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游靈渠游記作文
關(guān)于游靈渠游記作文
靈渠,又名陡河、興安運河、秦鑿渠。是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nèi)。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游靈渠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這是人們對靈渠的由衷評價。靈渠位于桂林市東北六十六公里的興安縣城邊,全長三十四公里,建于秦始皇執(zhí)政時期,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之一。它連接湘江和漓江,勾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對嶺南地區(qū)的開發(fā)起了重要作用。而它設(shè)計的科學(xué),結(jié)構(gòu)的靈巧,工藝的精致,對今天的水利工程,仍有參考價值。
靈渠景區(qū)包括分水塘、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將軍墓、秦堤、飛來石、四賢祠等景致。整個景區(qū)古樸典雅,實為緬懷先人智慧、感觸中華精神之好去處,游覽靈渠,您能領(lǐng)略“行盡靈渠路,興安別有天。經(jīng)緣橋底入,舟向市中穿。槳腳揮波蕩,蓬窗買酒便。水程今轉(zhuǎn)順,翹首望前川。”之嶺南水鎮(zhèn)風(fēng)情。
飛來石在興安靈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長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臺,有級可登。平臺上有兩株桂花樹裂石而出,亭亭如蓋。飛來石石質(zhì)成分與周邊巖石相差巨大,無倚無根,獨聳于湘江故道與南渠的二水之間,給人無限遐思。傳說里或說來自峨眉,或說飛從天外,或說豬婆龍為孽,飛來鎮(zhèn)妖神石,靈渠賴以長存。宋以來,歷代詩文題刻凡11件,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輝”、《重修靈渠記》等。飛來石實為靈渠一大奇賞。
鏵嘴在靈渠大小天平前,是將7分水流入湘江,3分水流入漓江的分水石堤。它形如犁鏵,呈不等邊的四邊形,三面有石堤,一面緊接大小天平。兩條近似平行的南北邊堤,分別為73、43米,和23米,形成北偏東60度銳角,是鏵嘴的頂部。南北邊堤相距23米,整個鏵嘴面積有一千多平方米。
秦堤在興安靈渠的南渠與湘江故道之間,筑于秦朝,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護南渠不受洪水沖擊。堤高2~7米,寬4。5米,最寬10余米,自分水塘至大灣陡,全長3150米。堤下1米多處開了“渠眼”,豐水期可排洪,枯水季節(jié)則溢出細流以灌溉農(nóng)田。堤上古木成蔭,構(gòu)成七里長堤風(fēng)景道,沿堤有萬里橋、三將軍墓、粟家橋、四賢祠、南陡閣等景致。
游靈渠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這一流傳千古的話語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游客,我也不例外。
靈渠,又名陡河、興安運河、秦鑿渠。是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nèi)。從靈渠的正門步入,穿過“樹抱石”沿著一條渠向南就可以看到支在湘江中的三角形大天平,大天平北入湘江,南入漓江。靈渠,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之一。鏵嘴在靈渠大小天平前,是將七分水流入湘江,三分水流入漓江的分水堤。漫步在林陰小道上,兩旁綠樹茂盛,水中小鴨戲水,這是一幅多么歡快的景象啊!穿過林陰小道,來到狀元橋,導(dǎo)游說:“走過狀元橋,就成為了狀元,走回狀元橋,就是衣錦還鄉(xiāng)。”
絢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使古城興安成為歷代旅游觀光之地。它除了擁有與萬里長城齊名同代的古運河——靈渠,還有開發(fā)嶺南的屯兵之地——秦城遺址,站在這曾是南防北筑的古戰(zhàn)場,也是秦代開發(fā)嶺南的歷史豐碑之地,回眸古人“柳營春試馬,虎帳夜讀書”的軍營壯觀。這里有楚粵之咽喉——古嚴關(guān),是歷代兵家奪關(guān)之地。在這座雄關(guān)隘道前,看摩崖碑刻贊詠,聽悲壯動人傳說,心中會蕩起古國雄風(fēng)。這里有華南第一峰——貓兒山,是國家自然保護區(qū),也是著名漓江的發(fā)源地。春可賞花,夏能避暑,秋可登高眺,冬可臨淵賞雪,既是尋幽探勝之地,又是天然“避暑山莊”。如此美麗的靈渠,你不想親自體會一下嗎?
游靈渠
夏天我去過桂林的。從陽朔,走恭城,再到荔浦,我醉心于沿途的靈山秀水,驚嘆一座座山峰的險峻雄奇,一彎彎河水的澄澈沉靜,感慨恭城油茶醇厚的芳香和銀子洞的天地造化,恍惚覺得自己置身于仙境,一直到離開了很久,仍然不解上天為什么偏把這所有的鐘靈毓秀都給予了這片神奇的土地。桂林的朋友們卻見慣不怪,淡淡地說,你去看看龍勝的梯田和興安靈渠吧。一定能從那里找到滿意的答案。
夏去秋來,終于有機會去興安了,還沒有上路,就已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興奮。從兩江機場到興安的車上,工作人員一路向我數(shù)著興安的風(fēng)土人情和山水名勝,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讓我恨不得馬上就去朝圣那條讓我心向往之、和萬里長城一樣古老的靈渠了。到達興安已是星光滿天,我便早睡了,計劃著第二天一早就搶個先,去一睹靈渠的風(fēng)采。夜里卻下了雨,噼噼啪啪打在地上,在房間里就知道雨的來勢兇急,心下卻并不忐忑,剛六點半,就拿著雨傘下了樓,來在大堂,扒著玻璃往外看,滂沱的秋雨立刻迷蒙了視野,雨中的房子和街道,仿佛受了驚嚇似的,有些發(fā)愣。我只有瞬間的猶豫,就撐開傘,一頭沖進了密密的雨簾。
雖然在雨中,小城的安靜仍讓我這個長期奔波在大都市里的人有些不適應(yīng)。如若是在晴日,怕是太陽早升上了屋頂,街道上卻沒有幾個人,兩邊的店鋪也都門戶緊閉,只有扯天連地的秋雨,蕭蕭不歇地落下來,匯聚在一起,流向下水道的入口。從賓館出門,也不問路,沿著一條街道往前走,大約一刻鐘之后,便看見了一道潺潺的流水。向迎面的鄉(xiāng)親打聽,說這就是傳說中的靈渠南渠了,如果繼續(xù)走下去,還能看見大小天平和鏵嘴,走到鏵嘴的盡頭,就是湘江。我向相遇的老鄉(xiāng)道了謝,駐足在了靈渠的岸邊。想一想這就是被郭沫若先生稱之為與長城南北呼應(yīng),同為世界奇觀的世界上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心里立刻肅然起敬起來。是啊,眼前的溝渠,完全不似我想象的那么寬闊,水也不深,卻不但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成為中國古代溝通中原和嶺南的交通樞紐,為當時的秦統(tǒng)一中國起過重要作用,而且至今仍發(fā)揮著調(diào)節(jié)兩大水系的作用,你不能感嘆中華民族的的智慧和偉大,你只要讓他扎扎實實地去做一件事情,他就能做到讓你嘆為觀止的極致。
我打消了出賓館時的念頭冒著雨一路走下去,看盡沿途的樓榭亭臺,陡門天平和鏵嘴江水,而是站在靈渠岸邊,細細地欣賞起雨霧中的景致來。
雨中的靈渠和整個縣城一樣,帶著潮濕的氣息,密集的雨點落在高處闊大的葉片上,落在雨傘上,聲音陡然變得洪亮,落在渠水里的,卻互相擠兌這,濺起大小不一的水泡和菊花盛開般的漣漪。渠水卻見慣不怪,始終以自己的節(jié)奏緩緩地向前流淌,仿佛幾千年來從沒有沒驚動過。靈渠的沿岸也不似我在其他地方見到的溝渠,一律水泥砌成的臺階,甚至河底都砌了石頭,而是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泥土,泥土上長滿了茂密的野草,腳步踏著野草,探身往水里看,原來渠床上布滿了更密的水草。那些水草一律青碧而修長,因為水流的緣故,整齊地朝向同一個方向,隨著水的流淌,曼妙舞動,像極了風(fēng)姿綽約的邊地少女。沿途俯仰的高大喬木,也把枝枝葉葉的影子投射在水里,讓清澈的渠水猛看去卻帶著渾濁的墨綠,如酒般濃釅。橫在靈渠上的橋梁(其實就是曾經(jīng)的陡門,是架在靈渠上的一種通航設(shè)施,其作用類似于現(xiàn)代的船閘,只是略顯簡陋而已,操作起來當然也比船閘簡便靈活)也因為這秋雨,少了穿梭往來的游人,而變得空闊起來,倒是對岸的高大喬木,淋淋瀝瀝一身雨水,平添了幾分女性的柔美。從靈渠邊走過的行人,大半個身子被五顏六色的花傘罩著了,只能看見他們匆忙地腳步,極少有我這樣雨中看水的游客,獨立于水邊,神思穿梭于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希望能忽然窺破潛藏于這古老建筑內(nèi)部的時光的秘密來。這靈渠卻如同通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千百年不息的流淌,訴說著人間滄桑,呈現(xiàn)著內(nèi)心養(yǎng)育的光芒。它什么也不說,卻仿佛早已經(jīng)說出了一切。待我冒著綿綿秋雨轉(zhuǎn)回賓館,它卻已在我心里了。
等到第二天下午,再和眾人一起乘坐觀光大巴再去看靈渠行走時,綿綿秋雨早已散去,秋陽高照,天空蔚藍,被洗滌過的青草和樹葉煥然一新,清爽逼人。我們在景區(qū)正門前下車,首先被引進了左側(cè)的展廳,聽講解員介紹起靈渠的歷史變遷來。
靈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219年),秦始皇用兵統(tǒng)一嶺南,命監(jiān)郡御史史祿開鑿水運渠道,運送軍餉,五年后靈渠始鑿?fù)?,此后屢次增修,工程逐步完善,始有今日之壯景。靈渠分南、北二渠,其中南渠長33.15公里,北渠長3.25公里,整個水利工程有南渠、北渠、陡門、天平、鏵嘴等構(gòu)成,兩千多年來,成為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進而聯(lián)通南北的水運樞紐,在當時的自然條件下,為秦的統(tǒng)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如此科學(xué)而嚴密的大型水利工程,并非秦朝獨立完成,而是經(jīng)歷了后世的不斷完善。史料記載:監(jiān)郡史祿,鑿城臺山,激水西流與離水合。這就是說,史祿當初只修建了南渠、溢流堰,溝通了漓江和湘江,通了漕運;到了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繼疏之,修北渠;及至唐代,桂管觀察使李渤于湘流砂磕中壘石作鏵嘴,銳起前,逆分湘流為兩。使浩浩江水變成了緩慢的旁流,分別流入南北渠,極大地減小了河水對攔河壩的直接沖擊,提高了攔河壩的抗洪能力;后任桂州刺史魚夢威繼承了他的前輩李渤的事業(yè),對沿渠的陡門進行了全面改造,大大提升了靈渠的通航和泄洪能力,并正式將這條歷經(jīng)秦、漢、唐三代千余年,無數(shù)人為之付出艱辛血汗的人工運河正式命名為靈渠。
因為記掛著清代袁枚先生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的優(yōu)美詩句,一行人沿著南渠向鏵嘴方向走去的途中,我的興趣并沒有在四賢祠、古樹吞碑、飛來石等景點過多停留,而是把所有的專注都黏在了那一渠清冽的流水里??串嫶朴疲~游淺底,老樹照影,水草披拂,聆琴聲蕩漾,山歌嘹亮,恍惚一下子穿越時光隧道,回去了詩經(jīng)時代,耳邊也回響起著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的抑揚和頓挫,心里一下子也雜花生樹了......
有朋友反復(fù)催促去大小天平上合影,這才戀戀不舍地加快了腳步。因為不是豐水期,構(gòu)成攔水壩的大、小天平并沒有激流波瀾奔騰而下,而是裸出了筑壩的條石。歲月的久遠,水流的沖擊。讓那些石頭早已消失了棱角,變得光滑圓潤,天平上散布著來自四方的游人,正忙著拍照留影。講解員告訴我們,這一條攔水壩,盡是用大小不一的條石鑄造而成,那時沒有水泥,也沒有鋼材,我們的祖先就精挑細選來山上極其耐水侵蝕的松木打樁,用條石一塊一塊壘起來。條石間的縫隙用糯米為主料的粘合物填充,再巧妙利用水流的自然沖擊力,讓那些縫隙經(jīng)過沖擊和擠壓,變得愈加牢固。忽然想到如今那些還沒建好就垮塌的橋梁和樓房,我們在贊嘆古人勤勞智慧的同時,更為他們的一絲不茍而噓唏不已。因了這一條堤壩,才有了古代興安人的福祉。而創(chuàng)造這福祉的正是世代居住在這里的興安人民自己啊。
乘船過渠,登上鏵嘴,見綠樹成蔭,遍地花草,鳥聲時鳴,原來這里早已成為旅人休憩游樂的大公園。夕陽西下,站在鏵嘴頂端極目遠眺,但見遠山起伏,江水浩渺,幾只大雁扇動羽翼,眨眼就消失在了天邊,讓人不由頓生出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的蒼涼! 好在駐留的時間不長,離開鏵嘴時,我們改乘游船,走南渠順流而下。船行水上,人在畫中。錦瑟鼓樂響起,大家放開喉嚨,齊聲唱起唱山歌來這邊唱來那邊和......的歌來,歌聲里蕩漾回旋的是無際的歡樂與祥和。這時再看船行的靈渠,那潺緩流水,那搖蕩樹影,那起舞的水草,甚至一直相隨的道路,都有了天地之靈氣,仿佛正在心中默誦著和聲山歌好比春江水也,不怕灘險彎又多嘍彎又多......歌聲悠揚,一直傳向很遠,很遠......
關(guān)于游記作文相關(guān)文章:
1.北京游記作文大全
2.游記作文高中