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生地的副作用
中藥生地,別名生地黃,野地黃、山煙根等,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那么你知道中藥生地的副作用有什么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藥生地的副作用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用!
中藥生地的副作用
1、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2、《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并白髭發(fā),損榮衛(wèi)也。
3、《本草經(jīng)集注》: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
4、《品匯精要》:忌蘿卜、蔥白、韭白、薤白。
5、《醫(y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中藥生地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涼血。本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營血分之熱而涼血。用于溫熱病之高熱、口渴、舌紅絳,處方如清營湯。另外,本品通過涼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熱的各種出血癥。
2、養(yǎng)陰生津。本品質(zhì)潤多液能養(yǎng)陰,味甘性寒能生津,有養(yǎng)陰潤燥生津作用。用于溫熱病后期、邪熱傷津者。另外,取本品滋陰清熱作用,常用于治療陰虛火旺的口干口渴、頭暈目眩,處方如六味地黃丸。消渴病屬熱盛傷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療。
3、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抗凝血作用。
4、抗真菌作用。地黃水浸劑對須瘡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及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等多種真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
5、對內(nèi)分泌的影響。生地具有對抗地塞米松對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的抑制作用,并能促進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的合成。
中藥生地的藥用價值
1、生地治傷寒溫病應發(fā)汗而不汗之,內(nèi)蓄血者,并治鼻衄、吐血不盡,內(nèi)有瘀血,面黃,大便黑: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水煎,分三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
2、生地治時氣熱毒在臟腑,欲發(fā)赤斑:地黃汁五合。上件藥于鍋中,以煉成了豬脂半斤相和,煎十余沸,濾去滓,入麝香攪勻。每服二合,盡服之,毒當從肉中為汗出,便愈。(《圣惠方》)
3、生地治熱病,初覺煩躁頭痛,腰腳疼:地黃汁三升,黃芩二分,生姜一分,白蜜半匙。上件藥,細銼黃芩、生姜二味,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次入地黃、蜜,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二服。(《圣惠方》解毒飲子)
4、治小兒熱疾,煩渴頭痛,壯熱不止:生地黃汁三合。上入生蜜半合和勻,時時與一合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圣惠方》)
5、治吐血: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白膠一兩,以銅器盛。蒸之令消。(《醫(yī)心方》單神方)
6、生地治小腸實熱,心中煩悶,小便出血:生地黃、白茅根各半兩,蔥白二莖。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二服。(《圣濟總錄》地黃湯)
7、治心熱腸風臟毒出血: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渣,黃連四兩,二味拌勻曬干。上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麥門冬湯下。(《醫(yī)統(tǒng)》千金地黃丸)
8、生地治婦人傷血不止,兼赤白帶下:生地黃汁、益母草汁半碗。上件藥,取水半盞,同煎至七分,日三五服。(《普濟方》地黃益母草湯)
9、治跌骨碎破:用生地黃搗爛,熨熱過之,日夜數(shù)易。若血聚,以針決之。(《衛(wèi)生易簡方》)
10、治傷肢折臂,斷筋損骨,但有皮相連者:用生地黃研汁,好酒和服,一月筋皮連續(xù);并杵碎,炒熱封損處。(《衛(wèi)生易簡方》)
11、生地治因勞損尿血不止:生地黃汁五合,車前葉汁五合,鹿角膠三兩(搗碎),炒令黃燥。上件藥,將二味汁相合,每于食前曖一小盞,調(diào)下膠末二錢。(《圣惠方》)
12、生地治產(chǎn)后小便出血:生地黃、生刺薊各半斤。上搗絞汁,每服一小盞,食前飲下。(《普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