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閱讀原文附答案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閱讀原文附答案
黃庭堅常與一些懷才不遇之士結(jié)為莫逆之交,在一些贈答詩中展現(xiàn)他們的精神風貌,借以抒發(fā)抑郁不平之情。作于1087年(元祐二年)的這首七律就是這一類詩,詩寄王文通,詩中所寫就是他的形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閱讀原文
故人昔有凌云①賦, 何意陸沉黃綬②間?
頭白眼花行作吏, 兒婚女嫁望還山。
心猶未死杯中物, 春不能朱鏡里顏。
寄語諸公肯湔祓③,割雞④令得近鄉(xiāng)關(guān)。
[注] ①凌云:椐《史記》記載,司馬相如所作《大人賦》飄飄有凌云之氣 ②陸沉:沉晦埋沒;黃綬:黃色印綬,低級官吏的標志。③湔祓(jiān f):推薦提拔。④割雞:治理一縣的代稱。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閱讀題目
8.本詩首聯(lián)運用了哪些手法?請選擇其中兩種簡要分析。(5分)
9.請概括詩中王文通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并作簡要分析。(6分)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閱讀答案
8.首聯(lián)運用用典、對比手法。(2分)首先,詩人借司馬相如的典故來寫老友的才華橫溢;整聯(lián)又將高才與不遇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是凌云,一是陸沉。(2分)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憤懣(或?qū)?zhí)政者的譴責)。(1分)
說明:手法2分,分析手法2分,思想感情1分。手法還可答反問、借代。何意陸沉黃綬間?以反詰之語表現(xiàn)對朋友的同情。黃綬,根據(jù)注解,是借代修辭。
9.①才華橫溢,位沉下僚:首句說老友有像司馬相如那樣的才華卻只是身處下僚。(2分)②迫于生計,委身官場:頭白眼花卻仍奔走仕途,兒婚女嫁之后,才可掛冠歸去。寫友人為官是迫于生計,非其本愿,見出他的品格。(2分)③壯心猶在,盛年已逝:心猶未死,說明內(nèi)心仍有所追求;春不能朱鏡里顏,春天能使萬物復蘇,但不能恢復他青春的紅顏。(2分)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鑒賞
故人昔有凌云賦一句,借司馬相如的故事來寫老友的才華橫溢。漢武帝讀司馬相如所作的《大人賦》,飄飄有凌云之氣,見《史記司馬相如傳》。但接下來筆鋒一轉(zhuǎn):如此才士,為何沉淪下僚呢?這一句以疑問形式出之,更能表現(xiàn)憤懣之情,它是慨嘆,但更是責問,是對執(zhí)政者的譴責。陸沉一詞出于《莊子則陽》: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意思是說:雖在陸地,卻如沉于水一般,比喻生活在人世間而實際過著避世的生活。故后人常用來稱所謂市隱、吏隱之類的處世態(tài)度,如《史記東方朔傳》: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也兼含沉晦埋沒之意。黃綬是黃色的印綬,低級官吏的標志。這一句既寫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沒,也是暗寫友人的亦官亦隱。此聯(lián)將高才與不遇相對比,一是凌云,一是陸沉,有轉(zhuǎn)折跌宕之勢,故方東樹評為:起敘事往復頓挫。(《昭昧詹言》)
中間二聯(lián)對陸沉黃綬加以生發(fā)。頭白眼花本應(yīng)是兒孫繞膝、安度余年的時候,此時卻還要奔走仕途。待到兒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掛冠歸去,終老家山。兒婚女嫁用《后漢書逸民列傳》中向子平的典故,寫友人的為官,實是迫于生計,非其本愿,見出他不慕榮利的品格。心猶未死杯中物,飲酒的豪興尚不減當年,但春不能朱鏡里顏,春天能使萬物復蘇,但不能恢復他青春的紅顏(朱,這里作動詞用)。豪興猶在,盛年不再,頸聯(lián)又是一個轉(zhuǎn)跌,在豪放曠達中含無限感慨。即以心猶未死一句而論,貌似放達,內(nèi)里卻有種種牢騷抑郁。
尾聯(lián)則為友人向執(zhí)政諸公吁請,希望他們從中斡旋,讓他能在近鄉(xiāng)之處做一個地方官。湔祓一詞為黃庭堅所常用,源出《戰(zhàn)國策楚策》:今仆之不肖,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獨無意湔祓仆也,使得為君高鳴屈于梁乎?亦作剪拂,見劉孝標《廣絕交論》:剪拂使其長鳴。原意是拂除舊惡,后多用作薦拔之意。割雞用作治理一縣的代稱,語出《論語陽貨》??鬃拥搅俗佑巫骺h宰的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肯,即肯不肯,出語宛轉(zhuǎn),但仍包含怨憤不平之意。割雞則呼應(yīng)首聯(lián)的才高位卑,表現(xiàn)出詩人組織的綿密。
描寫懷才不遇之士是黃庭堅詩的一個重要主題。黃庭堅入仕之后,強烈地不滿現(xiàn)實政治,尤其對那班暴發(fā)的新貴投以蔑視,而對被埋沒的才識之士則傾心相交,視為知音。在黃庭堅的詩中,這一對比十分鮮明,如:金張席貴寵,奴隸乘朱軒。丈夫例寒餓,萬世無后先(《圣柬將寓于衛(wèi)行乞食于齊有可憐之色再次韻感春五首贈之》);我官塵土間,強折腰不曲。飽飯逐人行,君來方拭目(《送陳季常歸洛》);不堪市井逐乾沒,且愿朋舊相追攀(《再次韻呈明略并寄無咎》)等。正因為黃庭堅與他們遭際相似,品格相類,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所以描寫其形象也就分外真切。詩中人物的貧賤自守、兀傲奇崛、放曠不羈、憤世嫉俗,也正是黃庭堅的自我寫照。詩人為其坎坷遭遇大鳴不平,抗議世道的不公,實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此詩作于1087年(元祐二年),正值舊黨執(zhí)政,黃庭堅入京調(diào)任史官,但他并未感到春風得意,而是對激烈的黨爭十分反感。當時不僅新舊兩黨斗爭劇烈,而且舊黨內(nèi)部也各立門戶,黨同伐異,所以他呼吁消彌黨爭、重用人材。這首詩正是反映了他內(nèi)心的不平之氣。
黃庭堅多以長篇古體描寫人物形象,但以短章勾勒,同樣生動傳神,這首詩即是一例。它像一幅寫意人物畫,筆觸簡練,風格奇拗。作為律詩,這首詩無論在風格還是在語言上,都顯出黃庭堅的獨創(chuàng)性。傳統(tǒng)的七律,講究以景傳情,追求流利圓轉(zhuǎn)。黃庭堅則著重在律詩中正面刻畫人物的精神境界,所似他的律詩有很多都不是借景抒情,而是直抒胸臆,意在避免寫景的柔弱。這一特色多表現(xiàn)在中間二聯(lián)的組織上,他一反中間二聯(lián)裝點景物的傳統(tǒng),以拗硬之筆,寫奇崛之態(tài)。如這首詩頷聯(lián)以頭白眼花對兒婚女嫁,在上下相對中,每句又自成對偶,有著往復回環(huán)的效果。頸聯(lián)卻奇峰突起,以不合正常節(jié)奏的散文句式構(gòu)成對偶,原來每句前半部分雙音節(jié)的兩個音步變成了一三三的節(jié)奏,這樣就成為:心猶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鏡里顏。讀來拗崛頓挫,生動地傳達出牢騷不平的情懷。這種奇句拗調(diào),是前人少有的,力盤硬語,構(gòu)造奇特,不是大手筆、大功力,是決難達到這一境界的。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