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影評:群眾利益無小事
《我不是潘金蓮》影評:群眾利益無小事
《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部看著笑卻想哭的沉重電影——盡管電影沒有對此進行深刻剖析(為了審片過關吧),可能也沒有人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也許永遠存在,只能隨著社會發(fā)展,隨著法制健全,才可能慢慢減少。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吧。
昨晚看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非常有觸動。
之前電影被宣傳成荒誕黑色幽默喜劇,可是,我看了卻覺得這是超級現實主義電影。你不了解基層,你可能會覺得電影有夸大的情節(jié),然而,在中國,對待上訪真的就是這樣!
你看《我不是潘金蓮》是喜劇片,我卻覺得這是紀錄片。
這是一部看著笑卻想哭的沉重電影——盡管電影沒有對此進行深刻剖析(為了審片過關吧),可能也沒有人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也許永遠存在,只能隨著社會發(fā)展,隨著法制健全,才可能慢慢減少。
電影故事很簡單:
一個叫李雪蓮的的農村婦女和丈夫假離婚(對外說是為了分房),哪知丈夫假戲真做和別的女人很快結婚了,李雪蓮委屈覺得自己被騙了,要求法院改判證明離婚是假的,丈夫不肯,法院于是判定離婚是真的。
最要命的是找到丈夫理論時,丈夫當眾說她是潘金蓮!
李雪蓮的小委屈變成大憤怒,于是告狀到縣里市里,一級一級的告,一個小小的離婚案最后變成很多案,明明是她和丈夫兩個人的事情,最后變成她一個人對抗法院院長,縣長,市長等等了。
小小的芝麻大的事情最后變成大事件了——她終于進京告狀了!
于是因為一個小小的李雪蓮,法院院長,縣長,市長等等一系列官員都受到處罰被革職。
在眾人眼里,李雪蓮是一個委屈的小白菜,在丈夫眼里是潘金蓮,而她自己卻覺得是竇娥冤!
小說里的李雪蓮告狀告了20年,電影縮短成了10年,這10年里,每到兩會,她就要進京告狀。
地方政府為了維穩(wěn),就會在兩會前夕,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千方百計阻止她進京上訪。各種手段。令人啼笑皆非。
電影最后真正阻止了李雪蓮告狀并不是各級政府努力的結果,而是她前夫的意外死亡讓事件戛然而止。
電影院里不時地發(fā)出陣陣笑聲,在很多年輕觀眾看起來的確很荒.唐很可笑,有點黑色幽默的意思。
我起先也笑了,后來卻看哭了。
特別是電影最后,當年因李雪蓮事件被革職的縣長在一個小飯館意外遇見李雪蓮時,她向當年的縣長道出真相。
原來,他們當年離婚其實不是為了分房,而是為了生二胎。結果丈夫另娶他人,自己還流產了。
失去孩子的李雪蓮心里憋屈啊!——這才是李雪蓮真正上訪的原因啊!
十多年來,或者就像小說里20多年來,各級政府動用了那么人力財力精力阻止這個告狀的女人,卻沒有一個人用心傾聽她的心聲,她的委屈,她的苦痛。
人人都將她視為麻煩制造者。
愿意傾聽她內心的人居然是一個被革職的原縣長如今的普通商人。
這是多么的令人嘆息啊!
關于上訪者,我略有耳聞。
每每開支部會,我們的社區(qū)主任書記都要提到我們社區(qū)那個老上訪戶。
一個退休教師,因為不滿拆遷安置,一次次進京。
社區(qū)工作的業(yè)績因此受到影響,領導每次講起來一肚子的惱火。
因為按政策,有公職且戶口不在農村的不能參與分配。
但老教師覺得自己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憑什么不能參與分配呢?并拿出一系列文件證明自己有權分配。
這是個懸而未決的案件,直到今天還被議論著。
還聽說過一個老上訪戶,超過20年了,還是為了拆遷的問題。
只是隨著時間推移,如今房價漲了,他的訴求也一年比一年高。
地方政府為了阻止他進京,真的像電影一樣,每到兩會,就會安排專門的人員陪同他到各地旅游。
所以,基本上電影非常真實的反應了地方政府對待這些麻煩者的態(tài)度和應對措施,特別是這些官員的表演真的是惟妙惟肖啊!
這部電影非常適合地方官員特別是信訪工作者以及有社會責任感的群體觀影。
如果用心看,或許真的可以從源頭解決一些久治不愈的疑難雜癥。
本文作者: 阿秋(公眾號:青衣街的阿秋)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