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欲蓋彌彰的解析及典故
欲蓋彌彰,漢語成語,拼音是yù gài mí zhāng,指的是企圖掩蓋事實真相,結(jié)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成語欲蓋彌彰的解析及典故,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一、成語欲蓋彌彰的解釋
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jié)果卻暴露得更加明顯?!蹲髠鳌ふ压荒辍罚骸盎蚯竺坏茫蛴w而名章,懲不義也?!?/p>
二、成語欲蓋彌彰的典故
春秋時,魯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國大夫黑肱,背離邾國而投靠魯國,他的封地濫(今山東滕州東南)隨之而并入魯國的版圖。(魯國在今山東南部,曲阜是當時的首都;邾國是與魯國接壤的一個小國,故城在今山東鄒城東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記下了這段歷史:“冬,黑肱以濫來奔?!? 《春秋》的文筆,過去一般文人都認為它是最簡練的,敘事和評論、貶責(zé)和褒揚,措詞用句,都很嚴謹而恰合分寸?!蹲髠鳌逢U述《春秋》說:黑肱并非高貴人物,按《春秋》的編寫原則,本可不必記載,更不必寫出名字。但是因為國土有變動,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記上一筆了。(“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左傳》還發(fā)表議論道:“這樣看來,一個以封地叛國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會因此而出名,而且會因此而使他的叛國罪名永遠無法掩蓋,是故君子動則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個美名而無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惡名要想掩蓋也掩蓋不了),懲不義也?!?/p>
清代學(xué)者顧炎武對于上述《左傳》的議論加以補充道:“或欲蓋而名彰,如趙盾偽出奔,崔杼殺太史,將以蓋弒君之惡,而其惡益著焉?!?參看“董狐之筆”。崔杼,齊國大夫,他謀殺了齊莊公,卻叫負責(zé)記載歷史的“太史”,把齊莊公之死寫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處死了。但是繼任的史官仍然只記“崔杼弒君”的事實。崔杼一連殺了三個史官,他的弒君之罪不但隱瞞不了,反而愈鬧愈大,罪行愈顯著了)顧炎武舉了趙盾和崔杼殺害了國君而不承認的人為例,說是“蓋弒君之惡,而其惡益著”,和上述“欲蓋而名彰”意思一樣。
三、成語欲蓋彌彰的造句
1、那個攤販,在工商管理人員面前不停地辯解,結(jié)果欲蓋彌彰,反而暴露出他出售的東西的確是假冒產(chǎn)品。
2、我看他越是大聲辯解,越顯得心虛,真是欲蓋彌彰。
3、紙包不住火,這事他欲蓋彌彰,遲早要露出狐貍尾巴。
4、從趙敏那欲蓋彌彰的表情上,她敏感地意識到父親可能出事了。
5、侵略者為自己的侵略行徑辯護,結(jié)果是欲蓋彌彰,反而露出了狐貍尾巴。
6、我們沒辦法像以前那樣做些欲蓋彌彰的手腳。
7、從趙敏那欲蓋彌彰的表情上,姑娘敏感地認為這個消息被基本證實。
8、他忙于辯解的樣子,簡直就是欲蓋彌彰,不打自招。
9、這樣的小伎倆,誰也不會上當,結(jié)果只能是欲蓋彌彰。
10、這種遮遮掩掩的做法只能是欲蓋彌彰。
11、他圖謀公司經(jīng)營權(quán)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現(xiàn)在如此遮掩,豈非欲蓋彌彰?
成語欲蓋彌彰的解析及典故相關(guān)文章:
★ 欲蓋彌彰的典故
★ 肝腦涂地的典故
★ 舍本逐末的典故
★ 歷史典故故事
成語欲蓋彌彰的解析及典故
上一篇:成語余音繞梁的含義及典故
下一篇:成語欲擒故縱的意思及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