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精選匯總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讀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于山居筆記精選匯總,方便大家學習。
山居筆記1
先前我并不曾聽聞余秋雨這位在當今文壇中頗有地位的作家,接觸他的文章是一次機緣巧合。一個同學向一向對歷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我推薦了《千年一嘆》。我雖然在文學上的造詣不深,但是我知道他的散文絕對是能讓我產生共鳴,書中的一字一句對我都是強烈的震撼。這本書絕對是真實的感受,經(jīng)過整整一年拔山涉水,躬行踐履,他走過了充裕著異域風情的埃及,希臘,土耳其,穿過了戰(zhàn)亂連年的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他在尼泊爾欣賞著常年冰封的喜馬拉雅山在晚霞的映射下透顯出的雄威。感受著一個文明從興盛到衰敗。按理說一個中國人應該從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始,從而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墒俏艺J為余秋雨他從中國出發(fā),最后又回到中國,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不僅是對一種文明的認識,更多的是在與本土文化做比較,這樣也使隨后所寫的《山居筆記》就有其一定的客觀性,是對我們文化的一次較為正確的評價。而不是一再的強調我們擁有著上下50的歷史,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國。 畢竟我們的文化也曾經(jīng)遭遇過“焚書坑儒”、也曾掀起過令人發(fā)指的“文字獄”,不論是以前的文人墨客還是現(xiàn)在的知識分子,我想誰都不愿意用八股文來禁錮自己的思想。我們并不希望“獨尊儒術”,哪怕是孔圣人也不愿意這樣,否則怎會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敝f。我們希望的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在這世紀交接的時刻,是不是應該回頭看看前人所留下的那一句一筆一張一本。作為前車之鑒,給后人留下的又豈止是精神財富,對一種文化的反思,恰恰能創(chuàng)造出另一種更適合現(xiàn)代的文化模式。起初我并不能讀懂余秋雨的散文,因為他的思想內涵還不能讓我這個小孩所理解,但是我就是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是他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他通過他的筆,通過從他筆尖劃過的字,把這種感受真真切切地傳達給了他的讀者。我很感謝他,是他使我這個年幼的“學者”學習到了文明的內在,一種文明常常是由一群意識朦朧的人創(chuàng)造出的,而它的發(fā)展可能是經(jīng)過幾個或是幾十個甚至更多的人慢慢地從遠古文明衍變,推敲,再由幾個在某幾方面有著極其重要貢獻的人將他推上顛峰。而文明的衰敗往往是毀在戰(zhàn)爭中,我們不需要討論為什么而戰(zhàn)爭,但是確實是戰(zhàn)爭加快了文明頹敗的速度。更或者就只是這種文明不在適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總是會有一些人走出來,推翻它。那些保守守舊的人不愿改變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那些激進的人卻試圖改變現(xiàn)狀。于是乎,在激烈的爭論過后,無論贏得勝利的是哪一方,對這種文明的摧毀是必然存在的,有時候往往一條極小的裂縫就會導致一座大廈的坍塌。一種文明也是一樣脆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武將也許可以以武力解決一些爭端,但是這一文明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它的精神本質和思想。魯迅先生當初棄醫(yī)從文,也是想能從精神上診治那些精神麻木、空虛的人。文人能留下讓人精神振奮的作品,但是許多文人不論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后都生活艱難,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有這樣一句話“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墒怯钟卸嗌傥娜四軘[脫生活的負擔呢?他們有著足夠的精神食糧,卻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這使他們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那些只能作為他們豐富自己,感染他人的理想而存在。余秋雨在他的書中寫到“越是熱鬧的東西越是脆弱,這是中國老莊哲學早就闡述過的,然而都市的熱鬧去是人性的匯聚,人性匯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還依然脆弱,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一大悲劇”。 我喜歡余秋雨對文明的闡述,也喜歡他的散文,喜歡他寫散文的形式,個人的感受和思想很自然地融入他的文章中。他在小引中提到散文的本性。以前老師在課堂上告訴我們,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神聚,而從他的文章中我才知道“詩”和“藝”才是散文的“正本形態(tài)”。有些批評者也許會輕巧地說:只要隨手翻翻哪本書,就可避免這種常識錯誤。其實在散文中即便說自己不太喜歡楊萬里的詩、王羲之的字、歐陽修的文章也是允許的,這正是散文寫作的自由之處。如果每個細節(jié)都寫得準確無誤,“那就只能寫論文了”。我有時覺得他的文章也有幽默之處,不是如此嚴肅。也許他在寫這些時,有的只是無奈,但是我感到的是他對那些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文章或是不能體會散文真正內涵的人的惋惜。我不能說那些人是無知的,但他們卻過于苛刻,他們不是在欣賞散文,不是在感受散文,而是一味地追究散文中常識性問題,那是他們的可悲之處,也是可笑之處。他們放棄了文章的精髓,甚至可以說放棄了心靈中人類共有的東西。真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我現(xiàn)在還不能說自己已經(jīng)讀懂了余秋雨,但是我確實是感受到了從他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是公正的、是客觀的、是真正寫出了人們的內心感受,但文章是他寫出來的,而不是我們,思想精神是他感受到的,卻得到了許多讀者的贊同。我喜歡他的文章,他的思想。我可以坐在沙發(fā)上,一邊慢慢咀嚼他的文章,一邊喝著咖啡,和他的文章一起歡笑、一起悲哀、一起憂慮。然后就去寫一篇充滿同感的讀后感…… 這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覺得心浮氣躁,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中度過的。百無聊賴之際便隨手翻閱了書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姑且不說是想從書中尋找些許心靈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當作是來消遣無聊的一種方式吧!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于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鑒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后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后,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筆鋒,但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xiàn)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xiàn)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xiàn)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fā)并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山居筆記2
山居筆記是本關于歷史、文化、地理、美術的書。跟隨著余秋雨思緒的腳步,他在山居中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種閑散的方式將它用筆記錄下來。他仿佛對中國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將現(xiàn)實與歷史結合,用文字去剖析一個王朝的興衰,記錄著東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過歷史的這塊土地上,吟著蘇東坡的《赤壁賦》、《念奴嬌》,隱約聽到廣陵散已經(jīng)響起……
當我一走進,那已斑駁的碑文向我傾訴整個王朝的興衰,已無昔日《木蘭圍場》的風光,臥倒在這的只剩整座山林。這時我仿佛看見一個老人逐漸被歷史的洪溝吞沒,沒有什么怨嘆,只留下一座承德山莊。凝視這已走進歷史的歷史,我內心一股無法言喻的悵然,悄悄化作淚從眼角溢了出來。感傷這段歷史的所摻雜的苦澀和凄涼,也感傷用生命來奠祭這段歷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種不同的悸動,在地理課本上讀到的它,是那么樣的展現(xiàn)因工業(yè),而發(fā)達的生命力;是那么樣的展現(xiàn)因農業(yè)發(fā)達而擁有的豐饒,怎么也無法聯(lián)想起它曾背負著流放者那份在心里的高貴和不屈,孕育過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時間的遞嬗。將這段過往帶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帶不走,因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雖已化作塵土,但那曾經(jīng)的繁華,已被接承。在十萬進士這一篇里也使我感觸不少,因為一個神圣的科舉制度,居然可以讓人搞到一片黑暗,原來是一個爭取人才來做官,變到一個大家都變成封閉的讀書人,只知道在那一些《四書》《五經(jīng)》里面打轉,而不知道要去讀一些實用的書,到頭來,我的中國傳統(tǒng)的科舉制度就只是培養(yǎng)出一些只知道反口仁義道德而骨子卻跟一個三歲小孩一樣(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會),有的還更可惡的是靠關系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到的,還有包庇這些人的人也很可惡,如文中李實對權德輿說:「你可以照我排的名次一一錄取,否則,你就會貶到外地,到那是后悔莫及!」還好這一次李實沒有成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是那么幸運的逃過的……
我清楚的了解現(xiàn)在的我要去思索那五千年的文化,只能望洋興嘆,即使耗費一生去探索,也只有徒勞無功。也許去看看那千年書院,感嘆那已不再有的朗朗書聲;也許去走走那曾有許多商行的山西,體會那曾有的繁榮;也許背著行囊走向那未知的土地,才能感受那文化的沖擊……
山居筆記3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禮貌,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山居筆記讀后感。
余秋雨先生領著我們在一處處山水間瀏覽著歲月的痕跡,在一座座古剎前回味著歷史的興衰,他帶著我們更深刻的去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他悲痛地遙望著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代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著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禮貌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著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偉岸與冤屈,瀟灑與凄楚。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嘆服余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著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資料都填充進了超多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資料。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嘆為觀止。閱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眾不一樣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此外,在閱讀余秋雨先生在書后寫的答學生問,更是讓我對他徒添一層敬意。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問:這些年,報刊上有不少對您的評論,有些評論明顯帶有惡意,您為什么不反駁?——答:有的文章用詞比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個錯訛或疑點。作個比喻,這是包裝粗礪的無價饋贈。你至多只能說‘惡詞’而不是‘惡意’。”這樣寬宏的心態(tài),這樣容人的大氣,又一次的讓我認識了大師的風范!讓我對這樣一位新時代的文學家肅然起敬。
對于現(xiàn)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緊湊的生活節(jié)奏使得我們不可能有時刻和精力去設身處地地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更不用說,能夠親自感受千姿百態(tài)的人文、地理風貌,從而到達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打開《山居筆記》就好像打開了一幅巨幅的畫卷。優(yōu)美的自然、人文景觀中不時點綴穿越時空而來的翩翩古人。一股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卻又不會讓人感覺到絲毫地壓抑。厚重卻又奇跡般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為其感染。
山居筆記4
以前愛讀余秋雨的書,尤其是《文化苦旅》,讀的時候覺得美得無可言說,至今這本書仍然是我最愛讀的書目之一。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讓人感覺深邃,他常常把歷史與文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讀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學的享受之外,更是對史學的補充與思考。
暑假期間,閑來無事到書店逛,看到余秋雨的書《山居筆記》,很是喜歡這個名字,覺得頗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風,隨手翻了幾頁,便買回家中。那次共買了四本書,這本書當時只是翻看幾頁之后,覺得似乎有些艱澀,便擱置在案頭,一晃就是幾個月。
幾個月后,買的書讀完了,也沒有找到新的閱讀方向,就拿來這本書,細細品讀起來。這一讀不要緊,我又深深現(xiàn)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學與歷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隨著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個名人名士身邊。
跟隨余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凄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哪個朝代對于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jīng)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里一絲我們不遠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fā)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yōu)秀品質,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扎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說著這個人群的智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fā)生變化之后,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fā)。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zhàn)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著這里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里的富貴大氣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范尚存,山西晉商的經(jīng)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yè)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溫、浙、廣的商人已經(jīng)遍布全國,支撐著經(jīng)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余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xiāng)余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吧傩‰x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進家鄉(xiāng)的土地,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xiàn)。越是難以實現(xiàn),越成為心底里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余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并不想它曾經(jīng)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huán)節(jié)致使這一妙策變質,成為眾多書生枷鎖。而余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有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高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jié),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嘆,也只能心里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guī)范的框架里生活。我注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書的結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山居筆記5
暑假時間太多,可做的事太多,反而沒有靜下心來閱讀。
《山居筆記》按字面的解釋的話,便是居住山中時的筆記。那樣的話,我們應當摒除一切浮華與喧囂,面對曠古的寂靜,叩問心底的善,然后穿越時空,去追尋不朽。
余秋雨書寫著從古至今,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匯總起來,無非就是這個冷暖交織的人間。
人間是如此,就看個人的心境了。有人寫詩寫道:“我在放飛一個名叫幸福的氣球?!庇腥藚s寫:“秋天來了,我們在雁群的翅影下,險些為人間的寒冷落了淚?!庇嗲镉昊畹煤軐庫o,很開明。有人活得很喧囂,也很絕望。但總歸是一個世界。
追溯百年前的時光,才發(fā)現(xiàn),人生不過是一個循環(huán)。但依然有追求的價值,有快樂的價值。善不會變。文明和邪惡不會混淆。
進行一場和遠年的靈魂的對話。面對歷史,面對我們的人生。為人性的復雜與純粹而落淚。然,我們不能回答誰是誰非,只能用生命去感知,去體驗。那樣微妙的感受,該怎樣用語言來表達?恐怕只有余秋雨做得到吧。
書一頁一頁的翻下去,停止在最后一頁。合上書,聽到一聲遙遠的,渾厚并且蒼涼的嘆息。時間種.種,無言以對,只能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