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邪_什么是扶正祛邪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扶正是為了祛邪,通過增強正氣的方法,驅邪外出,從而恢復健康,即所謂“正盛邪自祛”。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家來詳細說一下扶正祛邪的概念,供大家閱讀!
什么是扶正祛邪
扶正法邪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總的指導原則,中醫(yī)認為人們之所以會感染疾病就是因為體內的正氣不足,邪氣才會乘虛而入,或者體內邪氣打敗正氣。所以,中醫(yī)認為治療疾病就是要扶正祛邪,幫助改變體內正邪的勢力對比,幫助正氣增加,祛除邪氣使其減少或消失。
扶正法邪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總的指導原則,中醫(yī)認為人們之所以會感染疾病就是因為體內的正氣不足,邪氣才會乘虛而入,或者體內邪氣打敗正氣。所以,中醫(yī)認為治療疾病就是要扶正祛邪,幫助改變體內正邪的勢力對比,幫助正氣增加,祛除邪氣使其減少或消失。
一般來說,扶正祛邪根據情況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個小原則,即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和扶正與祛邪并用,這三個原則適用的病癥不同,我們可以按照具體情況選用。
(1)祛邪以扶正。這個原則主要是用于體內邪氣旺盛的病癥,是邪氣在和正氣的較量中占上風的情況,所以我們要祛除邪氣,邪祛就是扶正。對于這種情況中醫(yī)一般運用消解、發(fā)表、瀉下等治療方法來祛邪,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治療一些急性病。
(2)扶正以祛邪。這個原則主要適用于體內正氣虛或者單純的正氣不足而并無邪氣,比如一些體虛昏迷、腹瀉等癥狀。針對這些病癥,中醫(yī)一般采用滋陰、養(yǎng)血、助陽、補虛等措施。
(3)扶正與祛邪并用。這個原則適用于正邪勢力相當的情況,邪氣不如急性病那樣旺盛,正氣也呈現(xiàn)出虛弱的態(tài)勢。扶正與祛邪并用,既可以補正氣之虛,也可以攻邪氣之盛,這樣釆取兩方面共同治療可以大大提高治療疾病的效率。比如治療肝硬化腹水,我們既可以祛邪即活血化瘀,也可以扶正即用些補益藥。
扶正祛邪臨床應用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扶正是為了祛邪,通過增強正氣的方法,驅邪外出,從而恢復健康,即所謂“正盛邪自祛”。祛邪是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損害而達到保護正氣,恢復健康的目的,即所謂:“邪去正自安”。扶正與祛邪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因此運用扶正祛邪的治則時,要認真仔細分析正邪力量的對比情況,分清主次,決定扶正或祛邪,或決定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況下,扶正用于虛證;祛邪用于實證;若屬虛實錯雜證,則應扶正祛邪并用,但這種兼顧并不是扶正與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虛實的主次緩急,以決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傊?,應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傷正”為度。具體情況如下:
(1)扶正:扶正適用于以正虛為主,而邪不盛實的虛證。如氣虛、陽虛證,宜采取補氣、壯陽法治療;陰虛、血虛證,宜采取滋陰、養(yǎng)血法治療。
(2)祛邪:適用于以邪實為主,而正未虛衰的實證。臨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熱、利濕、消導、行氣、活血等法,都是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根據邪氣的不同情況制定的。
(3)先攻后補:即先祛邪后扶正。適用于雖然邪盛、正虛,但正氣尚可耐攻,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若兼顧扶正反會助邪的病證。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證,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應先活血化瘀,然后再進行補血。
(4)先補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適用于正虛邪實的虛實錯雜證而正氣虛衰不耐攻的情況。此時先祛邪更傷正氣,必須先用補法扶正,使正氣漸漸恢復到能承受攻伐時再攻其邪。如臌脹病,當正氣虛衰為主要矛盾,正氣又不耐攻伐時,必須先扶正,待正氣適當恢復,能耐受攻伐時再瀉其邪,才不致發(fā)生意外事故。
(5)攻補兼施:即扶正與祛邪并用。適用于正虛邪實,但二者均不甚重的病證。具體運用時必須區(qū)別正虛邪實的主次關系,靈活運用。如以正虛為主要矛盾,單純用補法又戀邪,單純攻邪又易傷正,此時則應以扶正為主兼祛邪。如氣虛感冒,則應以補氣為主兼解表。若以邪實為主要矛盾,單攻邪又易傷正,單補正又易戀邪,此時治當以祛邪為主兼扶正。
扶正祛邪相關文章:
1.邪開頭的成語
扶正祛邪_什么是扶正祛邪
下一篇:正治與反治_什么是正治與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