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10篇
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是關(guān)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10篇,這對大家的學習會很有幫助哦,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起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一):
初中語文六冊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歷來都把這篇短文作為勵志類的文章,激勵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教參上的分析是這樣的:本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了“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zhí)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而我認為這樣的理解固然能夠,但并不是孟子的本意。孟子好辯,注重邏輯,這是公認的事實?!渡趹n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的最終部分,是孟子的自述,論述的應當只是一個問題:個人怎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為了方便論述,我把教材中的短文抄在下頭: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段。“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由前文六個事例得出的結(jié)論,還是對這六個人被“發(fā)”被“舉”之后所做事情的概述?這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關(guān)系到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課文開頭的六個排比句分別指出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人在被“發(fā)”或被“舉”之前的身份,在被“發(fā)”或被“舉”之前,舜是一個農(nóng)民、傅說是一名建筑工人、膠鬲在做著小生意、管夷吾是一個政治犯、孫叔敖在海邊隱居、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市場換來的奴隸,他們的出身都很卑微。
如果說是對前文的論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辈贿m合前面的所有人。舜、傅說、膠鬲、孫叔敖等四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說得過去,種地、做建筑工人、做小生意、隱居,生活可能都很清苦,吃不飽飯、很勞累也可能是正常的事。但說他們“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點說不通,難道這些人不滿意自我的生活?舜種地的時候、傅說修筑房屋的時候、膠鬲做著他的小生意的時候、孫叔敖在海邊過著他的隱居生活的時候,整天報著鴻鵠之志,時刻想著成為王侯將相?管夷吾與百里奚,這兩個人動心忍性,還說得過去。據(jù)《史記?管晏列傳》中記載,管夷吾這個人出身卑微,做過生意,當過兵,但都做得不好,后跟隨公子糾。但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過程中,公子糾敗。管夷吾作為囚犯本應被斬,后經(jīng)鮑叔牙極力引薦。公子小白即齊桓公不但不斬他,還封他為相。在管夷吾的輔佐下,齊國日益強大,最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到,在被“舉”之前,動心忍性是可能的,也是應當?shù)?。并且一個人被“發(fā)”或被“舉”后就必須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yè)嗎
?這也不必須。歷史上多少人被“發(fā)”或被“舉”后,仍然名不見經(jīng)傳。
像趙匡胤這樣黃袍加身以后就成為一代開國君主的人實在太少,很多黃袍加身的人最終落得個叛臣賊子、身死人首。被“發(fā)”或被“舉”只是給了你一個機會,這后面的路還很長,這路怎樣走,能不能走出一條光明大道,這不僅僅需要個人的素質(zhì),更需要你作出更為艱苦卓絕的努力。所以這句話與前面的六個排比句應當都是對這六個人一生的概述,前六個句子講他們出身卑微,“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說“上天把成就一番偉業(yè)的機會給了這些人”,后面的句子概述他們被“發(fā)”或被“舉”后歷經(jīng)磨難,他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但經(jīng)過這些磨難,使他們的內(nèi)心驚動、性情堅韌,竟然完成了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偉業(yè)?!霸嫫渌荒堋敝械摹霸弊鳌熬谷弧敝v更為合理一些?!熬谷弧庇谐龊跻饬系囊馑?,他們成就的事業(yè),也出乎“發(fā)”或“舉”他們的人的意料。這樣講,更能體現(xiàn)孟子的邏輯。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文本的第二段“人恒過然后能改”。一般的理解是:人經(jīng)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按這樣的理解,有點鼓勵犯錯誤的意思。難道錯誤也是成功之母?一個總是犯錯誤的人,很難成就大事業(yè)。這有點說可是去?!袄в谛暮庥趹]而后作”,心境困頓、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振作。這在第一段中的“動心忍性”已經(jīng)作了論述,如果還這樣論述,顯得重復?!罢饔谏l(fā)于聲而后喻”,一個人的想法僅有經(jīng)過自我的臉色或聲音表現(xiàn)出來,別人才會了解。如果不是這樣,這些人又怎樣能被“發(fā)”或被“舉”呢?這在第一段中這些被“發(fā)”或被“舉”時,這些人的過人之處應當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了,不然也不會被“發(fā)”或被“舉”,這樣的論述也顯得剩余。對于“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些人在之后的成就偉業(yè)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但他們都能及時改正;遇到困難時,也會心境沮喪,但他們堅信自我必須能成功;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能從別人的言行舉止中看到自我所做的事情人們是否滿意,進而采取更為恰當?shù)姆椒ㄅc措施。這樣一來,文句之間的聯(lián)系就更緊密了。
文本第一段是說這些人被“發(fā)”或被“舉”后成就了一番偉業(yè),緊之后孟子深入一層,論述他們?yōu)槭裁淳蜁诒弧鞍l(fā)”或被“舉”后成就了一番偉業(yè)?那里有他們的主觀條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這些人在被“發(fā)”或被“舉”后,在成就偉業(yè)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也會有心境沮喪的時候,但他們能夠從中解脫出來,能夠看到期望,他們能從別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事情做得怎樣,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進而按規(guī)律或人們的意愿辦事。這是這些人成就一番偉業(yè)的個人因素,這一點尤為重要。不然的話,每個人都會成就一番偉業(yè),可事實卻并不是這樣的。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句話,普遍的理解是:孟子由個人成就偉業(yè)談到治理國家的問題。而我認為,這仍然是談論個人成就偉業(yè)的問題。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執(zhí)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時間一久,這個國家就會滅亡。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孟子在那里用了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來打了個比方,仍然是論述個人成就偉業(yè)的問題?!叭搿笔莻€人內(nèi)心方面的因素,“法家拂士”就相當于個人的主觀條件、個人的過人之處,“出”是外部的艱難險阻,“敵國外患”就相當于成就偉業(yè)過程中所遭遇的一切艱難險阻。這樣一來,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正如一個國家國內(nèi)沒有執(zhí)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外沒有鄰國的侵擾一樣,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的過人之處、沒有能夠改正自我錯誤、沒有堅信自我必須能成功的信念、沒有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能耐,沒有成就一番偉業(yè)的各種艱難險阻,這個人就不會給后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人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過完自我的一生。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孟子在末尾得出了這樣的論斷: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而這一句話應當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應當是:生死于憂患,生死于安樂。這樣一來,這句話就能夠這樣理解:艱難險阻能讓那些不怕困難、迎難而上、有過人之處的人成就一番偉業(yè),如果安于現(xiàn)狀,一個人只能是平平庸庸地過完自我的一生。對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短文,這樣的理解貼合儒家出世的思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念,我想這也許才是孟子要表達的意思。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二):
在隨著語文教師學完這個篇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后,不禁使,我心中萌發(fā)良多感慨。
本文的上部分,借舜、傅說等六人的事例,來說明上天若要委以重任于人,必先使其受盡挫折,歷盡苦難,這樣才能得到擔當大任的本事??偠灾?,就是告訴我們,若是想成大器、成大業(yè),就必須飽受挫折,再一次的失敗中磨練自我,完善自我。反之,若沒經(jīng)歷一些大的挫折,又不思進取,則不可能成器。譬如三國后期蜀國之祖劉禪,即使得諸葛亮的輔佐。卻因他自身的愚鈍,只圖享樂,不思進取,致時蜀國的復興成為幻影。
本文的下文,便點出了“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這一論點?!吧趹n患,死于安樂”,實際,這句話早在夏商時期便得到了證實。夏啟死后,王位由太康繼承,但太康不愛管理國事,終日以打獵飲酒為樂,后被窮氏首領(lǐng)后羿占取國度,但后羿也整日吃喝玩樂,后被奸臣寒浞奪權(quán),而寒浞亦縱情聲色,以致民心盡失,被大禹的后人少康所殺,讓少康復興了夏朝,且他吸取了教訓,杜絕享樂,關(guān)心百姓,勤于政事,沒有步入先前幾人的后塵,使得歷史不再重演。
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警醒自我,告誡自我,不能輕易懈怠,更不可沉溺于享樂之中,需以史為鏡,目光長遠,志在千里。不應目光短淺,只著眼于當下的玩樂之中,不然早晚將會樂極生悲。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敝啮T魚效應,想必大家都明白。沙丁魚在運回漁港的途中,會因窒息而死亡,為了使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漁港,可在沙丁魚的魚槽內(nèi)放一只鯰魚,迫于求生的沙丁魚會四處亂游,這樣也不會缺氧了。此時的沙丁魚正因處于禍患之中,才得以生存,明明是它最大禍患的鯰魚,此時卻造福于沙丁魚。更為淺顯易懂的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中,青蛙因水溫的舒適而在其中悠哉游哉,待到其發(fā)現(xiàn)高溫難耐之時,已無力回天,此時的青蛙,正因處于安逸之中,才導致其死亡。
身處憂患多難之中,會使人得到成長,而常處快活安樂之中,只會加速死亡,帶刺之玫瑰雖十分美麗,但若只手去碰,必會付出代價。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边@句千古流傳的佳話出于這篇文章,就是出于孟子之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想成大事,擔大任,就要先學會吃苦,經(jīng)受痛苦的磨煉。相反,如果你富貴了,也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是人類擔大任的不二法門呀!
唐玄宗李隆基為奪武后之權(quán),長期在憂患中集結(jié)力量,讓自我更加強大,最終打敗武后,奪取政權(quán),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皇帝。之所以他會成功,就是因為他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皇帝?!本影菜嘉?,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皟H有存在憂患意識,才能臨危不懼。
開辟農(nóng)民起義道路的領(lǐng)導者陳勝是個很有才略的人,他具有優(yōu)秀的領(lǐng)導才能和組織本事,但正是因為他成功了,他富裕了,他就很享受此刻的榮華富貴,根本沒憂患意識。結(jié)果秦朝的主動出擊,陳勝豪無防備,就因兵敗而失敗了。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瓣悇俨]有憂患意識,也沒有看到近憂,所以他失敗了。
劉秀早年漂泊流浪,歷盡辛苦,苦心詣志,最終推翻王莾政權(quán),建立東漢。他在貧苦中早已鍛煉了心志,正是因為他”居?!埃运堋彼嘉!啊?/p>
俗話說:”天有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罢l也不明白將來會發(fā)生什么,僅有處處存在憂患意識,防范于未然,才能有備無患,最終走向成功。憂患意識在我們學習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把憂患意識時刻記在心里,你必須能夠永攀學習高峰。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四):
“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其所不能?!?/p>
——題記
有個實例大家都明白,有句俗話也說明了這一點“窮人家的小孩早當家”。因為苦難造就了他們的成長,因為環(huán)境讓他們早褪了那份嬌蠻,當我們還在大揮“才能”——向父母不停的汲取我們原以為屬于我們的一切時,他們己經(jīng)為父母辛勞思慮。因為家境的不允許,所以比我們多一份憂郁,多一份堅強,多一份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不會因為家里貧窮而變得灰心喪氣,也不會因為奮斗后富裕了而變得大肆揮霍。相反,正是一些從小生長在城市里,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家庭里的人,無節(jié)制的花費,直至某一天失足成貧就變得落魄于斯。在逆境中成長得堅強,在順風中生長得懦弱。
人僅有經(jīng)受挫折,不順利的干擾和阻礙才會使他從實踐中增加自我所缺少的本事的毅力。人的一生正因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經(jīng)歷住了磨難考驗的人才會出眾被著為人才,也才是有用的人,才能理解重大職責。在失敗時,不以失敗而頹廢,不因惱怒而一跌不振,不因為才不如人而心有嫉妒所以憤恨。我們要經(jīng)常檢討自我的所作所為。成功之母不是失敗,而是失敗后的自我檢討,僅有此才會有所一番作為。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沉于安居樂業(yè)的事局中,不振奮,不讓國家發(fā)展,止步不前,最終敗得一踏涂地。不前進,不后退,原地踏步,最終換來的不是長久的國泰民安,而是敵侵略城池時的血流成河,勝劵他握。所以一個國家的不提高對于他國來說你就是腐朽得不可一世。別人在不停的前進,不住的發(fā)展強大。我們因為缺少了戰(zhàn)備本事,國家沒有軍威,沒有科技發(fā)展,談什么富可敵國讓國生存長久。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日,我們溫飽不成問題,物質(zhì)豐富的生活是我們今日追捧的潮流。有的人對物質(zhì)的追求接近瘋狂的地步。這個物質(zhì)生活就是所謂的吃喝、玩樂。在這個時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該成為一種警告。吃,我們要講究清淡、健康,那些成疾的“富貴病”就是因為太在于“好”所以才生得的。什么玩樂要高調(diào)?高調(diào)么?花個幾千萬租架飛機逛一天就高調(diào)?是很氣派,最終欠債一大堆,最終就真的生于憂患了,這個價值取向還真有意義么?錢,我們要節(jié)儉,人短命就往往太過于享受。
今日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物質(zhì)豐富的時代就要講究清貧一點,不要去一味的追求人間享樂,這樣的人一生都沒有價值意義,縱使萬貫家財最終都會被一掃而光。而懂得這點的人,他們一生都在奮斗,一生奉獻事業(yè)。他們的憂患是為國民而憂患,而享樂的人則是建立國民辛苦之上。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五):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
《孟子》里有一篇文章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初中時學過的一篇文言文,雖然將近二十年沒有再讀過。但我清晰地記得文章里的每一句話: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這篇文章說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競爭本事。做一個人,一個發(fā)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要用“憂患”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講得一點也不錯,堅強的人是在憂患中成長的。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的提高階梯,信徒的洗禮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我們要把不幸,災難當作我們成功的又一塊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來與成功拉近距離。
我還看過一個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講的是20世紀初期,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為了讓凱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護,很多的捕殺鹿的兇殘敵人——狼。經(jīng)過25年的殘忍捕殺,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殺害。然而,羅斯福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的極度保護下,鹿群是有一段時間很多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數(shù)量開始急劇下降,鹿群的總量由十萬只銳減到四萬只。很快,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茍延殘喘。這個故事中,鹿為什么在過度保護下,數(shù)量變得更加少呢?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給它們的過度保護使他們?nèi)鄙倭藨n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先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此刻,狼沒有了,鹿的體質(zhì)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見,憂患的作用不僅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心中時刻要有“憂患”意識,有危機感,不要總以為我們端的是鐵飯碗,整天只明白當天和尚撞天鐘,混日子吃大鍋飯。這是極其危險的。我們在心中要時時為學生,為國家的教育事業(yè)著想,這樣,我們才會免于被社會淘汰!此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私立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多,公立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少。當公立學校學生數(shù)量遞減到必須數(shù)量,國家就必須會淘汰教師,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說,每一個有眼光的教師,都要立足此刻,放眼未來,心中時刻有教育,心中時刻有學生,把自我的工作當成事業(yè)來追求,爭做學者型的教師、專家,在別人還沒有準備努力之時,我們已笨鳥先飛,站到了教師隊伍的最前列!
雖然我們都是小人物,可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章所講的道理確實是至理名言。所以說請大家勿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努力干好本職工作,為自我的事業(yè)鋪平前進的道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六):
在課前,教師告訴我們以往有這樣一個趣味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能夠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p>
“生于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嘗膽,又經(jīng)“十年生聚,十年數(shù)訓”,最終轉(zhuǎn)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fā)憤、催他奮起的結(jié)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可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于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nóng)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咤風云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guān),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范仲淹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險情環(huán)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所以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jié)果一敗涂地。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
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舉了六位古今名人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的結(jié)論,進而深化至統(tǒng)治者治國也要有憂患意識,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意識國家都會滅亡,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所以,對于任何一個人、任何團體組織、任何國家,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真理。
歐陽修有云:“憂勞能夠興國,逸豫能夠亡身?!币馑急闶怯袘n患意識國亦可興,貪圖安逸自我和國家都要衰亡。自古朝代更替多事腐朽的統(tǒng)治者不明白這個道理。越王勾踐亡國后臥薪嘗膽忍辱負重,有朝一日時機恰好,一舉滅吳國興復越國。吳王夫差因貪圖安逸低估對手最終做了亡國君主。國家的命運尚且與憂患意識息息相關(guān),更何況我們呢?此刻才是初中,每個學校都高手云集,黑馬層出不窮,如果我們還不知加緊提高自我,防止被別人比下去,那以后進了高中,上了大學不是更沒有競爭力了嗎?
《漢書》上有:“安不忘危,盛必慮衰?!碑斠粋€人的事業(yè)到達頂峰時必須要試想自我落魄了的樣貌與處境,這樣才能激勵他不斷上進,奮斗拼搏,事業(yè)才能蒸蒸日上,反之,則盛極必衰,一代不如一代。動物便是很好的例子,羅斯福為保護鹿很多捕殺狼,短時間內(nèi)鹿群數(shù)量猛增,但最終失去天敵和憂患意識的鹿從原先身體強健的幾萬只銳減成病怏怏的幾千只。為何會這樣呢?原因有二,一是捕狼之舉嚴重破壞生態(tài)平衡,草、鹿、狼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鹿群最終減少,二也是鹿群沒有天敵對它們的生存構(gòu)成威脅,便不再很多運動,也沒有理由擔心,最終體質(zhì)整體下降,這樣下去一場小病就能讓他們消失,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忠諫良臣魏征曾說:“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鄙萑A安逸往往能使人失去安分與老實,多添浮躁,不會思危,就像闖王李自成。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軍入京,進城后軍心懈怠,認為大功告成,“日日過年”風氣流傳開來,所有人都等著加官晉爵,清軍入關(guān)之時,闖王卻一敗涂地。由此可知,居安不思危是多么不利于生存和發(fā)展啊,僅有居安思危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大思想家孟子都專著文章論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可見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讓我們從此刻起加強憂患意識,努力提升自身本事,不要妄想別人后退,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有提高,國家的未來才有期望啊。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孟子所列舉的人物:舜,傅說,膠鬲,管夷吾,等等為自我的時代作出貢獻的人們無疑都理解過生活,精神上的考驗。我想“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對世間萬物而言,是個永恒不變的定律。
每個人一生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阻力,不一樣的是每個人都要用自我的方式去應對,有人選擇應難而上,有人選擇知難而退!
正如我們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他不是也沒有生在帝王之家嗎?湖南韶山,不也是很貧窮落后的地方嗎?但他卻不肯承認現(xiàn)實,一步一步地向上發(fā)展不也成為我們的偉大領(lǐng)袖嗎!
遇到困難,其實就是驚動人的心,堅強人的性格,增加自我所不俱備的才能。因為,僅有不斷的遇到困難,才能讓自我更完美。困難中包含了許多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會讓自我更成熟,更明白如何去應對種.種困難。
這種能給予人力量的困難,不僅僅存在于生活中,在學習上也是如此。往往學習上覺察不出難題的人,表面上看似乎學得還能夠,但其實他所接觸的都是些平平淡淡的知識,并且他的潛力也被埋藏的很深,難以挖掘。這樣的學習沒有太多收獲,可是,如果學習常常遇到需要思考的題,并且自我努力思考解決的,他會收獲很多意外的知識,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僅有經(jīng)常從困難中找到自我的不足之處,才能把知識撐握的更牢固,更扎實。
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銘記孟子的教誨,沒有磨難,就不會有成就。即使有了成就,也不能得意忘形,驕傲自滿,沉溺于表面的完美上,要不斷的礪練自我,才能讓已有的成為永恒,并使自我收獲更多的果實。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九):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
讀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章,其中“若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我很受感動。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人要想成就大業(yè),必須先讓自我經(jīng)受挫折,理解磨難,使自我增長才干,才能戰(zhàn)勝困難,到達成功。所以挫折是人獲了成功的重要條件。
穿越歷史的長廊,有多少偉人在挫折的歷練下登上閃耀的巔峰。公元前99年,司馬遷正潛心寫作《史記》時,卻因為替李陵辨護,遭到漢武帝慘無人道的腐刑。這對他來說不能不是一次極大的人生摧殘和恥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輕生,因為他的宏愿還未實現(xiàn),偉業(yè)還未完成,他從先人在逆境中奮起而有所作為的事跡中得到啟發(fā),在獄中,忍辱負重,磨礪心志;出獄后,勤奮耕耘,最終寫了《史記》。挫折對有的人來說是一筆財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時寫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后作的,屈原被流放時寫了《離騷》,但他們都成了偉人。偉人之所以被稱為偉人,正因為他們有著“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的精神,經(jīng)過挫折,他們變得堅強,經(jīng)過挫折,他們變得沉著,經(jīng)過挫折,他們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輝煌。
而有些人,他們有著十分好的先天條件,但他們并沒有所以輝煌,這是為什么呢?因人他們?nèi)鄙俅煺?。例如:三國時的劉備可算是一代英豪,一生東征南討,從織席為生到蜀漢稱帝,可他兒子劉裨卻是個昏庸荒淫的無能之輩,連諸葛亮這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的能人都扶不起來。北宋名臣寇準,他的子孫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家道敗落,淪為庶民。正因為他們從小就擁有良好的先天條件,沒有經(jīng)歷磨難,沒有才干,才使自我沉淪。可見磨煉對人多么重要啊!
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須理解磨煉,暫時的順利將會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潛在障礙。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心得體會(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亙古不變的哲理。深深地震撼著我的靈魂。閱畢孟子之文,思緒飛揚,心潮澎湃。
輕叩歷史之門,王朝的盛衰興廣,過往的歷史煙云蒙蔽不了智慧的明鏡。
嬴政手中的大秦帝國之所以能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正是“出則”有“敵國外患”,不發(fā)展就是消亡。而秦二世的茍延殘喘直至湮滅則是驕奢淫逸,盡享“入則無法家拂士”的安樂。
穿越歷史的塵埃,以史為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歷史規(guī)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清晰而又深刻地警醒著古往今來的統(tǒng)治者。給予我深刻的智慧與啟迪。
國猶如此,人何以堪?舜、傅說、膠鬲等人崛起于憂患之中,經(jīng)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折磨使他們走上了成功之路。太史公有言:“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十分之人稱焉。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成功人士之所以會有所作為,是因為他們有著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與不懈的努力,憑借著自我“打不死的蟑螂”精神為自我開創(chuàng)了一片屬于自我的天地。
言及至此,聯(lián)想當下的有著“嬌(氣)驕(傲)奢(侈)獨(特)散(漫)”之美譽的“富二代”。他們肆意揮霍、盡情享受,喪失了父輩的“憂患“意識,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樂”,從未體驗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滋味。試問,談何青春之奮斗,談何民族之崛起。嗚呼哀哉!
青春的色彩在奮斗的汗水中會更加絢爛。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勇于磨煉自我。在生活中、學習中我們要時刻堅持著“憂患”意識,不能一味貪圖“安樂”的現(xiàn)狀,否則完美的未來就會跟自我Saygoodbye了!
我時刻謹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p>
相關(guān)文章:
1.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6.心得體會范文
8.學習心得體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