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我和我的祖國》最新觀后感影評心得5篇精選
《我和我的祖國》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普通百姓與共和國息息相關的故事演繹7組普通人與祖國大事件息息相關的經(jīng)歷,以小人物見證大時代,是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片。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2019《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
國慶假期必看電影一定是《我和我的祖國》,上映前掀起的熱潮,已經(jīng)讓我們大致了解了故事的梗概,但仍不妨礙我們在電影院再一次燃燒激情。相信很多人看著電影默默落淚了,那是對過往歲月的一種致敬,那是曾經(jīng)生活的一種共鳴。
小人物演繹大事件,大事件映射真人性
電影的視角很獨特,不是紀錄片式的敘述,而是小人物串起的時代故事。《前夜》中的一些場景,在現(xiàn)在看來或許都會覺得滑稽,屋檐上對民眾的求助只是為了尋找一些可用的紅綢子,簡陋的實驗設備,連夜煉制的升旗裝置,都顯示出那個時代的物質貧乏和百廢待興。新中國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立的,但卻是所有民眾的希望之星,人們的干勁十足,心勁十足。這個視角,更加折射出建國70年來的輝煌成績,喚起觀眾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相遇》最重要的一場戲發(fā)生在公交車上,那些隱形埋名的科研工作者,放棄了生活中的一切情感,放棄了自我甚至生命,只有國防強大的一個信念。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是中國躋身國防強國的大事件,也是中國提升國際地位的大事件。這個大事件通過公交車上的一幕展開,動人之處,深入人心。
香港回歸,我已經(jīng)有深刻的記憶,那時候我正在上大學,同學們集中在階梯教室中,守望著這一歷史性的一刻,心情莫名的激動。而《回歸》的故事都集中在對時間的執(zhí)念上,回歸這一歷史時刻,依舊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親歷者,讓我們感受著神圣。修表匠的精益求精,升旗手的日復訓練,中方官員對時間的堅持……
每個篇章,都透著導演的痕跡
《我和我的祖國》7個篇章的故事,由7位導演分別完成,一次領略7位導演的表達,作為觀眾的我,仿佛也過了一把閱卷老師的癮。
徐崢導演的《奪冠》透著足足的徐氏幽默,女排三連冠萬人空巷的場景,已成為思想的記憶。當冬冬手扶電視天線,掛起一張床單時,仿佛看到了超人的身影,身披紅色斗篷,拯救人類世界。作為觀眾的我,竟然產(chǎn)生了視覺和思想的跨越,或許在導演的心目中,當時能以一己之力調出清晰電視畫面的冬冬,正是那個場景下群眾的超人吧。哈哈。
《北京你好》中,葛大爺飾演的北京的哥更是詮釋了小人物的情懷,也透著寧浩導演深深的痕跡。的哥是一個城市的縮影,柴米油鹽、家長里短,吹牛聊天,都在這個人物身上一一上演。萬眾期待的奧運門票,更是引發(fā)了一連串啼笑皆非的故事,最終在人物的情懷中落下帷幕,小人物的情懷再次彰顯了人性的真善美,仿佛一曲時代的高歌。
《白晝流星》更是陳凱歌導演的哲學表達。天際罕事的白晝流星,將宇航員成功返航的故事、兩個自甘墮落的年青人破罐子破摔,幾乎走向邊緣的故事、樸實的老書記以人性的善良燃起心底光亮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故事簡短,卻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白晝流星,它或許是罕見之光,但也會是心底之光,不用向外尋,只需向內找。
這是一部主旋律的愛國電影,讓我們回憶見證那些歷史時刻,激發(fā)油然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更想從電影本身出發(fā),電影拍攝的角度,本身也彰顯著時代的進步和國人的自信。
我們不再需要那種吶喊式的表達,我溫柔地看待世界,那是一種內心的強大。
2019《我和我的祖國》觀看心得
因為是七個導演分別拍攝的七部短片拼貼成的一部長片,水準參差不齊,問題又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短評亦無法統(tǒng)一概括,就也湊成長評好了。
七部短片依據(jù)大致的時間順序分別選取了從建國到近幾年的截點性事件作為大的時代背景,對推動這些歷史性時刻或者被其影響的“無名”個體進行歌頌,進而映射祖國幾十年來的巨大發(fā)展和繁榮興盛。采取“大背景”下的個體敘事,這種策略是可以肯定的,避免了宏大敘事的空泛,但落實到具體的故事,卻幾乎都在強調著濃厚的精英主義情結(假平民視角),并且不乏用民族主義煽動情緒以遮蔽各方面電影層面的缺陷的傾向,跟貼近普通人的敘述策略一定程度上背道而馳,而每個導演的表現(xiàn)也呈現(xiàn)出梯度式態(tài)勢。
七部中相對最好的一部是寧浩的《北京你好》和管虎的《前夜》,這兩位導演具備豐富的商業(yè)片經(jīng)驗,他們的穩(wěn)定恰恰在于都采取了最經(jīng)典最傳統(tǒng)的戲劇模式。寧浩選擇了人物驅動式的弧光展現(xiàn)突顯戲劇張力,雖然其情節(jié)發(fā)展是具有強烈的可預見性而顯得陳舊,但不得不說也是最完整的,七部里邊也只有葛優(yōu)飾演的出租車司機是最有人味兒、最貼近市民生活的一個角色,寧浩電影里特有的市井幽默感在這里最大化地削減了刻板,所以《北京你好》甚至可以說還是有作者特征的。
《前夜》采取了“定時鎖”的技巧,限定了時間和目標,然后設置障礙,最終制造出“最后一分鐘營救”的效果,對于張力的制造來說,這種方法十分有效,況且,抓住開國大典這個如此宏偉的儀式中的一個微小環(huán)節(jié),講“一發(fā)”不講“全身”,天然地就使其帶有十足的緊張感了。但是由于線性發(fā)展的情節(jié)需求比較容易露出痕跡顯得刻意,比如說旗桿頂部用來穩(wěn)定國旗的鋼球會生銹,這點黃渤既然知道為什么不早提,以便同時解決提高效率?!皢栴}一件一件解決”以及“突然出現(xiàn)的危機感”在這里無疑是有損合理性的。當然這個故事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劇作本質實際上特別樣板戲,也就是人為地弱化人的沖突和摩擦,讓他們一致地去解決各種物質的問題,賦予他們一致性的是一種以犧牲人物性格為代價的和無來由的大局觀。王千源起先因為和黃渤觀念有沖突而把后者武力關押,這層實際操作上的矛盾的化解僅僅通過簡單幾句大局原則的感化和說服。
這種宏觀意念解決具體矛盾的問題所幸在《前夜》里對敘述整體性地破壞不算十分嚴重。但卻令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荒誕。主線就是田壯壯教化兩個頑劣不堪的青年,他帶著一種成竹在胸的“老炮兒”氣質對兩個桀驁不馴甚至試圖偷錢跑路的年輕人無限地寬容和關愛,那我一直就好奇他最終會以什么樣的手段讓他倆浪子回頭,結果他其實什么也沒做!對!什么也沒做!只是讓他們去迎接兩位宇航員落地歸來,這構成的內在含義就是英武豪邁的強國氣息可以使積極先進的思想覺悟根植于每一個邊緣人群,意識形態(tài)的光芒足以籠罩并且軟化一切執(zhí)拗叛逆的心靈,這就是曾經(jīng)拍出過《孩子王》的導演如今的邏輯線條。包括文牧野的《護航》中,重力訓練中即將到達身體極限的宋佳同樣也是憑借一個過往的(中國夢)意念戰(zhàn)勝了客觀物理性。
除了寧浩比較有作者氣質的要數(shù)徐崢的《奪冠》了,它充斥著“囧系列”里那種極度沙雕的疲于奔命和燃點時刻,碎言碎語又其樂融融的八十年代上海小巷,各色小市民擁擠在一起將目光聚集到唯一一臺電視機里的中國女排,在中國屬于禁忌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間的感情描繪也顯得格外亮眼,這個故事崩壞在結尾男孩在追上女孩和轉身為鄰居們支持電視正常播放之間的抉擇,此時房檐上突然出現(xiàn)并且持續(xù)飄展在頭頂?shù)膰齑偈顾闳蛔龀鰹榧w犧牲自我情感的決定(這里的情境設計也很莫名其妙,男孩要追上女孩不過二三十米,有那糾結的時間完全足以把她喊住并且跑過去把禮物給她再去修天線)。這里除了跟其它幾個故事(尤其是《相遇》)一樣的“個體意志應該隨時服從于集體意志和國家意志”的話語機制,為國獻身的行為個例當然沒有問題,但作為電影這種對英雄的歌頌本質上則是對無條件獻身的鼓勵:一切個人情感在國家敘事之下都不重要并且沒有平衡的余地。
《奪冠》主線結束后利用物體轉場到了2016年,男孩成為了乒乓球教練,通過一個節(jié)目(主持人就是導演,即為文本以外的話語力量)重新遇到了當年沒能見最后一面的女孩,這又是一種很扭曲的話語機制:個人因為體制利益而失去的,體制終將以另一種形式對個人進行補償。薛曉路的《回歸》中一個細節(jié):領導激勵升旗手:回歸日如果升旗未出差錯,給你分配一個女朋友!此時旁邊兩個護旗手表示也要得到此種報償,領導欣然應允。這里暫且不討論有沒有物化女性,著實也在宣揚著這種“體制補償”(而且人民解放軍怎么會說這種話?這不是扭曲黑化解放軍形象嗎)。有人會說這就是幾句無意識的臺詞而已,沒有那么重要,沒有那么多含義。但實際上只要作為句段結構在劇情中,那它就會在意識形態(tài)文本中發(fā)揮效力,構成整體性話語的一部分對受眾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論創(chuàng)作者有沒有意識。
薛曉路是管虎、徐崢、寧浩以外唯一一個有敘事意識的導演,或者說她還能意識到自己在拍一個電影,但是很可惜她的功力無法支撐她完成這樣一個多視角結構,她用手表作為核心元素,希望編織成多線疊加的敘事高潮,二十分鐘的有限篇幅令她左支右絀,例如開篇中方和英方就升/降旗的時間問題都不肯做出妥協(xié),在英國最后讓步之前完全沒有做出交鋒感,全片都是如此,時刻有一種一觸即發(fā)的緊張態(tài)勢,而實際的戲劇張力始終在拖后腿。我們當然無法用《去年煙花特別多》的標準去要求薛曉路拍的回歸短片,但如此散亂著實讓人難以接受。
七部里最差的一部是張一白的《相遇》,各方面,無論劇作、技法還是價值輸出。公交車內一場以任素汐為焦點的長鏡頭調度可以說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差不多就是攝影機跟著(沒什么運動空間的)人物極其簡單的走位跟拍,然后就是無止境的對白,望著空氣講故事,張導您以為自己是侯孝賢+德萊葉嗎?很多人提到后景調度,這一點我不說話,自己去看《羅馬》。這個故事尤為嚴重的是,它不僅僅用預設的民族主義共識解決具體的情感問題(任素汐對張譯的理解),而且用試圖民族情緒掩蓋文本的孱弱,導演自己也沉浸在自我感動中無法自拔,根本顧不上什么組織敘事打磨細節(jié),包括其它幾部難免都有這種傾向,可以這樣想想,如果沒有那樣的歷史背景,那么這個故事是否還會有相當感染力(當然《相遇》里“'國家'面前沒有'人'”的終極語義已經(jīng)讓我失去任何共情的可能性了)?可以對比《北京你好》,雖然同樣有大背景(奧運),但是劇情發(fā)展轉折是人物在驅動,最終給觀眾帶來感動也是因為人物弧光的變化。
綜上七部由好到壞排序下來:《北京你好》>《前夜》>《護航》>(及格線)>《奪冠》>《回歸》>《白晝流星》>《相遇》
其實先驗地就知道《我和我的祖國》是獻禮片,從來沒有期望能有什么深刻的表達和賈樟柯一般的社會觀察,但即使愛國情懷的抒發(fā),也有好/壞、高級/低級、健康/不健康的區(qū)分,“獻禮”不可以成為任何尷尬的擋箭牌和遮羞布,同樣是獻禮,我們可以歷史對比一下,五九年建國十周年拍出來了什么?是《林家鋪子》,是《五朵金花》,擁抱的是祖國,講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人”。今天也不去期待再出現(xiàn)一部《林家鋪子》一樣水平的作品,評判的標準也只是以講好一個故事和基本的普世價值為底線。但實際連陳凱歌這樣的華語名導也如此敷衍,整體就實在難以差強人意了。
2019《我和我的祖國》觀看影評
在《我和我的祖國》立項之初,我對它并不期待。畢竟在觀影經(jīng)驗里,主旋律獻禮片的規(guī)制、宏大事件的重現(xiàn)、多個故事組接的模式,讓人不禁會產(chǎn)生“枯燥”、“假大空”的預期。
直到看完后走出影廳,我才長吁一口氣。必須承認:這部電影和我的預期截然不同,是一部精致、有趣且不乏動人之處的作品。
電影對建國70年歷程中的7大“核心現(xiàn)場”,進行了別致的拆解。每段故事,都沒有選擇以宏大的角度去進行“硬輸出”,而是采取平民化的視角,聚焦每場事件背后默默無聞的平凡者。
目前看來,它將成為今年國慶檔的最大贏家。
下面依次來聊聊自己對每段故事的印象:
《前夜》/管虎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前夜。那一夜,全中國可能沒有人比林治遠(黃渤飾)還要更加“兵荒馬亂”。
在典禮前一天的檢查會上,所有團隊眾口一詞:“萬無一失”。只有他艱難地開口:“電動升旗,不敢確保萬無一失。”
林治遠是負責開國大典電動升旗的工程師,但當時的中國在科技上并不發(fā)達。一個電動裝置,也是足以令所有人緊張的技術難題——中國此前從來沒有電動升旗裝置,沒有經(jīng)過反復的實驗,誰能保證一定成功?
時間緊迫,只能臨陣磨槍,進行“土法試驗”。而接下去的一夜,還有著更突發(fā)的事件等著他,只有“過五關斬六將”、“鋌而走險”這樣的詞,才足以形容這一夜的驚險。
客觀而言,《前夜》是七個故事中,拍攝難度、導演技巧和演員表現(xiàn)上最佳的作品。如果要在其中評選“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非管虎和黃渤不可。但個人旨趣上,它在核心創(chuàng)意上稍顯保守,這是有些可惜的。
這段故事的題眼,是片中至關重要的阻斷器。雖然它只是一顆小小的金屬球,在整個規(guī)模空前的開國大典上并不起眼;但如果它出了問題,那么五星紅旗就無法穩(wěn)當?shù)赝W?,有被頂飛的風險。這顆小球,其實就喻指開國大典背后,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里付出努力的每個人。
導演管虎一直擅于描繪極端情境下被逼到絕境的人物,如何爆發(fā)出自己的潛能和毅力。《前夜》是他擅長的題材,再加上黃渤看似外露、實則飽滿穩(wěn)當?shù)谋硌荨U麄€故事在完成度和情感表達上,是不出意料的高分。
《相遇》/張一白
沒想到,七段故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張一白導演的《相遇》。
《相遇》的事件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而張一白卻選擇將目光聚焦于一對被命運捉弄的戀人,可謂極為微觀的視角。我們從小就在課本上背誦這件事情的歷史意義,卻從沒想過這件事背后的個體印痕。
張譯飾演的高遠,是參與原子彈研發(fā)項目的科研人員。在一場實驗室意外中,他不幸因核輻射而身染重病,漸漸發(fā)展為不治之癥,隨時都有去世的可能。10月16日當天,他偷溜出醫(yī)院,坐上一輛公交車,卻偶遇了自己三年來都未曾聯(lián)系的女友。
他們是一對戀人,此時卻不能相認——不僅因為小伙子是參加原子彈研發(fā)的工作人員,必須要保密自己的身份;更因為自己時日不多,唯有隱瞞才是最好的選擇。一個口罩,遮住了一腔不能言說的委屈和遺憾。
雖然命題是“原子彈爆炸”,但這個故事卻巧妙地轉移了“主戰(zhàn)場”,塑造出了一場“身不在場的原子彈爆炸”。80%的情境,都在這輛不斷向前、熙熙攘攘的公交車上展開,而宏大事件則隔著車窗喧鬧著。
在一個長鏡頭中,全程只有任素汐飾演的女生開口訴說往事,從初見到情深的點點滴滴;而一旁的張譯只能用眼神演戲,卻演出了契闊之際的悲情。
《相遇》中有兩幕令人印象深刻:一幕在開頭,高遠被高壓水槍沖洗,血緩緩地從他的口罩中暈染而出;另一幕在結尾,兩人在洶涌的人潮中被沖散,高遠摘下口罩,對視的一笑成為了他們的最后一面。
這兩幕令人不禁思考:我們?yōu)槭裁磿v史上的宏大事件產(chǎn)生感動?
我們的感動,并不來自于集體的光輝成就,那是一種矯揉造作;而是來自于“另一種版本”的歷史現(xiàn)場——就如同這個故事一般,是無名者的默默隱忍,是所要經(jīng)受的“身不由己”的痛苦,是不得不錯過的遺憾。
《奪冠》/徐崢
客觀而言,《奪冠》在各個層面的指標上,并不是七段故事中最好的,但它卻是個人最喜歡的。
冬冬,一個上海石庫門街坊里正過著暑假的小男孩。他是這條街里電工的兒子,上得了屋頂,修得了天線。那年的8月8日,整個街坊都指望靠他來看女排決賽的實況轉播——電視信號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為了接收信號,冬冬只能一直換著角度待在陽臺上。
可實際上,情竇初開的他此刻還為另一件“人生大事”焦躁著。自己暗戀已久的女孩小美,今天就要移居國外,很可能再也不回來了。眼看著她就要被帶去機場,冬冬陷入了兩難的“夏日大作戰(zhàn)”。
徐崢用一場小孩之間的“怦然心動”來切入“女排奪冠”這一歷史事件,是非??蓯矍依寺摹W屓瞬挥勺灾鞯赜X得,東東就帶著他小時候的影子。
某種意義上,這種處理方式其實和張一白的《相遇》有相似的地方。他們都選擇把鏡頭放在距離事件現(xiàn)場非常遙遠的“不在場位置”,細微地切入其中。只不過《相遇》是悲劇,而《奪冠》則是喜劇。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不僅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上海市井還原得很到位,而且在風格上也很大程度地致敬了上世紀的滬語喜劇,諸如謝晉的《大李小李和老李》。
《回歸》/薛曉璐
《回歸》相對而言是較為保守、不夠出彩的一段故事,因為整個主線情節(jié)都必須圍繞香港回歸當晚的慶典做文章,沒辦法“出奇制勝”。不過,它的核心概念還是抓得挺好的,那就是“時間”。
“我們已經(jīng)等了154年了,不能再多等一秒了”,儀式總指揮與儀仗隊升旗手(杜江飾)的這條線,聚焦的是“國家的時間”。
意外來到香港的小鐘表鋪老板(任達華飾),被執(zhí)勤隊隊長(惠英紅飾)所救治,并組建家庭。這條線索,指向的是對故土的思戀、對人的感恩、對工作的負責,是“情感的時間”。
幾條線索,指向的都是同一個瞬間的“必須準時”,那就是1997年7月1日的零點零分零秒。薛曉璐導演重點抓出了這個細節(jié),然后再進行擴散,讓敘事線索間產(chǎn)生關系。
此外,惠英紅與任達華在非常有限的戲份空間里,演出了人物的前史和真實的煙火氣,算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北京你好》/寧浩
寧浩拍《北京你好》這般充滿京味的喜劇,的確再合適不過。
北京的出租車司機(葛優(yōu)飾),離婚后與家人形同陌路。在抽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門票之后,他想借此機會與兒子緩和關系。
但是,在這份大禮未送出之前,他仍舊時時刻刻不忘暴露本性,換著法地到處顯擺。每個他見到的人,都要被他的炫耀洗禮一番。不料,意外發(fā)生,這張票開啟了它的“奇遇”。
《北京你好》在喜劇背后,又有著寧浩一貫悲歡交融的底色——我們要記住2008年的奧運會,卻也不能忘記同一年的汶川地震所帶來的傷痛。
在滿地雞毛的現(xiàn)實世界里,這個失落卻又常常打了雞血的北京中年男人,心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溫情角落。
《白晝流星》/陳凱歌
《白晝流星》的攝影與調度維持在水準線上,但敘事邏輯有些問題,有點可惜。
以“草原傳說”作為基點的這則故事,包含著寓言感:傳說中,若能在白晝看到流星,貧瘠的大地就會變成綠洲;而航天技術的發(fā)展,對于貧困的草原牧民而言,就是一串帶來希望的“白晝流星”。
不可否認,它的立意出色。將“新農(nóng)村扶貧”和“航天航空事業(yè)”兩件大事糅在一起,構成了互為牽引力的關系——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航天科技發(fā)展與扶貧,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也存在著關系。
《護航》/文牧野
最后一段故事《護航》,由文牧野執(zhí)導,算是收了個不錯的尾。
《護航》聚焦閱兵式上的“后備飛行員”的故事。她不能正式上臺的理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只有最優(yōu)秀、最全能的飛行員,才能做到最完美的替補,成為飛行表演的最大保障。身為隊長的她,只能成為后備的人選。
每一個幕后不能上場的平凡者,她們的人生故事都值得被挖掘、被書寫。文牧野顯著的強項在于,他對人物的塑造與情感處理是細膩的。
《護航》通過飛行時不斷偶發(fā)的主體回憶,來打撈、回溯這位女飛行員的心路歷程——從孩童到少年時光,再到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受的各類挫折。她要打敗性別觀念的禁錮,要在無法兼顧愛情與事業(yè)這件事上做出抉擇。這些回憶連同“護航飛行”的主線,塑造起了鮮活的形象。
七個故事、七種鮮明的風格,卻沒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況。原因在于,它們都是書寫歷史橫截面背后的小人物。
這也是《我和我的祖國》讓人感到欣慰的地方。每個故事,都選擇將重心放在“我”和“我的”,放在默默無聞卻又舉足輕重的無名者身上,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后的那些細微角落,然后再是“祖國”。
真正的歷史,蟄伏于平民的日常之中?!白鎳边@個觀念在此時顯得既抽象、又具體,在平民化的敘事邏輯里,最終漸漸生發(fā)為實際的關切。
從這一層面而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和我的祖國》的優(yōu)點——它并非是傳統(tǒng)印象中,那類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的表達;而是一部充滿細節(jié)、能夠引發(fā)觀眾共鳴的作品。
2019《我和我的祖國》觀看體會
國慶,看了《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震撼人心的影片。從前夜、相遇到奪冠、回歸,到奧運、護航,最后到白晝流星,短短七十余年的時間,新中國從一個落后的農(nóng)業(yè)大國發(fā)展成為一個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強國。感動之余,我在思kao一個問題:什么是現(xiàn)代化國家的標志和?是經(jīng)濟發(fā)達、科技先進、政治民主?可是,洋務運動引進了現(xiàn)代化的技術和工業(yè),戊戌變法引入了現(xiàn)代化的政治制度,中國依舊不是現(xiàn)代化國家。
《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示。電影不僅是從科學家、外交官等社會精英的角度去展現(xiàn)歷史,還從小孩、出租車司機、軍人和少數(shù)民族等普通人的角度去展現(xiàn)歷史。而我們翻開《史記》、《資治通鑒》、斷代史等史書,看到的無一不是王侯將相,鮮有普通人。確實,在近代以前的中國,絕大部分人沒有參與國家的運作,心中沒有“國家”這個共同體的概念。民國時期以魯迅為代表的很多進步人士痛批中國人是一盤散沙、行尸走肉,不僅看到自己同胞受苦受難無動于衷,而且為三元里的英國人和八國聯(lián)軍充當帶路黨。
當不認同“國家”這個共同體概念時,就不會為了“國家”而努力,就只有眼前的利益,而無國家的大義。這樣,人民群眾沒有凝聚力,高效的協(xié)作沒法發(fā)生,現(xiàn)代化的國家也就無從說起了。所以說,一個現(xiàn)代化的國家是關乎所有人的,同時所有人認同且參與的全階層想象共同體。國家的意義在于想象共同體!
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可以看出,中國做出的每一項成就,從電動升旗到載人航天,都需要大量精密、復雜、深度的協(xié)作。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是不斷深化分工協(xié)作的過程。
在原始社會,分工協(xié)作靠的是首領和血緣;在封建社會,分工協(xié)作靠的是宗法的人際關系;而在現(xiàn)代社會,分工的規(guī)模已然達到非任何一個個人或團體所能支配的程度,這個時候,“國家”的觀念是關鍵。
首先,現(xiàn)代分工是基于契約的,這就需要國家的專制力量為現(xiàn)代化制度、特別是法律背書,以約束人們的行為。其次,“國家”的概念可以凝聚人心,能讓每一個成員為之拼盡全力,從而激發(fā)人們的動力。拿破侖為什么能橫掃歐洲?因為法國大革命shi法國較早有了民族國家的意識,每個法國人在“國家”觀念的鼓舞下奮勇殺敵,而不像其他國家的戰(zhàn)士只是因為和封建主的契約而作戰(zhàn)。為什么抗日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的轉折點?因為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人在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過程中找到了對“國家”的認同感,開始形成“國家”共同體的觀念,中國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通過觀看這樣一部影片,我認識到我們要發(fā)自內心的去愛這個國家,深切地認同這個共同體,然后付諸行動,為祖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盡一份力。
2019《我和我的祖國》觀看有感
祖國在我心目中永遠都是神圣而高大的,這次我看了一部勵志電影,令我頗有感觸。
這部電影衣柜分為七大部分,其中有一個情節(jié)令我十分難忘,在中國抗戰(zhàn)勝利后,我國要舉行盛大的開國大典。有一個工程師,他為了將五星紅旗按照標準無誤差的升起,對國旗制作和升旗裝置上做出了不懈努力,盡情的揮灑汗水,測量計算高度,無不精細,發(fā)動群眾、夜以繼日,那時候條件艱苦,連用電都不能正常保證,在一次次失敗下,他不放棄,想辦法努力克服,最后終于成功。我們應該學習他那堅持不懈,知難而進與愛黨愛國的精神,他遇到問題,從不慌張,可以找到事情的根源在哪,俗話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學習也是一樣,只要肯下功夫,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難。
第二部分,是中國第一個原子彈爆發(fā)成功的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工作者為了研究它,自己身體內被感染上了強烈的核輻射,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但是他一直心系工作,因為原子彈是工作,做這項工作的人與家人三年不曾聯(lián)系,他們?yōu)榱藝也幌奚?。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fā)成功的消息傳出,舉國上下歡呼慶祝,為我國科技事業(yè)開創(chuàng)了新篇章。他們舍己為人、不怕犧牲的精神令人佩服。
我們要從現(xiàn)在的每一分每秒做起,好好學習,奮發(fā)向上,不辜負老師和家長對自己的期望,努力不是一時的,要不斷的去充實自己,不斷的去追求。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要愛上學習,愛上讀書。民族崛起,我的責任,民族復興,我的使命!
相關文章:
1.2019《我和我的祖國》電影上映時間 我和我的祖國主演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