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夢征文:“治大國如烹小鮮”論給力中國夢
時間:
高利平1由 分享
近日,主席進行了他就任國家主席之后的首次外訪。行前,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在回答巴西記者提問時說:“(領導者)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tài)度,絲毫不懈怠,不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道德經》。究其意義,后世多有解釋:《詩經·檜·匪風》毛傳云:“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宋徽宗注說:“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惑。”引用這句古語來表達治國理念,此中深意,值得激賞。
“治大國如烹小鮮”,彰顯的是一種責任感。去年11月15日,在政治局見面會上的講話,將為政之責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強調,“這個重大的責任,是對民族的責任”,“是對人民的責任”,“是對黨的責任”。“治大國如烹小鮮”,是對這種責任感的再次表達。
這種責任感源于強烈的歷史自覺。自古以來,凡勤勉刻苦、厚學修德之人,無不是對國家和社會具有強烈的使命意識和犧牲精神的。具有這種深刻的歷史自覺的人,富貴不能動其心、困厄不能移其志,入則修身、齊家,出則治國、平天下。
這種責任感反映了一腔愛民情懷。“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執(zhí)國器者,言語之間就可以改變國家走向,改變他人命運。民為邦本,只有真正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為政者,才能不負蒼生,實現富民強邦。
這種責任感體現了一顆律己之心。為政一方者,皆欲勵精圖治、刷新局面,在汗青上留下芳名。然則如何凝心聚力、風正心齊?四個字,“以身作則”而已。欲治大國,更須得常懷敬畏之情、常懷律己之心,正所謂“打鐵還須自身硬”。
“治大國如烹小鮮”,精髓在于實事求是。中國這樣的大國,這樣多的人民,國情的復雜程度世之僅見。為政者,欲求善治,則當行善政;而欲行善政,則當了解國情、尊重規(guī)律、回應民心。
了解國情??たh治,則天下安;欲治大國,則先治郡縣。要做好中國的任何事情,都必須立足于基本國情,立足于千萬個“郡縣”的客觀實際:人口眾多且分布不均,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巨大,資源環(huán)境承載能力懸殊,等等。為大國政者,必須俯身下探、摸清底數,方能有的放矢、科學施政。
尊重規(guī)律。所謂“烹”,是文火、細火,慢慢熬燉。小鮮用“烹”,乃是因為小鮮骨細肉嫩、易熟易糜,經不得武火烈焰,這是烹飪規(guī)律。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一條最主要的經驗,就是堅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即尊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社會建設規(guī)律,堅持先易后難,堅持科學統(tǒng)籌,不冒進也不固守,如是方能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
回應民心。“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中國夢,是大國夢,是強國夢,也是具體而微的個人夢。當前,我們的人民關切更好的教育、期待更高水平的醫(yī)療、渴望更舒適的住房、希冀更全面的社會保障……大國之為大者,既在國家體量,也在民生質量。治大國,就須了解人民所思所盼,為實現人民的個人夢創(chuàng)造機會和平臺,這是前提,也是必要條件。
“治大國如烹小鮮”,貴在實干、不懈、不折騰。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y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照務`國,實干興邦。”與古人所講的“烹小鮮而數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惑。”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尚空談,實干興邦。“紙上談兵”、“揮淚斬馬謖”,中國歷史上空談誤國的例子不在少數,但實干始終是支撐我們生息延綿的根本因素。實干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用雙手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和燦爛的文明;實干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建黨初期我們在空談上吃了不少苦頭,通過實干,黨才獲得了發(fā)展、奪取了政權、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事業(yè);實干是社會的財富之源,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才能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有所為,亦有所不為。治軍大忌在于臨陣換將,治國大忌在于朝令夕改。朝令夕改則政局難以穩(wěn)定,人民無所適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始終把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這是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也是治國理政的基本規(guī)律決定的。在這一前提下,在提升對發(fā)展的認識、完善發(fā)展的布局、提高發(fā)展的質量方面,為政者應有更大的作為。同時,深化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管好該管的,放手不該管和管不好的,賦予市場、社會、公民以更大自由和活力,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規(guī)范,才能使民安居樂業(yè)而“不惑”。
以正治國,選賢與能。為政只要,惟在得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對此,毛澤東同志說,“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治理中國這樣的大國,用人確是第一考量。堅持以德為先,把有良好品德政德的干部培養(yǎng)好;堅持實干標準,把踏實肯干、埋頭苦干、勤政能干的干部用起來;堅持群眾路線,把夙夜在公、為民謀事、群眾擁護的干部選上來,這樣,我們的事業(yè)才會薪火相傳,中國夢才能現實可及。
(作者: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高利平)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道德經》。究其意義,后世多有解釋:《詩經·檜·匪風》毛傳云:“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宋徽宗注說:“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惑。”引用這句古語來表達治國理念,此中深意,值得激賞。
“治大國如烹小鮮”,彰顯的是一種責任感。去年11月15日,在政治局見面會上的講話,將為政之責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強調,“這個重大的責任,是對民族的責任”,“是對人民的責任”,“是對黨的責任”。“治大國如烹小鮮”,是對這種責任感的再次表達。
這種責任感源于強烈的歷史自覺。自古以來,凡勤勉刻苦、厚學修德之人,無不是對國家和社會具有強烈的使命意識和犧牲精神的。具有這種深刻的歷史自覺的人,富貴不能動其心、困厄不能移其志,入則修身、齊家,出則治國、平天下。
這種責任感反映了一腔愛民情懷。“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執(zhí)國器者,言語之間就可以改變國家走向,改變他人命運。民為邦本,只有真正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為政者,才能不負蒼生,實現富民強邦。
這種責任感體現了一顆律己之心。為政一方者,皆欲勵精圖治、刷新局面,在汗青上留下芳名。然則如何凝心聚力、風正心齊?四個字,“以身作則”而已。欲治大國,更須得常懷敬畏之情、常懷律己之心,正所謂“打鐵還須自身硬”。
“治大國如烹小鮮”,精髓在于實事求是。中國這樣的大國,這樣多的人民,國情的復雜程度世之僅見。為政者,欲求善治,則當行善政;而欲行善政,則當了解國情、尊重規(guī)律、回應民心。
了解國情??たh治,則天下安;欲治大國,則先治郡縣。要做好中國的任何事情,都必須立足于基本國情,立足于千萬個“郡縣”的客觀實際:人口眾多且分布不均,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巨大,資源環(huán)境承載能力懸殊,等等。為大國政者,必須俯身下探、摸清底數,方能有的放矢、科學施政。
尊重規(guī)律。所謂“烹”,是文火、細火,慢慢熬燉。小鮮用“烹”,乃是因為小鮮骨細肉嫩、易熟易糜,經不得武火烈焰,這是烹飪規(guī)律。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一條最主要的經驗,就是堅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即尊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社會建設規(guī)律,堅持先易后難,堅持科學統(tǒng)籌,不冒進也不固守,如是方能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
回應民心。“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中國夢,是大國夢,是強國夢,也是具體而微的個人夢。當前,我們的人民關切更好的教育、期待更高水平的醫(yī)療、渴望更舒適的住房、希冀更全面的社會保障……大國之為大者,既在國家體量,也在民生質量。治大國,就須了解人民所思所盼,為實現人民的個人夢創(chuàng)造機會和平臺,這是前提,也是必要條件。
“治大國如烹小鮮”,貴在實干、不懈、不折騰。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y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照務`國,實干興邦。”與古人所講的“烹小鮮而數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惑。”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尚空談,實干興邦。“紙上談兵”、“揮淚斬馬謖”,中國歷史上空談誤國的例子不在少數,但實干始終是支撐我們生息延綿的根本因素。實干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用雙手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和燦爛的文明;實干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建黨初期我們在空談上吃了不少苦頭,通過實干,黨才獲得了發(fā)展、奪取了政權、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事業(yè);實干是社會的財富之源,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才能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有所為,亦有所不為。治軍大忌在于臨陣換將,治國大忌在于朝令夕改。朝令夕改則政局難以穩(wěn)定,人民無所適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始終把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這是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也是治國理政的基本規(guī)律決定的。在這一前提下,在提升對發(fā)展的認識、完善發(fā)展的布局、提高發(fā)展的質量方面,為政者應有更大的作為。同時,深化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管好該管的,放手不該管和管不好的,賦予市場、社會、公民以更大自由和活力,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規(guī)范,才能使民安居樂業(yè)而“不惑”。
以正治國,選賢與能。為政只要,惟在得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對此,毛澤東同志說,“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治理中國這樣的大國,用人確是第一考量。堅持以德為先,把有良好品德政德的干部培養(yǎng)好;堅持實干標準,把踏實肯干、埋頭苦干、勤政能干的干部用起來;堅持群眾路線,把夙夜在公、為民謀事、群眾擁護的干部選上來,這樣,我們的事業(yè)才會薪火相傳,中國夢才能現實可及。
(作者: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