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學的演講稿:《大學》演講稿
學習啦:汲取國學精華,品讀國學經典,為祖國打造更好的藍天!加油中國人!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大學》演講稿》。
五千年的中華歷史孕育了悠久的文化,吸納世間精華的國學經典,令后人深思。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國學,走進《大學》。
《大學》共分為十一章,在第一章中,作者講述了如何做到“明明德”,用“八目”敘述了要做一個有知識、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以下十章便以第一章為中心,具體展開《大學》的第一章,既概括了《大學》整本書,也把我們領進了國學的大門。
在釋“明明德”章中,作者引經據典,告訴我們,要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彰顯,要使崇高的德性得以顯明,強調了“明明德”是做人的關鍵。
在釋“新民”章中,作者提出了“日新,日日新”的思想,如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在一天內洗凈身上的污垢,煥然一新,那么就應做到每天清洗,去舊圖新。“新”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社會國家的日新月異,努力做到每天改變一點國家的面貌。二是改變自我,終有一天,你會發(fā)現,一個全新的自己,一個完美的自己。
在釋“誠意”章中,說明了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污穢的氣味那樣厭惡邪惡,就如同喜歡美麗的女子那樣喜歡善良。只有這樣,才能說自己的意念誠實,心安理得。也許你騙得過家長,但是你騙不了你的成績。也許你能騙得了別人,但你永遠騙不過自己。我們應保持真誠,做到“誠意”。
《大學》的每一章都帶給我們許多人生思考,生活啟迪,曾參用他的用心給儒家經典增光添色,給國學歷史安上了一塊五彩斑斕的拼圖!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大學在一些方面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八目”中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知至代表知識淵博,意誠心正代表道德,知識與道德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嗎?其實不然,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也有可能是一個道德不檢點的人。再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國治……”個人修養(yǎng)與齊家治國能夠等同嗎?修養(yǎng)靠意志,齊家靠能力,兩者間顯然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再比如釋“止于至善”中提到應向君子衛(wèi)武公學習思想品質。但目標遙不可及,反而使我們失去了向往至善的信心。儒家規(guī)定了做人的最高標準,卻沒有規(guī)定做人的最低標準。
《大學》雖有缺點并不能否認它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只是我們應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tài)度來對待它。
現如今,國人幾乎都忽視了國學,認為國學枯燥無味,一文不值。很多人愿意背一個小時的英語單詞,也不愿意讀五分鐘的國學經典。國學是什么?是國家的精粹,它就像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根,有了它,再多的風雨也能堅持,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它能規(guī)范我們的行為,能充實我們的大腦。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更是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柱。我們應該正視國學,學習國學的精神,古人沒想到的,我們要想到,古人想到的,我們要做到,古人做到的,我們要做得更好!
公眾號:游游樺語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