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對照表(5)
2017年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對照表
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一字之別跨越時代變遷
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除了常規(guī)動作之外,審議民法總則草案成為此次大會的重要熱點。據大會發(fā)言人傅瑩介紹,制定民法總則與時俱進,有不少調整和創(chuàng)新。比如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社會老齡化趨勢,民法總則草案對監(jiān)護制度作了進一步完善;還對法人進行新的科學分類,增加法人的類別。“有很多問題還會在這次審議中經過代表們充分審議、充分發(fā)表意見,進一步完善民法總則。”
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一字之別跨越時代變遷。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初粗疏勾勒私權圖譜,到今天精心打磨新時代的權利“百科全書”,立法嬗變的背后是我們所處時代的滄桑巨變。在人民代表的討論與審議下,相信這部民法總則開啟的將是觀念上權利神圣、文本上權利豐滿、實踐中權利得到堅實捍衛(wèi)與保障的新時代。人們更期待,在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路徑下,中國能夠“磨礪”出一部有溫度、有厚度、有高度的權利盛典,指引我們每個人更好地安身立命。
自誕生之日起,民法便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因為其規(guī)范的是權利,而權利是個人走進社會、獲得尊嚴的“通行證”。“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新中國確立了人民的主體地位,但在每個人的主體性解放上還不充分。改革開放以來,民事立法的使命和任務就是將人還原為個體,賜予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在功能上,民法全面確認人作為人所應享有的民事權利,彰顯每個人的人格尊嚴與私權價值,以自愿、平等、公正的法則促進人們之間正常有序交往。正因為如此,民法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的每一個條文的設計與變動,都可能深刻地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中國民事權利興起于1986年民法通則,勃興于2007年物權法。而作為制定民法典的第一步,民法總則的出臺將全面確認人的各項民事權利,打造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私權大綱。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國人大會對民法總則草案進行了三次審議,三次在會后將草案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共收到15503人次提出的70227條意見,足見民眾關注度之高。
民眾之所以如此關注民法總則制定,不僅因為其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公民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也不僅因為它是今后打官司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更直接的關聯在于:民法總則中的權利設計,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與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胎兒有沒有繼承權?孩子幾歲才能“打醬油”?Q幣等虛擬財產如何保護?個人信息權利怎么保障?這一系列問題,都有賴民法作出富有時代感的科學設計。
法治時代,個人權利是社會活力之源。通過對權利的確認、尊重與保護,釋放出每一個體的創(chuàng)造力,讓創(chuàng)新活力和社會財富充分涌流,這是國家制定民法的宏觀目標。今天,我們審議制定民法總則,并在不久的將來迎來自己的民法典,就是要把民法理念、權利思維、私法精神植入國家治理的內核,以賡續(xù)傳統、關照現實、引領時代的權利規(guī)范溫暖人心、照耀生活,以最周延健全的權利制度安排,實現國家保障人權、維護公平、促進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目的,最終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給新時代的中國指明方向。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