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肖秀榮形勢與政策(3)
四、紀念孫中山誕辰 150 周年
我們要學習孫中山先生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
我們要學習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
我們要學習孫中山先生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優(yōu)秀品質。
我們要學習孫中山先生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第一,維護國家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第二,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
第三,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是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
(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挽救共和努力的受挫說明了什么?
(2)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為什么行不通?(或抗戰(zhàn)勝利后鼓吹“中間路線”的第三條道路為什么幻滅了?)
( 3)如何理解“我國只有社會主義這條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
【參考答案】
(1)之所以說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因為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有明確的革命綱領即三民主義,有領導革命的政黨——同盟會,有自己的領袖---孫中山。它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是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失敗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繼續(xù)反對封建軍閥專制的統(tǒng)治,進行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努力挽救共和制度。但是,孫中山并沒有找到中國的真正出路命的終結。它表明,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經陷入絕境,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再也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前進了。
(2)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之所以在中國行不通,是因為:
第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是帶有兩重性的階級,它沒有勇氣和能力去領導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不能為資產階級共和國掃清障礙。
第二,從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條件來看,帝國主義列強不可能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
第三,從中國的革命形勢來看,國民黨當局不允許任何阻止它的力量存在。
(3)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和條件是: 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yè)化的主要基礎。
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fā)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yè)起飛的基礎。 第三,對個體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yè)發(fā)展、實現國家工業(yè)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第四,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六、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農民和農村,注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
(1)結合已學知識說明不論是民主革命時期還是今天,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都特別重視農民和農村?
( 2)簡要說明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3)今天應該如何“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實踐提供了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
(1)民主革命時期,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革命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 基本內容。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內容。
今天,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沒有農業(yè)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yè),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中國要強,農業(yè)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2)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先后實行兩種政策。一種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消滅封建土地制度,即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是為了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fā)展,使廣大農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另一種是削弱封建土地制度,即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是為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抗日積極性,又有利于爭取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多數站在抗日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邊。 (3)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就是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所有權歸農民集體,承包權歸農戶,經營權可以流轉。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這是我國農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創(chuàng)新,有利于更好堅持集體對土地的所有權,更好保障農戶對土地的承包權,更好用活土地經營權。 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實踐說明,制定政策要從具體實際出發(fā),要根據形勢與任務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與時俱進。土地政策要有利于調動農民積極性,有利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有利于發(fā)展農村生產力。
思修與法基
一、結合互聯網秩序講法治德治、權利義務及網上網下共畫“同心圓”
(一)互聯網領域同樣既要講法治又要講德治
(二)正確認識和行使憲法和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包括互聯網言論自由的權利
(三)共同畫好“網上網下的‘同心圓’
二、法治權威:憲法權威與法律權威
(一)憲法宣誓制度
憲法“三最”(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
“四性”(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
(二)加強憲法實施與依法治國的關系
(三)法律具有最高的權威(結合法治思維中的法律至上)
三、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與人生價值,工匠精神
(一)職業(yè)道德,人生價值
(二)工匠精神
(三)擇業(yè)觀
四、理想信念與愛國主義
(一)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五、法治思維基本內容中的公平正義與公正司法
法治思維包括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平正義、人權保障、正當程序等內容。
(1)如何正確理解作為法治思維基本內容之一的公平正義的含
義?
(2)為什么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
罪”?(3)什么是公正司法?如何保證公正司法?
【參考答案】
(1)公平正義是指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主要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救濟公平。
權利公平包括權利主體平等、享有的權利特別是基本權利平等、權利保護和權利救濟平等。
機會公平包括起點平等、發(fā)展平等、代際平等。
規(guī)則公平包括法律規(guī)則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內容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保護面前人人平等。救濟公平包括司法救濟公平、行政救濟公平、社會救濟公平。
(2)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司法這道防線缺乏公信力,社會公正就會受到普遍質疑,社會和諧穩(wěn)定就難以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是司法活動最高的價值追求。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 (3)所謂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權利一定會得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一定 要受到制裁和懲罰。如果人民群眾通過司法程序不能保證自己的合法權利,那司法就沒有公信力,人民群眾也不會相信司法。法律本來應該具有定分止爭的功能,司法審判本來應該具有終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這些功能就難以實現。 推進公正司法,第一,要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要從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三個方面,著力_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發(fā)揮公正司法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作用。
第二,要堅持司法為民,改進司法工作作風。
第三,要堅持以公開促公正、樹公信。
六、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1)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為什么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
合?(2)如何認識法治和德治在作用和實現途徑上的區(qū)別?
【參考答案】
(1)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
首先,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其次,發(fā)揮好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必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最后,發(fā)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須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2)首先,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也都具有必須遵守的性質,但約束作用的內在要求和表現形式不同,行為人違反兩種規(guī)范以后承擔的后果也不相同。 其次,法治和德治的實現方式和實施載體不同。
當代
一、杭州峰會與中國提高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 (一)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
(二)結合杭州峰會說明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經濟上各國應該共享發(fā)展成果,實現共同發(fā)展與繁榮, 政治上,各國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安全上,提倡共同安全、集體安全、合作安全,反對絕對安全和單方面安全;文化上,主張尊重文明多樣性和發(fā)展道路多樣化,促進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二、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與國際互聯網治理的“中國聲音”
(一)深化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二)堅持網絡主權理念,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三)國際互聯網治理的“中國聲音”
三、中美關系
( 1)如何理解中美關系“大到不能倒”,只能搞好,不能搞壞? ( 2)發(fā)展中美關系的經驗是什么?
(3)在當前中美關系處于承前啟后的過渡階段,如何使中美關系在新的起點上取得更大發(fā)展?
【參考答案】
(1)中美分別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fā)達國家,又都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建立什么樣的中美關系,不僅是中美兩國人民關注的事,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事。中美擁有廣泛共同利益,需要合作和可以合作的事情很多。發(fā)展中美關系,會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會促進了世界和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繁榮。發(fā)展長期健康穩(wěn)定的中美關系,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普遍期待。
(2)一是要把握好中美關系發(fā)展大方向,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
二是積極拓展務實合作,追求雙贏、多贏,既造福兩國,又惠及世界。
三是堅持建設性管控敏感問題,相互尊重、避免誤判、多作換位思考,防止矛盾升級。 (3)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是中美關系健康發(fā)展的基石。只要中美著眼于雙方共同利益和兩國人民福祉,順應時代潮流,秉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 共贏的原則,中美關系就能在新的起點上取得更大發(fā)展。
六、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
(1)結合材料 1、2、3,說明中國是如何“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國際責任,在全球事務和地區(qū)事務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結合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理論說明中國為什么要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參考答案】
(1)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盡力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政治、經濟、安全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有深遠影響的倡議和方案。 (2)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理論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努力目標,以堅持和平發(fā)展為戰(zhàn)略選擇,以尋求合作共贏為基本原則,以建設伙伴關系為主要路徑,以踐行正確義利觀為價值取向。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體現了中國外交的基本宗旨,揭示了新形勢下中國外交的進取方向,展現了中國為人類進步事業(yè)勇于擔當的寬廣胸懷。
七、當代的一些提法(一)南海問題
中國主張“雙軌思路”,即有關具體爭議由直接當事國在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基礎上,通過談判協(xié)商和平解決,南海和平穩(wěn)定由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加以維護。
(二)網絡問題
美國是互聯網的誕生國,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技術方面擁有巨大優(yōu)勢;中國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用戶市場。 中國是網絡安全的堅定維護者。中國主張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應該堅持的“四項原則”:尊重網絡主權;維護和平安全;促進開放合作;構建良好秩序。 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五點主張”:
第一,加快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
第二,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促進交流互鑒;
第三,推動網絡經濟創(chuàng)新發(fā)展,促進共同繁榮;
第四,保障網絡安全,促進有序發(fā)展;
第五,構建互聯網治理體系,促進公平正義。
(三)反恐
恐怖主義已成為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嚴峻和急迫的安全挑戰(zhàn)。中國一貫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四)若干規(guī)范提法總結 1. 和平與發(fā)展 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求和平、謀發(fā)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2.多極化趨勢當今世界多極化發(fā)展,多種戰(zhàn)略力量共同主導世界事務,國際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趨勢。 3.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既有積極作用,也有負面影響。
4.命運共同體
中國提出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開展對話和合作,而不是對抗,實現雙贏和共贏,而不是單贏。
>>>下一頁是2021肖秀榮形勢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