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走為上計的故事
三十六計之走為上計的故事
走為上計:指戰(zhàn)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現(xiàn)多用于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tài)度。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三十六計之走為上計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走為上計原文】: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譯文
全軍退卻避開強敵,以退為進靈機破敵,這樣,同正常的兵法并不違背。
注釋
①全師避敵:全軍退卻,避開強敵。
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jīng)》·師卦。本卦六四,《象》辭:“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是說軍隊在左邊扎營,沒有危險,(因為扎營或左邊或右邊,要依時情而定)并沒有違背行軍常道。
【走為上計典故】:
劉邦鴻門宴巧脫身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聽說沛公劉邦攻取咸陽后欲在關(guān)中稱王,十分惱怒。在謀臣范增的建議下,項羽在鴻門設(shè)下酒宴,準備在席間尋機刺殺劉邦。劉邦劉邦深知赴鴻門宴兇多吉少,但項羽兵強勢壯,如果不去便會有須臾之禍。于是,劉邦帶著謀士張良、武將樊噲以及衛(wèi)士來到鴻門。入席后,劉邦對項羽說:“我和將軍并力攻秦,將軍轉(zhuǎn)戰(zhàn)在黃河北,我作戰(zhàn)于黃河南,但自己沒料到先攻進函谷關(guān),打敗秦軍。現(xiàn)有壞人散布流言,使將軍與我發(fā)生了誤會。望將軍三思而后行啊!”這番話說得項羽心軟了。范增見項羽無意殺劉邦,找來項莊舞劍,想伺機刺殺劉邦。張良的好友項伯看出范增的用心,于是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難以下手。
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張良授意武將樊噲入帳。樊噲仗劍持盾闖進帳中,目視項羽,怒發(fā)沖冠。項羽賜他一碗酒和一條豬腿,樊噲狼吞虎咽地喝了酒吃了肉,然后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赤膽忠心,指責項羽聽信流言蜚語。項羽一時無言以對。
劉邦借口上廁所,與張良、樊噲一同出帳。樊噲護送劉邦抄小路即刻脫身。張良估計二人已走遠,才回帳向項羽辭謝道:“沛公不勝酒量,不能親自向大王辭行,特地讓我?guī)戆阻狄浑p、玉斗一雙奉獻給大王和范將軍。”項羽問:“劉邦現(xiàn)在何處?”張良答道:“他聽說大王要責備他,心中恐懼,現(xiàn)已返回霸上了。”范增聽說劉邦偷偷跑了,氣急敗壞地砸碎玉斗,惱恨地說:“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劉邦了。我們今后都要當他的俘虜了!”
在鴻門宴上,劉邦見項羽猶豫不決,以上廁所為名,借機脫身,確屬明智之舉。
楚軍七次佯敗
楚莊王為了擴張勢力,發(fā)兵攻打庸國。由于庸國奮力抵抗,楚軍一時難以推進。庸國在一次戰(zhàn)斗中還俘虜了楚將楊窗。但由于庸國疏忽,三天后,楊窗竟從庸國逃了回來。楊窗報告了庸國的情況,說道:“庸國人人奮戰(zhàn),如果我們不調(diào)集主力大軍,恐怕難以取勝。”
楚將師叔建議用佯裝敗退之計,以驕庸軍。于是師叔帶兵進攻,開戰(zhàn)不久,楚軍佯裝難以招架,敗下陣來,向后撤退。像這樣一連幾次,楚軍節(jié)節(jié)敗退。庸軍七戰(zhàn)七捷,不由得驕傲起來,不把楚軍放在眼里。軍心麻痹,斗志漸漸松懈,戒備漸漸失去了。
這時,楚莊王率領(lǐng)增援部隊趕來,師叔說,“我軍已七次佯裝敗退,庸人已十分驕傲,現(xiàn)在正是發(fā)動總攻的大好時機。”楚莊王下令兵分兩路進攻庸國。庸國將士正陶醉在勝利之中,怎么也不會想到楚軍突然殺回,倉促應(yīng)戰(zhàn),抵擋不住。楚軍一舉消滅了庸國。師叔七次佯裝敗退,是為了制造戰(zhàn)機,一舉殲敵。
戰(zhàn)場案例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其實,中國戰(zhàn)爭史上,早就有“走為上”計運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zhàn)。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zhàn)遲早不可避免。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fā),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zhàn)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后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愿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xiàn)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并無斗志。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舍。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zhàn)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zhuǎn)頭就跑,騎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guī)熞褎伲獛涄s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后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后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軍并力前進。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后撤退。楚左軍又陷于晉國伏擊圈,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fā)現(xiàn),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wèi)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喪亡慘重,只得悻悻回國?!∵@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制造戰(zhàn)機。所以,“走”,是上策。
【走為上計解析】: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的不利形勢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zhàn)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yīng)是上策。
三十六計里面“走”為上計,可見中國人對走的偏愛。古人早就知道走是保存實力、逃避危險的最好的辦法,不然也就不會有溜之大吉、一走了之的說法了?!」沤裰型?ldquo;走”的辦法可以說是千奇百怪,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全自己。有的人因出走而得勢,有的人因出走而罹難,可見“走”這中間的學問是相當大的。
在我方與敵方的較量中,如果我方處于劣勢,硬拼,是以雞蛋碰石頭,沒有生路;屈服,永遠受制于他人,更不可能有生路。惹不起,躲著走,方是求生求存求復(fù)興的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三十年河?xùn)|,四十年河西”,這叫“走著瞧”。曹操也可以說是跑得有聲有色。自從刺殺了董卓之后,一直是東跑西顛,濮陽敗給了呂布,宛城又輸給了張繡,赤壁被周郎火燒,華容道又差點死在關(guān)公刀下,到了潼關(guān)胡子也割了,袍子也丟了,在那些地方不跑命早就沒有了,可曹操卻坐了天下。
關(guān)羽是大起大落,過五關(guān)斬六將,要多威風有多威風,走出了水平,也走出了本事??墒堑搅俗啕湷?,這一小步?jīng)]走好,卻把大英雄的命丟了。
還有一種走計,稱為“棄權(quán)”,常用于國際國內(nèi)各種政治場合。在評比、選舉或決策制定等事件中,各路諸候爭權(quán)奪利,都試圖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局勢;或者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或者雖然強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得罪,便宣稱放棄參與表態(tài)的權(quán)利,在保留意見的同時,保留了其它許多東西,說不定還能坐收漁翁之利?!〉诙问澜绱髴?zhàn),戴高樂將軍如果不走,一直留在法國,可能命早就沒了,可是他走了,等到回來的時候便成了法國總統(tǒng)。
【走為上計按語】:
古人按語說:“敵勢全勝,我不能戰(zhàn),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zhuǎn)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夕拔營去,留旗幟于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shù)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戰(zhàn)略考》·南宋 )??芍^善走者矣!”
敵軍處于全面優(yōu)勢的態(tài)勢,一方軍對無法戰(zhàn)勝敵人,只有投降、講和或退卻三條出路。投降就是徹底失敗,求和屬于半敗,退卻則未必失敗。未必失敗就有可能找到勝利的轉(zhuǎn)機。
如南宋將領(lǐng)畢再遇與金兵對壘,有一天晚上,他拔營撤退,旗幟照常留在營內(nèi),并預(yù)先把一些活羊吊起來,把它們的兩只蹄子放在鼓面上。羊受不了倒懸的痛苦,掙扎中兩只前蹄便頻頻擊打在鼓面上發(fā)出響聲-----懸羊擊鼓。金兵沒有察覺宋軍撤走了,幾天后才發(fā)現(xiàn)宋軍的營地空了,這時宋軍早已遠去了。這可以稱得上是善于退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