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撤銷后怎么處理相關問題
合同撤銷是指當事人對合同的內容有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可以經利害關系當事人請求。撤銷該合同,使其已經發(fā)生的法律效力歸于消滅。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合同撤銷的相關法律知識。
合同撤銷后怎么處理相關問題?
(一)返還財產
所謂返還財產,是指一方當事人在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以后,對其已交付給對方的財產享有返還請求權,而已經接受對方交付的財產則負有返還對方的義務。關于返還財產的問題應注意到以下幾點:
第一,從返還財產的目的來看,返還財產旨在使財產關系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tài),而不是使當事人處于合同被履行后的狀態(tài)。通過返還財產應使當事人恢復其對原物的占有,其從對方那里所獲得的財產利益也應返還給對方,從而使當事人在財產利益方面完全達到合同成立前的狀態(tài)。因此,合同成立前的狀態(tài)與當事人現有的財產狀況之間的差距,就是當事人所應返還的范圍。
第二,返還財產的對象僅限于原物及因原物所產生的孳息。如果當事人接受的財產是實物或貨幣時,原則上應返還原物或貨幣,不能以貨幣代替實物或以實物代替貨幣。如果當事人接受的財產是利益,則應以當時國家規(guī)定的價格或市場價格折合成錢款予以返還。如果原物已遭到毀損滅失,返還財產已在客觀上不可能,應當如何處理呢?不能返還包括事實上不能返還和法律上不能返還兩種情況,事實上不能返還主要是指標的物已經變形、毀損等發(fā)生質的變化,例如,木材已經制成家俱,建筑材料已經建成大樓;法律上不能返還主要是指財產已經轉讓給善意的第三人,善意第三人已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當出現不能返還的情況時,接受履行的一方應負賠償損失的責任。如果第三人取得財產時出于惡意,則所有人有權請求第三人返還財產。
如果返還財產雖有可能但在經濟上極不合理(例如,機器已經被安裝,如果要返還則要拆卸并因此將遭受極大的損失),則根據《合同法》第58條,當事人不應該請求返還財產而應當要求折價補償。
第三,一方行使返還財產的請求權原則上不應當考慮對方是否具有過錯的問題。這就是說,另一方如果接受了一方交付的財產,只要該財產仍然存在或能夠返還,便應當負有返還責任而不管其在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當然,如果其主觀上具有過錯并給對方造成損失,則應當負賠償損失責任。
(二)賠償損失
合同被撤銷以后,也將產生賠償損失的責任。《合同法》第58條規(guī)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合同被撤銷后的賠償損失的構成要件是:
第一,損害事實的存在。所謂損害事實的存在,是指當事人確因合同被撤銷而遭受了損害。損害必須是實際發(fā)生的且可以確定的,而不是當事人主觀臆測的和設想的。當事人一方要主張賠償損失,必須要證明損害的實際存在。因合同被撤銷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兩方面:一是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因一方惡意談判、欺詐、泄露商業(yè)秘密等給另一方所造成的損失;二是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非過錯的一方因對方的過錯(如欺詐、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所受的損失。
第二,賠償義務人具有過錯。根據《合同法》第58條, “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可見,過錯是重要的構成要件。過錯的表現形式有多種,例如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采取了欺詐和脅迫手段、乘人之危等。如果是單方過錯,則由過錯的一方向非過錯的一方承擔因其過錯而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如果是雙方過錯,則應適用雙方過錯原則,即根據雙方的過錯程度來確定其相應的賠償責任。例如一方是故意的而另一方僅為過失,則故意一方的責任應大于過失一方的責任。如果過錯相當,可以由雙方各自承擔自己的責任。如果雙方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第三,過錯與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所謂因果關系是指一方或雙方的過錯與另一方或雙方遭受的損失之間的前因后果聯系。如果不存在因果關系,則即使一方具有過錯,也不能賠償另一方的損失。在合同被撤銷以后,當事人的合同關系已不復存在,那么非過錯方提出賠償的請求權的根據是什么?一般認為,請求權的根據在于其因對方的過錯而遭受了信賴利益的損失,也就是說,他因信賴合同將有效而支付了各種訂約和履行費用,而因合同無效使這些費用未能補償,因此有權要求過錯方予以賠償,而過錯方賠償的范圍主要限于因信賴合同將有效而支付的各種訂約和履行費用,而不應當包括合同在有效的情況下獲得的期待利益的損失(如未能獲得標的物及利潤的損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