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案
關于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案5篇
語文教育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廣泛閱讀不同體裁和題材的文學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批判思維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案【篇1】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如實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
1、背誦第三、四段。
2、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例句活用類型釋義
1、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2、項伯乃夜馳之公軍同上連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樣4、籍吏民,封府庫名詞用作動詞登記在冊
5、沛公軍霸上同上駐扎6、沛公欲王關中同上統(tǒng)治
7、范曾數(shù)目項王同上用眼示意8、道芷陽間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勝同上處罰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名詞使動用法使之為王
11、項伯殺人,臣活之動詞使動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同上使……跟從,率領
13、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用作動詞交好14、拔劍撞而破之形容詞用作動詞擊碎、擊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詞用作動詞小事
2)古今詞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明確: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結(jié)婚的事,因結(jié)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明確: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副詞,很。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明確:古義:現(xiàn)在別人(指沛公)今義: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而聽細說明確: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說來。
3)句式(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
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確:判斷句,這就是……啊。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明確: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憑什么……呢?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明確:反問句式,“為”語氣詞,呢,表意“……呢?”
4)名句積累
明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5)一詞多義
因
例句出處釋義
a、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薦》依靠、憑借
b、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順著、根據(jù)
c、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頗藺相如列傳》乘機
d、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夢溪筆談雁蕩山》因為、由于
e、因合納斗盆《促織》于是、就
f、陳陳相因成語沿襲
h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原因、理由
如
例句出處釋義
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如同、像
天時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
如揚州,過瓜州揚子橋《〈指南錄〉后序》到、往、去
萬事如意成語順、隨
如其離違,宜別圖之《赤壁之戰(zhàn)》如果、假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過秦論》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同上至于
空空如也成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意
例句出處釋義
簾內(nèi)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織》意圖、意愿
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傷仲永》意思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態(tài)、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指南錄〉后序》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史記張儀列傳》懷疑、猜疑
舉
例句出處釋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舉起、抬起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竟舊不圖其新《屈原》提出、舉出
舉兵伐徐,逐滅之《韓非子五蠧》發(fā)起、發(fā)動
戌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攻下、占領
舉賢任能成語推薦
有儒生柳意者,應舉下第《柳毅傳》科舉考試
殺人如不能舉《過秦論》全、盡
舉世無雙成語全部、整個
謝
例句出處釋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道歉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東南飛》推辭、謝絕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辭別
嘗有所薦,其人來謝《漢書張安世傳》感謝
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告訴、勸告
乃花既謝,亦可無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拓展:后人評價項羽的詩歌: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改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明確:
杜牧:男兒應當能屈能伸,不輕言失敗。應從“包羞忍恥”“卷土重來”分析入手。
王安石:軍民離心,敗勢難回。由“壯士哀“勢難回”“肯與君王卷土來”分析入手。
李清照:氣勢豪壯,令人敬仰。結(jié)合李清照身世簡要點撥。
3、課堂小結(jié)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馬遷對文中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遠的魅力。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無論是暴戾、輝煌還是悲壯,無論是抗鼎拔山的人杰,還是自刎烏江的鬼雄。
練習設置
1)結(jié)合《鴻門宴》的學習,聯(lián)系古今人物對項羽的理解,將自已對這一人物的認識寫一篇人物評論,600字以上。
2)完成《優(yōu)化設計》練習中“鞏固與創(chuàng)新”部分。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案【篇2】
設計思想
《燭之武退秦師》是人教課標版必修1第二單元第一篇文言課文,是《左傳》中的一篇優(yōu)秀敘事作品?!蹲髠鳌访鑼懭宋?,以極少的筆墨,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內(nèi)心活動和某些細節(jié)的描寫,展示出不同人物的鮮明性格。因之,本文的學習,欣賞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領略人物性格之美、辭令之美。便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課文情節(jié)相對簡單,但涉及到鄭、秦、晉三國歷史上的恩怨與利益,涉及到人物稱謂和外交辭令,當然,更涉及到許多古漢語特殊詞句。掃除這些障礙,要讓學生課下充分預習,教師針對性進行點撥。
同時,作為一篇文言短文,理解、把握常用實詞,辨析常見虛詞,亦是教學重點之一。
褚樹榮老師認為,閱讀、鑒賞文言文要有三個層面,即文句——文章——文化,很有道理。學習古代文章,不僅是掌握詞句,了解文意,還要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借此觀照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給我們提供一個歷史的借鑒。本篇教學設計,力求準、穩(wěn)、實,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情有所獲。
故本課教學設想是: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合作探究。
(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以發(fā)現(xiàn)問題;課堂上提出問題,師生擇要解決問題。
(2)課堂上解決疑難字句,在詞句積累過程中復習成語,打通古今漢語聯(lián)系,學以致用。
(3)嘗試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表達觀點。
(4)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感受人物,領略文章理性之美、辭令之美。
(5)讀寫結(jié)合,融理解鑒賞與表達交流于一體,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古為今用的意識。
設計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A、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文言實詞、虛詞、一些常見的特殊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培養(yǎng)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B、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方式,誦讀課文,填空概括文意。分角色朗讀,賞析人物的語言和性格。讀寫結(jié)合,融理解鑒賞與表達交流于一體。
C、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機,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勇于擔當?shù)膼蹏髁x精神。
方法設計
1、朗讀法 運用誦讀、自讀和領讀等多種形式,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情景設疑法 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巧設疑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3、探究、討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深入學習、結(jié)合文本語境合理推理詞語意思的語文能力。
預習設計
1、你對《左傳》了解多少?收集相關的材料。
2、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思考:你覺得課文那個地方精彩?為什么?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由學生的預習導入:投影課題——《燭之武退秦師》,問:這個“退”字給如何理解?請學生回答。
孫子兵法云:“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燭之武何能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就解除了秦晉兩國對鄭國的圍困?這里面有著怎樣的大智大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歷史,感受一下春秋時期的刀光劍影;走近這位古代的英雄,欣賞那驚心動魄的唇槍舌劍吧!
二、熟悉文本,積累字詞
1、學生介紹《左傳》,教師根據(jù)情況適當補充。
2、讓學生提出在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師生共同選擇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重點。
3、學生齊讀課文。
(1)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2)師生一起糾正字音、句讀。(投影顯示)
4、積累字詞(投影顯示,學生在語境中推測,教師相機點撥)
(1)解釋下列詞語,說說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上區(qū)別
越國以鄙遠 且貳于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 行李之往來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釋下列黑體詞,了解其活用類型
夜縋而出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既東封鄭 若亡鄭而有益于秦
(3)比較辨析下列虛詞意思
其:以其無禮于晉 君知其難也 吾其還也
以:以其無禮于晉 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焉用亡鄭以陪鄰 將焉取之 朝濟而夕設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以其無禮于晉 晉軍函陵 是寡人之過也 夫晉,何厭之有
5、字詞訓練(投影顯示,請以下列黑體詞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寫成語。)
且貳于楚也(忠貞不貳)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亂易整,不武(勝之不武)
朝濟而夕設版焉(朝令夕改)
夫晉,何厭之有(學而不厭)
是寡人之過也(聞過則喜)
(積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和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現(xiàn)代成語脫胎于古代文言,學生掌握一些,此舉舉一反三,既活學活用,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三、深入文本 ,把握內(nèi)容
(一)學生分別讀四段內(nèi)容,然后請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相機點撥。
1)“晉侯、秦伯圍鄭”的原因?(原話回答)
2)兩國駐軍有何特點?(原話回答),為何詳細寫出駐軍位置?
3)雖有不被重用的牢騷,卻答應臨危出使,你如何看燭之武?
4)以危國之臣的身份說服對手,燭之武找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5)你如何看晉國退兵的原因?
(二)根據(jù)文意,在空格處填寫一個恰當?shù)淖诌M行評價。(投影顯示)
秦、晉征討鄭國,其理可謂( )矣;強敵大軍壓境,其勢可謂( )矣;
燭之武臨危受命,其情可謂( )矣;一番說辭力挽狂瀾,其言可謂( )矣;秦伯背盟結(jié)盟,其行可謂( )矣;晉文果斷撤軍,其人可謂( )矣。翻云覆雨敵我互換,其因皆為( )矣。
參考答案:謬,危,義,妙,滑,智,利(意思對即可)。
(激蕩學生的思維永遠是語文課的一個任務,用文言思維如何?這是一個嘗試。)
四、感受文本,把握形象
分角色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內(nèi)容、節(jié)奏,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師點撥:
1)注意每段的語意,注意語調(diào)、停頓、重音的處理。
2)要求——讀出人物的心理,讀出個性,讀出情韻,讀出理趣。
3)方法——先在組內(nèi)自主分角色朗讀,然后小組展示。教師相機進行點撥。
2、請學生思考、討論:
⑴燭之武有哪些可愛之處?用林則徐的哪兩句詩可以概括他的精神?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
(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不應該抽象分析,在學生自己的誦讀感悟中,他已經(jīng)習得了。)
五、探究文本,把握說理藝術
學生合作探討燭之武說辭一段,把握高超的說理藝術。
1、點撥——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措辭委婉而謹慎,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而是從地理位置入手,巧妙地點明秦、晉之間的厲害關系。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二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有了前面的鋪墊,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
2、你認為燭之武說服秦伯,他抓住最關鍵的那一點? (彼此之間的利益關系)
3、學生朗讀燭之武說辭一段文字。
六、課外拓展(選作)
(一)情景訓練:假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位隨地吐痰的年輕人,你如何去說服他注意公共衛(wèi)生?課下準備一段說辭,準備在下次的演講會上表演。
(二)課外延伸:課下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我看《左傳》人物說辭的藝術特色。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案【篇3】
【學習目標】
1、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以、而、焉”等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欣賞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味本文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4、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以、而、焉”等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難點: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欣賞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左傳》的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
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自讀課文,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秦伯說(yuè)
(三)題解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師:軍隊
二、合作探究
(一)研讀第一段
1、理解以下文句: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2、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nèi)容,有哪些?
(二)研讀第二自然段
1、誦讀,體會和把握人物性格和心理:
“國危矣”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重點體會以下詞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無能為也已
是寡人之過也
3、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三)研讀第三段
1、學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品味燭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說技巧,)
2、分析理解本段。
(1)“夜……秦伯”:
(2)燭之武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請找出原文相對應的句子: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3、“秦……乃還”表現(xiàn)了秦王怎樣的形象。
4、探究燭之武游說藝術。
(四)研讀第四自然段
1、重點品位下列詞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
2、提問:本文是如何結(jié)尾的?
三、交流展示
(一)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二)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三)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請舉例分析這一寫法特點。
《燭之武退秦師》答案
二、合作探究
(一)研讀第一段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3、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二)研讀第二自然段
1、“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diào),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
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3、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三)研讀第三段
1、“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之武不畏危險。
2、燭之武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3、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勢。(3)以“史”巧施離間。
5、學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盒稳菰~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6、師引導學生結(jié)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四)研讀第四自然段
1、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耙蛉酥?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2、提問:本文是如何結(jié)尾的?
明確: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jié)。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三、交流展示
(一)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答: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關鍵時刻,作為國君尚能接受規(guī)諫,誠懇負責。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這一內(nèi)容粗線條地勾勒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鋪墊。
(二)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答: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辈攀菍嵸|(zhì)?!爸蓖ā爸恰?,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以亂易整,不武”,勝負之數(shù),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三)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請舉例分析這一寫法特點。
答:文章注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較多,如:①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②“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nèi)容。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文章預后瞻前,巧施伏筆,簡練而不失謹嚴,自然而耐人玩味。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3.體悟《我愛這土地》深沉而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3.《我愛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摯的愛國情感。
4.《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吟詠法;
2.欣賞法;
3.點撥法。
媒體設計
1.播放電視連續(xù)劇《人間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2.配合朗誦,播放一組中國人民前赴后繼、浴血奮戰(zhàn)、抵御日寇入侵的畫面及《黃河大合唱》MTV、《我愛你中國》MTV。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1.他就這么悄悄地來,又這么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云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F(xiàn)在,讓我們走進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2.誰不愛自己的媽媽,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地對祖國媽媽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
二、解題
1.徐志摩,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曾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兩年。在他臨別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來到劍橋大學碧波蕩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橋上漫步,他流連忘返,如癡如醉。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于是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2.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于風雨飄搖的1938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肆意踐踏著祖國的大地。面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詩人無法抑制的`拳拳愛國熱情終于噴發(fā)出來,他拿起筆寫成了《我愛這土地》,從此,這首詩在抗戰(zhàn)時期廣為傳誦。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聽錄音,指導朗讀。
②學生朗讀,體會。
(解說:這兩首詩的可讀性非常強,宜多朗讀,在多次朗讀中讓學生體會詩的美?!对賱e康橋》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我受這土地》注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
2.欣賞品味
①《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節(jié)寫久違的學生作別母校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二節(jié)至第六節(jié),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是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只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gòu)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五、六節(jié),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跣足放歌的狂態(tài)終未成就,一切歸于寂然,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俺聊墙裢淼目禈颉睂⒃娙顺了寄氲男木惩葡蛄藰O致: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后一節(jié)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jié)回環(huán)對應,詩意也有遞進,間接表達出作者深摯的感情。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神思飄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解說: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梢哉f,“康橋情結(jié)”貫穿在徐志摩的許多作品中,《再別康橋》就是將他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深化到對大自然的描寫和自己的想像中,以刻意營造的無限的詩意美,傳達一種眷戀母校的人情美。)
②《再別康橋》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音樂美,是對音節(jié)而言的,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①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③回環(huán)復沓。首節(jié)和尾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gòu)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jié)構(gòu)形式。
這優(yōu)美的音樂般的節(jié)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詠三嘆,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jié)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
所謂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所謂建筑美,指的是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对賱e康橋》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其中,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古詩詞,以使學生能較好地體會詩歌的音樂美這一特點。對繪畫美和建筑美,可先分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學生便可豁然開朗。)
③《我愛這土地》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鳥,為我們的土地苦難的歷史,為我們悲憤的人民,為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表現(xiàn)出一種“沉郁“的感情特點,這種”沉郁“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nèi)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動人。同時,詩人對祖國的”黎明“抱樂觀的信念,所以,對可以預期的光明幸福的未來,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戀歌。
最后,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流再次升華,用直抒胸臆的自白點燃了情感爆發(fā)的導火線:“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在此呼應了標題,省略號的運用再次表達了這份“愛”的凝重。這兩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的共鳴?。?/p>
(解說:愛國是永恒的主題。盡管本詩愛國主義的主旨較直白,但還應把它作為教學重點,引起學生的共鳴。)
④《我愛這土地》的意象。
詩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是有象征意義的?!氨槐╋L雨打擊著”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涌著”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抒寫了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征抗戰(zhàn)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zhàn)勝利的“黎明”。
(解說: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
⑤詩人為什么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我”這只鳥不是百靈,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詩人在詩中僅僅選用了“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fā)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里如果改成“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
(解說:對詩的語言進行咀嚼和揣摩,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去增補詩意跳躍所帶來的斷層或空白,更能品出詩味來。)
2.課堂訓練
學生有表情朗讀兩首詩歌。
(解說:再次朗讀能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jié)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反芻”,使學生加深理解或重新理解。)
四、布置作業(yè)
課外閱讀:
1.徐志摩《偶然》《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2.戴望舒《雨巷》;
3.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案【篇5】
【教案設計說明】
《再別康橋》是現(xiàn)代著名的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現(xiàn)被選入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在教學中要體現(xiàn)《語文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的美,提高審美的境界的目標。
本課教案設計重點圍繞詩歌的語言、藝術魅力兩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采用反復朗讀,分析詩中的意象,通過朗讀-思考-分析-朗讀-教師范讀等幾個環(huán)節(jié),達到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重點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標。
重點難點目標的突破,利用設計問題的形式,從詩歌的朗誦技巧入手,從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達的情感等方面啟發(fā)引導,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1.了解徐志摩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3.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學生朗讀,教師引導、總結(jié)點評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導入
歌曲《再別康橋》欣賞。
二、談談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侖、雪萊和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影響。他的不少詩作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徐志摩的康橋情結(jié):
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國、再別康橋。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么。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p>
三、 掌握輕重,注意節(jié)奏,讀出詩歌優(yōu)美流暢的旋律
1、配樂:《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讀出自己要強調(diào)的部分(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范讀詩歌)
關于輕重音的把握 輕音如何讀出強調(diào)的意味
四、體味意象,感知內(nèi)容,讀出詩中隱藏的康橋情結(jié)
試從每一節(jié)詩歌中找出一個主要意象,老師指導朗讀,分析這個意象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讀出來。
板書設計:
星輝:狂放
↗ ↘
潭:夢想 ↘
↗ 夏蟲:沉寂
青荇 :陶醉 ↘
↗ ↘
金柳:喜悅 ↘
↗ ↘
云彩 :傷感 云彩:傷感
第1節(jié),連用三個“輕輕的”,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應該以輕微跳躍的節(jié)奏,襯托緩步飄然離去的形象,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diào)。
第2節(jié),寫岸邊的金柳樹倒映在康河里,仿佛夕陽中的新娘,要讀出詩人無限眷戀和喜悅之情。
第3節(jié),寫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要讀出詩人對康橋深深的陶醉。
第4節(jié),寫榆樹下的清潭,沉淀著彩虹似的夢。要讀出詩人融情入景,將夢想全部融入康橋。
第5節(jié),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要讀出他幻想著撐著一支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的狂放。
第6節(jié),詩人由幻想回到現(xiàn)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笙簫,要讀出情感回歸沉寂的惆悵。
第7節(jié),與開頭呼應。重章疊唱,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也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diào)。
情感線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結(jié):這一系列“經(jīng)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意象, 構(gòu)筑了哀而不傷,離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達了詩人在離別康橋時的依戀不舍。《再別康橋》優(yōu)秀教學設計
五、 欣賞配樂朗誦。
六、學生再次配樂朗讀。有時間請同學做朗讀點評。
七、嘗試全班一起背誦詩歌。
八、課堂小結(jié),作業(yè)布置
1背誦全詩
2課后看看電影《人間四月天》。
3朗讀并賞析徐志摩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