的哥薩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樣構(gòu)建出來的,而是對土地與人的情感宣泄。基于作者對頓河的熟悉,使得他對每一個細節(jié)和人物的刻畫駕輕就熟,幾個主要人物的描寫有渾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軍和紅軍中的搖擺不定;阿克西尼亞對純真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潘捷萊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對親人憐愛交加,娜塔麗婭的善良美麗卻性格剛烈。每一件相關(guān)事件的發(fā)展,你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人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的!而不應(yīng)該是別的樣子的。
哥薩克既是士兵又是農(nóng)民,士兵在歷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鎮(zhèn)壓者的角色,農(nóng)民則永遠處于被壓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薩克人身上,這二者融合的是那么自然。馬,酒,槍支……這些元素反復出現(xiàn)在小說中,成為哥薩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頓河畫卷中的點綴色,有時候又成為小說的主旋律。只有粗獷的民族才于這些詞匯連接在一起,當這些詞匯成為一個民族的歷史符號時,讀者就會感知到這個民族的成長之路是從血與火中走來的。這些人物和事物從開篇起,就像山巔初融的雪水,每個哥薩克都是一顆微小的水滴,組合為一體時就迸發(fā)出巨大的感染力,讀者在閱讀時會被這緩慢但不可阻擋的力量推動著,盡情體會哥薩克的粗魯野蠻、單純幽默,保守和卑微,會認識一群奴隸的后裔,一群不屈的戰(zhàn)士,一群小農(nóng)意識支配下的農(nóng)民和無政府主義者,這些人性的魅力貫穿全篇,使得小說成為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
按照鏡頭構(gòu)建法的分析,《靜靜的頓河》中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算是近景,人物所處的戰(zhàn)火烽煙是中景,在這一切的背后的遠景,則是絢麗所彩氣象萬千的頓河風景畫,從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厭其煩地描繪著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頓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葉,每一朵蒼穹上的繁星,還有春水泛濫中的魚群,麥浪翻滾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羅斯民族那樣寬廣的土地上才能誕生這樣的情感,只有這樣的土地才能誕生這樣的作家。一個蜷縮在城市胡同中作者永遠不可能有博大的心胸,他不可能體會到草原之美的,他也永遠弄不懂,為什么有的作家會癡迷于描寫高天上的流云和草地上的蝴蝶。
有人說過,老舍先生的《茶館》有一點非常厲害,那就是劇中人物往往只有之言片語但讀者卻能從這片刻的出場中窺見此人的性格,肖洛霍夫同樣具備這樣的神來之筆,在頓河中有時候僅僅是一個簡短的感嘆,就能勾勒出一個人物的速寫。俄羅斯小說家一向是擅長對話描寫,肖洛霍夫的《頓河》也不例外,在這里我想說到另一位俄羅斯作家妥斯脫耶夫斯基,與之相比較,妥斯脫耶夫斯基推理式的對話就顯得拖沓和枯燥。肖洛霍夫出身鄉(xiāng)村,對鄉(xiāng)村俚語方言的運用,大量的哥薩克歌謠穿插其間,或悲或喜,信手拈來,神韻自成。因為作者的心屬于那片土地,因為作者愛那片土地,所以,無需取巧,一切盡在掌握中。而讀者應(yīng)該感謝的除了肖洛霍夫,還有譯者。王小波說,最好的文章是譯文。我深以為然。我先后買過兩個版本的《靜靜的頓河》,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的顯然不如漓江出版社這一版,漓江版的譯者力岡,據(jù)說是翻譯俄文的權(quán)威,單從這本書的翻譯上來看,權(quán)威是肯定的。他譯出了小說的神韻,也譯出了哥薩克人的靈魂。
我一直認為,當小說脫離了土地,脫離作者所賴以生存的根基,脫離民族性,地域性,脫離了作者的本體性,那么,小說就已經(jīng)死亡。一篇中國人的小說讀起來像美國人寫的,一個日本人的情感看上去更像一個印度人的,這這樣的小說是失敗的。人本小說根本上講是對小說的背叛,一個人從降生時起,他就不可能沒有國籍,沒有地域性,對于一個中國作家來說,他(她)首先是中國人,其次才是人,泛人性論同樣是對人性的褻瀆。
美有內(nèi)在統(tǒng)一的本質(zhì),又以千姿百態(tài)的表象展現(xiàn)出來,雨打芭蕉是美,金戈鐵馬也是美。當然,這取決于讀者主觀的審美情趣,審視一種風格的文字,宛如看風景,比如大漠黃沙,一個旅行者看到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嘆:浩瀚、蒼涼、雄渾等等,而一個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必然抱怨自己所處的窮山惡水,這不是矛盾,只是觀看者所用的角度不同。我姑且把自己當成一個頓河邊上的旅行者。
誠然,《靜靜的頓河》一書使用的是現(xiàn)實主義手法,在它獲得諾貝爾獎的頒獎詞中,瑞典人也提到:“肖洛霍夫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并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現(xiàn)實主義這一手法,與后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藝術(shù)出現(xiàn)的一些模式比顯得簡單而質(zhì)樸……”我以為,小說的終極目的在于表現(xiàn)小說家想表現(xiàn)的思想,傳達小說家想傳達的觀點,講述小說家想講述的故事。當小說最終產(chǎn)生了力量,使讀者產(chǎn)生了共鳴,讓作者完成了自己的任務(wù),那么創(chuàng)作這個小說所用的藝術(shù)手法就是成功的,就是勝利的,無所謂現(xiàn)實主義或現(xiàn)代主義,小說是表達思想,宣泄情感,而不是買弄技巧,以金庸小說里的人物為例,黃藥師武功的奇巧華麗可以成為大師,郭靖的敦厚凝重也可以自立一家。
現(xiàn)實主義過時了嗎?沒有,每一種現(xiàn)代主義離開了現(xiàn)實主義都會成為無根之水,成為空中樓閣。小說不是隱藏,不是讓讀者在迷宮里暈頭轉(zhuǎn)向,也不是讓讀者贊嘆建筑迷宮者有多么高超的手藝,更不是小說家躲在斗室中的孤芳自賞。作為小說家任性的肆意妄為和心血來潮,產(chǎn)生了這樣那樣的實驗,這些實驗令人尊敬,但到今天,沒有一種小說手法的成就能夠超越現(xiàn)實主義,也沒有一種現(xiàn)代技巧能夠構(gòu)建起《頓河》這樣一部宏大的哥薩克史詩。
瑞典老人們對《頓河》獲得諾貝爾獎的決定時指出,“肖洛霍夫在描寫俄羅斯人民生活中一個歷史階段的頓河史詩中所表現(xiàn)的藝術(shù)力量和正直?!痹诹甏那疤K聯(lián),今天,我們回過頭來審視處在那個時代那個國家中的作者,在那時,能夠不嬌柔不做作不掩飾,能夠以正直的決心和正直的良心來描寫真實的人性之美,站在與《日瓦戈醫(yī)生》《古格拉群島》的同等意義上,肖洛霍夫和《靜靜的頓河》理應(yīng)獲得讀者更多的尊敬。
當一個作家從內(nèi)心歸屬于一片土地時,他的血液里就流淌著那片土地的精神、傳奇、風采、歷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傳達給他的某種特殊啟示,將凝聚成這個作家畢生賴以表達的字符,在他的這些字符里所傳達出來的,是那種最擅長抒發(fā)心靈和情感之美的語言,他不是從世界文學的潮流中,不是從書架上的字紙堆里,而是從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長葡萄的平原或積雪的高山之間獲取靈感,獲取文字的力量和決心,只有對土地的眷戀和心有所屬,他的文字才能如此從容不迫和富有個性。
相關(guān)文章:
2020年靜靜地頓河讀后感精選三篇
上一篇:四年級靜靜地頓河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