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孟詩派的名詞解釋_形成背景_形成過程
韓孟詩派的名詞解釋
“韓孟詩派”是中唐的一個詩歌創(chuàng)作流派,以韓愈為領袖,包括孟郊、李賀、盧仝、馬異、劉叉。他們主張“不平則鳴”,苦吟以抒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們具有變態(tài)的審美趣味,“以丑為美”,以震蕩光怪為美,以瘁索枯槁為美,以五彩斑斕為美。表現(xiàn)出重主觀心理、尚奇險怪異的創(chuàng)作傾向。詩歌形成一種奇崛硬險的風格。他們在藝術上力求避熟就生,標新立異,力矯大歷詩風的平弱纖巧。這種詩歌的新的追求與新的變化,積極推動了盛唐以后詩歌藝術境界的開拓。
創(chuàng)作中,韓孟詩派的成員除對杜甫、李白的自覺接受與推崇外,還主動從禪宗及佛教思想與藝術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當作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們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的往往是自己心靈的歷程,他們常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感受,與自己虛構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詩想像離奇怪誕,往往使人感到虛實不定,跳躍怪奇,不可確解。韓孟詩派的成員在語言方面也有大的變革,他們力求“陳言之務去”。
韓孟詩派的形成背景
詩歌發(fā)展到中唐貞元、元和年間,詩歌風格流派更加復雜多樣。李白、杜甫的盛唐之音回蕩于詩壇上空,他們的輝煌成就是后人面臨著極盛難繼的局面。因此,有作為的詩人都努力創(chuàng)新。白居易一度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又隨著詩人晚年政治的消沉而迅速即偃旗息鼓;大歷時期膚淺、平滑的詩風,應著那懨懨官氣,悄然扇起,彌漫于詩壇。這個時期,名家輩出,流派分立,詩人們著力于新途徑的開辟,新技法的探尋以及詩歌理論的闡發(fā),創(chuàng)作出大量極富創(chuàng)新韻味的各體詩歌,展示了唐詩大變于中唐的蓬勃景觀。而韓孟詩派就是進行這種新變的第一詩人群體。[2]
遭時多難,貧病交迫,一生坎坷,有志難伸,這是韓孟詩派成員共同的身世與遭遇。韓愈自幼失去雙親,跟隨兄嫂遷徙南北;兄死之后,曾四試于禮部、三黜于吏部;為官之后,又屢遭貶黜,韓愈的一生,是在坎坷、郁郁寡歡之中度過的。孟郊家道赤貧,長年羈旅在外;三試于禮部之后,也曾有過“春風得意”的喜悅,但的道德溧陽尉,也僅得其半俸;接踵而來,唯有饑寒困愁、貧老病死而已。李賀自幼喪父,家道中衰,又因名字犯忌諱而不得舉進士,三年奉禮郎的微官更使他失望。最后只得在貧病煎熬、悲哀中度過了短短的二十七年。賈島早歲為貧僧,后漂泊流離,輾轉于朋友之間;“累舉,不中第”四十四歲時,竟以“舉場十惡”之名而被黜;直到晚年,才先后獲普州司倉參軍的微職。他一生也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與饑寒貧困。盧仝一生不曾為官,早年隱居,后四處漂泊,常為貧病饑寒所困。共同的身世與遭遇,使他們同病相憐、互致慰籍這也正是韓孟詩派構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韓孟詩派的形成過程
韓孟詩派及其詩風的形成有一個過程。早在792年(貞元八年),42歲的孟郊赴長安應進士舉,24歲的韓愈作《長安交游者一首贈孟郊》及《孟生詩》相贈,二人始有交往,由此為日后詩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此后,詩派成員又有兩次較大的聚會:一次是796~800年(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間,韓愈先后入汴州董晉幕和徐州張建封幕,孟郊、張籍、李翱前來游從;另一次是806~811年(元和元年到六年)間,韓愈先任國子博士于長安,與孟郊、張籍等相聚;后分司東都洛陽,孟郊、盧仝、李賀、馬異、劉叉、賈島陸續(xù)到來,張籍、李翱、皇甫湜也時來過往,于是詩派全體成員得以相聚。這兩次聚會,對韓孟詩派群體風格的形成至為重要。第一次聚會時,年長的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詩風,從而給步入詩壇未久的韓愈以明顯影響;到第二次聚會時,韓愈的詩歌風格已完全形成,他獨創(chuàng)的新體式和達到的成就已得到同派詩人的公認和仿效,孟郊則轉而接受韓愈的影響。通過這兩次聚會,詩派成員酬唱切磋,相互獎掖,形成了審美意識的共同趨向和藝術上的共同追求。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