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用趙州寧晉人》文言文閱讀答案
《曹利用趙州寧晉人》文言文閱讀答案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xué)習(xí)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xué)考試中也占據(jù)著相當(dāng)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xué)們的閱讀能力,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xué)們的語文學(xué)習(xí)有幫助。
曹利用趙州寧晉人原文賞析及習(xí)題答案
曹利用,趙州寧晉人。利用少喜談辯,慷慨有志操。父諫卒,補殿前承旨,遷為鄜延路走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真宗幸澶州,射殺契丹大將撻覽。契丹欲收兵去,使王繼忠議和,擇可使契丹者。樞密院以利用應(yīng)選,遂授閣門祗使,奉書詣契丹軍。帝語利用曰:“關(guān)南地歸中國已久,不可許;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利用憤契丹,色不平,對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還。”帝壯其言。
利用馳至軍中,耶律隆緒母見利用。飲食畢,果議關(guān)南地,利用拒之。耶律隆緒母曰:“晉德我,畀我關(guān)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還我。”利用曰:“晉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歲求金帛以佐軍,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請,利用不敢以聞。”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眾以來,圖復(fù)故地。若止得金帛歸,則愧吾國人矣。”利用曰:“子盍為契丹熟計,使契丹用子言,恐連兵結(jié)釁,不得而息,非國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議遂定。利用奉約書以歸。擢東上閣門使、忠州刺史,賜第京師。契丹遣使來聘,遂命利用迎勞之。
利用在位既久,頗恃功。天禧二年,輔臣丁謂、李迪爭論帝前,迪斥謂奸邪,因言利用與之為朋黨。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軀以入不測之虜,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
章獻太后臨朝,中人與貴戚稍能軒輊為禍福,而利用以勛舊自居,不恤也。凡內(nèi)降恩,力持不予,左右多怨,太后亦嚴憚利用。利用奏事簾前,或以指爪擊帶鞓,左右指以示太后曰:“利用在先帝時,何敢爾邪?”
內(nèi)侍羅崇勛得罪,太后使利用召崇勛戒敕之。利用去崇勛冠幘,崇勛恨之。會從子汭為趙州兵馬監(jiān)押,而州民趙德崇詣闕告汭不法事。奏上,崇勛請往按治,遂窮探其獄。汭坐被酒衣黃衣,令人呼萬歲,杖死。及汭誅,謫左遷知隨州。又坐私貸景靈宮錢,貶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命內(nèi)侍楊懷敏護送,行至襄陽驛,懷敏不肯前,以語逼之,利用投繯而絕。以暴卒聞。
(選自《宋史?列傳第四十九》)
7.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奉書詣契丹軍 詣:前往
B.晉德我,畀我關(guān)南地 德:感激
C.利用不敢以聞 聞:聽說
D.恐連兵結(jié)釁,不得而息 息:停止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①晉人以地畀契丹 ②圣朝以孝治天下
B.①遂命利用迎勞之 ②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C.①言利用與之為朋黨 ②不欲與廉頗爭列
D.①遂窮探其獄 ②其孰能譏之乎
9.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現(xiàn)曹利用“慷慨有志操”的一組是(2分)
① 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還 ② 果議關(guān)南地,利用拒之
?、?割地之請,利用不敢以聞 ④ 凡內(nèi)降恩,力持不予
?、?奏事簾前,或以指爪擊帶鞓 ⑥ 坐被酒衣黃衣,令人呼萬歲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0.對下面文言語句的翻譯,最為準(zhǔn)確的一項是(2分)
我引眾以來,圖復(fù)故地。若止得金帛歸,則愧吾國人矣。
A.我指引軍隊前來,是期望恢復(fù)我們的故土。你讓我停止得到金玉絲帛就返回,那么我會愧對我們的國人。
B.我率領(lǐng)軍隊前來,是期望收復(fù)我們的故土。如果僅僅得到金玉絲帛就返回,那么我就會愧對我們的國人。
C.我率領(lǐng)軍隊前來,是期望收復(fù)我們的故土。你讓我僅僅得到金玉絲帛就返回,那么我會愧對我們的國人。
D.我指引軍隊前來,是期望恢復(fù)我們的故土。如果停止得到金玉絲帛就返回,那么我就會愧對我們的國人。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曹利用年輕時很喜歡與人辯論,情緒激昂,有志向節(jié)操。父親死后,他曾任殿前承旨、鄜延路走馬承受公事等職。
B.曹利用擔(dān)任出使契丹使者,以閣門祗使身份前往契丹兵營議和,最終兩國達成了和議,且沒讓契丹的企圖得逞。
C.曹利用因為功績顯赫被朝廷封為東上閣門使、忠州刺史,賜第京師。后來他恃功益驕,最終因內(nèi)侍逼迫而上吊自殺。
D.曹利用因侄子曹汭犯罪而被牽連,被貶做隨州知州,后又因宦官誣陷他私貸景靈宮錢,被貶為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
參考答案
7.C(2分)( “聞”是使動用法,“使……聽說”,意思是“報告”。)
8.C(2分)(A.①介詞,意為“把”; ②介詞,意為“用”。B.①代詞,意為“他”;②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C.①②都為介詞,意為“跟”。D.①代詞,意為“他的”;②表示反問的語氣,意為“難道”。)
9.A(2分)(④⑤表現(xiàn)恃功專橫,⑥是曹利用侄子的行為。)
10.B(2分)(“引”譯為“率領(lǐng)”,“復(fù)”譯為“收復(fù)”,“若”譯為“如果”,“止”譯為“僅僅”。)
11.D(2分)(“又因宦官誣陷他私貸景靈宮錢”無中生有。)
參考譯文:
曹利用是趙州寧晉人。利用年輕時喜歡辯論,慷慨激昂有志向節(jié)操。父親曹諫死后,補為殿前承旨,后升為鄜延路走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入侵黃河以北。宋真宗帶兵親臨澶州,射殺了契丹大將撻覽。契丹想收兵離去,派王繼忠前來議和,宋朝尋找可以出使契丹的人。樞密院讓利用應(yīng)選,于是朝廷任命他為閣門祗使,帶著國書前往契丹軍營?;实蹖Σ芾谜f:“關(guān)南的土地歸屬中原已經(jīng)很久了,不能答應(yīng)給他;但漢朝有拿玉帛賞賜單于的舊例。”曹利用對契丹很氣憤,臉上顯露不平之色,回答皇帝說:“他如果有無理的要求,我不敢活著回來。”真宗認為他的話很有氣概。
曹利用騎馬趕到契丹軍營,耶律隆緒的母親接見了曹利用。吃完飯后,果然談到關(guān)南的土地,曹利用拒絕了她。耶律隆緒的母親說:“后晉感激我們,送給我們關(guān)南的土地。后周世宗攻占了它,現(xiàn)在應(yīng)該歸還我們。”曹利用說:“后晉以地給了契丹,后周攻占了它,我朝不知這些事。如果你們每年索要金帛來資助軍需,我尚且不知皇帝是否答應(yīng),割地的請求,我不敢上報皇帝。”契丹的政事舍人高正始立即上前說:“我率領(lǐng)軍隊前來,是希望收復(fù)我們的故土。如果僅僅得到金玉絲帛就返回,那么我就會愧對國人。”曹利用說:“你為什么不為契丹仔細地考慮,假如契丹采用你的建議,恐怕會連年戰(zhàn)爭,不能安定,這對國家沒有好處。”契丹人考慮曹利用不會屈服,于是就簽訂了和議。曹利用帶著合約文書回到朝廷。朝廷提拔他為東上閣門使、忠州刺史,在京城里賞賜他房子。契丹人派遣使者來訪,朝廷就命令曹利用來迎接慰勞他們。
曹利用在職已經(jīng)很久了,依仗功勞頗為自傲。天禧二年,輔臣丁謂、李迪在皇帝面前爭論,李迪指責(zé)丁謂是奸佞小人,借機說曹利用和他結(jié)為朋黨。曹利用說:“憑借一點文章得到皇帝的恩遇,我不如你;舍命深入吉兇難測的敵營,你比不上我。”李迪因此被罷免。
章獻太后執(zhí)政,中人與貴戚漸漸相互勾結(jié)在一起做壞事,而曹利用憑借昔日的功勛自居,不予理會。凡是朝廷對臣子施加恩惠,他就極力堅持不給,大臣們大多怨恨他,太后也非常怕他。曹利用在垂簾前陳奏事宜,有時用手擊打束帶,大臣們指給太后看說:“曹利用在先帝時,怎么敢這樣呢?”
內(nèi)侍羅崇勛犯罪,太后派曹利用叫來羅崇勛,告誡了他。曹利用摘掉了羅崇勛帽子和頭巾,從此羅崇勛對他懷恨在心。恰巧曹利用的侄子曹汭做趙州兵馬監(jiān)押,州里的百姓趙德崇到朝廷來告發(fā)曹汭做違法的事情。上奏給朝廷后,羅崇勛請求前去查辦,于是對案件窮追不舍。曹汭因為喝酒穿黃色衣服,讓人高呼萬歲,被杖打至死。等到曹汭被殺,曹利用被貶為隨州知州。又因為他私自借出景靈宮的錢,被貶為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朝廷命內(nèi)侍楊懷敏護送他,走到襄陽驛,楊懷敏不肯前行,并且用語言逼迫他,曹利用就上吊自殺。用暴病身亡上報給朝廷。
《漁父》原文賞析及習(xí)題答案
漁 父
《楚辭》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fù)與言。
1.對下列劃線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屈原既放——放,被放逐
B.形容枯槁——形容,身體
C.寧赴湘流——赴,投入
D.鼓枻而去——鼓,敲打
2.下列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漁父見而問之——漁父莞爾而笑
B.是以見放——安能以皓皓之白
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滯于物
D.而能與世推移——不復(fù)與言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兩句描寫出屈原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B.漁父說的“圣人”應(yīng)指的是“老、莊”一類的人,可見漁父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C.屈原用“新沐……必振衣”兩個比喻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絕不同流合污的態(tài)度。
D.文章善于運用對比的手法,用屈原襯托出“漁父”這一個高蹈遁世的隱士形象。
4.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參考答案
1.B
2.D
3.D
4.(1)為什么遇事深思,行為出眾,以至于讓自己被放逐?
(2)怎么能讓干干凈凈的身體,去沾染污濁的外物呢?
參考譯文
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間流浪,在湖邊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漁父見了,問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閭大夫么?怎么竟成了這般模樣?”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濁,只有我還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漁父道:“真正賢明的圣人不會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隨世情流轉(zhuǎn)而相應(yīng)地改變。世上的人都混濁,你何不也一起揚泥蕩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著吃糟喝酒?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遠,凌駕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聽說:剛洗頭的人一定會彈去帽子上的浮塵,剛洗澡的人一定會抖去衣服上的塵土。怎么能讓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齷齪感染?我寧愿將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魚腹之內(nèi),卻怎能讓潔凈光明的純白之質(zhì),蒙上世俗的塵埃?”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槳離去,口中唱道:“(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湖上的)碧波混濁,可以洗我的雙足。”就這樣唱著歌遠去,不再與屈原說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