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侵蝕形成的地貌是怎樣的
風力侵蝕形成的地貌是怎樣的
風蝕地貌,即指風力吹蝕、磨蝕地表物質(zhì)所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關(guān)于風力侵蝕,我們看起來感覺有一種很神秘的感覺。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風力侵蝕形成的地貌,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
風力侵蝕形成的地貌介紹
風力對地面物質(zhì)的吹蝕和風沙的磨蝕作用,統(tǒng)稱風蝕。風蝕作用形成風蝕雅丹地貌地貌。中國沙漠地區(qū)的風蝕地貌,除被廣大沙丘所埋沒的以外,在大風區(qū)域還有廣泛的出露,特別是正對風口的迎風地段,發(fā)育更為典型。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的西北部,塔里木盆地東端的羅布泊洼地,東疆以及準噶爾盆地的西北部等地。
中國風蝕地貌主要分布區(qū)在青海柴達木,南疆和田、羅布泊,東疆哈密、吐魯番,北疆克拉瑪依附近地 風蝕蘑菇區(qū)。柴達木風沙地貌中67%為風蝕地貌,尤其西北部,與構(gòu)造線方向大致相同的強勁西風吹蝕第三紀泥、砂巖系,形成順著風向排列的殘余長丘,長10-100m甚至數(shù)千米。新疆羅布泊古樓蘭雅丹地區(qū)風蝕地貌十分發(fā)育,有風蝕條形土墩與洼地相間組合的典型的雅丹地貌。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風蝕蘑菇也很典型。東疆大風口七角井、天山達坂城、北疆老風口附近廣布風蝕城堡、殘丘言山等??死斠罇|北烏爾和的風城平頂層狀墩臺,高10-30m。此外塔里木盆地東南部庫姆塔格風蝕柱、吐魯番西部的風蝕穴也都十分典型。
風力侵蝕的形式
風力對土砂粒的吹移搬運,因土砂粒的大小和質(zhì)量不同,出現(xiàn) 3種運動形式:①風揚。土砂粒中粒徑小于0.1 毫米的粉砂、粘砂,重量極小,可被風卷揚至高空,隨風運行。②躍移。粒徑在 0.25~0.5毫米的中細粒砂,受風力沖擊脫離地表,升高到幾厘米的峰值后,在該處風就給砂粒一個水平加速度,使之在風力及其本身重力雙重影響下,以兩者合力方向,沿著平滑的軌跡急速下降。這時的砂粒帶著較大的能量撞擊地表,使原來不易為風力所移動的較大一些粒子產(chǎn)生移動。③滾動。粒徑0.5~2毫米的較大顆粒,不易被風吹離地表,但可在風力作用下沿沙面滾動或滑動。在這 3種移動方式中,以躍移和滾動為砂粒移動的主要方式。從重粘土到細砂的各類土壤,滾動占全部土沙移動量的 7~25%,躍移占55~72%,飛揚占 3~28%。砂土粒在風沙流中的分布狀況稱為風沙流結(jié)構(gòu),其基本規(guī)律是風沙流中含沙量的垂直分布隨高度增加而減少,絕大部分砂粒是在貼近地面的30厘米高程內(nèi)、 特別是在0~10厘米高程的氣流中輸移。風速增大,輸沙量顯著增加。
沙丘移動
氣流中的輸沙量,從風蝕起點開始逐漸增加,當含沙量達到飽和時,就發(fā)生堆積。由風蝕起點到砂粒跌落堆積的一段距離稱飽和路徑長度。地表結(jié)構(gòu)粗糙度對飽和路徑長度有決定性影響。地面粗糙度增大,氣流運行速度受到阻礙,附面層發(fā)生分離形成渦旋,可降低近地面層的風速,從而削弱氣流輸沙的能量,使無力載輸?shù)纳傲5湓谡系K物附近,形成沙堆。沙堆又成為風沙流運行的障礙,在沙堆的背風區(qū)發(fā)生附面層分離,砂粒不斷在此堆積,使背風面坡度變陡,達到30°~40°最大休止角后,砂粒滑坍,出現(xiàn)落沙坡,形成雛形新月形沙丘。隨著沙丘丘體的增大增高,附面層分離加強,渦旋強度加大,落沙坡擴大,發(fā)展成新月形沙丘。就一個沙丘體而言,沙丘迎風面的中下部的風蝕區(qū),而上部沙丘頂為堆積區(qū),蝕與積的轉(zhuǎn)化受迎風面坡長和飽和路徑長度的影響。在常年主風作用下,沙丘頂部不斷積沙,落沙坡滑坍落沙,背風面不斷堆積,如此反復(fù)進行,可使沙丘輾轉(zhuǎn)移動。移動的速度與主風速及輸沙量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沙丘高度成反比,同時還受沙丘密集程度、沙丘水分、植被狀況和次風向等因子的影響。沙丘移動主要發(fā)生在風季,其移動值往往占全年移動值的60~80%,單向風作用下的沙丘比多向風作用下的移動速度快。
風力侵蝕形成的地貌知識
烏爾禾“風城”位于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北部的烏爾禾地區(qū),方圓有數(shù)十公里。它發(fā)育在白堊紀巖層為主的構(gòu)造臺階上,由巖性軟硬不同的吐魯谷砂巖和泥巖水平互層所組成。這里氣候干燥、雨量少,但常以暴雨形式出現(xiàn),沖溝相當發(fā)育。白堊紀地層一般都含有較多的鹽分,在干燥氣候條件下,風化和鹽化作用很強,造成一層疏松的風化殼,使地層表面變得很疏松。而這種疏松易受侵蝕的地層,又正位于準噶爾西部著名的大風口上,經(jīng)常受到六七級以上大風的吹蝕。長期風化剝蝕,風的吹蝕的結(jié)果,在原來暴雨侵蝕地貌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狀如城堡、亭臺樓閣、宮殿等蝕余方山地形。砂巖比較堅硬,當泥巖受到砂巖保護時,往往形成上部大、下部小的蕈狀。此外,還有塔狀、柱狀等多種地形,甚至還有的象人形、有的象珍禽異獸等奇特形態(tài),活龍活現(xiàn),栩栩如生。蝕余方山的相對高度大都有二三十米,高者可達50米。從高處遠眺,溝谷兩旁不同形態(tài)的土體相互組合在一起,高低起伏,宛如一座古城廢址中街巷兩邊櫛比相連的斷垣殘壁。因為這種地貌形態(tài)主要是由風的吹蝕作用形成的,因此稱之為“風城”。
像烏爾禾“風城”這樣的風蝕地貌,還廣泛見于新疆東部蘭新鐵路十三間房風口以南一帶。這里常年刮大風,十三間房年平均風速有9.3米/秒;第三紀的紅色砂巖受到強烈風蝕,“風城”地貌也十分典型。塔里木盆地東端羅布泊洼地,在樓蘭古城東北孔雀河畔一帶,新第三紀紅褐色粉砂巖出露的地區(qū),也有風蝕城堡分布,一般高20~25米,頂部平坦,古代烽火臺多建于其上。
猜你感興趣:
1.高中地理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