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三國演義
中國古代文學史——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不僅是我國章回小說中的開山作品,也是我國最有成就的長篇歷史小說。下面是學習啦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第一節(jié) 章回小說的產生
元末明初,在過去話本的基礎上,產生了一些長篇章回小說,其中《三國演義》、《水滸傳》這兩部作品,在思想、藝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中國小說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第一節(jié) 章回小說的產生
章回小說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講史話本發(fā)展起來的。這種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經歷了較長的發(fā)展過程。講史說的是歷代興亡和戰(zhàn)爭的故事,如前面已經談到的《全相平話五種》、《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等。講史不能把一段歷史有頭有尾地在一兩次說完,必須連續(xù)講若干次,每講一次,就等于后來的一回。在每次講說以前,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就是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從章回小說中經常出現(xiàn)的“話說”和“看官”等字樣,也可以看出它和話本之間的繼承關系。
經過宋元兩代長期的孕育,元末明初出現(xiàn)了一批章回小說,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殘?zhí)莆宕费萘x》、《平妖傳》、《水滸傳》等。這些小說都是在民間長期流傳,經說話和戲曲藝人補充內容,逐漸豐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寫而成的。它們比起講史有很大的發(fā)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雖是歷史的,但更多內容是后人(包括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它們的篇幅比講史更長,主要是供讀者閱覽的,而且明確分為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節(jié),在每節(jié)前面有一個單句的目錄,如“劉玄德斬寇立功”。
到了明中葉后,章回小說的發(fā)展更加成熟,出現(xiàn)了《西游記》、《金瓶梅》等作品。由于社會生活日益豐富,這些章回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更趨復雜,描寫也更為細膩,它們在內容上和“講史”已沒有一定聯(lián)系,只是在體裁上保持著“講史”的痕跡。這時章回小說已不分節(jié)了,而明確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單句發(fā)展成為參差不齊的雙句,最后成為工整的對句。如明嘉靖后出現(xiàn)的各種版本的《三國演義》,它們把嘉靖本《三國演義》的兩節(jié)合并成一回,兩節(jié)的節(jié)目即作為回目的兩句,起初兩句是不對偶的,到了毛宗崗修改《三國志演義》的時候,為了“務取精工,以快閱者之目”,就把“參差不對,錯亂無章”的回目改為對偶整齊的二句。
第二節(jié) 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和作者
小說的產生,有它自己的歷史過程。從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來看,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在民間流傳。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根據(jù)《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已出現(xiàn)了“說三分”的專家霍四究。又據(jù)《東坡志林》載,王彭嘗云:“徐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故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民間說三國故事已經表現(xiàn)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宋元時代三國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臺?!端问?middot;范純禮傳》及南宋姜白石《觀燈口號》等詩歌中都有演出三國戲的記載。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至少有《三戰(zhàn)呂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種,在這些劇本中,繼續(xù)表現(xiàn)了“尊劉貶曹”的傾向。三國故事流傳既有那么長的歷史,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小說,可能很早就產生了,但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三國志平話》是元代至治年間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書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它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從評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guī)模。不僅擁劉反曹的傾向極為鮮明,而且劉、關、張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氣息,張飛的形象最活躍、最有生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寫得很突出。全書內容大半是不同于正史的附會和傳說,像司馬仲相斷獄的因果報應故事,張飛毆打常侍段珪、殺定州太守,以及劉、關、張?zhí)猩铰洳莸?,情?jié)都很離奇。而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可知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為《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羅貫中在民間傳說及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又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他豐富的生活經驗,寫成了這部影響深遠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關于羅貫中的生平材料現(xiàn)存的很少。賈仲名《錄鬼簿續(xù)編》說:“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終。”根據(jù)賈仲名記載的推測,羅貫中的生卒年大約在1310至1385之間(注:賈仲名《書錄鬼簿后》寫于明成祖永樂二十年(1422),時八十歲。所以知道元至正甲辰(1364)時,賈應為二十二歲,由此可推測與賈為“忘年交”的羅貫中的生年。)。明王圻《稗史匯編》說羅貫中是“有志圖王者”。清徐渭仁、徐鈉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關系。根據(jù)這些片段材料和他作品中對圣君賢相的推崇和所反映出來的豐富的斗爭經驗,可以推想羅貫中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有抱負、有理想并有一定的軍事、政治斗爭經驗的人物。羅氏的創(chuàng)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戲曲和樂府陷語,現(xiàn)存的戲曲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云會》,但主要成就還是在小說方面。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小說,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傳》和《三遂平妖傳》。而且他還是《水滸傳》的編寫者之一。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現(xiàn)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它集中并充實了宋元時期講史話本和戲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國志平話》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寫,刪去了像司馬仲相斷獄、孫秀才發(fā)現(xiàn)天書和劉、關、張?zhí)猩铰洳莸然恼Q的故事,增加了許多史實,擴充了篇幅,從而成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長篇巨著。
繼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現(xiàn),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只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刪,卷數(shù)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對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辨正史事,增刪文字,更換論贊,改回目為對偶,至于內容無甚改動。經過毛宗崗一番加工之后,全書又有所提高,但同時封建思想也有所增加。從此他的修改本也就成為后來最流行的本子。
第三節(jié) 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三國演義》描寫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的歷史故事,起自黃巾起義,終于西晉統(tǒng)一。它集中地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tǒng)治集團之間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斗爭,斗爭的方式有公開的,有隱蔽的。通過這些斗爭,作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朽;譴責了統(tǒng)治者的殘暴和丑惡;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災難和痛苦,也表現(xiàn)了他們對統(tǒng)治集團的愛憎和向背,以及他們反對戰(zhàn)爭分襲,要求和平統(tǒng)一的愿望。
全書的內容傾向,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三國演義》繼承了《平話》“擁劉反曹”的傳統(tǒng),把蜀漢當作全書矛盾的主導方面,把劉、關、張、諸葛亮當作小說的中心人物。全書共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園結義至諸葛亮死五丈原這五十一年間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年的事只用十六回就草草收束。“擁劉反曹”傾向的形成,有比較長遠、復雜的歷史和思想的背景。從史學傳統(tǒng)來看,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尊魏為正統(tǒng),到東晉偏安江左以后,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就改蜀漢為正統(tǒng)。北宋司馬光作《資治通鑒》沿陳壽先例,尊魏為正統(tǒng),到南宋偏宋以后,朱熹作《通鑒綱目》,又一反司馬光的看法,仍尊蜀漢為正統(tǒng)。清史學家章學誠說:“陳氏生于西晉,司馬氏生于北宋,茍黜曹魏之禪讓,將置君父于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爭正統(tǒng)也。諸賢易地而皆然。”(《文史通義·文德》)由此看來,歷代史家擁曹擁劉之爭,不過是封建正統(tǒng)觀念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表現(xiàn)。擁劉反曹思想之流行,確有為偏安的漢族王朝爭統(tǒng)地位的歷史思想背景。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中的“擁劉反曹”傾向和上述的習鑿齒、朱熹的羅漢正統(tǒng)觀念是有一定關系的。但從《平話》和《演義》的內容傾向來看,決不能把它們“擁劉反曹”的內容簡單地歸納為封建正統(tǒng)觀念的表現(xiàn)。書中曹、劉對比的描寫,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劉備以寬仁待民,曹操以殘暴害民;劉備待士以誠心和義氣,曹操則全用權術和機詐。劉備從桃園結義時就抱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所以“遠得人心,近得居望”。他的言行和曹操恰恰是鮮明的對比。他說:“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為也。”他初作安喜縣尉,就“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時,老百姓又歌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當陽撤退時,十幾萬百姓跟隨他渡江,雖然情勢萬分緊急,他決不棄民先行。到了西川,他的軍隊“秋毫無犯,受到焚香禮拜”的歡迎。他的善于知人,對士能推心置腹,始終信任,給人印象也很深,他一見趙云,就“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在長坂坡,糜芳、張飛都以為趙云去投奔曹操,劉備卻毫不懷疑地說:“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至于他對待諸葛亮,從三顧茅戶到白帝托孤,始終敬愛信任,則更為人所共知。和劉備相對立的奸雄曹操,其殘酷、欺詐的性格和劉備也正是鮮明的對照。他殺呂伯奢全家時說的“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是他一生行動的哲學。他為報父仇,進攻徐州,“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fā)掘墳墓”。對待部下的奸詐、殘酷更是無所不至。他軍中缺糧,先命令糧官王垕用小斛發(fā)軍糧,然后又借王垕的“頭”來平息眾怒。他為了追查在許都縱火的耿紀的馀黨,竟用訛詐手段把站在紅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斬殺。其他如痛恨禰衡而假手黃祖殺之;忌恨楊脩而加以擾亂軍心的死罪;為防范行刺而“夢中殺人”,都給讀者極為深刻的惡劣印象。從這些對比描寫中,可以看出《演義》中“擁劉反曹”的觀念,也是表現(xiàn)封建時代人民擁護“明君”,憎惡“暴君”的愿望。書中許田射獵、董承奉詔、曹丕廢帝、劉備正位等章節(jié)中流露了相當濃厚的封建正統(tǒng)觀念,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強調正統(tǒng)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支持深得人心的劉備,而不是支持行將潰滅的漢獻帝、劉表、劉璋等人物,這些人物在作者筆下只是可憐,并不可愛。
《演義》中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小說第一回桃園三結義就寫這三個異姓兄弟發(fā)誓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這人盟誓就決定了三人名為君臣、情同骨肉的關系。從歷史傳統(tǒng)來看,義氣并不是新的東西。它是封建時代小私有者道德觀念的反映。它一方面表現(xiàn)了小私有者在受剝削壓迫下救困扶危、互相支援、見義勇為、自發(fā)反抗的積極品德。歷代游俠之士那種講義氣、重然諾、感恩遇、報知己的壯烈行動,都是義氣的表現(xiàn)。歷代農民起義,也往往以義氣為號召?!堆院瓦z事》寫宋江起事,前后經過三度“結義”,并非毫無現(xiàn)實根據(jù)的虛構。《續(xù)通鑒》記元至正十一年劉福通、韓山童等領導紅巾起義,也“宰白馬黑牛,誓告天地”。《平話》到《演義》中所極力渲染的“桃園結義”的傳說,顯然和這個歷史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但是,由于“義氣”不是從階級觀點出發(fā),往往以個人恩怨行為行動的根據(jù),所以這種道德觀念常常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在《演義》里,關羽正是被作者當作義氣的化身的英雄人物。許田射獵時,他拍馬提刀而出,“要斬曹操”,是激于忠義之氣。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到“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以及斬蔡陽、古城會等一系列行動中,更突出他忠于桃園盟誓、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義氣。華容道釋曹操,在作者看來也是“拚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的“壯舉”。在關羽的行動中,我們一方面看到“義氣”的團結鼓舞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明顯地看到“義氣”的局限。他“約三事”時雖然自稱“降漢不降曹”,結果還是替曹操斬了顏良、文丑,而華容道釋曹操,更是認敵為友,把個人恩怨放在整體利益之上。關羽被害后,劉備、張飛旦夕號泣,誓死復仇的行動,也表現(xiàn)出他們重義氣、輕富貴的態(tài)度。所以伐吳之役,連諸葛亮、趙云等心腹之臣也無力勸阻。實際上,這也是把個人情誼置于國家利益之上。也正是由于這種義氣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所以義氣化身的關羽,后來就為清代統(tǒng)治者所利用,并附會種種迷信色彩,稱為“伏魔大帝”,“關圣帝君”。而“桃園結義”的形式,也往往被各種封建的江湖幫會用作欺騙的手段。
在《演義》里,作者還善于通過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的種種事件,把歷史上各種斗爭的經驗和智慧,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而諸葛亮這個光照全書的人物,正集中地表現(xiàn)這種驚人的智慧,絕世的才能?!堆萘x》的作者一反正史所謂“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三國志·諸葛亮傳》)的看法,把他描寫成為政治、軍事、外交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人物。他隱居隆中時,對天下大勢已了如指掌,初見劉備就提出了據(jù)蜀、聯(lián)吳、抗魏的長遠戰(zhàn)略思想,博望坡出奇制勝就奠定了他在劉備集團內部的威信。赤壁之戰(zhàn),他孤身到吳國,不僅在身臨危境中舌戰(zhàn)群儒,和東吳上下各方進行了復雜曲折的斗爭,爭取了強有力的同盟,貫徹了聯(lián)吳抗曹的戰(zhàn)略,而且在戰(zhàn)役部署的各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上表現(xiàn)了超過曹操和周瑜的見識和才能。在三氣周瑜、奪取荊州過程中,更逼得周瑜咬牙切齒地說:“既生瑜,何生亮!”后來龐統(tǒng)死于落鳳坡,關羽失荊州,身死麥城,劉備征吳失敗,病死白帝城,都是由于不聽他的勸告。劉備死后,蜀中元氣大傷,他卻獨力支持了這個困難的局面。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穩(wěn)定局勢,平定后方,打擊敵人。那種排除萬難的才能、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誠結合在一起,就成為封建時代人民所幻想的“賢相”的典型,他和那些“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書生是完全不同的。除諸葛亮外,周瑜和曹操兩人也是富有斗爭經驗、善于應付各種事變的人物。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分析曹軍的虛實,談笑自若地部署這場大戰(zhàn),兩度愚弄蔣干,并通過蔣干以愚弄曹操,都表現(xiàn)了出色的戰(zhàn)略才能。曹操雖然被作者寫成反面人物,但作者并沒有把他簡單化,因此在寫他奸詐時,也表現(xiàn)了他“豪爽而多智”的一面。例如在青梅煮酒的談話中他笑袁術是“塚中枯骨”,袁紹是“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劉表是“虛名無實”,劉璋是“守戶之犬”,對當代人物分析得很精辟。官渡之戰(zhàn),他在和袁紹軍力相懸十倍的條件下,善于聽取許攸的建議,劫燒烏巢軍糧,終于取得勝利,打垮了他在中原的勁敵。其他和蜀國的龐統(tǒng)、姜維,吳國的呂蒙、陸遜,魏國的司馬懿等,也是長于謀略的人物。以上這些人物層出不窮的奇謀勝算,不僅使這部書吸引人心,而且教育人民認識封建社會政治斗爭的復雜的尖銳,獲得階級斗爭的經驗和才能,突破統(tǒng)治階級的愚民政策,積極掌握自己的命運,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但是《演義》的思想內容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點。作者從封建立場出發(fā),誣蔑黃巾起義軍是“劫驚良民”的“盜賊”,盡管這只是全書的引子,而且在具體描寫中,作者也指出朝政種種黑暗腐敗是起義的原因,寫出“青、幽、徐、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賢良師張角名字”,客觀上反映了起義領袖在人民中的威望,但這并不能掩蓋作者對農民起義的階級偏見。書中一開頭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認為三國鼎立、西晉統(tǒng)一是先天命定,完全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一治一亂”的歷史循環(huán)論。龐統(tǒng)死前有童謠預言,上方谷司馬懿父子不死,是出于天意,也充滿宿命論色彩??酌骰馃偌滓?ldquo;損壽”,是因果報應觀點。至于孔明借東風,擺八陣圖,五丈原禳星,關羽玉泉山顯圣,以及于吉、左慈興妖作法等故事,更充滿了神怪迷信色彩。
第四節(jié)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在中國文學史、特別是小說發(fā)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它既以民間傳說為基礎,又盡量以《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為依據(jù)。章學誠說它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丙辰札記》),民間也是“真三國,假封神”的說法。從全書史事綱目、人物事跡輪廓來看,這些評論大體是合乎實際的。但是,我們如果把《三國志》及裴注和《演義》再作一些具體的對比,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不僅在思想傾向上有尊曹尊劉之分,而且在內容比重上也各有輕重?!度龂尽分?,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而《演義》里則有將近五分之三的回目是有關蜀國及其人物的故事的。在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塑造上,也有很大的出入。凡是《演義》中精彩豐富的故事,生龍活虎的人物,往往是虛多于實的。因此,我們必須把這部歷史小說看成藝術作品,即使它客觀上起著傳播歷史知識的作用,我們也必須把它和歷史書區(qū)別開來。章學誠因為它“七實三虛”而批評它“以致觀者往往為所淆亂”,就是因為把它當成歷史書的緣故。謝肇淛從文學的角度批評它“太實則近腐”,又是因為沒有充分估計那些虛多于實的情節(jié)和人物創(chuàng)造的成就。幾百年來,曹操、諸葛亮等人物成為奸詐和智慧的代名詞,是和《演義》的深入人心分不開的。
一般歷史演義往往是在排比正史材料之外,穿插鋪敘一些野史逸聞,在故事情節(jié)上可能收到一些曲折離奇的效果,但人物的精神性格卻很空洞平板?!度龂萘x》的作者顯然是選擇了另一條艱苦的創(chuàng)作道路。作者的創(chuàng)作方法基本是現(xiàn)實主義的,他根據(jù)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擴展,估計人物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可能有的言語行動,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并剔除了傳說中一些過于離奇的成分。但是由于許多人物的故事千百年來在群眾中流傳,經過不斷的加工創(chuàng)造,因此,這些人物的性格、品德和才能已經不同程度地超越了特定歷史人物。作者又在這些傳說上加以想象發(fā)揮,他們在性格也就更完整、更充實、更鮮明了。像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事件中料事如神的智慧,關羽在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中威風凜凜的英雄氣概,以及張飛喝退百萬曹兵,趙云單騎救主等情節(jié),都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盡管有些事跡或多或少有歷史根據(jù),但把它生發(fā)開來,使之豐富、鮮明、擴大,仍然是人民和作家的功績。這許多地方往往體現(xiàn)著現(xiàn)實和理想的結合,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演義》的藝術結構,既宏偉壯闊,又不失嚴密的精巧。全書時間漫長,人物眾多,事件復雜,頭緒紛繁。既要照顧歷史事實的基礎,又要適應藝術情節(jié)的連貫,這在客觀上增加了不少困難。但作者卻能以蜀漢為中心,抓住三國矛盾斗爭的主線,井然有序地展開故事情節(jié)。既曲折變化,又前后貫串,賓主照應,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基本完美的藝術整體,較少瑣碎支離的情況。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少有的。
《演義》善于通過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巧妙地表現(xiàn)封建統(tǒng)治集團之間以及各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種種復雜、尖銳的矛盾和斗爭,尤其善于描寫各種戰(zhàn)爭。作者總是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zhàn)爭的各個方面,雙方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力量的對比,地位的轉化,使大小戰(zhàn)役各具特色,千變萬化,并善于揭示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不同,七擒孟獲和六出祁山不同。赤壁之戰(zhàn)表現(xiàn)尤為精彩?!度龂尽酚涊d赤壁之戰(zhàn)非常簡略,《演義》卻以長達八回的篇幅,把故事渲染得波瀾壯闊,淋漓盡致。在決策階段寫孫、劉聯(lián)盟的形成以及孫吳內部和戰(zhàn)之爭,處處強調了孔明的作用。在雙方備戰(zhàn)階段中,作者緊緊抓住曹軍不習水戰(zhàn)的問題,寫周瑜和曹操之間來回隔江斗智,曹操兩次派蔣干過江以及遣蔡中、蔡和詐降,都被周瑜識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但是周瑜這些妙計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斷糧道、造箭殺孔明,計謀也被孔明識破。這樣作者便很自然地寫出孔明的才能、氣度處處高過周瑜。在寫交戰(zhàn)雙方敵我矛盾上,作者較多地是依據(jù)史實加以鋪張,在寫周瑜、孔明的內部矛盾上,作者幾乎是全憑虛構。作者不僅善于錯綜交織地表現(xiàn)敵我矛盾和內部矛盾,而且善于在緊張斗爭中,用抒情的筆調點染孔明飲酒借箭,龐統(tǒng)挑燈夜讀,曹操橫槊賦詩的悠閑插曲。這樣山里套山,戲中有戲,推波助瀾,逐漸把故事引向高潮。處處都表現(xiàn)出作者杰出的藝術匠心。官渡之戰(zhàn),作者雖然占明了袁曹兵力相差十倍的客觀情況,但在描寫上卻抓住軍糧問題,大作文章。曹操和許攸的對話,是決定戰(zhàn)略的關鍵,渲染得尤其有聲有色,人物的性格也非常鮮明突出。七擒孟獲,作者又突出孔明七縱七擒,恩威并用的政策觀眾,同時也就突出了這次戰(zhàn)爭的新特點。作者敘述戰(zhàn)爭還善于運用實寫和虛寫結合的手法,對戰(zhàn)爭的勝利者,往往不惜詳盡描寫,另一方只作簡要敘述。赤壁之戰(zhàn)中詳盡描寫的是孫劉一方。“安居平五路”,只有一路是實寫。這樣既重點突出,又省去許多筆墨。
《演義》通過驚心動魄的政治、軍事斗爭,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構成了一幅絢爛多彩的圖卷,豐富了我國藝術的寶庫。在赤壁之戰(zhàn)的尖銳矛盾沖突中,作者不僅寫出周瑜、孔明的英雄才略,而且寫出魯肅的誠懇忠厚,黃蓋的赤膽忠心,闞澤的機智大膽,蔣干的愚而自用。作者刻劃人物,往往是通過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反復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例如張飛嫉惡如仇、粗豪爽直的性格,就是通過怒鞭督郵、古城會拒關羽以及責問劉備遲不發(fā)兵為關羽復仇等等情節(jié)突出表現(xiàn)的。但是,這并不使人物性格簡單化,張飛雖然粗豪,卻有從善如流的一面,他初見孔明作軍師不服氣,等到旗開得勝就立刻下馬拜伏。初到豐陽縣見龐統(tǒng)怠職,他勃然大怒,等看了龐統(tǒng)判案,立刻就稱贊他的“天才”。作者把這兩方面密切結合起來,就使張飛那“快人”的性格寫得分外令人可愛。又如寫關羽義勇的性格,并不忽視他剛愎自用的缺點,“量大失荊州”的錯誤。作者還善于運用夸張、對比、烘托的手法描繪人物,如關羽斬華雄,作者只是預先極力描寫華雄的猛勇,一出場就連斬了四員大將,關羽出戰(zhàn)后,也不具體描寫其交戰(zhàn)經過,只寫關外鼓聲喊聲如地塌山崩,正當人們?yōu)殛P羽耽心的時候,他已提華雄的頭擲于地上,出戰(zhàn)前釃下的那杯熱酒尚有馀溫。又如寫孔明的出場,也是先寫司馬徽、徐庶的談論和推薦;寫三顧茅廬,也是著重寫前兩次的不遇,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論風采,借臥龍崗的山林景色重重烘托;又以張飛的粗暴和急躁來襯托劉備求賢的真誠和謙恭。這樣就使孔明的高潔品格和絕世才能在讀者眼中無比地鮮明突出。《演義》這些成就,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新發(fā)展。
《演義》吸收了傳記文學的語言成就,并加以適當?shù)耐ㄋ谆?ldquo;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賞,具有簡潔、明快而又生動的特色。敘述描寫,不以細膩見長,而以粗筆勾勒見工,但許多生動片段,也寫得粗中有細,例如:
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這里寫孔明死前最后一次巡視軍營,著黑雖不多,卻把他“鞠躬盡瘁”的耿耿忠心刻畫出來了。至于寫人物對話,更往往是個性鮮明,有聲有色。張飛的話,多半快人快語,一針見血;曹操的話,多半豪爽機詐,變化莫測;關羽的話,往往心高氣盛,目中無人。張松見曹操,數(shù)曹操的敗績,痛快淋漓,嘲諷盡致。而孔明的對話,則往往從容不迫,應對自如。例如“舌戰(zhàn)群儒”中的兩段:
座上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步騭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杰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君等聞曹操虛發(fā)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騭默然無語。……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后。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孔明笑曰:“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后,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云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
這些對答,處處針鋒相對,寸步不讓。語氣口吻,充滿輕蔑的譏刺。比之后來的一些小說,雖然不夠口語化,但用來表達三國的歷史人物,仍然是適宜的。
但是,《演義》在藝術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缺點,這就是人物性格缺少發(fā)展,好像曹操生來就奸詐,孔明生來就聰明。這種缺點的產生,可能是受中傳材料的局限,同時也受某些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特點的影響。同時在運用想象夸張手法上,有時不免過分,所謂“夸過其理,則名實兩乖”,魯迅說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最明顯的例子。民間諺語說:“劉備摔阿斗,刁買人心”,也正和魯迅的批評相似。也說明作品的客觀效果和作者本來的主觀愿望還頗有不一致的地方。
第五節(jié) 三國演義的影響
《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罪惡和他們的陰險本質。通過三國紛爭的生動描寫,把封建社會的政治斗爭、軍事斗爭和歷史演變的狀況介紹給廣大的人民。但由于《三國演義》中封建思想和現(xiàn)實主義的描寫交織在一起,所以它起的作用也是復雜的。黃人《小說小話》里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張獻忠、李自成及近世張格爾、洪秀全等初起,眾皆烏合,羌無紀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險設防,漸有機智。……聞其皆以《三國演義》中戰(zhàn)案為玉帳唯一之秘本。”這些傳說雖未必完全可靠,但《演義》在民間廣泛流傳,對農民革命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起過一定作用,則是可以斷言的?!度龂萘x》中桃園結義所反映出來的劉、關、張之間同生共死和相互信賴的關系在群眾中也有很大影響。因此人民往往仿效小說中的“結義”方式組成各種秘密組織進行反抗斗爭,他們是從自己的階級利益和斗爭需要去理解它和利用它的。但“忠義”思想本身包含著君臣之間片面的道德關系即主仆關系和封建報恩思想,這就正好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利用,宣傳忠君報國,士為知己者死,以模糊人民的階級意識,削弱他們的斗志。例如清代統(tǒng)治者就抓住關羽身上的“忠義”所表現(xiàn)的落后、消極的一面,大加利用,屢次給關羽褒封,到處為他建立廟宇,以達到鞏固其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
《三國演義》在宋元講史的基礎上,大大邁開一步,它標志著歷史小說的輝煌成就。從此以后,歷史小說開始大量興起,從《開辟演義》一直到《清宮演義》,中國各個歷史時代在小說中都有反映。不過這些小說,無論就思想性和藝術性來說,都遠不能與《三國演義》相比。在戲曲中也出現(xiàn)了大批三國劇目,這些劇目至今大都還活在舞臺上,并深受群眾的喜愛。
相關文章:
4.紅旗譜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