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日韩欧美色,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亚洲综合色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色99在线,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學習啦>原創(chuàng)作品專欄>讀后感>

讀書筆記:逍遙—心靈的救贖<二>_信逍遙(2)

時間: 嘉馨975 分享

  莊子也由此轉(zhuǎn)入了對人的討論,于是有了“湯之問棘”的故事,復述了鯤鵬的傳奇。進而總結(jié)說:“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得合一君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通俗一點說,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過都是自以為是而已,誰知道我們到底是怎樣的呢?所謂“只在此上中,云深不知處”就是這樣吧,我們把自己束縛在“存在者”的形體之中,完全不知“存在”[3](道)為何物,這完全是舍本逐末啊!莊子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又繼而例舉了宋榮子和列子兩個高人,把人們認為了不起的世外高人和與大道相比,進而推出了人的“逍遙”又算什么呢?因為無論什么樣的高人,都是“有所待”的,有所待則不能真逍遙。在這里莊子將逍遙完全推到了其極致,成為了一種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存在,但是在對其進行總結(jié)的時候,莊子似乎又被拉回到了現(xiàn)實之中,沒有完全沉浸在形而上的思索之中,因此他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個總結(jié)看似將逍遙徹底與常人拉開了距離,其實不是這樣的,要知道“至人”、“神人”、“圣人”完全是不一樣的,就單純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其區(qū)別:在莊子的體系中,“至人”可能是最高級別了,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什么,那就是直面道的人,無限接近于“存在”(道)了;而“神人”則是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的人,擁有高人一等的能力,列子可算此類人了;至于“圣人”,莊子本來不應該那么重視的,因為孔子這樣的人就是被稱為“圣人”的,可見圣人是受人尊重的凡人而已。前面對小大之辯的反駁,在這里幾乎土崩瓦解了,既然是沒有三六九等的,為何又有“至人”、“神人”、“圣人”的區(qū)別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認為,這三種人其實是差不多的,莊子只是為了湊字數(shù),那么他為什么不直接寫“至人無己、無功、無名”或者“神人無己、無功、無名”呢?反而不厭其煩的一一對應呢?這樣寫自然是體現(xiàn)出其差別的,而這些差別也正好證明,莊子也是一個不能完全脫離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者。也只有這樣的人的想法,是與現(xiàn)實有藕斷絲連的印證的,也是可以用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

  在《逍遙游》的下篇,就直接證明了上面的觀點。在下篇中,沒有了“不知其幾千里也”的鯤,也沒有了“翼若垂天之云”的鵬,而是歷史中的故事了——堯讓位于許由、肩吾問于連叔、惠子莊子之辯……這些故事,不再是完全脫離現(xiàn)實的,并且西華法師都為這些故事找到了歷史依據(jù),這就意味著這些故事很可能就是真實的。當然,我們也應該保留我們的懷疑態(tài)度,但是無論怎樣,可見莊子的話不是完全空穴來風了。如果我們說,《逍遙游》上篇是關于逍遙的理論探討,那么下篇就可以看作實踐的論述了,是將理論落實到實踐中的假設論證。堯是儒家推崇的圣明之主,而與之對應的就是許由這位高人了,這兩個人幾乎完全是不一樣的,這種認識也是得到世人公認的,所以莊子很自然的把他們兩個搬出來說事兒。堯欲讓位于許由,而許由不受,且說了一大堆道理,這些道理完全是莊子借許由之口說的,要知道據(jù)西華法師說,許由是堯的老師,一個主張出世的人教出了權傾天下的君王,其人必然不會是真的方外之人——不過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征服了半個世界,被視為儒家代表的旬況教出了韓非和李斯。但是,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這些老師并不是完全沒有學生想法的傾向,也許正是老師的想法給了這些學生的啟發(fā)。那么我們也可以認為許由,也有君臨天下的野心。但是,這樣兩個有共性的人,為何在莊子筆下就完全成了兩類不同的人了呢?有人認為莊子有抑堯揚許的傾向,這只能證明莊子也有自己的價值取向,也有愛憎之情,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方外人而已,除此之外不能證明任何問題。那么在這里該如何理解呢?莊子的這種價值取向的流露,恰恰只證明了自己不是一個純粹的言行一致的人。其實,堯有自己的“自得之場”,便能為圣王,而許由也有自己的“自得之場”便能為高人,他們兩個都實現(xiàn)了自己的逍遙,何來區(qū)分?而至于“肩吾問于連叔”的故事不過是想說明,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我們不能偏信于任何人的意見而已,也是在想說明自己的觀點別人無法反駁——以此為基點,則莊子的理論就更如流水了,似乎近在眼前,卻也捉不到,那么就沒有反駁的可能了。

  但是,僅僅是這樣的話,逍遙也未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莊子自己可能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像這樣的存在只不過是個虛假的口號,說的更明白點,就是要安于自己的“自得之場”,欣然接受造物主給我們的一切,便是逍遙。而我們又往往更鐘情于“可能得到,而還沒有得到的東西”,所以逍遙于我們而言又是已得到的東西,所以不足為奇了。這個理論的落差是十分懸殊了,也可以看作是這個理論本身包含的范圍非常之廣,所以其適用范圍也是十分之大。[4]為了使理論更能被人接受,他又列舉了惠子和莊子辯論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莊子”是作為主人公出現(xiàn)的,但是未必是莊子本人,他這么說只不過是為了給人以現(xiàn)場感,讓人信服。(當然,也有可能完全是真實的故事)莊子說把大瓠拿來做游于江湖的船,把大樗放在原野遮陰、觀賞——如此便調(diào)和了大瓠、大樗的逍遙與人的逍遙。而我們也很容易從中發(fā)現(xiàn),莊子在這里只不過是換了個角度去思考,重新賦予了瓠與樗的意義,他們不再是做瓢和做家具的東西,而是別有用處。如果拋開我們已經(jīng)賦予其的目的和意義,則它們有更多實現(xiàn)價值的形式——而這樣做,也只不過是人的一廂情愿而已,它們自己到底怎么想的,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意識?莊子這樣的處理,似乎與開始逍遙的理論相距甚遠,但是我們卻無從反駁,因為莊子本身就否定了一切討論的前提。而這樣的處理,更有其高明的地方,因為把玄之又玄的理論,進一步下放到人世間了,到了人世間才是人可以討論的問題,否則人世間根本就沒有逍遙的陣地。但是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是,儒家、墨家等已經(jīng)占據(jù)了現(xiàn)實中的物質(zhì)世界,在物質(zhì)世界之中幾乎沒有立錐之地了,所以莊子便攻占了人們的心靈這一陣地——雖然,后來莊子的逍遙也試圖擴展疆土,但是仍然只有心靈這個根據(jù)地是最牢固的、最根深葉茂的陣地。我們不能保證這片陣地能帶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但是它對于我們而言是完全沒有任何實際傷害的。這就意味著要調(diào)整好我們自己的心態(tài)了——心通了,便一切都通了。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進行心靈的自我救贖!——我們也應該相信這一點。我們把逍遙更多地作為一種存在于心中的信念,而全力以赴的去體驗之。

[1]原文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中間的句號,將后面一句變成了設問句,而如果中間變?yōu)槎禾?,則可作反問句理解。而作反問句理解,就郭象的注解則顯得更加貼切了。

[2]詳見《逍遙游——當莊子遭遇現(xiàn)實》,熊逸著,第121-149頁,–北京:線裝書局。主要是將“物化”解讀為萬事萬物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其中有很多比較玄妙的東西。

[3]在莊子的理論體系中應該稱之謂“道”,是繼承老子的道的概念。這里之所以選擇海德格爾“存在”的概念,主要是想把“道”納入到現(xiàn)在的話語體系中。當然,在這里“道”的內(nèi)涵似乎大打折扣了,但是在本文中不影響行文。

[4]在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里所推出的結(jié)論大多是源自郭象的解讀。雖然其注解在理解莊子逍遙的理論時可以游刃有余,但是根據(jù)這樣的理論,落實到實踐中則又成了虛幻之物。這也許是郭象注解的莊子給人留些的誤解。而本文的目的在于論證莊子逍遙游的實踐性,故而在這里并不完全同意郭象的注解。而是走向了另外一邊——就對逍遙的信仰,激發(fā)自身對逍遙的追求。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


作者: 簫爻

來源公眾號:風雨書桌

385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