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呂氏春秋兩》教學教案
《呂氏春秋兩則》又名《呂覽》,由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通過對比閱讀掌握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先敘事后議論的特點。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男W六年級語文《呂氏春秋兩》教學教案,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六年級語文《呂氏春秋兩》教學教案一
教學目標:
1、 簡單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點。
2、 學會用現(xiàn)代漢復述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
學會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了解故事分別是從哪個角度闡述道理的。
教學準備:
查閱有關《呂氏春秋》的資料。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策略說明
一、交流信息
明了主旨1提問:關于《呂氏春秋》你們知道些什么呢?
2小結:《呂氏春秋》是“雜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撰寫,結合百家,總結歷史,為秦王提一個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案。1交流各自收集的資料。使學生知道此書是秦王治國之用。
二、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1過渡:教材中所選的兩則到底講了什么呢?自讀課文理解內容。
2你讀懂了哪則故事?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隨時糾正講錯的地方。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自學課文。
2自由選擇一則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內容。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講故事形式來檢查對文言文的理解。
二、了解寓言特點
領會故事內容
1提問:什么是寓言?
2本文兩則寓言故事講了什么道理?
板書:“引嬰投江”:對象變了,法令如果不變——悖。
“刻舟求劍“:地點變了,法令如果不變——惑。
1自由回答.
2集體交流復習舊知識以引入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三、補充內容
加強理解
1出示:“察今”篇中另一則寓言故事。
2思考: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什么?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板書“循表夜涉”:時間變了,法令如果不變——思。
1齊讀。
2自由交流。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認識,讓其知道“察今”篇中共講了三則寓言故事。
五、作業(yè) 興趣題:
選擇三則寓言故事中的一則,創(chuàng)作一集動畫短篇或創(chuàng)作有連讀幾個畫面的連環(huán)畫。
小學六年級語文《呂氏春秋兩》教學教案二
教學目標:
1、了解諸子百家及《呂氏春秋》的有關文化常識,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
2、通過對比閱讀掌握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先敘事后議論的特點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其顯示意義,并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擴寫的能力
教學重點:落實文言實詞;通過對比閱讀掌握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理解其顯示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背誦《論語八則》,思考:《論語八則》《天時不如地利》有什么相同點?
2、后世儒家給孔子和孟子的尊稱分別是什么?(圣人,亞圣)
3、你還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哪幾家?能否說說他們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論語》《孟子》《荀子》——禮樂仁義
道家:老子、莊子——《老子》《莊子》——自然、無為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非攻
法家:韓非——《韓非子》——嚴刑峻法
兵家:孫臏——《孫子兵法》——戰(zhàn)勝
名家
陰陽家
農家
小說家
縱橫家
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博采眾長
二、介紹《呂氏春秋》
1、秦國呂不韋組織門客所著。呂不韋原來是一個大商人,后來成為了秦國的丞相。他廣招門客,據稱有三千人之眾。呂不韋讓他們各抒己見,相互討論,最后寫成了《呂氏春秋》
2、《呂氏春秋》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倫理、軍事、醫(yī)學、文學等各方面的龐雜理論體系?!秴问洗呵铩肪C合諸子百家,總結歷史經驗,為秦國統(tǒng)一中國建立中國歷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奠定了思想基礎。
3、《呂氏春秋》行文簡短精煉,直擊要害,往往用小故事小寓言來揭示道理。呂不韋在寫完這本書后,將它掛在城門口,說誰能將這本書添上、去掉、刪改一個字,就可以立即賞賜千金。結果很久都沒有人敢來領賞,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三、初讀《引嬰投江》《刻舟求劍》
1、學生齊讀,讀出作者的態(tài)度
2、自讀課文,說說這兩篇文章講了怎樣的事?作者有怎樣的態(tài)度?
3、翻譯課文
四、比較閱讀
1、這兩則故事同屬于《呂氏春秋——察今》這一章節(jié)中,說說這兩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處?(可從針對的錯誤情況、作者的態(tài)度思想、文章寫作結構特點、文章語言特點等方面考慮)
A、針對的錯誤:以不變的僵化的眼光看待問題
B、作者的態(tài)度:批判否定,認為人的思想要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
C、寫作思路:先敘述錯誤可笑的事件,進而指出他們的錯誤,最后提出自己的觀點。
D、結構特點:先敘事,后議論
E、語言特點:通過反問句、雙重否定句加強語氣。
2、這兩則故事有什么不同之處
a、針對的錯誤:前者是以僵化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事物,后者是認為事物是不會發(fā)展變化的,以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同一事物。
b、語言特點:前者設問句,后者雙重否定句。
3、你認為作者寫這兩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4、你認為文中所說的道理到現(xiàn)在還有顯示意義嗎?你能結合當下的例子或自身的經歷談一談嗎?
五、拓展遷移
1、閱讀《循表夜涉》,歸納異同,理解最后一段“先王之法”的意義。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2、通過練習課堂復習文中字詞
3、擴寫文中兩則故事其中的一則,使得故事更有趣,更有意義。
小學六年級語文《呂氏春秋兩》教學教案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方、引、善、遽、任、悖、涉、契、 刻舟求劍、惑等),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語境意義。
2、積累“引嬰投江”和“刻舟求劍”等出自《呂氏春秋》的 成語,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釋說理、以小見大的手法。
能力目標
理解兩個寓言故事的含義,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兩個故 事,并能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點。
情感目標
領悟兩則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觀臆斷的道理。
教學重點:
了解寓言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 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深刻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語境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簡介《呂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關《呂氏春秋》和預習課文的資料。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進入新課文作鋪墊。
二、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講述了怎樣的道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家長依仗老話“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邏輯,強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點溺殺小生命,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說明“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改變,否則會釀成大錯。
★楚人乘船渡江,劍掉入水中,他不是馬上潛水尋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記好等船停下再去尋找。船已行駛,而劍卻沉入江底,此時去找有什么用呢?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明情況變化,解決問題的手段不能不變,否則會失敗。
2、作者(編者)對這兩則事是什么態(tài)度? 不認可、嘲諷、蔑視甚至批判!
四、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點掌握的詞語: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見大”的寫法。 “引嬰投江”,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變——“?!?。 “刻舟求劍”地點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變——“惑”。
3、對學生的感想及認識進行評點,揭示故事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
4、分別找出文中的敘述和議論部分。
5、通過比較找出兩則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異同點。
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 進行兩則故事的比較分析。
同;
1、作者對兩則故事的態(tài)度相同
2、都告訴人們事情本身發(fā)生變化時,解決 問題的手段也應該隨之改變。
不同;
1、故事內容相異
2、說明對象不同
3、一個強調說明“對象”一個強調發(fā) 生地點。
五、延伸閱讀
1、讓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加深對寓意的理解,訓練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2、朗讀感知“引嬰投江”“刻舟求劍”故事。組織學生品讀課文,并對學生 的朗讀作出評價。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點擊》
相關文章:
5.語文文學常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